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86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说史 复习参考.docx

经济学说史复习参考

学说史参考复习题

1.按照时间脉络,经济学说史发展可分为五个分期。

据此发展脉络,简析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程,阐述每一历史分期的主要经济思想理论(围绕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历史评价三部分展开)。

1)前古典时期

 

2)古典时期

 

3)新古典时期

 

4)现代经济学时期

 

5)当代经济学时期

 

2.古代中世纪时期,财富观念的发展演变。

1)苏格拉底

Ø认为财富和美德不相容,但并不反对一切财富。

他们反对过多的财富,对节制的财富不但不反对,而且认为它是必要的,是达到主要目的的不可少的手段。

因为为了成就最高的善,一个人必需具有普通公民所必需的生活手段。

Ø他所着意强调的是:

财富是手段,绝不应是目的。

2)色诺芬

Ø价值:

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Ø财富:

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Ø财富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

Ø财富的功能在于实现人的物质幸福,而物质只有用于满足人的物质幸福才成其为财富。

Ø贫富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从心里感到满足。

Ø“一只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

”“即使是钱,对于不会使用它的人也不是财富。

3)柏拉图

Ø财富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德性;第二等是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之类;第三等是一般的物质财富

Ø财富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Ø财富之价值,依存于所有者德性和是否能贤明地使用。

如果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财富就是最大的恶。

由于富人的财富大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以,富人不能成为善人,巨富与幸福不相容。

Ø主观价值论

4)亚里士多德

Ø财富是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东西。

为获取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经济”,由于这是凭借天赋的能力来获取自然给予的有用的东西,这种财富是真正的财富。

Ø凭借某些经验和技巧来获取某种非必需品的经济活动是属于“货殖”,由于这是在交换中损害他人财富来使自己牟利,所获取的财富是一种虚拟的财富,所以“货殖”致富是不自然的,应当受到谴责。

5)托马斯•阿奎那

Ø一切财富都应该属于上帝。

财富概念通常是指实物,而不是货币。

Ø两种财富

自然财富:

目的是生活必需品。

获取食物、牲畜、土地。

人为财富:

目的是赢利。

取得金银财富不应成为国家或个人追求目标。

Ø以攫取金银为目的的经商行为可耻,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免除罪恶。

一是可以把收入用于某种必需或正当用途。

如,“一个人用他从商业活动中获得的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帮助别人”。

二是“他曾经对这些物品作了一些改进”,或者,由于“把这件物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时担负了风险”。

Ø劝富人多行布施,不要贪婪无度,对财富的苛求要有节制。

Ø自然经济才是正常的经济,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从本国土地上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不应该依赖商人。

由此可见,阿奎纳主张的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中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4.魁奈《经济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将其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比较,分析说明异同。

 

5.经济学说史讨论的主题之一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不同时期的经济学者的主要看法有所不同。

请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对比分析,说明前人在此问题上的贡献与缺陷,并说明马克思如何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创新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关于威廉·配第

Ø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

Ø最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家。

Ø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Ø这个敢于思想而又十分轻浮的外科医生,既能在克伦威尔的盾的保护下掠夺爱尔兰,又能为这种掠夺向查理二世跪求必要的男爵称号。

价值理论

(1)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第一次有意识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划分为两类:

生产金银的劳动与生产普通商品的劳动;两类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劳动。

(2)研究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将商品价值量之比归结为劳动时间之比。

(3)论证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时间越节约,商品价值越低。

缺陷

a注重对价值量的研究,缺乏对价值本质的分析;

b受重商主义约束,认为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只有与开采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

C未能科学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问题

由于没能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他把一切物品价值归结为由土地和劳动来评价,并力图在两者间寻找一种等价关系。

亚当·斯密在价值论上主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1)价值含义—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首次明确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使用价值:

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

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物的购买力。

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该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

或所能支配的活劳动量。

商品的交换不过是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不同的劳动量的交换;没有进一步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来。

他不了解这种劳动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能明白究竟是什么劳动决定或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

从而提出相互矛盾的二元观点。

(2)劳动价值论的两种价值规定

斯密在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时,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或两种对立的价值规定:

第一种价值规定:

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正确)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二种价值规定:

交换中购买劳动决定(错误)商品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

斯密对二种价值规定并存的解释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时期,购买劳动决定价值适用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产生以后的进步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

理论错误的根源:

混淆劳动与劳动力价值

(3)收入决定价值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斯密也就从劳动决定价值的科学立场滑进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

这个庸俗的价值定义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被称为“斯密的教条”。

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脱离了劳动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

(4) 价值规律

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

当任何商品的价格不多也不少,恰好足够用以支付在生产这种商品所使用的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时的价格。

市场价格:

商品通常买卖的实际价格。

斯密看到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它对生产的调节机制市场价格一方面以自然价格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受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量和有效需求之间比例的影响,发生了高于或低于自然价格的波动。

但他主要强调价值规律的自发性,没有看到价值规律自发运动中的强制破坏作用。

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

李嘉图最大贡献是把亚当·斯密的多元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一元劳动价值论。

这一进步不但发展了古典经济学,而且还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

斯密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不足。

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实际是提出两个不同的价值标准尺度。

批评斯密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2)劳动价值理论发展

李嘉图使用不少价值问题术语,把价值叫做绝对价值、真实价值、实在价值、实际价值、自然价值等;把交换价值叫做相对价值、比例价值等。

A李嘉图肯定斯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正确区分,已经意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物质承担者,是对古典价值论的一大贡献。

B分析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在价值量问题上,李嘉图接受斯密关于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量论点;生产中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与投入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错误地规定必要劳动是最不利的条件下生产某商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

C在考察价值形成过程中,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认识到商品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但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只有工人新加入的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机器等生产资料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马尔萨斯的价值论

继承了亚当·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价值论是购买劳动和供求论决定价值的混合物。

(1)价值由购买到的劳动决定购买到的劳.包含了实.耗费的积累劳动和直接劳动再加上以劳动表示的全部预付的利润额,这几个部分构成。

生产费用=实际耗费累积劳动+直接劳.+预付资本的利润额

(2)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生产费用

他与萨伊一样把供求论引进来,从而决定价值的

 

萨伊价值理论

(1)价值的本质-效用论。

效用是物品价值基础,价值量用效用量来决定和衡量。

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

“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2)价值的来源-生产三要素论。

 资本、土地、劳.是生产中的三种必要素,分别提供“生产服务”,创造价值。

因而,价值包含三要素本身收入,即生产费用,或者说工资、利润和地租。

(3)价值的衡量-供求论。

价格是测量物品价值尺度,而价格又取决于市场供求。

约翰.穆勒价值学说

在价值理论上,穆勒形式上继承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同时又把生产费用论、供求论等加入进来。

(1)经济学主题:

价值并不是政治经学的主题;财富的生产与价值无关,只有分配才和价值有关系一个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力量。

(2)供求论

交换价值区分为两类:

市场价值取决于供求,自然价值分三种情况。

A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

B供给数量可无限增加,单位生产.用不会提高的商品。

C供给数量可增加但单位生产.用会提高的商品

(3)生产费用论

生产费用构成:

由劳动(直接劳动和过去劳动)和资本(“节欲”结果)组成。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即决定于工资加利润。

约翰·穆勒的价值学说,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的混合物,彻底完成了结束古典劳动价值论的时代任务。

 

6.经济学说史讨论的主题之一是关于剩余价值(利润)的讨论,不同时期的经济学者的主要看法有所不同。

请将马克思与以前经济学家的观点对比分析,说明前人在此问题上的贡献与缺陷,并说明马克思如何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创新说明剩余价值(利润)论。

马克思-古典经济学家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配第、布阿吉尔贝尔、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肯定了其科学的合理的内容,批判了其缺陷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开始研究英、法等国的经济学著作。

他在《神圣家族》中基本上肯定了劳动价值理论,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已完全站在劳动价值论立场

上。

马克思50年代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开始纠正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的错误,阐述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1859年马克思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学说。

60年代,马克思写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其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分析批判了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从而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不能解决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马克思又写出《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1867年正式出版《资本论》第1卷。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详细地论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做出了进一步评价。

在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配第第一次提出劳动价值原理。

他区分了“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

马克思认为,配第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

指价值,也是马克思自己唯一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

配第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白银从秘鲁的银矿中运来伦敦,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他还提出价值量大小以劳动生产率为转移,分工会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等。

马克思指出,配第实际上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比较量来确定商品的价值。

在配第的论述中,谷物价值不是由凝结于其中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白银中包含的劳动来决定,而白银不过是谷物的交换价值。

这说明配第还未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

而且,商品价值用白银表现时,只是该商品的价格,配第也未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

配第把劳动分为生产金银的劳动和生产普通商品的劳动,认为前者才能直接生产交换价值。

马克思指出,配第受货币主义观念束缚,把特种的具体劳动,即开采金银的劳动看作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实际上是说,在资产阶级社会,劳动应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

商品,是那种在交换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转移而表现为金银,即表现为货币、交换价值、物化一般劳动的使用价值。

配第还把劳动看作财富之父,把土地看作财富之母,这种说法在指价值而言时,实际上把价值和使用价值混同在一起。

马克思认为配第的价值理论把三种规定混在一起:

①由等量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在这里,劳动被看作价值的源泉。

②作为社会劳动的形式的价值。

货币表现为价值的真正形式,虽然配第在其他地方抛弃了货币主义的一切幻想。

③把作为交换价值的源泉的劳动和作为以自然物质(土地)为前提的使用价值的源泉的劳动混为一谈。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反对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货币的思想。

他也要从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寻找出“真正价值”。

但他把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看作财富,马克思指出,布阿吉尔贝尔实际上只看到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享受。

因此,他虽然能很清楚地讲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却不能直接说出劳动创造价值。

不过,他把法国200种行业看作一条财富的链条,强调各种产品必须依一定比例进行互利互惠的交易,在事实上把交换价值归结为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布阿吉尔贝尔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

马克思详尽地分析了斯密的价值理论,肯定了斯密确认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其主要的科学功绩之一,同时也指出斯密价值理论的二重性,分析了斯密价值理论矛盾的原因。

斯密克服了配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金银的劳动混为一谈的缺陷,也批评了重农主义只把农业生产看作生产的错误观点,他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认为不论哪个部门的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马克思指出,在斯密的著作中,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不管它表现为哪一种使用价值),仅仅是必要劳动的量。

马克思指出了斯密常常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之间摇摆不定,即一方面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量,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可以购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斯密在第二种规定中,是把劳动的交换价值,实际上是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

但是,劳动的价值(即劳动能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变化的。

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价值本身当作价值标准和说明价值存在的理由,成了循环论证。

由于斯密把劳动和劳动的产品等同了起来,所以为混淆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提供了最初的根据。

马克思分析了斯密混淆两种价值规定的深刻基础。

他指出,在所有劳动者都是商品生产者,并相互按价值交换其产品时,劳动的价值等于劳动产品的价值,不仅商品同商品按它们所代表的等量物化劳动时间的比例相交换,而且是一定量活劳动与代表同量物化劳动的商品相交换。

在这种前提下,劳动的价值(即一定量可以买到的商品量)和商品中包含劳动量完全一样,

可以看作商品的价值尺度。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或劳动产品的价值已不属于工人,一定量活劳动支配的不是同它等量的物化劳动,也即一定量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所支配的活劳动量,大于该商品本身包含的活劳动量。

斯密感到了这种矛盾,他知道再生产和维持劳动能力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与劳动能力本身所能提供的劳动是大不相同的,但他不了解,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比例,并不因为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如何由不同的人占有而受到影响。

他于是得出结论:

一旦劳动条件以

土地所有权和资本的形式同雇佣工人相对立,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调节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了,从而可以头到的商品量的规定代替了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的规定。

马克思认为,斯密这种说法决不意味商品本身现在不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交换,而只是意味,发财致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的增殖以及这种增殖的程度,取决于物化劳动所推动的活劳动量的大小。

但斯密自己并未真正弄清楚。

马克思还批判了斯密用三种收入构成商品价值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说工资、地租、利润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是对的,说它们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源泉就不对了,因为商品价值完全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自然价格的相对数推出商品价值是走了相反的道路。

因此,斯密对于工资、利润等等的波动给予商品价格的影响,没有一个地方做出了正确的分析。

斯密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事物联系所迷惑,他是以颠倒了的出发点来阐明商品的自然价格同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区别的。

他对自然价格的研究是从他对价值的第二个规定出发的,其自然价格只不过是由竞争而产生的费用价格(即生产价格)。

因为斯密把商品价值看作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的,所以费用价格就和商品价格等同起来了。

马克思指出,斯密得出这

样的观点是站到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立场上,按这种当事人所看到和设想的样子描绘事物的结果。

同时,对于费用价格的形成来说,利润率以及工资率等是既定的,它们是费用价格的前提,资本家确定费用价格的程度就是考虑工资的多少、一般利润率的多少。

资本家就是把这种费用价格看作商品的理想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还指出,在斯密著作中,不但看到两种,而且可以看到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价值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由交换中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牺牲等量的安乐、自由与幸福)。

但马克思认为,斯密在探讨利润和地租时,仍然基本上坚持了商品交换价值的正确规定,即商品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纠正了斯密关于没有效用的商品也有交换价值的断言,实际上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李嘉图把理论探讨放在能由人类劳动无限再生产的商品价值上,被马克思看作是一个功绩。

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实际上指出了,价值规律的充分发展,要以大工业生产和自由竞争的社会,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

李嘉图批判斯密把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混为一谈,批判斯密用三种收入构成商品价值的观点,他也批判萨伊关于资本、土地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的观点。

对这些,马克思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强调指出劳动是人的,而且是社会规定的人的活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李嘉图和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前后一贯地把商品的价值看作仅仅是社会规定的劳动的体现。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做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马克思分析了李嘉图的方法,即李嘉图从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个规定出发,然后研究其他经济关系是否同这个价值规定相矛盾,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这个规定。

这种方法有历史合理性和科学必然性,表现了李嘉图在科学上的巨大历史意义。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科学上的不完备性。

它不仅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而且导致错误结论,因为这种方法跳过必要的中介环节,企图直接证明各种经济范畴的相互一致。

马克思批评了李嘉图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问题上的混乱。

李嘉图曾试图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但没有完成,因而他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问题上存在许多混乱。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的“相对价值”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另一种是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

同第二种意义的相对价值相比,第一种意义的相对价值就表现为“绝对价值”。

李嘉图有时也称其为“实际价值”或“价值”。

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完全不是从形式方面,从劳动作为价值实体所采取的一定形式方面来研究价值,而只是研究价值量,研究造成商品价值量差别的这种抽象一般的,亦在这种形式上是社会的劳动量,也即他不懂价值形式。

李嘉图虽从商品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量”出发,但决定价值的这种“劳动”的性质,他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种劳动的形式,作为创造交换价值或表现为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规定,他也没有研究。

因此,李嘉图不了解这种劳动同货币的关系,即不了解这种劳动必定要表现为货币。

所以,他完全不了解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和商品必然要发展到形成货币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虽然反对斯密用购买到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但他也无法解决劳动与资本的交换问题。

李嘉图根据自己的研究只限于证明,变动着的劳动价值,即工资,并不会推翻如下的论点:

不同于劳动本身的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的相对量规定。

但是,劳动这种商品同其他商品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规律对一个适用,对另一个就不适用呢?

李嘉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斯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说过耗费劳动与购买到的劳动是相同的,相反,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工资已不再等于他所生产的产品,一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和工人用这一劳动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劳动的价值代替劳动的相对量成为价值的尺度。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同斯密一样,把劳动和劳动能力混淆起来,因而,他最终也一字不差地重犯了斯密的错误,并且完全忘记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而求助于供求规律。

马克思还指出,李嘉图把费用价格(即生产价格)同价值混淆起来,由此产生了他的价值理论中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没有把不变资本同固定资本、可变资本同

流通资本区分开来。

他不去研究不同生产领域中同一资本量的组成部分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比例这种极为重要的、影响剩余价值直接生产的差别,却专门去研究资本形式的差别和同量资本采取这些不同形式的不同比例,研究从资本的流通过程产生的形式差别,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程度较大或较小的资本(即具有不同耐久程度的固定资本)和资本的不等的流通速度或周转速度。

而且他还先假定了一种一般利润率,去探讨工资的提高或降低对“相对价值”会发生什么影响。

实际上,他是先假定有不同于商品价值的费用价格——既然假定有一般利润率,也就假定了这个差别——再研究这些费用价格本身怎样由于工资的提高或降低,以及在资本有机构成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彼此相对地发生变动。

他实际上仍缺乏抽象力,在考察商品价值时无法忘掉利润这个从竞争领域来到他面前的事实。

马克思指出,因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而一笔资本所实现的劳动时间量,不取决于资本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可变资本量,即花费在工资上的劳动量;即使等量资本生产的价值相等,等量资本只有同量无酬劳动,并把它转化为货币所需的那段时间,也还是由于资本的流通过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就使等量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中,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提供的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产生第二个差别。

因此,如果等量资本在同一时间内提供的利润相等,那么,商品的价格必然不同于商品的价值。

但李嘉图却没有得出这个结论。

李嘉图不了解也没有研究价值向费用价格的转化。

马克思还指出,李嘉图把同一生产领域内的市场价值形成过程同不同生产领域的费用价格形成过程混淆了起来。

竞争在同一生产领域所起的作用是:

使这一领域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这个领域中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从而确立市场价值,并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