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53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x

陆浩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甘肃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陆浩

  (2007年4月24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力开创甘肃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引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

  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

  确定这样的主题,是甘肃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努力夯实发展基础的五年,是我们直面矛盾、迎难而上、不断开拓进取的五年,也是形成并保持全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五年。

  五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深化对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和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大转变。

这五年是我省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12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7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24亿元增加到2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70亿元增加到1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05亿元增加到1025亿元,都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五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6亿元,重点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态、信息以及城乡公用设施等骨干项目。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060公里。

铁路建设形成了又一个高峰,主干线基本完成了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新开通了敦煌铁路。

完成了敦煌、庆阳、嘉峪关机场的改扩建。

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近500万千瓦。

广播电视通到行政村,通信网络覆盖全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初见成效,引洮供水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

所有这些,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年共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主要装备水平提升、产能迅速提高、能耗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增加的良好发展局面。

特别是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兰铝等一批企业重点技改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草食畜牧业、马铃薯、蔬菜水果、玉米制种、酿酒原料、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有的已位居全国前列。

  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三年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提前一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和财政金融改革都取得新的进展。

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教育、卫生、科技等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基层医疗服务保障、科技投入保障等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同时,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计划生育、体育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高度关注民生,办了一系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群众得到了较多的实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和保障企业离退休职工的“两金”,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城市非职工居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极度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城镇就业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衣食住用行条件明显改善。

扶贫开发扎实推进,贫困人口持续减少。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地方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得到加强。

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

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平安建设扎实推进。

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为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工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在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五年的奋斗历程是艰辛的,五年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视察我省时,对甘肃的发展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既是有力的鞭策,也是极大的鼓舞。

对甘肃的未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充满信心。

  五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甘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甘肃改革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突出的是基础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我们必须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在工作中也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少数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深刻,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不高;少数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研究不够,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少数干部中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浮躁情绪,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不力,消极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功夫加以解决,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甘肃的事情办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央的精神同甘肃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捕捉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高举发展的旗帜,高举改革的旗帜,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一切工作围绕又好又快发展来进行;必须从各类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找准有效的工作载体,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工作;必须努力研究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凡是认准的事就要毫不动摇地去抓,凡是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事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干;必须敢于正视矛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创造条件化解矛盾,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形成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和浓厚氛围。

这些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正确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思路

  正确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符合省情的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把握全局、做好工作的基本依据。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的快速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这样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仍然是最基本的省情;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条件逐步具备,但由于受特殊区位条件的限制,瓶颈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的发展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粮食基本实现了省内自求平衡,但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劳动者在流动中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日益增多,但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素质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加大;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任务很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个经济发展的活力不足;经济发展同国内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较低,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比较弱;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一些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但发展不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复杂,一些矛盾逐步显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基于以上分析,我省加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

那种发展无望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消极等靠的态度更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看到,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都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国际间产业重组和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尤其是新一轮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们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下功夫破解发展难题,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在甘肃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体察入微,就我省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革开放、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指导我省发展的行动纲领。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我省阶段性特征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奋力开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落实这一思路,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主题,坚持和谐共享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好“五个统筹”的着力点。

  第一,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的带动力上。

我省城乡发展差距是在经济社会欠发达基础上形成的,统筹的难点在于农村发展落后,城市发展水平也不高,要害是支撑城乡发展的产业优势还不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弱。

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市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不断密切城乡发展的内在联系,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加快发展。

  第二,坚持把统筹区域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挥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上。

我省区域间的不平衡主要是由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的,是在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基础上的不平衡。

要围绕科学发展,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发展路。

既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也要大力支持条件较好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

尤其要鼓励各地依托周边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积极开展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聚集,努力形成若干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坚持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导致劳动者素质不高,又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全面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发育进程,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第四,坚持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加强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我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资源、环境、人口多方面综合考虑,尤其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五,坚持把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着力点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壮大多元投资主体上。

我省发展相对滞后,同市场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投资主体单一密切相关。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千方百计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核心是要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和培育更多的投资主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今后五年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一以贯之地加以推进。

 三、牢牢抓好第一要务,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根据我省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趋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产总值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速度,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到2011年再翻一番,节能降耗减排实现预定目标,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明显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使经济社会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突破。

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来抓,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和富裕农民上,确保今后五年农村基础设施有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坚持长远有目标、近期有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把新农村建设同小康建设、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支撑,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有重点分步骤地加以推进,务求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饮水、道路、沼气、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户户用上电,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牧民基本实现定居。

  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思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既要努力做大农村经济总量,又要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牧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从改良品种、防治疫病、健全服务体系入手,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从加工增值、开拓市场入手,努力提高马铃薯、蔬菜水果、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优势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促进劳务经济更快发展。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使之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尊重农户的经营自主权,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继续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给予更多的支持,以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

  

(二)以交通、水利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全面提升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公路建设,实现国道主干线和省际通道高速化、高等级化,市州所在地通高速路或高等级路,通县公路等级有较大提高。

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络,开工建设兰渝、平西等已列入规划的干线通道,提升兰州作为西北铁路枢纽的地位。

做好西安至兰州快速客运专线、敦煌至格尔木干线铁路和平凉至天水地方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

加快建设以兰州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力争把兰州机场和敦煌机场建成国际航空港。

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继续抓好引洮供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等重点水利和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灌区改造,加快推广节水农业。

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以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信息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努力使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

  (三)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在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努力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及生物制药基地。

  在继续延伸石化、有色、冶金产业链的同时,努力加快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药、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新的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继续抓好现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努力形成以石化、有色、冶金等产业为骨干的产业集群。

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整合现有资源,推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矿山及冶金工程设备、真空设备和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支持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大集团的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大力发展零配件加工业。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现代制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一批高技术产业。

在优化水电、火电等常规能源开发的同时,努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发展。

重视电网布局与建设。

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工业强省的重要力量,下功夫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水平。

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兰州区域物流中心的层次和地位。

发挥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带动产业开发、促进社会发育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品位,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对外宣传,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参股控股国有企业。

鼓励省内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进行重组并购,特别要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品牌优势、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整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

支持有发展潜力和能力的企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下功夫研发新产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园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提高吸纳项目和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把培育壮大企业同培养企业家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企业经营者的选拔培养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取得新突破。

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要学会“反弹琵琶”,善于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要用更大的力量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按期完成“普九”任务,不断巩固义务教育成果,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重视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努力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率。

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之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努力做到青壮年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根据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继续发展成人教育。

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认真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制度。

  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人的素质、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要紧紧围绕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力争在一些领域实现突破。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抓好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间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与合作,促进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相结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任用、合理流动的机制,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能力。

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加强医护队伍建设。

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

继续完善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和济困病床制度,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的保障能力,逐步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坚持实施城市医疗卫生支援农村,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同时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