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41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docx

中考语文考点细化理解词语的含义

2020中考考点细化:

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语境)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下面结合中考有关试题来具体探讨一下:

从题型上看有两种:

一是找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多是一些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等,如“这、这些、那、那些、其、之、此、它、是等。

例:

2002年深圳中考题的第12题:

“第⑤段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2分)

二是品味词语。

一般有三种问法:

(1)指出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或妙处

(2)把该词语换成其它词语好不好?

为什么?

(3)把该词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这一类题所选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

例①:

2001年深圳中考试题第15题:

第一段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传神。

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词语“第一道”、“温柔”、“阳光下”、“微微”,写出该词语运用的妙处。

(3分)

问1:

“颤动”一词的妙处

问2:

该段中的“温柔”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问3:

把“温柔”换成“温暖”行不行?

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虽然考查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回答时的角度及表达方式却有一定区别。

例②:

2002年深圳中考第16题:

“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3分)

解答这一类即理解透并表达出词语在文章或句子中的含义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多指散文和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

例: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这里的“傲然”一词应如何理解?

——大家讨论。

傲然:

又例: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

“母亲是个好劳力。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试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总是:

(2)很自然地: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多指小说等记叙类的文章)

例: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面三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个“排”字换成别的词好不好?

为什么?

分析讨论:

又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

试分别理解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站着渴酒:

(2)高大:

(3)伤痕:

(4)乱蓬蓬: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多指散文一类的文章)

例:

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我再向外看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加点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

试讨论分析。

(1)怕:

(2)再找:

(3)又:

四.联系语境(即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各种文体都有)

例:

散文《爹娘》:

“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

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

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

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

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

”试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梳、犁、溢、溅”这四个动词有何作用?

(2)“昂贵”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专题训练: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降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有何含义?

2.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

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

……可我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花布,我却执意非要不可。

妈妈无奈,于是就东借西磨,好不容易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

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

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

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

(1)试找出与“居然”相照应的两个词:

①。

②。

(2)“居然”在此有何表达作用?

3.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

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路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就发痒。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

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不消耗那一点钟上,闹成了“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1)“生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胃口”在文中是指上文中的“”和下文中的“”。

4.薪柴、秸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

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指的是:

(1)

(2)

5.他站着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他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闰土看见“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人“欢喜”是因为。

他“凄凉”是因为

(2)第一段中加点“终于”和“分明”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文中两处“只是摇头”表现了闰土怎样的心情?

(4)文章最后写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里加点部分有什么样深刻含义?

6.在朝鲜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世间是最可爱的人。

(1)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峪味”之感。

加点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8.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①立意,实事求是。

项脊二字从何而来?

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因此②得名。

此③说勉强可通……

三个此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此①:

此②:

此③:

参考答案:

1、联系原文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不料”本是没想到(出乎意料),在此既讽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又反衬了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2、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理解:

(1)与“居然”照应的有“惊喜”和“独一无二”

(2)“居然”在此突出了“我”的惊喜心情。

3、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生锈”在文中有“麻木”出现故障之意。

“胃口”指上文的“学问欲”和下文的“嗜好”

4、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这些问题”指

(1)矿物燃料总储量有限

(2)生物、矿物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5、联系文章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来理解:

(1)“欢喜”是因为他看到了儿时要好的伙伴。

“凄凉”是因为自己已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2)“终于”和“分明”表现了闰土在无邪的童年友谊和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表现了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之深。

(3)两处“兴是摇头”表现了闰土在生活重压下心中深深的忧愁和痛苦。

(4)“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在生活重压下已变作木偶人一般,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6、联系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来理解:

“都”和“一切”表现了作者被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深深感动,表现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与爱戴。

7、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加点部分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裴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8、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

此1:

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

此2:

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

此3:

有人认为归氏先祖住在项脊轩,因此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