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276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部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江苏省考试说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1.2008年第9题考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2.2009年第10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

3.2010年第13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4.2011年第11题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点

5.2013年第10考查对“大跃进”的认识

重点一 “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方针、特点

1.背景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开展工业化建设成为迫切要求。

(3)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4)从国际形势看,朝鲜战争结束,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史料】

3.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重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及与工业化的关系

1.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史料】

2.意义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史料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

——李富春: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

导读:

史料主要说明了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很繁重,表明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二者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

重点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大跃进”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导读:

史料反映出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表明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追求“一大二公”。

(2)影响:

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

②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史料】

难点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

时间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正确的探索

1956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

1960

八字方针

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975

全面整顿

“文革”时期工农业生产的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出现“文革”时期最好的局面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958

“大跃进”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1958~1983

人民公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思考: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

提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精选例题】

1、(2012·课标全国,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2、(2011·课标全国,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4、[20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5、[2014·天津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6、[2014·安徽卷]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14·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8、[2014·全国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9、[2014·江苏卷]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1、[2014·北京海淀区期末练习]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例(%)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例(%)

43.5

29.2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第2部分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江苏省考试说明】

1.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④邓小平的“南方谈话”;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经济特区的创办;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③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④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1.2008年第23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

2.2012年第11题考查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重点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其实质

(1)特点:

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2)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史料】

重点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1.改革原因

史料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导读:

史料指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其原因是僵化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改革内容、意义

(1)内容: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②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③改革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2)意义

史料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

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1992年·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导读:

史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快速发展。

重点三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

1.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史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导读:

史料表明开办经济特区。

其“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的经济。

史料二 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

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

——邬鸣飞等《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

导读:

史料表明浦东经过开发现已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开放区;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世界经济的热点。

2.特点

(1)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难点一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上: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难点二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改革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特点

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缓和经济危机的目的

结果

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后来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使二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说明:

资本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精选例题】

1、(2012·安徽文综,18)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2、(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3、(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4、(2012·课标全国,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5、[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6、[2014·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2014·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2014·福州质量检测]199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团结奋进》,总结了过去的一年。

社论写道:

“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如何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作出了明确而有力的回答。

”这个回答是(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2014·永州一模]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10、[2014·广东卷](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2分)

[答案]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3)以1992年为界:

经济改革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

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