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955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docx

61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

 

第61讲: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

(1)

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

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身疼,有少阴阳虚的脉沉。

我们特别要划定一个界限,就是这个少阴病,仅仅是脉沉,如果这个少阴病出现了“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脉微细”的话。

那我们不能够按照太少两感、温经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那就必须先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等里阳恢复以后,如果表邪还没有解除的话,那就再解表。

所以对于太少两感这个证候,里阳虚的程度应当是很轻很轻,只有脉沉,这个时候可以用温经发汗的方法。

《伤寒论》提供了两个方子,如果是太少两感的初期,那就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同治。

如果两三天以后,这个症状还是持续存在,那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把细辛去掉,加上甘草,使药物作用更加温和。

如果用上这两个方子,这个病还是没好,这个时候尽管里虚寒的证候,还没有进一步加重,但是那就不要再用温经发汗的方法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先温里,后解表。

因此,仲景在治疗太少两感的过程中,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这是关于太少两感的复习。

少阴兼证的第二组证候是“少阴急下三证”。

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少阴病我们学过的,不就是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么?

寒化证可以有“真阳衰微”,临床表现“畏寒蜷卧,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小便不利,但欲寐,脉微细,脉微欲绝”,这个证候能下么?

绝对禁下,少阴寒化证不能下。

少阴热化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心烦不得卧,能下么?

也绝对不能下;

少阴热化证中的,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能下么?

也不能下。

所以“少阴急下证”,是什么样的少阴病才可以急下?

这是历代医家一直争议不休,到现在仍然是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看原文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既然“少阴寒化”、“少阴热化”都没有可下的道理,那这个少阴病,我们就把它看成是“少阴亡阴失水证”。

来一个脱水的病人,他有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有脉细数的表现,两眼深陷,亡阴失水,口燥咽干,这样一个亡阴失水的证候。

我们是给他补液呢?

还是进一步寻找,这种亡阴失水证候的原因呢?

从病史上看,这个病人可能前几天,你看现在亡阴失水刚得了两三天,可能前些日子有“阳明腑实”的特征,“因阳明燥热内盛,下伤真阴所致”。

所以这种少阴病,实际上是一个,阳明病发展到后期,而伤了少阴真阴的一个证候。

“因阳明燥热内盛,下伤真阴”,造成的这种少阴病。

那么这种少阴病,我们是扬汤止沸,给他加点水?

还是釜底抽薪,把阳明的火撤掉啊?

仲景当然采取的是“急下阳明以救少阴”的方法,把火撤掉,釜底抽薪,来制止津液的继续耗竭。

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我们遇到这种病人,是双管齐下,既釜底抽薪,也要增液补水,增液补水的方法,除了用药物外,直接输液效果最快。

所以今天我们在临床上,很少遇到“少阴急下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很好的增液补水的方法,更何况我们也不等到病人的“燥热内盛,下伤肝肾之阴”的严重程度的时候,就及早采取了措施。

这就是今天“少阴急下证”比较少见的原因。

那有人说了,光凭口燥咽干,那你就敢贸然泻下么?

这还是我以前曾经说过的,当一个人亡阴失水,正气大耗的时候,它对邪气的反应能力就下降了,因此正邪斗争的激烈程度,就不明显。

所以临床的这种证候,特别是邪热、燥热内盛的这种证候,它就表现不突出,甚至表现不出来了。

我不是举过例子么,我上次曾经说过的,肝移植的那位,做了肝移植以后,全身一直在剧烈的疼痛,用进口的实际上就是麻醉药来止痛。

在临终前两天,不再用麻醉药了,全身不疼了,为什么不疼了?

没有反应能力了,痛觉下降了,机体反应不上来了。

所以对一个“少阴亡阴失水证”,为什么没有“绕脐痛,腹满痛,日晡所发潮热、谵语”。

这些阳明燥热内盛的表现,仲景就当机立断,急用《大承气汤》来泻下呢?

因为这种病人,在这种情况下,正邪斗争的趋势已经缓和,正气无力抗邪,那些实热的症状,表现不出来了,但是仲景心里有把握。

一看舌红、苔黄燥,甚至舌上起芒刺,再加上病史的判断。

那在汉代那种社会条件下,只有“急下阳明来救少阴”。

“阳明急下三证”和“少阴急下三证”应当是同一个病,我的理解。

从邪气的角度来讲这是阳明病,“阳明急下”是因为看到了,阳明病有下伤肝肾之阴的危险,所以要“急下阳明来救少阴”。

之所以把它叫做阳明病,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亡阴失水”这是少阴病。

但是治疗这种“亡阴失水”的少阴病,是从祛除病因的角度来处理的,那就是因为它有阳明的燥热。

所以“阳明急下三证”和“少阴急下三证”是同一个证候的两个阶段,或者说同一个证候从邪气的角度而言,是阳明病,从正气的角度来说是少阴病。

这是320条。

321条我们待会儿再说,现在我们谈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仍然指的是“少阴亡阴失水”的证候,追溯他的病史,观察他目前的临床症状,除了“少阴亡阴失水”的证候之外,还有“腹胀满,腑气不畅”的表现,还有不大便这种“阳明腑实”的特征,所以“急下阳明以救少阴”。

322条和320条一样,虽然症状表现有所不同,都是阳明燥热已伤肝肾之阴。

只有321条讲起来比较困难。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他说:

“少阴病,自利清水”,这个清字我们已经解释过多次了,厕清的清,活用如动词,当便、排、拉来讲,“自利清水”就是自发的下利,清就是便、排。

排的是什么,拉的是什么?

拉的是水样便,拉的这个水。

它的颜色怎么样?

“色纯青”。

青色是什么颜色?

是青绿色,拉的是青绿色的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青指的是黑色,所以有人说,这是“黑水泻”。

如果是黑水泻,那是上消化道出血,对这个病人来说好像不是,要是黑水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你还敢用《大承气汤》么?

所以这个青应当是青绿色的水。

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见到青绿色的水啊?

胆道疾病,有胆道梗阻的时候,发着高烧,底下一个症状,“心下必痛”这正是胆道梗阻、胆绞痛的一个部位,“心下”就是上腹部,虽然确切地说,胆绞痛的病人,在右上腹有明显的压痛,叫莫菲氏征阳性。

但是当病人疼起来的时候,它不可能确切地指我是右上腹,而是整个上腹部疼痛,所以“心下必痛”不应当是“阳明病”的病位,而应当是“胆腑热实证”。

“胆腑热实证”的问题,我过去谈过,因少阳胆腑实热邪气,下伤少阴真阴,所以我不把它叫做“急下阳明以救少阴”,而把它看成是“急下胆腑实热以救少阴”,呵呵,这个从来没有有人说过啊,我这里给大家说,就是我是结合临床来的。

我曾经遇到过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西医诊断)的病人,用过一次《大承气汤》,暂时通了,第二天病人拉下来的全是青绿色的,把他白色的内裤染成那种黄绿色的东西了,可是烧还是没有退,心下还是疼痛,为什么?

暂时通了一次之后,排出一些郁积的胆汁,最后还是没有完全通,症状还存在。

是不是张仲景看到的病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病人呢?

那么,这样一个病人是用《大承气汤》好还是用《大柴胡汤》好啊?

当然还是用《大柴胡汤》好!

所以,在“可下病脉证辨治篇”这条就是说:

“可下之”,或者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

这里的口干燥是“少阴真阴耗伤”的表现,在治疗上,用《大柴胡汤》。

这样的话,导致少阴急下三证的一个是“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一个是“少阳胆腑燥热下伤少阴肾阴”,这两种情况都有。

按理说,我遇到这样的临床观察,这个病人确实拉的是青绿色的水,把白色的内裤都给染成黄绿色,好像就可以定论了吧?

又有一次我到外地,在我哥哥的门口乘凉,然后有一个中年妇女,她一看见我就说:

“你回来了?

”。

我说:

“您是哪位?

”她说:

“你不认识我?

我是这个县的副县长。

”我说:

“哎呀,不好意思,您干嘛?

”她说:

“我找你哥哥商量给我女儿转院的事情(我哥就是那个医院的院长),我女儿就在你哥哥的那个医院住院,发烧,肚子疼,大便有脓血,内科看了说是急性痢疾,治了一个星期烧不退,请外科会诊说是阑尾炎,做了手术一个星期,然后输液,大量的抗菌素,现在不输液了,又烧了,还是肚子疼,大便还有脓血,你说内科也看完了,外科也看完了,烧就是不退,我来找你哥哥商量商量,是转省城还是转北京?

”她突然想到我是学医的,她说:

“你来了,那你去给孩子看看去。

”我一听是当地的父母官,那我就跟着他走吧。

病房是一个很漂亮的单间。

我一进到病房里头,我就觉得好像有一股生屎味,我就四处寻摸是不是她孩子排的大便,盆还没有拿走,后来我又不好意思四处找,等我走到这个病孩子跟前的时候,我一闻,孩子一跟我说话,口臭喷人。

看护她的是她的妹妹,她说:

“我姐姐一到了下午就说胡话,吓得我都不敢陪着她”,然后给我学了两段她的胡话,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说:

“你瞧,窗户上下来个人,哎呀,她辫子在地上拖着。

”就像瞪着眼睛说瞎话,就像是真的一样,那可不是“独语如见鬼状么”。

她妹妹吓得直往门后头缩,她手老在衣服里摸着,肚子难受,那我自然要做检查了。

我一看,把她衣服打开,一摸肚子平平的,肚脐周围有一点儿压痛,我说:

“你想大便么”,她说:

“老想大便,就是没有大便。

”这时她妈妈从她裤子里头拿出一团纸来,卫生纸,那纸就染成黄黄的微微带一点儿绿色的,我说:

“这是尿出来的还是大便出来的?

”她说:

“肛门老流这种东西,这种水。

”我作为一个医生,因为看到书上所描述的“下利清水、色纯青”,这种色纯青的大便必然是臭秽难闻的,我就轻轻的靠近一点儿,你还不能说,拿到跟前闻闻,让人笑话,靠近一点儿并没有什么气味,口臭喷人,浊热在上,下面流出来的东西倒没有多少气味。

看起来,下午高热,有绕脐痛,自己觉得是肚子胀,实际上并不是腹胀如鼓,腹肌是柔软的,有压痛,没有反跳痛,所以她没有腹膜刺激征,我想这是不是古人说的:

“热结旁流”?

是不是属于“下利清水、色纯青”?

我怕她因为有手术的过程,会不会有肛周脓肿这类的,她老有便意嘛,我说:

“你把一个妇科医生找来,给她做一个肛诊,除外一下肛周脓肿。

”马上妇科医生就来了,查完了告诉我,“郝大夫,没有问题,肛周没有脓肿,都非常好”,那我这就明白了,我用什么?

《调胃承气汤》加公英、地丁,因为她热盛啊。

公英、地丁我就觉得药房里的那个效果不好,我说:

您去找几个人,到地里(因为那个地方是一个县城)采点蒲公英,采一点儿紫花地丁,那个地方盛产药材,当地的人们都知道。

好,小筐给采回来一筐,我说:

“这个方子,你把这个药抓上两大把煮,煮完了就喝。

”这是上午的事。

然后我就想看看她排出的是什么大便。

我想了想这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我听有的人讲课,说《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大便是屎球,《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大便是硬条,《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就是没有大便。

所以我想看看到底拉出来的是什么,另外排出大便以后我也想让它化验化验。

我跟她妈妈说:

“等她吃完这个药以后,就吃一次药,大便通了,排出的大便你都留着,我要做化验。

”到了下午3、4点钟,我正睡的舒服的时候,咚咚敲门,我一看是她,她说:

“郝医生,拉了,东西都还给你留着呢。

”你说这个副县长就是这么泼辣,当时我哭笑不得。

那我就赶紧跟着去吧,哎呀,我一看,那半痰桶脓一样的粪便,那真是稀稀的脓样粪便,当天下午,就4、5点钟吧,体温就降到36度左右,这个孩子眼睛也不睁,她说:

“郝大夫,烧是不烧了,胡话也不说了,你看看这个小红(女儿叫小红),这是不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呀,怎么一点儿精神也没有啊?

”然后她就喊她闺女,“小红,睁开眼睛看看妈妈,给妈妈说句话”,又和我商量,“郝大夫,咱们是不是转院啊,你看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我说,“你不要动她,大邪已去,正气未复。

”她说:

“正气没有恢复,我给她用点什么补的,我家既有元鱼,又有乌鸡,”我说:

“你现在什么东西都不可以给她吃,你现在只许给她吃小米或者大米粥,一天吃上三次、四次,一次也不要吃多,就吃一碗,顶多吃点咸菜末,什么纤维素的东西都不吃。

”为什么我这样强调,因为她大便大多是脓,肠道有感染,有局部感染性的病灶,所以我想这种情况为什么出现大便老流水,那就是“毒热内盛,逼迫津液下泄”的一种表现。

我不是上次在《阳明病篇》讲过吗,“毒热内盛,逼迫津液外越”,可以表现为“多汗”;“毒热内盛,逼迫津液下泄”,可以表现为“下利清水色纯青”;“毒热内盛,逼迫津液偏渗”,就表现为“小便数多”。

我看完这个病,这个孩子自从这次一泻下,她就不再烧了,吃了三天稀粥,第四天到我住的地方找我去了,我一看是她,提着两盒点心,说“叔叔,我是小红,我躺在床上,你可能没有认清我,我可认清您了”我说:

“你怎么样啊?

”她说:

“我这几天您让我吃粥,我吃到什么时候啊,我现在是食欲特别好,光想吃其他的东西,可是你就让我吃三天粥,我想我现在能吃其他的东西了。

”我说:

“那你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

”这个病就这样好了。

通过这样一个病人,给我们一个什么体会啊,对于“下利清水、色纯青”,我们也不能够断然判定她就见于“少阳胆腑实热邪气下迫”,也可能是“阳明有局灶性的毒热,逼迫津液下泄”所造成的。

仲景这三条都用《大承气汤》,从我们今天的医疗水平和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应当攻补兼施,比方说用《增液承气》,比方说中西医结合,配合西医的输液和纠正水电失调,那疗效可能比单用《大承气汤》效果好一些。

比方说我们有的时候改用《大柴胡汤》,可能更稳妥一些,“调畅气机,兼以清泄里实热”。

这是我们对少阴急下三证所作的讨论。

应当说,少阴急下三证,从古到今一直争论不休,我讲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只供大家作参考。

下一个证候是少阴阳郁证。

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这里的“少阴病,四逆”没有提到“脉微细”,没有提到“下利清谷,畏寒蜷卧,冷汗自出,四肢厥”,也没有提到“但欲寐”。

所以他不是“真阳衰微”所造成的四肢厥冷,而是一个“少阴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因此表现了手脚发凉,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少阴阳郁证”,而不是把它叫做“少阴阳虚证”。

阳气郁在体内,在体内它会有什么变化呢?

会有心烦,会有急躁,气有余便是火,阳郁也会化火,所以里边烦,外面凉。

有人把它比作灯笼,里边热,有人把它比作暖水瓶,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

我们现在经常在临床上遇到我以前说过的,病人以看病,一摸脉,脉既沉,又弦又细,你的手虽然是摸在寸关尺三部脉上,但是你能感觉到病人的手冷气逼人,(病人)容易焦虑,容易急躁,容易激惹,一点事儿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不能控制感情,那这肯定是“阳气内郁”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四逆散》证。

正因为“阳气内郁”,所以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或见证”。

“或咳”,就是咳嗽,这是阳郁气滞以后,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气郁以后,水液代谢就会失调,就容易生痰,容易生饮,寒饮犯肺,就可能出现咳嗽。

所以气郁怎么造成的咳嗽呢?

气郁,水液代谢就容易失调,饮邪就内生,饮邪就犯肺,就容易出现咳嗽。

所以在遇到咳嗽的时候,张仲景要加五味子和干姜这两个药,温肺化饮,敛肺气;“或悸”,心慌心跳,这正是饮气凌心所造成的。

所以遇到有心慌心跳的时候,仲景加桂枝来温通心阳。

“或小便不利”,这是阳郁气滞,水道不调的表现,所以要加茯苓来利水,畅达三焦。

“或腹中痛”,这是阳郁寒凝,阳气郁,脾气就失去了肾阳的这种协助,就导致了阴寒凝滞于腹部,阳郁寒凝,筋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腹中疼痛,那这个时候仲景加了炮附子,来温里祛寒。

这个腹痛他没有用芍药,因为是阳郁寒凝,所以他用炮附子来温里祛寒。

“或泄利下重”,这个泄利从加五味子和干姜来看,这个下利应当是寒饮下注,五味子和干姜是治疗寒饮常用的一对儿药。

见到下利,他用五味子、干姜,这是寒饮下注所造成的。

这个下重,他加薤白,薤白是通阳的,是宣痹的,这个下重不是湿邪凝滞,而应当是阳气不能通达,是气郁的表现,阳气不能通达,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或见症状”虽然多,但都不外乎是气郁所造成的,治疗的基本方是《四逆散》。

《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枳,甘,柴,芍。

这个方子是疏肝的祖方。

后世的《柴胡疏肝散》,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

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也是以这个方子为底方,加了活血化瘀药。

现在我们市场上有《血腑逐瘀冲剂》来治疗胸痹,来治疗冠心病,应用非常广泛。

少阴阳郁,为什么用疏肝的药,《四逆散》是疏肝的祖方,为什么要用疏肝的药?

这是因为肝是主疏泄的,全身气机的调畅,全仰赖肝的疏泄的功能,所以每个脏的阳气内郁都要疏肝,所以“少阴阳郁”也要疏肝。

后世医家把这一条,有的人主张这就是肝气郁结,你把它放到厥阴病篇更合适一些,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把它叫做少阴病,这是治疗“少阴阳郁”的。

《四逆散》确实是一个很好用的方子。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大,工作紧张,所以经常有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从幼儿园的小孩到70、80岁的老人都有精神情志不爽,肝气内郁的这种可能,所以《四逆散》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就非常多。

有一年我到外地,带着学生实习。

当地的医生中有一个老医生,他的病人特别特别的多,我每次出去都是和刘渡舟老师一起,刘渡舟老师就说:

“你呀,就穿上白大衣,今天也不要带学生,你看我们北京的来了呢,还不如人家当地的一个老唐大夫的病人多,你去看看这个老唐大夫有什么绝招。

那个时候我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我也穿上白大衣当作学生,那个唐大夫也给我们带学生嘛,我就跟同学们在一起看唐大夫去开方。

结果我发现他半天要看40个病人当中,有25到30个病人,他开的是同一张方子。

这个方子什么药物组成的呢?

柴胡、黄芩、陈皮、赤白芍、枳壳、甘草、还有生、熟山楂,我们一般用生山楂就是生山楂,用焦山楂就是用焦山楂,他用生熟山楂,就这么一组药。

初诊病人也是这个,复诊病人也是这个,肾病也是这个,肝病也是这个。

可是病人复诊的时候,“哎呀,唐大夫,吃了您的这个药真痛快,心里也不烦了,睡觉也睡得好了,也能吃点儿饭了,您再接着看吧,我不再找别人了,我就靠您了。

看的时间长了,我就问唐大夫,我说:

“唐大夫,怎么不管什么病您都是这个方啊?

”他说:

“你说说人得了慢性病的话,你比方说支气管哮喘,一喘喘了20年了,你一开头就用大剂量的治支气管哮喘的药,能给他解决问题么?

”我说:

“不能。

”“你看我们这个地方都穷,你给他开三付药他还拿,你给他开七付药他就不拿,他想这七付药太贵,你要是三付药没有一点效果的话,人家就不来找你看了,所以我开头就拿这个方子开道,所有的慢性病的病人都有心情不愉快的问题,都有食欲不振的问题,你吃完这个方子,心里很痛快,食欲一增加,他就对你建立了一种信任的感觉,以后他就靠着你来看病,等他对你完全有信任感的时候,你再给他发挥治他本身的病,那你吃十付、二十付、三十付、四十付,他心里头也能接受。

”原来唐大夫是这样的思路。

而这个方子你分析分析,是什么组成的呀?

《小柴胡汤》两个主要药,《四逆散》的三个主要药,再加上陈皮,和生、熟山楂,这就像《二陈汤》,《二陈汤》用到陈皮么,那不是疏肝、调胃清胆、畅气、导滞的吗。

对这种慢性病的病人,精神不爽,食欲不振,用完他之后,精神爽快,心中痛快,那是,病就好了一半,所以《四逆散》在临床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我们的讲义上,写了一大段这个方子的临床应用,看讲义的183页中间,“本方是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运用范围极广,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痢疾、阑尾炎、胆道蛔虫证、胆石证、食道痉挛、胃肠神经官能证,肋间神经痛”等等。

你看看他的应用范围多广泛,所以我们要学疏肝的方法的话,这个方子是个很好的方子。

好了,少阴病的兼证,太少两感,少阴急下,少阴阳郁,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看热移膀胱证。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能够出现热移膀胱,这是寒化证不能够做到的,“少阴寒化证”如果不用药物治疗,尤其是那个阳衰、真阳不足的那种寒化证,不去用温热的药物治疗,他很难自愈。

所以这里的少阴病,能够外出膀胱,应当是一个“少阴热化证”。

少阴阴虚有热,当少阴的正气恢复的时候,就移热于膀胱,出现了尿血,热在膀胱,热迫血行,出现了尿血。

膀胱是一个太阳,大阳,如果热在膀胱的话,他可以见到一身手足尽热,就出现了“阳热证”的表现,这正是“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的临床特征。

我们在学太阴病篇的时候,曾经谈到: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那是“太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我们现在学的293条,“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

”这是“少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既然出现了热在膀胱,热迫血妄行的尿血,那我们临床怎么治疗呢,还仍然用治疗“少阴热化证”的那个《猪苓汤》,用《猪苓汤》加凉血止血的药:

白茅根、仙鹤草、三七粉就可以了。

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所以当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罢,或者我们研究生做小论文,考试的时候做小论文,我们经常问到:

试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那一定要以《伤寒论》的原文为依据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首先说:

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肾和膀胱是相连的,经脉相互络属。

在生理上,膀胱气化机能是靠肾中阳气的温煦,而肾主水的这种功能,是靠膀胱来实现的;在病理上,太阳和少阴可以同时感受邪气而发病,叫太少两感。

那你就可以举上“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你可以举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这就提示了太少两感,它可以同时发病;你也可以举上太阳误治或者失治以后,邪传少阴的例子。

比如说“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等,《干姜附子汤》主之。

也可以举上“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这提示了太阳之邪可能内传少阴。

那么,少阴之邪可以外出太阳,那你就举293条的例子,“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

这样的话,就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把太阳和少阴之间的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都谈得很清楚了。

如果说前面我们谈到的是少阴病的“气分证”的话,其实少阴病也有“血分证”。

看少阴的伤津动血证,284条: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有咳嗽,有下利,这可以是“寒化证”的《真武汤》证;阳虚水泛,水邪犯肺就咳嗽,水邪侵渍肠道就下利,也可以是“少阴热化证”的《猪苓汤》证。

水热互结,水邪犯肺,水热邪气犯肺就可以出现咳嗽,水热邪气下侵肠道可以有下利。

但是这两个证候,无论是“寒化”或“热化”,都不可能出现“谵语”,那么现在为什么出现了谵语了呢?

“被火气劫故也”,是被医生误用火疗,强迫发汗所造成的,然后火热入内,伤津化燥,燥热上饶心神,而出现了“谵语”,在这个病程中,它必然出现了小便难,小便难就是没有尿,尿少。

这是因为误用火疗,伤津耗液,化源不足,当然尿少。

所以仲景解释它的原因,“以强责少阴汗也”,这是因为你用火疗的方法,来强迫这个少阴病来发汗,不管是少阴寒化还是热化,你都不能用汗法,因为他本身阴液不足,你用了汗法强迫发汗,汗血同源,发不出汗来就要伤阴,这是伤津证。

下面看动血证: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这个“但厥”是阳虚,这个“无汗”是阴亏,别的医生看到病人没有汗,而用发汗的方法,本来他津亏,化源不足,就没有汗,这样就必动其血,就容易动血,那么动血的话这个血从什么地方出来呢?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这个出血呢,从上部来出血,或者是结膜出血,眼结膜出血,或者是口鼻出血,这叫什么证候?

这叫“下厥上竭”,阳气虚下,而见到厥冷,阴血脱于上,而见到阴血的枯竭。

把这个证候,张仲景把他叫做“下厥上竭”,下厥上竭这个名词我们讲义上有注,我们的题库里的名词解释中,也经常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