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998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docx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

发布日期:

2014-12-24阅读数:

67

  内容摘要:

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内涵出发,构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跟踪监测广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变化情况,研究分析薄弱环节,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广东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现代化演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改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立足当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既是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东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文就此问题展开研究,力图通过构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跟踪监测广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变化情况,研究分析薄弱环节,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广东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一、提升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充分发挥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聚集五湖四海的资源优势、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大胆创新的制度优势,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9-2013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3.1%,人均GDP年均增长10.7%,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经济实力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从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广东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较多投入实现,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过去支撑广东快速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广东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高速增长期,由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可以说,广东的发展已经告别“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时代,进入“精耕细作”的转型期。

  步入转型期,意味着广东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关键时期,必须顺应形势变化,主动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所谓新旧模式交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本质就是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持续增长。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破解当前广东经济发展难题的需要。

目前,广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

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多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和技术革命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此外,全球面临贫困、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挑战。

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

三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

广东已经是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已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但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和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减。

四是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广东同样面临这类挑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同时,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待。

这种形势,要求广东必须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提升国内外竞争力,其本质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际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的制约不断加强,经济发展各种成本的不断攀升,广东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包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站在当下,回顾过去,该如何去科学衡量、监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种种变化、所获得的进展?

这就需要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并通过收集数据开展测算分析。

  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内涵

  本文采用广义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综合各方观点,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具备以下特征:

(1)经济增长体现经济体系的投入产出效率。

从产出角度,等量投入带来产出增加,则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反之相反。

从投入角度,经济增长质量就是单位产出的各种要素资源消耗的变化。

对于劳动力、物质资本和能源等要素资源而言,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定义为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消耗、资金消耗和能耗等。

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效率两方面因素的组合方式,即经济增长方式,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经济增长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和总供需的大体平衡。

(3)经济增长过程稳定、持续,即经济运行过程稳定,经济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沿着某一个良好的上行通道运行。

(4)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经济增长潜能不断增强,能在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各种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及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增长潜能与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创新等密不可分。

(6)经济福利不断提升。

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产出水平,并通过产出量的增加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根据上述内涵,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包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经济质量效益提升,还要包含民生福利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力求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仅仅包括各种要素投入所产出的效益,也要看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环境的影响,还要看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力求系统、全面。

  二是代表性原则。

每个领域可供选择的指标很多,但关键是要选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标,以充分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内涵。

  三是适用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既要照顾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内涵,也要考虑指标的准确性、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既要照顾到能够从纵向上观察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变化情况,也要考虑到对其他地方能否获得相应的指标从而方便进行横向对比。

  (三)指标设置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民生改善、创新驱动、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

选取代表性指标共35个,其中结构优化指标6个,权重24%;产业升级指标4个,权重10%;质量效益指标7个,权重21%;民生改善指标7个,权重18%;创新驱动指标6个,权重15%;资源环境指标5个,权重12%。

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法,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指标是核心,所以分配较高的权重,民生改善关系百姓生活,科技教育指标关系未来经济发展质量,所以这两类指标权重也相对较高。

具体指标见下表1:

表1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代表性指标

单 位

标准值

权 重

指标类型

结构优化

(24%)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0

4%

正向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

20

4%

逆向型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50

4%

正向型

城镇化率

%

80

4%

正向型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村为1

2.6

4%

逆向型

区域发展差异系数

-

0.5

4%

逆向型

产业升级(10%)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30

3%

正向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20

2%

正向型

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服务业比重

%

40

2%

正向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3%

正向型

质量效益

(2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5

3%

正向型

投资效果系数

-

0.5

3%

正向型

土地产出率

万元/平方公里

40000

3%

正向型

增加值率

%

40

4%

正向型

单位GDP能耗(2010年价格)

吨标准煤/万元

0.45

4%

逆向型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

0.1

2%

逆向型

通货膨胀率

%

5.0

2%

逆向型

民生改善(18%)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

50

3%

正向型

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

60

3%

正向型

人均可支配财力

8000

2%

正向型

恩格尔系数

%

40

2%

逆向型

平均预期寿命

76

2%

正向型

失业率

%

5.0

3%

逆向型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100

3%

正向型

创新驱动(1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

%

2.8

4%

正向型

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

人年/万人

100

2%

正向型

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2%

正向型

科学技术经费财政支出占比

%

4

2%

正向型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占比

%

1.0

2%

正向型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万人

10

3%

正向型

资源环境(12%)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100

3%

正向型

地表水达标率

%

100

2%

正向型

森林覆盖率

%

60

2%

正向型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

100

3%

正向型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2%

正向型

  六大类指标的设置如下,具体指标解释见附件。

  1.结构优化共设置6个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2个指标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反映结构优化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也即居民消费率)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用于居民的份额,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城乡经济结构情况,区域发展差异系数反映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2.产业升级共设置4个指标。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个指标反映工业的先进程度,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反映服务业的发展层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3.质量效益共设置7个指标,主要分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经济发展稳定性两个方面内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反映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投资效果系数反映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土地产出率反映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增加值率反映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益,单位GDP能耗反映能源物资的投入产出效益;经济增长波动系数、通货膨胀率反映经济发展的稳定程度。

  4.民生改善共设置7个指标。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反映劳动者收入的分配情况,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反映国民经济所创造的人均财富中有多大的程度归个人所用,人均可支配财力反映财政收入可用于改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资源,恩格尔系数从居民消费结构的角度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程度,平均预期寿命反映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失业率反映居民的就业状况,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反映居民的生活保障情况。

  5.创新驱动共设置6个指标。

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反映创新经费的投入情况,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受教育年限2个指标反映创新主体情况,科学技术经费财政支出占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占比2个指标反映创新环境情况,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反映创新效果。

  6.资源环境共设置5个指标。

PM2.5指标反映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地表水达标率反映地下水受污染的程度,森林覆盖率反映地面植被覆盖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反映生产中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程度,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反映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四)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考虑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追求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质量和效益的好坏也是相对而言,因此本文采用指标值与标准值(或理想值)进行对比的监测方法。

相当于树立一个标杆,所有指标跟标杆对比,达到或超越了就算100分。

上述指标体系的标准值主要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以及经验数据确定,总的思路是按照较高、较先进的标准确定。

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按西方发达国家70%的标准定,城镇化率按80%的标准定,单位GDP能耗、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值比国家小康中的标准还要严格,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8%也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等等(见表1)。

有的指标直接根据常识设置100%的标准值,比如PM2.5达标天数比例、地表水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等。

其中,计算单位GDP能耗指标的GDP使用了2010年的可比价,那么计算2000-2009年该指标时,GDP使用了2000年价格,同时标准值相应调整为0.60吨标准煤/万元。

  (五)综合评价方法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监测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总指数和分指数。

先将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得到发展程度,然后采用加权平均计算分类指数和总指数。

  1.单指标评价方法

  ——正指标。

正指标共有27个,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化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土地产出率、增加值率、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人均可支配财力、平均预期寿命、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R&D经费占GDP比例、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受教育年限、科学技术经费财政支出占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PM2.5达标天数、地表水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的评价值,

为实际值,

为标准值。

  ——逆指标。

逆指标共有8个,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区域发展差异系数、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长波动系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恩格尔系数等。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的评价值,

为实际值,

为标准值。

  具体计算中,为了避免出现数值奇高奇低的影响,对个别指标采取分段赋值法。

如经济增长波动系数的波动幅度在5%以内的给100分,在5%-10%的给90分,如此类推。

通货膨胀率指标,虽然标准值定在5%之内,也采取分段计分法比较科学,在0-3%的给100分,在0到-2%通缩的也不理想,给80分,如此类推。

  2.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民生改善、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指标构成,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为的实现值,为指标的权数。

  具体计算时,先用实现程度和权重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得分,然后加总可以得出每一类指标分值,最后加总得出总体的分值。

分析时既可以进行总趋势的分析,也可以按分类结构进行分析。

  三、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状况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和历年数据,计算出全省历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可以进行纵向分析,反映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变化情况;同时,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中的个别重要指标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对比,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分析判断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总体状况及未来提升方向。

  

(一)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总体进展情况

  根据测算结果,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61.5%逐年提升到2013年的82.5%,13年共提升了2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6个百分点(见图1)。

这表明十多年来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特别是从2009年起,综合指数上升较快,从2009年的69.8%提高到2013年的82.5%,近四年年均提升3.2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前十年。

可见,虽然近年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调,但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方面却取得明显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加扎实,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

尤其是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不仅提升了珠三角本身的产业聚集力、竞争力,改善了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也通过产业转移、帮扶等促进了粤东西北加快发展。

  图1 2000-2013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

 

  

(二)六大领域指数变化情况

  分领域看,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创新驱动指数,从2000年的33.0%提升到2013年的79.5%,提升了46.5个百分点;其次是资源环境,从2000年的62.1%提升到2013年的92.7%,提升了30.6个百分点;第三是质量效益指数,从2000年的61.4%提升到2013年的80.0%,提升了18.6个百分点;第四是民生改善指数,从2000年的75.7%提升到2013年的91.0%,提升了15.3个百分点;第五是产业升级指数,从2000年的66.3%提升到2013年的80.5%,提升了14.2个百分点;第六是经济结构优化指数,提升了7.5个百分点,相对比较稳定。

各项指数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2000-2013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

类别

2000年

2013年

提升百分点

总指数

61.5

82.5

21.0

1.经济结构优化指数

68.6

76.1

7.5

2.产业升级指数

66.3

80.5

14.2

3.质量效益指数

61.4

80.0

18.6

4.民生改善指数

75.7

91.0

15.3

5.创新驱动指数

33.0

79.5

46.5

6.资源环境指数

62.1

92.7

30.6

  (三)六大领域主要指标发展变化情况

   1.结构优化方面:

6项指标中,积极变化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方面,偏离度从2000年的61.4%缩小到2013年的36.1%;城镇化率变化也比较大,从2000年的55.0%提高到2013年的67.8%;第三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4.3%提高到2013年的47.8%,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0年的0.69缩小到2013年的0.66,这两项指标变化相对较小。

而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出现倒退,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1.7%下降到2013年的40.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0年的2.67提高到2013年的2.84。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日益缩小。

近十多年来,广东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取得长足发展,农业基础稳固、工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9.2:

46.5:

44.3逐步调整为2013年的4.9:

47.3:

47.8。

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之后降到5.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在2007年开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是2003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2013年达到57.8%。

  图22000-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广东就业结构也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较快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定上升。

2000年,广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9:

27.9:

32.1,2013年调整为23.0:

41.9:

35.1。

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从2000年的61.4%迅速缩小到2013年的36.1%。

  ——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近十多年来,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持续扩大到不断缩小的过程。

2000-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67攀升到3.15。

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先后出台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开发“双到”等政策措施,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促使贫富差距开始缩小。

2009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下降,2013年缩小到2.84。

  图32000-2013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图

 

  ——区域发展趋于协调。

近十多年来,广东区域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后收窄趋势。

2002-2006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粤东西北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差异发展系数从2000年的0.69提高到2006年的0.77。

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粤东临海工业、粤西临港工业建设大步推进,粤北山区绿色崛起势头良好,粤东西北发展速度逐步超越珠三角,四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差距呈现可喜的收窄势头。

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75持续缩小到2013年的0.66,为近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近十多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大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也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城市化全面推进。

广东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55.0%提升到2013年的67.8%。

  ——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呈波动态势,总体偏低。

2000-2013年,广东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7.0%-42.5%之间波动,中间下降,近年有提高趋势。

近几年,广东最终消费率在50%左右,相对偏低,而其中的居民消费占比偏低是主要原因,表明启动内需还是有潜力可挖。

  2.产业升级方面:

新世纪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抓住产业升级的新动向、新机遇,结合国内外需求的发展趋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产业升级,现代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

  ——工业升级不断推进。

近十多年来,广东更加注重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加速升级,工业产业结构继续向高级化方向调整。

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20.5%提高到2013年的25.1%;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45.1%提高到2013年的47.9%;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2.4%。

  ——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迅猛发展,为制造业发展和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拉动全省服务业增长。

2013年,全省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8.5%,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

表3 2007-2013年广东现代产业主要指标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

2007

45.1

20.5

-

2008

46.7

19.6

-

2009

47.1

20.7

-

2010

47.0

21.1

-

2011

47.7

2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