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73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docx

武大社会学概论课件

第一章社会学导论

一、什么是社会学

Sociology的含义:

关于社会的理论或学说,也就是对社会的研究。

什么是社会?

戴维-波普诺的定义:

社会学是对人类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学研究什么

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具体研究内容:

文化

社会化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社会制度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区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

现代化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性

4.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1.孔德(Comte)的实证社会学

2.涂尔干(Emile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学科化

3.当代社会学及其主要范式

1.孔德(Comte)的实证社会学

1839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提出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2.涂尔干对社会学的学科化

涂尔干将社会学真正发展为一门经验性的社会科学学科

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例如他的《自杀论》,四种自杀类型:

利他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

失范型自杀

宿命型自杀

3.当代社会学及其主要范式

(1)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社会学

基本假设:

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追求理论、概念和变量的精确性以及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

(2)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假设:

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与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追求人文关怀

(3)反思社会学

关注的是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问题:

社会学应该当作什么?

社会学本身遇到了什么问题?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五、为什么要学社会学

1.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能提供一种看待社会的特殊角度

“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意识到个人问题演变为公共问题的能力,就是不断穿梭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就是将个人既是为独一无二的人物,又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部分及其产物。

2.社会学的实用性

学习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得到考察世界的技术与方法,这可以有助于与社会无关的职业,有助于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

第二章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二)文化的特征

1.人为创造性2.后天习得性3.共享性4.象征性5.传递性6。

变迁性

(三)文化的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根据文化存在形态的不同)

物质文化:

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采用原材料、自然资源加工制造而成,能够发挥特殊功能的有形实体

非物质文化: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整合的符号、价值、规范等。

2.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被接受的广泛程度)

主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可,并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文化。

亚文化:

只为某些特定的人群、群体接受的文化。

反文化:

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变为反文化。

3、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根据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的需求与创造)

精英文化:

社会上层阶级的文化。

与精英文化相对的是大众文化,它是一种为普遍的大众接受与共享的平民文化。

二、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一)文化的要素

1、符号

符号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达自身意义以外事物的东西。

2、语言

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它是一套象征符号的系统,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利用它人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传递。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

4、规范

规范是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准则。

(二)文化的结构

1、文化的功能结构

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丛,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

文化模式,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整合的动态过程,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趋向合法化、制度化,另一些被抑制、排除、摒弃,文化的这种内聚、整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内部构成各个部分协调稳定的模式。

2、文化的空间结构

文化中心指文化特质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他通过文化扩散对文化区产生影响。

文化区域指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上具有同质性的某一特定区域。

文化圈指由存在程度不一的相同或相通之处的若干文化模式组成的更大范围,并可突破空间阻隔进行文化交融的空间布局。

文化边际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散、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交叉、渗透地带,即文化边际。

(三)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

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传递与继替;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一)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1、文化的传播与采借2、文化融合3、文化冲突

(二)文化的传递与继替

(三)消费文化的兴起

第三章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1、人的生物性

(1)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独特的语言、思维及学习能力

2、人的社会性

(1)阶层

(2)文化

三、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主要发生在儿童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发生在青春时期。

3、发展社会化

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后者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四、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1、家庭

2、学校

3、朋辈群体

4、工作组织

5、大众传媒

五、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1、查尔斯-霍顿-库利(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有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由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是对他人是如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因此库利就称这种自我为“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

2、乔治-赫伯特-米德(Mead,1863-1931)的“角色借用”理论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

“主我(I)”和“客我(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的无意识理论

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4、艾里克-埃里克森(Erikson,1902-1994)的“认同危机”理论

关注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将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里阶段。

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作出反应,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5、让-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关注人的认知的发展,或者说人们学会思考的途径。

皮亚杰对我们认识社会化过程的主要贡献是,他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

第四章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社会结构,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1、地位(status)

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自致地位(achievedstatus)和先赋地位(ascribedstatus)

2、角色(role)

角色指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角色集角色冲突

3、社会群体和组织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群体。

群体中的结构水平,群体内的亲密程度,群体中的不平等与差异

4、宏观社会结构

社会设置(或者社会制度,socialinstitution)

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三、关于社会的两种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

迪尔凯姆

塔尔科特-帕森斯

罗伯特-默顿

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冲突论

拉尔夫-达伦多夫

赖特-米尔斯

四、中国的社会结构

帝国体制的社会结构

改革前的社会结构

改革后的社会结构

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一、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简称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

(二)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论

(1)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

1只有在交流各方赋予自己行动以意义,而且理解或者寻求理解他人给出的意义的情况下才能叫真正的交流。

2人可以与一个内在的自我进行交流。

3站在互动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

(2)布鲁默(HerterBlumer)提出的“符号互动论”一词

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1人们在面对事情时,是根据事情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来决定如何行事的。

2这些事情的意义来自与一个人与自己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

3人在应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时,会使用一套解释步骤,而这些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处理和调整的。

(3)符号互动论的四项主题

①体现人的特色的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客观的世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的、象征的世界。

②生活,情境,乃至社会,都是每时每地在演化、在调整、在生成。

4动论研究的焦点既不在个人,也不在社会本身,而在于协调行动。

5极介入经验世界。

2、拟剧论

艾文-戈夫曼(EvingGoffman)提出拟剧论

1基本观点:

每一个社会情境都被看作一个戏剧舞台,行动者在舞台上表演着真实生活的戏剧。

2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就是人们在他人面前制造自身形象的过程。

3前台和后台前台由三个部分组成——场景,外表,举止在后台,行动者可以稍事放松、调整,并准备和操演前台所需的表演。

4有意忽视为了避免尴尬,观众通常会忽视表演者在表演中的过失,帮助表演者保全脸面。

3、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

代表人物:

哈罗德-加芬克尔(HariodGarfinkel)

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关注的问题:

对于特定的情境所暗含的背景与意义为何有着相同的理解人们。

破坏实验

(四)社会互动的形式

1、交换

2、合作

3、冲突

4、竞争

5、强制

6、非语言互动身体语言空间距离

二、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的概念

1、定义

社会网络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中独特的联系,处在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一般互相认同,有团结感,他们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目标、利益与期望而保持着一定的互动。

2、社会网络的功能

①影响个人许多重要的选择与决定

②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来源

③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

(二)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

1、网络资源观

强调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

代表人物:

林南

2、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的概念

代表人物: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

3、强关系力量假设

代表人物:

边艳杰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

一、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性质

1、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认同感和团结感的集合体。

2、社会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来划分)

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

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具有非规范的特点。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见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次级群体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具有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3)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来划分)

所属群体:

指成员所在的群体。

参照群体:

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

(4)内群体与外群体

(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

内群体:

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

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二)群体结构

1、群体规模

小群体,二人群体,三人群体,大群体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规定了成员应该如何行动以及违规意味着什么。

威廉-福特-怀特(WilliamFooteWhyte)的《街角社会》

3、群体角色

(三)群体的运作

1、决策

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群体决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群体被引到问题上来,并对一些事实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成员对问题作出估计,并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反映。

第三阶段,群体开始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达成共识的斗争中,产生了派系也建立了情感,并作出最后决定。

第四阶段,群体试图重新回复到开始时和谐关系,保证继续团结。

2、遵从(conformity)

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

风险转移

二、社会组织

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1、组织的特征

①劳动分工与权威分配

②权利相对集中于领导手中

③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

5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2、组织的结构

(1)正式结构

是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

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等。

(2)非正式结构

是由群体成员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3、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科层制

一种运作于明确规章制度基础上的等级权威结构。

科层制的特点“

①组织结构等级制

②权责分明

③基于专业技术资格之上的人员用工制度

④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严格约束。

6奖惩制度

4、组织的过程

(1)制度化

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信赖,能够富有成效地实现其目标,因而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的过程。

制度化的负面效应:

目标置换(goaldisplacement)

(2)组织的五个阶段:

产生、成长、成熟、衰落和消亡

5、组织的变迁

组织变迁的动力既来自组织内部,也来自组织外部。

第七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概述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含义

社会规范:

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内对社会行动提供方向、明确限度、控制偏离的文化手段。

社会制度:

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一套相互联结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范系统

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2、策略系统

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安排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

3、知识系统

制度在运行时必须依赖由各种可以宣传的知识与“默会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系统。

4、组织系统

社会制度的运行都要通过组织系统去落实。

组织系统主要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组织成员三部分。

5、设施系统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符号性的设施,如国旗、国徽,另一类是实物性设施,如经济制度的货币,教育制度的学校等。

(三)社会制度的运行分析

1、功能分析

社会制度的创设和维系时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社会需要。

功能分析的要点:

第一,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

第二,辨识社会制度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①社会制度的显功能

是制度行为者所设计或能够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②社会制度的潜功能

是制度行为者未曾预料到的制度后果。

③社会制度的正功能

是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

④社会制度的反功能

是无法满足特定期待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

2、机制分析

机制分析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关注的是导向结果的过程,会把事先设计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结果中的不可见性都展现出来,由此去挖掘社会本身的隐秘所在。

机制分析的要点:

第一,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收集各种原始材料,关注伴随着每个开端的诸多细节和偶然事件,对事件的反复出现与断裂保持敏感。

第二,重点放在对灵活的非正式制度与变化多端的权力策略和技术的分析上。

第三,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关注曾经被尝试、具有潜在可能性的事件;不仅关注记忆,而且关注遗忘;不仅关注发声,而且关注沉默。

第四,通过爆发的时刻去揭示错综复杂的力量关系;通过日常生活被触动、被冒犯、被侵略的时刻去展现模糊不清的日常生活。

二、主要的社会制度

(一)家庭

(二)经济

1、经济制度的内涵

经济制度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化体系。

基本构成要素:

第一,分工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条件。

第二,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三,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制度的调解方式。

第四,契约是经济制度的保障手段。

2、经济制度的基本类型

根据产权的不同,分为三张基本类型:

(1)私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2)公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3)混合经济制度

(三)政治

1、对权力分析的三种模式

(1)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

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2)权威——合法化模式

由帕森斯等人倡导,关注的核心具有合法性的权利,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

(3)生产——运作模式

福柯提出来的,要点:

权力具有多种形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

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

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对权力的分析不应该只看到宏大的权力,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

2、权威的三中类型

由韦伯提出

(1)传统型权威

它是历史上最普遍、由习俗所赋予的权威,如世袭君主制。

(2)魅力型权威

它是由于特殊的个人魅力和超凡的才能而为人们所拥戴、追随的权威。

(3)法理型权威

它是由理性的、成文的规则或法律所赋予的权威。

3、三种政权形式

(1)独裁主义(authoritarianism)

它是指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来掌握权利的政权。

特点:

在这种政权中,意识形态不起重要作用,大众动员程度低,权力运作没有宪法和程序的基础,公民权受到高度压制。

(2)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

它是指由一个政党来统治的政权。

特点:

极权主义政权掌握了深入监控社会各个方面的现代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了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社会动员程度很高,高度压制公民权。

(3)民主政权

是指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参与实际决策过程的政权。

特点:

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参政权,多党竞争,司法独立,保障人身权利以及包括结社、言论、出版、思想和迁移在内的自由。

(四)教育

1、教育:

从功能主义角度看教育的功能:

(1)人格塑造

(2)文化传播

(3)筛选(4)革新

2、教育:

从冲突论角度看

教育既是实现平等的手段,又是强化不平等的渠道。

布迪厄指出,学校实际上是为社会等级制提供证明的极为重要的制度机制,是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机制。

第八章家庭、婚姻与性别

一、家庭

(一)不同视野下的家庭

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由于婚姻、血缘或认领关系而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1.功能主义的观点

家庭的功能:

1性需求的满足与规范②种族延续③社会化④情感的温暖⑤经济的合作

2.冲突论观点

强调家庭中两性的竞争,指出家庭的历史就是女人被男人统治的历史。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分析了家庭的演变过程: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绝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

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二)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份和角色的关系。

1、按照家庭成员所担当的家庭身份的演变,家庭可分为出身家庭和生殖家庭。

在出身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以子女的身份出现,他们在此出身并进行大部分的社会化。

在生殖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以父母的身份出现,他们结婚生子,组建新的家庭。

2、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与规模,家庭可以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

核心家庭又称小家庭,其家庭成员主要包括一对已婚夫妇及未婚子女。

扩大家庭是由一个核心家庭或一个以上核心家庭再加上其他亲属而组成的家庭。

3、按照家庭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和平权家庭

父权家庭通常是指最年长的男性成员居于统治地位的家庭。

母权家庭通常是指最年长的女性成员居于统治地位的家庭。

平权家庭是指丈夫和妻子的权力大致平等的家庭。

4、按照婚后夫妻居住地点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从夫居、从妻居以及单居制。

从夫居是指婚后女方到丈夫家居住。

从妻居是指婚后男方到妻子家居住。

单居制是指男女双方结婚后不与任何一方的父母住在一起,而是单独居住。

5、按照婚姻形式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

6、按照选择配偶的情况,家庭可以分为实行族内婚制和实行族外婚制的家庭。

有些群体期待或要求其成员与同一群体的成员通婚,这为族内婚制。

有些群体期待或要求其成员与该群体外的成员通婚,这位族外婚制。

7、按照世系相传和财产继承的方式,家庭分为父系制、母系制和双系制。

在父系制下,世系和继承都是按照家庭中男性一方传下来,女性不被允许继承。

在母系制下,世系和继承都是按照家庭中女性一方传下来,男性不被允许继承。

在双系制下,世系和继承按照家庭中双方的血统进行。

二、婚姻

婚姻是社会赞成的一种配偶方式,通常涉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性行为和经济上的合作。

1、乱伦禁忌

一种很强的道德禁律,禁止特定范围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