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精读课文和《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深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告诉我们父爱如山;《慈母情深》告诉我们母爱的伟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告诉我们人的心态能决定成败;《学会看病》告诉我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领悟重点词句的含义。
3、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的小事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得到利于一生成长的人生启示。
4、不仅要让学生收获生活上的启示,更应让学生收获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三、教材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爱的伟大,从而受到“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的情感熏陶。
四、教学课时
13课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任务思想品质的方法。
2、从课文的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从父亲身上即取得巨大力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导人:
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
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
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
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2、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
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三、师指导朗读。
1、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指名生读。
四、师总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任务思想品质的方法。
2、从课文的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从父亲身上即取得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师出示句子: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
“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③指导读:
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
(3).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
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
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同桌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本文渗透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四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及救援演练,提高公布、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实现诺言
父
决不放弃
了不起父子情深
鼓励同学
子
先己后人
18*慈母情深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重点难点
东郭阅读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段,提高独立评析人物的能力,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4、交流预习感受:
课文主要讲什么?
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质疑: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5、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二、小组内交流.
三、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2.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四、总结:
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品读感悟,体会作者逐渐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
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
c.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d.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师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课文:
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2、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师导读:
你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2.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
父亲还说了什么?
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4.“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有感情朗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6、在小组内交流完以后,再在班上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相类似的经历。
(2)师生共同评价。
三、指导朗读父亲说的话,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生边朗读边体会。
2、指名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师进行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看来,文中两种“评价”也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
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
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
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
(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
3、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
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
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
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
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5、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
6、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
20、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重点难点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里活动的描写,表现母亲的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意思。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二、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四、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2、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3、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4、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5、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
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
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
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口语交际·习作六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
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
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4、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5、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6、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
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7、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8、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9、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10、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二、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
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4、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5、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6、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7、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8、师生评议.要点:
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二、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
(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三、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3、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4、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5、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6、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三、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1、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2、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
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5、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6、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