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693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docx

预防兽医学复习题答案汇总整理

1.概述结核杆菌菌体主要成份及其感染免疫过程。

答:

菌体成份与作用

  结核杆菌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份,特别是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

脂质含量与结核杆菌的毒力呈平行关系,含量愈高毒力愈强。

  1.脂质(Lipide):

①磷脂能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并可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干酷样坏死。

②脂肪酸在脂质中比重较大,其中6,6~二分枝酰~a,a'~海澡糖(6,6~Dimycocyl~a,a'~D~trehalose)具有破坏细胞线粒体膜,毒害微粒体酶类,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和吞噬作用,引起慢性肉牙肿。

具有该物质的结核杆菌毒株,在液体培养基中能紧密粘成索状,故称为索状因子(cordfactor)。

③蜡质D为胞壁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肽糖脂(Piptidoglycolipids)与分枝菌酸(My-colicacid)复合物,能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

④硫酸脑苷脂(salfatides)和硫酸多酰基化海澡糖(Multiasiylatedtrehalosesalfate)在结核杆菌毒株胞壁中含有,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使结核杆菌在细胞内存活。

这一类糖脂能结合中性红染料。

产生中性红反应,借此可鉴定结核杆菌有无毒力。

  2.蛋白质(Protein):

结核杆菌菌体内都含有数种蛋白质,其中重要的蛋白质是结核菌素(tuberculin)。

结核茵素与蜡质D结合,能引起较强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其他蛋白质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无保护作用。

  3.多糖质(Polysuccharides):

多糖质常与脂质结合存在于胞壁中,主要有半乳糖,甘露醇、阿拉拍糖等。

多糖质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多,引起局部病灶细胞浸润。

  4.核酸(Nucleicacid):

结核杆菌的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nucleieacidribosonic,rRNA)是本菌的免疫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

 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后的免疫属于有菌免疫,即只有MTB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MTB被杀灭,免疫也随之消失。

机体对MTB的抗感染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

其基本过程是:

MTB侵入呼吸道后原肺泡中的巨嗜细胞(Mφ)不能防止所吞噬的MTB生长,但可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至局部病灶。

这种单核细胞在致敏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在病灶中杀死MTB。

因此,集体针对MTB的细胞免疫是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

免疫与变态反应:

结核杆菌的免疫原rRNA和变应原结核菌素可诱发机体产生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两种免疫应答反应,即细胞免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人类对结核杆菌的感染率很高,但发病率却较低,这表明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可获得一定的抗结核免疫力。

抗结核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赖于结核杆菌在机体内的存活,一旦体内结核杆菌消亡,抗结核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称为有菌免疫或传染性免疫(Infectionimmunify)。

  抗结核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包括致敏的T淋巴细胞和被激活的巨噬细胞。

致敏的T淋巴细胞可直接杀死带有结核杆菌的靶细胞,同时对释放多种作用于世噬细胞的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病灶周围形成以单核细胞为主的增生性炎症。

被激活的巨噬细胞极大地增强对结核杆菌的吞噬消化,抑制繁殖,阻止扩散,甚至消毁的能力,充分分挥细胞免疫的作用。

2.简述结核杆菌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对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后基因组学研究,可从一个细胞生命整体去研究,能弄清其致病机制、感染的方法,为结核分枝杆菌胞内生活周期、结核分枝杆菌病早期诊断、疫苗免疫、新药研发,提供坚厚的基础。

(1)基因组学

1998年英国Sanger中心和法国Pasteur研究所合作完成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并在2002年进行了重新注释。

全基因组序列由4.4Mb(4411529bp)组成,包括4411个基因,具有潜在编码能力的基因约有3977个,约占90.2%;有3924个开放阅读框,其中约40%有功能,44%可能有功能,16%称为孤儿序列,与其它微生物的序列无相似性;基因组富含GC碱基,G+C含量高达65.6%。

DNA重复序列度高,可能与结核杆菌的修复机制非常忠实有关。

特征之一是:

9%基因组编码2个富含甘氨酸蛋白质新家簇;编码富含甘氨酸的酸性蛋白质,占10%;这些蛋白与结核杆菌抗原变异、逃避免疫有关。

另一个特征是,有大量编码脂肪酸代谢酶的基因,大肠杆菌仅有50个,而结核杆菌有250多个;结核杆菌有FASI和FASII两种脂肪酸合成酶系统;FASII型系统可合成腊样的结核菌醇二分枝菌酸,它是致病分枝杆菌细胞壁上的特有成分。

结核分枝杆菌序列测定前确定的毒力因子仅3个过氧化物酶,其功能是抵抗宿主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

序列测定后发现了一些新的毒力因子:

分泌重复蛋白,与细菌在宿主内繁殖有关;具溶血活性蛋白质;与细菌入侵、存活有关过氧化氢酶;与细菌在细胞内存活有关因子,包括调控细菌在细胞内存活状况等。

(2)分枝杆菌比较基因组学:

结核杆菌复合菌群的各菌种在DNA水平上的同源性大于99.95%。

牛分枝杆菌M.bovis和牛分枝杆菌BCG菌株的染色体内有7个缺失区域(deletedregionsRDs)。

提示结核杆菌复合菌群各菌种间的缺失区域的分布与宿主特异性和毒力相关基因相一致。

应用微阵列技术,检测BCG不同子代菌株基因组的多样性,共发现16个RDs,某些RDs是某种菌株特异性的,全部BCG菌株均缺失9个RDs(61个ORF),但是H37Rv均未缺失这些区域。

所有的BCG菌株缺失RD1区,但是其它结核杆菌复合菌群中菌种均未缺失该区域。

该区域缺失可以认为是BCG减毒的原因。

综合比较基因组分析的结果提示:

现今使用的不同BCG菌株间遗传的多样性,其也可说明不同疫苗的抗结核的差异。

由于位于基因两侧IS6110拷贝之间同向同源重组的结果,结核杆菌复合菌基因丢失概率非常高,至少存在5个这样区域。

总之,插入和缺失是结核杆菌复合菌群基因组可塑性的主要根源。

(3)分枝杆菌转录组:

转录组(transcriptome)是指细菌产生的全套转录产物。

Alland等建立了差异表达技术(DECAL),用于检测mRNA的差异表达。

应用DECAL分析结核杆菌对异烟脱治疗反应的表达差异,发现iniA、iniB、iniC三个基因表达上调,asd基因表达下调。

另一个作用于细胞膜的抗结核药乙胺丁醇,可诱导iniABC基因的表达。

因此iniABC功能在细胞膜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

最近用于研究结核杆菌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是转录序列选择性俘获技术(selectivecaptureoftranscribedsequencesSCOTS)。

这种技术应用消减杂交和PCR,检测人巨噬细胞中表达差异的基因。

许多基因的转录受巨噬细胞内化作用的影响,包括两个替代转录因子(sigE,sigh),它们与应激反应下巨噬细胞的存活有关多聚乙酸合成酶pks2,多聚乙酞在溃疡分枝杆菌的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编码异柠檬裂合酶的aceA基因,该酶证明是结核杆菌在感染的小鼠中长期滞留所必不可少的。

研究结核杆菌对INH的转录反应,检到FASH系统中编码多聚乙酞的基因过度表达,证实蛋白组学的发现。

另一个被诱导基因是fbpC,编码含量丰富的分泌性抗原85-C,该抗原具有海藻糖分枝杆菌转移酶活性,其与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终末步骤有关。

其它INH诱导基因有fadE23和fadE24,每个基因都是编码与脂肪酸氧化有关,这是为降解INH治疗过程中堆积起来脂肪酸而作出的反应。

另一个在INH治疗中被诱导的基因是ahpC,其是对INH次级毒性作用的反应。

其它两套基因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其中之一编码推测的流出系统,该系统在天然耐药中起重要作用,己通过基因失活而得以证实。

第二套基因与DECAL中鉴定的iniAB类同。

(4)分枝杆菌蛋白质组

应用双向电泳、质谱等技术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比较结核杆菌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理状态或不同环境压力下的蛋白质组差异。

对卡介苗在静置和摇动培养环境下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发现至少有45个差异蛋白。

其中RV2623,cysA22cysA3,Gap.Acr在静置培养环境中高表达,RV2623在摇动环境中不表达,该蛋白经鉴定为ATP结合蛋白家族的新成员,这些蛋白质在低氧情况下也是高表达。

另有研究发现,Ag85A,rpoB,pab,invA和invB在巨噬细胞中表达,但Ag85B.Ag85C.rpoV和ESAT6仅在体外表达而未发现在巨噬细胞中表达。

蛋白质组也可通过对致病菌株和减毒株蛋白质组比较发现特异质点。

这些特异质点可能就是毒力因子。

应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对致病株H37Rv和卡介苗的蛋白质组比较,发现了25个特异质点,对其中仅存在于致病株的特异质点进行研究,发现12个为卡介苗缺失的基因所编码。

研究比较了致病株H37Rv和减毒株的蛋白质组,发现三个显著蛋白质点只存在于H37Rv中。

减毒株H37Ra的Rv2347c的Rv3620c序列的59位的氨基酸突变为终止子,终止肽链的延伸,可能与其毒力下降有关。

MPT63是与结核杆菌的毒力有关的一种特异性分泌蛋白,对其晶体结构的研究表明,它在细菌与感染宿主相互作用中起促进胞饮吞噬作用,而存在于结核杆菌中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和孔蛋白OmpA与该菌的侵染及体内长期潜伏密切相关。

基因组规模检测毒力有关的表型主要通过建立突变菌株库,然后评估突变菌株在动物模型中的生一长情况,己经发展的转座子突变系统可以破坏非致死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标记示踪每个突变体在动物模型中的生长情况。

这种称为签名标记突变(signature-taggedmutagenesis)方法已用于小鼠动物模型。

被检测的1927个突变型中,16个突变菌株毒力减弱,而且大多数突变菌株被定位基因与脂质代谢有关。

其它的突变体相当于编码预测的跨膜蛋白的基因的插入突变,其中有一个突变体定位于脂蛋白基因modA。

目前,尚不能全局性地分析脂质组成情况,但是脂基因组学(lipogenomics)的方法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发现标记的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可高效地从感染的巨噬细胞转移到未感染的巨噬细胞。

因此,这些组成成分的释放可能是影响细胞间和细胞内的生理过程。

分枝杆菌的脂基因组学对认识分枝杆菌疾病的发病机理极为重要。

假如结核杆菌基因组编码了大量与脂质代谢有关的酶,那么将基因型和脂质类型的信息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进展,我们对结核杆菌胞内生活周期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使用基因组学获得的各种假说将得到验证,这些新的认识将转变为新的药物、诊断试剂和疫苗。

3.引起猪免疫抑制的病毒病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导致猪免疫抑制的?

3.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PRRSV能够选择性地在巨噬细胞中复制,并导致其数量减少,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还可通过产生一些有抑制淋巴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cytokines),使淋巴细胞的功能受到短暂的影响,从而引起猪免疫功能下降。

据李华,杨汉春等报道,猪群感染PRRSV后,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受到严重抑制。

Rossow等试验感染证实,各种年龄的猪接种不同的PRRSV毒株,其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和淋巴结;Thanawongnwech等研究结果表明,猪血管内巨噬细胞对PRRSV极为敏感,表现为直接导致受感染的巨噬细胞对血液中异常颗粒物质的清除能力降低。

同时对肺泡洗液检查,证实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正常猪肺泡洗液巨噬细胞占所见细胞的95%,PRRSV感染猪则为50%。

3.2猪圆环病毒2型(PCV-2)PCV-2主要侵入患猪肺脏、胸腺、脾脏中,致使循环B细胞和T细胞及淋巴器官中的B、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萎缩,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PCV在巨噬细胞(PAM)介导和分裂素诱导下,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从而干扰正常免疫功能;PCV还可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造成体液免疫无应答;PCV-2还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发病或感染猪存在短暂的不能激发有效的免疫应答现象。

3.3猪流感病毒(SIV)某些SIV能引起猪的免疫器官严重损伤,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还可导致B细胞在外源性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以及抗原反应性发生改变;某些SIV能引起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显著降低,并引起脾、胸腺及盲肠扁桃体的出血性变化,从而显著地抑制猪的细胞免疫功能。

另外,SIV主要侵袭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此大量增殖,最终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以及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

3.4猪瘟病毒(HCV)HCV对猪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有特殊嗜性,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衰减、T细胞活性受抑制,并伴随淋巴器官和骨髓的衰退性变化。

当猪感染猪瘟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体内常在寄生的巴氏杆茵、沙门氏菌借机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生致病作用,而使猪瘟的病情复杂化,增加了死亡率。

3.5伪狂犬病病毒(PRV)PRV感染猪时,病毒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并随这些位置的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杀菌和细胞毒功能,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3.6猪细小病毒病(PPV)PPV主要集中在淋巴组织,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大量复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3.7非洲猪瘟病毒(ASFV)ASFV可导致病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和淋巴网状内皮组织细胞坏死。

尽管尚未证明ASFV能在T细胞和B细胞中复制,但其能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功能。

4.引起猪免疫抑制的细菌病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导致猪免疫抑制的?

4.1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APP主要定居于扁桃体并粘附到肺泡上皮,可被肺泡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这些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潜在的毒性,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引起免疫抑制。

4.2猪大肠杆菌(E.coli)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吸附并定居在肠道下部,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萎缩,淋巴细胞减少,破坏机体的防御机制,免疫应答减弱,使机体处于一种免疫抑制状态。

4.3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附红细胞体导致机体红细胞的免疫粘附活性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活性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抵抗能力下降。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附红细胞体容易和多种疾病混合感染,特别是附红细胞体容易和圆环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4.4猪弓形体(Toxoplasmagondi)弓形体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受到了弓形体的损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抑制。

4.5猪肺炎支原体(Myh)猪肺炎支原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的完整性,从而引起单核细胞流入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刺激机体产生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能力,而抑制性T细胞的活动增强,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抗病力下降。

5.除了病原因子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猪免疫抑制?

试述这些因素引起猪免疫抑制的机理。

5.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抑制淋巴细胞的趋化性;磺胺甲基异噁唑、四环素、强力霉素、先锋霉素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氯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抑制抗体的产生;四环素、强力霉素、二性霉素B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维生素K3、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等,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可的松等具有抗免疫作用;性激素如睾丸激素、雄激素等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5.2理化因素某些重金属(如铅、镉、汞、砷)、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等可损伤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射线辐射或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动物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结果因严重损伤造血干细胞而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丧失;某些化合物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可引起免疫系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引起免疫失败;人医已证实苯酚类与甲醛消毒剂广泛频繁的应用对人类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与致癌作用。

5.3营养性因素:

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及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能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5.4应激因素当猪群处于应激状态(过冷、过热、拥挤、转群、混群、断奶、换料、打斗、创伤、饥饿、缺氧、限饲、长途运输、噪音和约束等)时,可以使机体神经系统抑制,肌肉松弛,胸腺出血,免疫细胞大量减少,肾上腺皮质机能降低,血浆类固醇水平提高,同时体内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如热应激产生热应激蛋白),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不能够正常地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降低免疫效果。

同时因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用于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原料相对较少,此时进行疫苗免疫时,抗体形成减少,体内抗体水平低下,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

 

5.5霉菌毒素:

中毒霉菌毒素不仅可使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体内的免疫器官,引起机体严重的免疫抑制,还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抗体产生,并且能引起胸腺萎缩,吞噬细胞功能和补体产生能力下降。

5.6集约化生产:

集约化生产方式使猪的活动范围极大地受到限制,导致心肺功能减退;加之集约化生产中许多人为应激因素,无疑影响了免疫功能。

5.7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

已知PR、PPA等弱毒疫苗会对猪体造成几周的免疫抑制。

5.8疫苗佐剂美国M.Hoogland等人证实在PCV-2感染的早期(21d),所有佐剂(油包水、氢氧化铝)都会加重PCV-2感染引起的淋巴组织缺损的严重程度;而在感染后35d,油包水佐剂仍可加重病损的程度。

6.从临床经验中如何识别猪免疫抑制?

答:

(一)从临床经验中识别:

   6.1不能用常理解释同窝仔猪中部分发病与死亡的现象6.2断奶至中猪阶段散发病例不断,免疫程序并无明显差错6.3病程较长,抗感染疗效差 6.4猪群中同时发生多种疾病综合症6.5条件性的病原微生物(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以及一些弱毒苗可引发疾病 6.6剖检常有非典型的CSF、PR、PRRS或典型的MH、PCV的病变

  

(二)血清学识别:

   接种后部分个体的抗体水平始终低下,没有任何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三)特殊识别:

1.总免疫球蛋白测定淋巴细胞活力测定2.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其它检测措施

7.如何预防免疫抑制综合症?

答:

7.1严格坚持猪群的全进全出,至少产房与保育舍要求做到;7.2彻底预防支原体肺炎; 7.3添加免疫增强剂; 7.4应用免疫激动剂;7.5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因子的干扰;7.6采用淘汰母猪的血清治疗

8.禽白血病对养禽业的危害性分析。

答:

(1)禽白血病是最早识别的传染性肿瘤病,是研究最复杂、最为深入的病,是最难控制的禽病,是中国最被忽视的禽病,是种禽场最为头疼的禽病。

(2)主要危害:

发生肿瘤;死亡和淘汰率增加;生产性能(产蛋量、胴体品质等)下降;免疫抑制;垂直传播。

(3)严重影响育种和生产:

阳性率高达30%-40%;发病率为5%-25%;死淘率为5%-20%;产蛋率下降10%-25%;鸡苗健活率下降10%-20%;鸡苗的免疫效果差,抗体水平达不到防疫的要求。

9.我国禽白血病的流行新特点。

答:

(1)分布广。

(2)传播快。

(3)影响大。

(4)难控制。

(5)病情复杂。

10.禽白血病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

答:

遗传选育在禽白血病控制中有着重要地位,抗性基因选择是其技术关键,禽白血病的抗性基因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对病毒感染的细胞性抵抗力:

遵循孟德尔模式,有独立的常染色体位点(tva,tvb,tvc)控制宿主对ALV引起感染的应答;每个tv位点存在易感性和抗性的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可能有多个等位基因。

(2)具有对肿瘤发生的抵抗力:

有遗传抗性的鸡对相应亚群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感染和肿瘤形成有抵抗力;通常不会形成抗体;一般用RSV(肉瘤病毒)研究。

11.国际动物源性耐药监测体系的进展。

从1994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传染疾病监测控制处负责指导、协调各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合作中心启动了旨在收集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WHONET系统。

现国内、外多数监测网使用的分析软件属该系统。

约有315个医院和400多个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美国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

始于1992年的Alexander和1997年的MYs-TIC和SENTRY〔监测网从开始立足于欧盟和美国,现逐年扩大监测网的地区范围。

国内也有少数实验室参加SENTRY的工作。

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

(1)地区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2)跨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3)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12.我国动物源性耐药性研究的进展。

1.我国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现状 抗菌药在养殖业的大量使用,随之而来的是抗菌药耐药性不断产生并越来越严重。

国内对兽医领域抗菌药的耐药性缺乏有计划和系统的监测,所以,对我国兽用抗菌药的耐药性情况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

但总的来说,由于抗菌药的滥用和不合理应用十分普遍,故耐药性是相当严重的。

许多临床工作者反映抗菌药的效果比以前差,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这虽然是临床工作者的反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耐药性的严重。

2.对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2.1大肠杆菌I型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细菌基因盒-整合子系统(genecassette-integronsystem)是20世纪90年代新发现的可移动的基因元件(Hall,1991)。

以上述分离的大肠杆菌耐药菌株为标本,用常规PCR方法扩增整合酶基因对I型整合子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TD-PCR扩增、同源性酶谱分析及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整合子插入耐药基因盒的种类,研究猪场大肠杆菌I型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

结果表明,猪场大肠杆菌I型整合子流行较普遍,192株分离菌中有105株携带I型整合子,检出率为54.7%,I型整合子多数位于质粒上;猪场大肠杆菌存在6种I型整合子流行,其中整合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和氨基糖腺苷转移酶(aadA2)两种耐药基因的I型整合子流行最普遍,检出率达36.6%。

从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肠杆菌,发现以小猪群分离菌的I型整合子检出率最高,饲养员最低。

比较还发现,菌株携带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的情况与其耐药谱及多重耐药表型有密切关系,敏感菌、单耐药及二耐药菌株几乎不存在I型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盒,而耐受3种抗菌药物以上的多重耐药菌株,I型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盒检出率显著提高,提示I型整合子可能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有关(吴聪明,2003)。

2.2耐氟喹诺酮类大肠杆菌gyrA基因突变研究 从患有大肠杆菌病的动物分离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

按常规方法测定其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麻保沙星的MIC,筛选出5株MIC为4~128mg/l的耐药菌株(其中猪源2株、鸡2株、犬1株)。

同时,用亚MIC连续递增法传代培养获得禽大肠杆菌(O78)和猫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的高度耐药菌各1株(MIC分别为64mg/l和8m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