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675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ocx

上课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纲要求

1、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表现及其影响。

2、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3、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方法:

巩固基础宏观把握纵横联系运用新史观

宏观知识框架点拨

1、冲击——反应模式

2、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自学学做题巩固基础

1.国门洞开

(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随着发展,急需和。

②国内形势:

中国,内部危机严重,处于巨变的前夜。

(2)经过

①1840年英国发动,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

②1894年日本挑起,第二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③1900年列强发动,第二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3)危害

①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无视中国人民的。

②破坏了中国、、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③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

等手段,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的背景:

(2)瓜分狂潮的经过:

1895年的成为开端。

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

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划分。

(3)瓜分狂潮的危害:

(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目的:

②实质:

③影响:

师生互动,升华提高

1、新史观介绍

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侧重于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五种社会发展阶段。

现代化史观:

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文明史观:

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文明史观五大特点:

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社会史观:

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生态史观:

是研究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和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观。

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2、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新史观解决实际问题

(1)以新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2)以新史观解读通商口岸的开放

3、将中国史放到整个世界史范围内复习

时代

时间

侵华战争

经济侵略方式

影响

蒸汽时代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

2、

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二战

3、

4、

5、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1)导火线:

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2)经过:

三元里人民及附近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围攻。

(3)特点:

(4)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表现了

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大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小背境:

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占,两年后成立“”,1870年又侵占和等地。

)1871年,俄军直接出兵强占。

新疆面临危机。

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国家、民族的大事。

目的:

驱逐,收复。

策略:

“,”。

过程:

(1)1876年左宗棠率军,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消灭势力,于1878年收复除外的新疆地区。

1880年左宗棠赴新疆统筹军务。

在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与俄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于1881年中俄签订《》等条约中收回,但俄割占中国西部约的领土。

结果:

(清政府如何加强西北的防务和管理?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1)爆发:

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舰队,其

仓促应战。

(2)代表人物:

3、黄海海战:

(3)过程:

(回答书上31页学习思考问题)

直接结果: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4)结果:

最终结果:

全军覆没,被迫签订《》。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原因:

《马关条约》割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2)概况:

①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北部,台湾巡抚逃跑。

②台湾人民在爱国志士、领导下组成,与的黑旗军共同痛击日军。

③结果:

1895年10月,由于缺乏,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略)

5、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人民群众自发组织)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狂潮。

空前严重.

(1)兴起的原因客观原因:

国势垂危,无法指望清政府,中国人民只能挺身而出。

直接原因:

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兴起:

义和团源于,是、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斗争。

(3)发展:

义和团反帝运动中心转移和发展的原因:

(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A、直接原因:

1899年底,清政府任命为山东巡抚,血腥围剿义和团。

B、主观原因:

义和团英勇抵抗清政府的镇压,没有受“扶清”的限制。

C、客观原因:

清政府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

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表现:

1900年6月,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

围攻、廊坊一带的侵略军。

围攻北京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结果:

在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

客观原因:

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

“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

根本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

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意义:

(1)阻止了列强阴谋的实现。

(2)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捍卫,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

民地的主要原因。

识图练习:

下列各图分别为什么战争?

2、对义和团运动的辩证评价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的原因

2、自学填写1931——1936年抗战简表

时间

日本侵华

国民党抗战等

共产党抗战等

国共关系

1931、9

九一八事变

围剿与反围剿

1932、2

一二八事变

围剿与反围剿

1933

长城一线

山海关

喜峰口

察哈尔

(略)

围剿与反围剿

1834(略)

(略)

(略)

(略)

围剿与反围剿红军长征

1935

华北事变

领导一二九运动

共产党开始改变政策中央红军长征胜利

1936

张学良、杨虎城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3、自学填写1937——1945年抗战简表

阶段

时间

正面战场(国)

敌后战场(共)

国共关系

胜利意义

防御

相持

反攻

5、师生互动教师点拨:

在宏观的视野下复习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中的地位

A、共产党、人民武装发展壮大,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基础。

B、国共关系:

总体合作与局部摩擦;与第一次合作的比较

相同点:

(1)都发生在()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都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

(2)都是在()的推动实现的。

(3)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前者是(),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     )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不同:

           (3)政治基础不同:

             。

(4)斗争对象不同:

             ;

(5)合作的阶级基础不同:

           ;(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6)作用和结果不同:

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C、革命指导思想成熟: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游击战的战略地位

实战操练走进高考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其余三项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5年)时间或史实不符。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

【答案】A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考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

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

D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

【答案】B

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

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

【答案】D

1、(2013年浙江文综历史)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2、(2013年北京文综卷)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3、(2013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历史)74.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

“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

”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B2、D3、A、C、D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C

1、(2013年四川文综卷)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图1

D.①④

1.(2012年江苏历史,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考点】抗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华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悲痛的心情源于“国家又濒于危亡”,这说明与民族危机有关。

A、C、D项都反映的是国内矛盾,与国家危亡没有直接关系。

B项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

“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的现象,说

明战争的特殊时期文化教育得以南移,A项正确;B、C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说法与题干相悖。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考点】国民党的抗日

【解析】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

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

A项战场在华东上海,B项战场在山西(华北),C项战场在江苏北部,D项战场在华中武汉。

【答案】A

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应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解题要从西方列强对法西斯国家的态度来分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936年是采取中立政策,A、B、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正确。

【答案】D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关键信息:

1936、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从时间上看,A项正确;BCD项分别是抗日1935年12月、1937年、1945年。

AB项时间较为接近,容易出错,A项是1935年10月。

【答案】A

6、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

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8分)

 

2、(2013年安徽文综卷)16.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3、(2013年重庆文综卷)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5、(2013年福建文综卷)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6、(2013年北京文综卷)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7、(2013年浙江文综历史)19.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

作为史料,

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19题图

8、(2013年海南高考历史卷)17.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

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1、C2、D3、D4、D5、C6、C7、B8、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