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M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
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Y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
Z
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
(4)U、V、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
Y的单质在W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Z和W元素形成的化合物Z3W4具有磁性。
U的单质在W2中燃烧可生成UW和UW2两种气体。
X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UW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
(5)现有A、B、C、D、E五种常见短周期元素,已知:
①元素的原子序数按A、B、C、D、E依次增大,原子半径按D、E、B、C、A顺序依次减小;
②A、D同主族,A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与C的位置相邻;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③B、D、E三者的最高价氧化物有水化物依次为甲、乙、丙,它们两两之间均可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且所得盐中均含C元素;
④B、E两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C、D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6)表中为一短周期元素及相应氢化物沸点的数据:
元素
性质
元素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氢化物的沸点(℃)
-60.7
-33.4
100
-87.7
19.54
-84.9
最高化合价
+6
+5
+5
+7
最低化合价
-2
-3
-2
-3
-1
-1
A、B、Y均为上表中的元素,X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金属元素。
Ⅰ.X与Y可形成化合物XY、XY2,二者可用接触法制强酸甲;
Ⅱ.A与B可形成化合物AB、AB2,二者可用于制备强酸乙。
(7)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其电子层数,Z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Z单质和水,X与Y、W可分别形成YX3和XW型共价化合物,YX3极易溶于水。
(8)已知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等于D元素的核电荷数,且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C的2倍;C、D两元素同主族,且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面两个反应
①化合物(只含A、B)跟化合物(只含B、C)按物质的量比2:
3反应生成单质(含B)和化合物(只含A、C)
②化合物(只含A、D)跟化合物(只含C、D)按物质的量比2:
1反应生成单质(含D)和化合物(只含A、C)
下面是上面题目的答案:
(1)a.C b.N c.O d.Na e.S
(2)Q.C R.Si X.N Y.S ZCl
(3)T.Mg X.C Y.N Z.Cl (4)U.C V.N W.O X.Mg Y.S Z.Fe
(5)A.H B.C C.O D.Na E.Si (6)A.N B.O X.Fe Y.S
(7)X.H Y.N Z.S W.Cl (8)A.H B.N C.O D.S
我们可以发现,上面的8道题中,H、C、N、O、S五种非金属元素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尤其是N和S,出现了7次,而这两种元素恰恰是高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部分中最重要的两种元素。
因此,我们在做元素推断题时,一定要对这两者多一个“心眼”。
在推断上面的题目的过程中,读者们一定对题目的“突破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元素推断题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直观的信息,能直接从中推出相应的元素。
下面将一些在解答上面题目的过程中的重要的“突破口”列举出来:
(1)常见化合物d2c2与水反应生成c的单质,且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联想到Na2O2
(2)Q的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由“低价氧化物”和“单质分子”不难推知二者为CO和N2
(5)A、D同主族,A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很容易想到第一主族的H和Na;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显然只能为O
(6)X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金属元素——易知X为Fe
(7)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其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大于1时易知不可能,故只能为H;YX3极易溶于水——显然是NH3
(8)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等于D元素的核电荷数,且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C的2倍;C、D两元素同主族——核电荷数能成倍数的同族元素只可能是O和S,不难得到A为H,B为N
我们可以总结出确定元素种类的一些基本方法:
①由核外电子排布确定②由元素原子的一些基本信息(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等)确定③由元素的一些特性确定(见前面的归纳)
④由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的组成比确定⑤由元素间形成化合物的性质确定
4.实际题目的推断演练——准确解答题中的问题
化学推断题中,推断的内容一般只是题目中的一个部分,而要真正将整道题目完成,我们还需要正确地答出题中的问题。
下面给出上面8道题中的一些有难度的小问。
(1)④一定量的d2c2与ac2反应后的固体物质,恰好与0.8mol稀盐酸溶液完全反应,并收集到0.25mol气体,则用物质的量表示该固体物质的组成为 、 。
(2)②R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3)④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 ,理由是 。
(4)④YW2气体通人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VW,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由此可知VW和YW2还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式) 。
(5)④将质量分数为5.2%的乙溶液1L(密度为1.06g·cm-3)用铂电极电解,写出电解时,阳极发生的电极方程式 。
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析出的物质的质量为20g,此时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6)②下列有关强酸甲、乙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的浓溶液在常温时均可用铁制成铝制的容器贮运
b.二者的浓溶液压在敞口容器中放置,质量都会变化
c.工业生产强酸甲、乙时,都要用水吸收相应的氧化物
d.二者的稀溶液均是强氧化剂
(7)⑤已知X单质和Y单质反应生成YX3是可逆反应,△H<0。
将X、Y的两种单质以等物质的量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适当催化剂和恒温、恒压下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热呢后一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b.反应过程中,Y单质的体积分数始终为50%
c.达到化学平衡时,X、Y两种单质在混合气体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d.达到化学平衡的过程中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e.达到化学后,升高温度,YX3的体积分数增大
(8)④含有这四种元素(四种元素都含有)的各种化合物中,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该化合物的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
这8道小问涉及到了高中化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是命题人最为青睐的“区分度”设置点。
而化学的基本理论,如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理论和电化学理论同样也是重要的命题点。
下面对这几个小问的方法进行简要的点拨。
(1)已知反应后的固体必为Na2O2和Na2CO3的混合物,结合方程式和题中的数据0.8mol稀盐酸0.25mol气体(CO2),利用方程组的方法即可求解。
(2)R的氢化物为SiH4,参考CH4的基本知识不难得到答案。
而Si与N间形成的化合物由化合价规则即可确定为Si3N4。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四种物质皆有其特性,如Mg(OH)2为难溶性碱,H2CO3为弱酸,HNO3为常温下强化型极强的酸,HClO4为酸性最强的酸。
(4)SO2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然后SO42-与Ba2+结合成沉淀。
据此不难写出方程式,由方程式知还原性SO2>NO。
(5)电解NaOH溶液,阳极发生氧化反应,OH-放电生成O2。
而电解的过程相当于电解水,阴极析出20gH2时,溶液质量减少了10×18g,而溶质NaOH的质量不变,于是不难算出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6)c.吸收SO3采用的是98%的浓硫酸;d.稀硫酸为弱酸
(7)c.反应中N2与H2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
3,平衡时二者体积比不可能相等;d.正反应的体积减小,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e.升高温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H3体积分数减小。
(8)含有四种元素的化合物必为铵根和硫的含氧酸根形成的盐,同浓度时能完全电离的HSO4-应是pH最小的,硫酸氢盐以晶体形式存在或熔融时只含有NH4+和HSO4-
答案:
(1)0.3molNa2O2;0.1molNa2CO3
(2)正四面体;非极性;Si3N4
(3)略 (4)3SO2+2NO3-+3Ba2++2H2O=3BaSO4↓+2NO+4H+ ;SO2
(5)4OH--4e-=2H2O+O2↑;6.26% (6)a、b (7)a、b (8)NH4HSO4;1:
1
我们可以看出,在元素推断题中出现的计算题和基本理论的问题的难度并不大,这与综合题的基本特性是相符的。
命题人在命制综合题的过程中,由于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又必须遵循推断题的基本模式,因而这类综合题的小问通常只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而已,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攻克高考化学推断题
(二)
一.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大扫荡”
网络上有诸多的“高中化学方程式大全”之类的文章,很多同学也十分依赖这样的汇总性的东西,甚至以为把上面的方程式一条一条的记下来就算是攻克化学了。
但实际上,学好化学的根本并不在于大量的记忆,而更关键的是对化学反应的本质的理解,只有从本质上领悟了化学反应的发生的原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
网上的文章通常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金属参与的反应”“非金属参与的反应”“酸、碱、盐参与的反应”等等,这种归纳方法不易遗漏,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规律性,没有把本质性的东西体现出来,难以查找和记忆。
而本资料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直接从化学反应本身出发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注重规律性,更偏重于实际的解题。
由于编排限制,本资料中的方程式均未加上反应条件,但同学们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这一点!
1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阶段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分为单质参与的反应和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重要化合物参与的反应两大类,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两大类反应。
⑴氧化性单质的反应
主要为O2、O3、卤素单质、S、N2、P等非金属单质参与的反应,以化合反应为主,其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I.O2做氧化剂时,一般每消耗1molO2转移4mol电子,即O2+4e==2O2-,而O2在溶液中不能存在,因而在不同条件下与O2有关的电对反应为:
酸性O2+4H++4e==2H2O,中性或碱性O2+2H2O+4e==4OH-,上面的两个电对反应相当重要,请务必熟记!
II.卤素单质(Cl2、Br2、I2)、S、N2、P做氧化剂时,一般都会生成最低负价的化合物,其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氧化性Cl2>S,Cl2与还原性单质反应能生成该单质的最高价态化合物,而S有时只能生成较低价态化合物,如2Fe+3Cl2==2FeCl3 Fe+S==FeS,Cu+Cl2==CuCl2
2Cu+S==Cu2S(黑色);②高中课本上出现过的N2参与的反应总共只有3个:
N2+O2==2NO,3Mg+N2==Mg3N23H2+N2==2NH3。
III.F2的性质较特殊,高中阶段中F2参与的特殊反应有2F2+2H2O=== 4HF+O2和2F2+2NaOH=2NaF+OF2+H2O,而F2与NaCl、NaBr溶液等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IV.高中阶段里出现的“燃烧”一般指物质在气体中发生的剧烈反应,燃烧时一般都会伴随有发光、放热等现象,而下面对一些特殊的燃烧现象作简要的归纳:
①在氧气中燃烧:
硫磺跟氧气: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红磷跟氧气:
生成大量白烟(P2O5),白烟易溶于水;铁跟氧气:
持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体(Fe3O4);镁条燃烧:
发出耀眼白光;乙炔与氧气:
火焰明亮,带有浓烟(碳的质量分数很大),燃烧时火焰温度很高(破坏碳碳三键需要的能量很大);
②在其它气体中燃烧: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PCl3和PCl5的混合物)生成;铜片在氯气中燃烧:
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2),溶于水生成绿色或蓝色溶液(由浓度决定);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有黑色和白色的两种固体生成。
③反应物的量与燃烧的关系:
a.含有碳元素的可燃物质不完全燃烧时都会生成CO,进一步燃烧能使CO发生2CO+O2==2CO2,完全燃烧时碳元素完全转化为CO2;b.钠在空气中氧化成Na2O失去金属光泽,而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c.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时,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反应方程式为2H2S+O2==2S+2H2O(不完全燃烧)2H2S+3O2==2SO2+2H2O(完全燃烧)
V.高中课本中简单提到了O3,O3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通常会生成O2,如O3+2KI+H2O==2KOH+I2+O2,这一反应似乎不符合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以高中阶段的知识无法深究,记下来即可。
实际上,从分子的结构角度来说,O3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是-2价,两个氧原子是+1价,这个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并不矛盾。
(2)还原性单质的反应
主要为金属或H2、C、Si非金属单质参与的反应,这些物质一般只有还原性,注意下面几个问题即可。
I.高中阶段出现的金属单质能发生的反应一般只有与非金属单质的化合反应,与H2O、酸、氧化物、盐类的置换或类似置换的反应和与强氧化性物质(浓硫酸、硝酸等)的氧化还原反应三种。
下面对一些重要的反应作一个简要的归纳:
①金属与水的反应:
a.2Na+2H2O===2NaOH+H2↑现象:
浮、游、球、响、红——金属钠浮在水面上,溶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b.Mg+2H2O==Mg(OH)2+H2↑现象:
在热水中反应,生成白色固体并放出无色气体,滴酚酞试液变红,过一段时间后又变回无色(氢氧化镁分解或加热时酚酞被氧化)
c.2Al+2NaOH+2H2O==2NaAlO2+3H2↑现象:
铝片与纯水很难反应,但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常温下即反应,放出无色气体。
注意这一反应的本质仍是铝与水的反应,可以看成2Al+6H2O==2Al(OH)3+3H2和Al(OH)3+NaOH==NaAlO2+H2O两个反应的加合,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H2O而不是NaOH。
d.3Fe+4H2O(g)==Fe3O4+4H2↑注意反应的条件必须是水蒸气,反应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②金属与非氧化性酸、盐类的反应:
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2,注意金属的活动型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即可。
金属与盐类的置换反应一般发生在K、Ca、Na之后的金属之间,注意描述现象时的用语,如“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从金属和溶液两方面回答。
应注意最好不要说“铁钉逐渐溶解”,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溶解”是看不到的。
K、Ca、Na与活动型较低的盐类的反应时,金属先与水反应,如2Na+2H2O===2NaOH+H2↑,然后生成的OH-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3NaOH+FeCl3===3NaCl+Fe(OH)3↓,写成总式即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实验现象为“金属逐渐溶解,生成红褐色沉淀,放出无色气体,溶液的颜色变浅”。
③金属与氧化物的反应
金属与氧化物发生的置换反应同样应遵循金属活动型的规则。
这类反应中,有些是工业上制取某些金属单质的方法。
这类反应通常都会放出大量的热量。
如
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8Al+2Fe3O4==9Fe+4Al2O3 实验现象:
剧烈的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纸漏斗被烧穿,有熔溶物(铁珠)落入沙中
工业上制钒、铬、锰单质均用铝热法4Al+3MnO2==2Al2O3+3Mn
镁与氧化铝固体在高温下反应 3Mg+Al2O3==3MgO+2Al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