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03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docx

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格言

中国古代读书格言赏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读书传统的民族,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耕读传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深广,深入民心。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是做官,是学点“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

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在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讲历史演义。

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

耕读传家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当一部分儒家学者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基于家庭建设而提出的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的思想,寄托着儒家学者关于家庭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江南民居的门楼窗棂上,我们还不时可以看到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砖刻木雕。

在苏州农村,也流传有吴语山歌“渔樵耕读”其唱词大概是这样的:

“啥人手把网来张?

啥人绿叶压脊梁?

啥人手拿锄头眯眯笑?

啥人三更灯火读文章?

……捕鱼郎手把网来张,樵柴夫绿叶压脊梁,种田汉手拿锄头眯眯笑,念书人三更灯火读文章。

皖南黟县这一徽商产地的古民居之中,依然能够随时领略到耕读文化精神对当地的影响。

这在当地老房子的楹联中可以见出,如: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也有将形而下的耕田读书行为,衍申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上的,如:

“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过往的典籍中,关于“耕读”的话语或格言比比皆是。

清康熙年间,扬州人石成金编撰的《传家宝》中有言:

“人生在世,惟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

盖书能读得透彻,则理明于心,做事自不冒昧矣。

用力田亩,则养赡有赖,俯仰无虑,若不读书,何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

若不耕田,何以仰事父母?

何以俯畜妻子?

唐人诗云:

‘天下良图读与耕’。

要知一切事,总不如此二字之高贵安稳也。

”著名的古村落研究、保护专家陈志华教授对此深有体会:

“看到古村落的义塾和书院,看到那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文峰塔,看到宗祠前为举人、进士树立的旗杆和村口的牌楼,看到住宅扇窗上精细的‘琴棋书画’或者‘渔樵耕读’的雕刻,你才能真正理解农村的‘耕读文化’”“耕读传家”是中国不能忽视的民间观念,而对“亦耕亦读”生活图景的向往和追求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对于今天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民间流传着很多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读书格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分成两类:

体现人生价值观和读书方法论启示。

一、体观价值观:

1、读书是第一好事

①西递村“履福堂”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②张元济: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③唐英:

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

2、读书比吃重要

①《增广贤文》: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②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

3、读书比穿重要

①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②秀才不怕兰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

4、不读书不得了

①徽州民谣:

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

②三代不读书,放出来一笼猪

③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二、方法论启示:

1、有垣

①胡居仁对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心静

①陈继儒《小窗幽记》: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②李毓秀《弟子规》: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3、刻苦

①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③颜氏家训: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④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实践

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

体观价值观1:

①西递村“履福堂”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②张元济: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③唐英:

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

①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西递村的“履福堂”,有一副楹联云: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楹联是一位富翁带着悔恨之心写下的。

这位富商叫胡来富,当初本是个卖豆腐的,据说他挖到了一个大徽商埋在地下的银窖,富了。

胡来富有钱,但村里一些穷苦人从来得不到他的接济,社会上的公益事也休想让他拿出一分钱。

胡来福只有一个单根独苗的儿子自是疼爱。

儿子一天没事,就在村里转着,在这捣蛋,在那弄事,当别人到他家告状时,胡来富总是大冽冽的说,“怎么样,大不了赔你钱!

”儿子更胆大了。

村里有个卖豆腐的老头,每天挑着担子从胡来福家门走过,胡来福的小子就用袋中的银锭去砸人家的豆腐,把豆腐打的乱七八糟,惹得老头破口大骂。

卖豆腐老头越气,胡来福的儿子越高兴。

开始时,卖豆腐老头还以为用的是石子来砸,后来发现用的是小银锭,高兴的不得了。

从此每天都挑一担豆腐到胡来富家门前叫卖,胡来富的孬儿子,也每天必定用银锭去砸豆腐,老头子照例“气”的破口大骂,胡来富的儿子照例高兴的手舞足蹈。

胡来富的亲戚劝他给孩子读书,儿子上了几天学,对读书没兴趣,三天两头逃学,老师上门告状,胡来富爱子心不明,从不严加管教,久而久之儿子干脆不读书了,胡来富也听之任之,“谈什么书,我们西递最风光的就是有钱的,我的银子,儿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都用不完,还读什么书?

”胡来富不争气的儿子一天天长成了五毒俱全的人。

有次伤了人命,逃到了外地,为儿子的事,上下打点,用钱如水。

打那以后,他也就羡慕起别人的读书儿子来了,自己也请了一个老先生上门教自己。

胡来富的儿子逃到了外面,更是胡作非为,终于锒铛入狱,秋后问斩。

由于他死不认罪,处决时,连那里人氏都没搞清。

儿子的死,胡来富一直都不知道,后来几位到外地经商的人回来,谈起那个坏家伙时,西递村的人才知道那“害人精”已死了。

风烛残年的胡来富,听到儿子的死讯,万念俱灰,看看村里那些读书人家一代传一代,真是“读书人家穷不久,不读书人家富不长”,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太浑了。

那晚,在写下“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后自缢了。

[悟]根本人家:

正派、勤俭、厚道、靠得住…,根源在“耕读”的世代影响。

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是张元济先生终其一身经历,说的一句精炼而又朴素的话。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

出生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

青年时期,他是个维新派人物,曾参加康有为等人发起的戊戌变法。

失败后,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

1902年,应夏瑞芳邀请,张元济报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责任感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

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

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

解放后,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悟]读书仍人生之正道。

③律己联:

“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作者是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唐英。

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官场上,唐英能做到不与世沉浮,唯读书自乐,确属难能可贵。

雍正年间唐英为朝廷派驻江西景德镇任督陶官。

据考,从明朝起官窑都设督陶官,这一做法延续到清朝。

这些官员在督陶期间大都有所建树,其中陶瓷发展史上名气最大的要数唐英。

“厂窑至此,集大成矣”就是对唐英督陶成就的概括。

唐英为官清廉,严格自律,勤奋好学,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

据史书记载,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景德镇,在当时吃喝嫖赌、贪污受贿等腐化之风盛行。

唐英却以莲花高洁的情操自守,被人称为“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正人君子。

“未曾随俗唯求己”道出了唐英“未曾随俗”的真谛,就是祈求自身内在的力量,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他深知,要求清廉脱俗,不为物欲、色欲所惑,除了苛求自身、严于律己,别的都是靠不住的。

这副楹联的下联“除却读书都让人”,与上联“未曾随俗唯求己”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可谓掷地有声,不仅进一步说明了唐英坚守自律的要诀,而且也是他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史书载,唐英在任督陶官之前,对制陶管理和制陶工艺是个“门外汉”,正如他自己所言:

刚到景德镇时,对于陶瓷生产“为有生所未经见”,对整个制瓷过程“茫然不晓”,每天“唯诺于工匠之意旨”而“惴惴焉”。

但他不甘“外行”,悉心攻读,凡是在当时能够找到的有关制陶的书籍,他都设法找来认真拜读。

同时,他还放下架子,排除杂务,“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戳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

经过几年的勤奋学习与实践,唐英不仅较快地掌握了制陶工艺与技能,成为制陶的行家里手,而且使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大有长进,不仅奉旨恭编了《陶冶图编次》等制陶工艺专著,还创作了《陶人心语》等诗歌、戏曲,成为清代颇有建树的制陶家和戏剧家。

唐英自学成才的经历,是“除却读书都让人”的执著使他心无旁骛,刻苦钻研,从而步入知识与艺术的殿堂,也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人生在世,至乐之事莫如读书!

[悟]“除却读书都让人”,只此一句,直入心扉。

体观价值观2:

①《增广贤文》: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②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

《增广贤文》3800字左右,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韵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古代没有电,晚上照明都用的是油灯,煤油是十八世纪晚期以后才在中国慢慢普及的,再早晚上点灯的灯油都是菜油,和炒菜通用的。

所以这句话直译就是劝告天下父母别用油炒菜,把油省下来给儿女晚间点灯读书。

意思是劝告天下父母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节省一些,把节省下来的钱由于儿女的教育。

现代通俗的口号有一句倒是和它挺协调:

再穷不能穷教育。

[悟]《三字经》: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体观价值观3:

①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②秀才不怕兰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

①清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王了望,由于不满官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给人题写了一副中堂,写的就是这句话。

人们更多地把这句话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联系起来:

“三味”即为: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从此这句话成为三味书屋的教学方针和寿家的一条家规。

[悟]内涵和外表:

切忌做个驴粪蛋表面光、绣花枕头一包糠的人。

体观价值观4:

①徽州民谣:

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

②三代不读书,放出来一笼猪

③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徽州有民谣“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

好读书、靠读书成为徽州人谋取生路、出人头地的最佳选择。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在徽州,明嘉靖至清康熙时有社学562所、书院54所,私塾更是遍布徽州。

由于徽州重读重学之风气日盛,“十户之村,无废诵读”,自古就成为“礼仪之邦”。

[悟]人,是教育的产物。

(二)

方法论启示1有恒:

①胡居仁对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①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人。

明朝理学家。

幼时聪敏,时人谓之“神童”。

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

名闻当时,影响后世。

布衣终身。

万历中,追谥文敬。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曾改写为“贵有垣,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以自勉。

郭沫若曾改写为: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悟](干农活)不怕慢、就怕站;(打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有头,没有尾,虎头蛇尾……是读书大忌。

方法论启示2心静:

①陈继儒《小窗幽记》: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②李毓秀《弟子规》: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①上联是说,将门关上,没有任何人来干扰,那种感觉就像住在深山一样。

当然这深山并不是远离闹市的深山野岭,而在于思想上淡泊名利,心里澄静隔离世俗的尘嚣,掌握好自己的时空,即使不关闭有形之门,也能感受如处深山的寂静和意趣。

下联则说,能读书则处处净土。

所谓净土,系佛教语,佛教认为,佛、菩萨居住的清净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

南朝·宋谢灵运《净土咏》: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我们每个人心目中也有一片净土,这就是用一种心澄意静的心境去面对事物,无论在何种喧嚣的环境,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不受外物所动,这才是真正的深山。

读书需要这种心境,修身养性更需要这种心境和这样一方净土。

诗云: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

作者陈继儒,公元1558-1639年,明华亭人,字仲醇,号眉公。

绝意仕途,隐居昆山,专心著述。

工书善文,闲作山水梅竹。

著有《眉公全集》,《晚香堂小品》等。

明史有传。

②“三到”语出:

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字·四》: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悟]心静皆静,心烦皆不静。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启示3刻苦:

①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③颜氏家训: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④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①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

“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

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

[悟]要对自己“狠”一点。

②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说,做一件事情,别人用一分的努力,我要用百分的努力;别人用百分的努力,我就要用千分的努力。

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去,即使愚笨也能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

[悟]我们无法和别人比聪明,但是,可以比“笨功夫。

③《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

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悟]错,往往出自寡闻、轻率和鲁莽。

④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

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

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悟]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积累对写作很重要。

方法论启示4实践:

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

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并举行家宴。

宝玉席间困倦,想睡中觉,被秦可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

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赶紧走出。

《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代学者刘向的故事。

刘向夜间在天禄阁校对古书,有个穿黄衣服的老者进来,见刘向在暗中读书,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线刘向才同老者见面。

老者教给刘向很多学问,天明才走,自称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联语:

《燃藜图》启示人们像刘向那样寒窗苦读,准备求取功名的资本。

这副对联劝导子弟们去熟悉社会上的各种事态,以便做官,建功立业;同时教育子弟通晓人情世故,以便应酬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在社会上立足。

就这幅联而言,有多种解释,这里主要是强调读书更要实践(毛: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

人生一世,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死读书,仅有书本知识不行,还要“理论联系实际”,雯有社会实践,不断地感受、认识社会中的人和事,在实践中探究“事理”,真学问、大文章都在生活之中,而非书本之上。

[悟]书,不能读死了,读成个“书呆子”。

《四时不读书乐》能否早这四句上依次换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字,使其意思完全相反呢?

2013.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