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882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2月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等技术指标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锂电池负极材料也在向着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石墨负极材料虽有高电导率和稳定性的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方面的发展已接近其理论比容量(372mAh/g)。

硅的理论比容量为4,200mAh/g,该理论比容量远超石墨类负极材料,因此,使用硅基负极材料的锂电池在能量密度、续航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因此,结合了碳材料高电导率、稳定性及硅材料高容量优点的硅基复合负极材料(Si/C、SiO/C)成为引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是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材料,经过粉碎、分级、球化、纯化、表面处理等工序制备而成的负极材料。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般是由易石墨化的沥青焦、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经过粉碎、整形、混合、二次造粒、石墨化(高温热处理)和筛分等系列工序而制得。

提高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新型负极材料以硅基负极材料为主,此外,还有软碳、硬碳等其他新型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是将纳米硅与基体材料通过造粒工艺形成前驱体,然后经表面处理、烧结、粉碎、筛分、除磁等工序制备而成的负极材料。

硅氧负极材料是将纯硅和二氧化硅合成一氧化硅,形成硅氧负极材料前驱体,然后经粉碎、分级、表面处理、烧结、筛分、除磁等工序制备而成的负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是指由镍、钴、铝(或者锰)组成的正极材料,一般指化学方程式为LiNixCoyX1-x-yO2的材料。

其中,当X为Al(铝)时,该三元正极材料为NCA;当X为Mn(锰)时,该三元正极材料为NCM。

而所谓111、523、622和811等型号则指的是NCM材料中Ni/Co/Mn的摩尔系数比例,比如622中的Ni:

Co:

Mn的比例为6:

2:

2,其化学组成为LiNi0.6Co0.2Mn0.2O2。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磷酸铁与碳酸锂等原材料经表面处理、造粒、干燥、烧结、粉碎、筛分、除磁等工序制备而成。

磷酸铁锂具有有序的橄榄石型结构,在工业上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等方法进行制备。

同三元正极材料相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成本低等优势,但是也存在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等不足。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工信部,工信部主要负责对行业进行宏观管理,承担产业政策制定、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定规章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行业的发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具体职能包括开展电池行业国内外技术、经济和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交流工作、行业生产经营统计与分析工作、行业调查工作,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电池行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议,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工作,维护会员单位合法权益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属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行业的上游行业。

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及各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快速发展。

此外,国家对储能领域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推动储能领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受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受益于该等扶持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地。

在该过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取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及与之相关的正负极材料产业得到了空前的促进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和材料企业。

相关法规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培育

通过政策引导和推动,开启并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及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现政策驱动向市场化驱动转变。

从2009年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推广试点开始,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159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1万辆、渗透率首次超过1%,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2010年至2019年十年复合增速达到74.21%。

相应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由2011年的14.51GWh增长至2019年的131.6GWh,正极材料出货量由2011年的3.21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40.40万吨,负极材料出货量由2011年的2.30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6.50万吨。

(2)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扶优扶强”,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市场竞争格局。

在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即提出要“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的政策目标,在2015年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将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2亿瓦时,在2016年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中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提升到不低于80亿瓦时,引导锂离子动力电池厂商形成规模优势。

同时,通过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及其动态调整,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与补贴标准挂钩,推动新能源汽车厂商市场化选择性能更优的锂离子电池厂商,促进锂离子电池厂商和上游材料厂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扩大规模优势,淘汰持续研发能力不足、规模较小等竞争能力不足的厂商,从而支持动力电池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快速做大做强。

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化竞争,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根据高工产研数据,2015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前五名合计占比57.70%,到2019年该比例达到80.31%。

尽管产业支持政策的调整,短期内可能对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锂离子电池厂商及相关材料厂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优胜劣汰、落后产能出清将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推动产业技术提升

通过设定技术目标等产业政策和差异化补贴政策及动态调整引导等措施,推动锂离子电池厂商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电池成本,推动下游行业推广应用新型材料。

在政策目标方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将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能量型动力电池组(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150mAh/g,循环寿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等列为鼓励类产业,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则进一步提升了本行业的鼓励类产业标准,“高安全性能量型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循环寿命≥1,800次);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180mAh/g,循环寿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电池负极材料(比容量≥500mAh/g,循环寿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并且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和多元等正极材料、硅基负极等负极材料新增列为鼓励类产业。

2017年4月出台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则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

在该等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迅速提升,根据工信部部长苗圩讲话,2018年底我国量产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65Wh/kg,成本控制在1元/Wh以下,相较2012年相关数据,能量密度提高了2.2倍,成本下降了75%。

二、行业技术水平、技术特点、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

因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细分品种不同,其各自的技术特点也不同。

目前石墨负极材料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循环性能、能量密度、快充性能的提升和制备工艺的改善方面,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特点体现在硅材料纳米化及与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方面;相较于石墨负极材料标准化的制备流程,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相对个性化,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制备工艺方面。

1、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

(1)石墨负极材料

从产品角度,石墨负极材料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加工性能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为高循环、低膨胀特征。

石墨负极材料有克容量、倍率性能、循环寿命、首次效率、压实密度、膨胀、比表面积等多项性能指标,且各项指标难以兼顾,如大颗粒的压实密度高、克容量高,但倍率性能不佳;小颗粒反之。

负极材料制造商需要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以提高负极材料的综合性能。

从技术指标角度而言,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逐渐趋于理论值:

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克容量为372mAh/g,目前部分产品可以达到365mAh/g,基本达到极限值。

由于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克容量已经接近理论容量,提升空间较小,目前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提升循环性能和降低循环膨胀方面。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优势在于循环性能、电解液的兼容性能、低温性能和快充性能均较好,但是其在能量密度和加工性能方面仍有持续改善的空间。

从工艺角度,石墨负极材料的工艺仍处于持续改善和提高过程中。

目前,商业化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能量密度可达310~370mAh/g,首次效率可达到93%~96%,循环寿命最高可达到5,000次以上。

但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受焦类原料品质的影响很大。

针状焦是业界广泛采用的人造石墨原料,但是,高品质针状焦价格昂贵,导致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外人造负极石墨生产企业正在探索以低成本的石油焦等原料代替针状焦,同时研究通过表面修饰、氧化、掺杂、整形等手段对焦类原料和人造石墨成品进行改性,以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性能。

(2)硅基负极材料

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为372mAh/g,而硅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4,200mAh/g,硅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取决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高能量密度成为乘用车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石墨负极能量密度的潜力已经得到充分挖掘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硅基负极材料来提高电池容量成为当前解决能量密度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硅材料在循环性能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嵌入硅晶体中,会造成硅材料的严重膨胀(膨胀率可达300%,而碳材料只有16%);在放电时,锂离子从硅晶体中脱出,又造成材料的收缩。

硅材料的膨胀和收缩带来的体积变化会产生硅颗粒破裂、材料粉化、极片脱落、活性物质消耗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容量。

针对硅材料的上述缺陷,当前主要采用硅基材料纳米化以及与碳材料复合来解决硅材料的上述问题。

较石墨负极材料而言,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大规模生产存在一定困难,且各家工艺均不同,目前没有标准化工艺。

当前采用较普遍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高温热解法、机械球磨法,不同制备方式制备的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特征对比如下:

(3)三元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主要生产环节类似,但是不同厂家采用的具体生产工艺有较大差异。

因生产工艺、设备型号、生产环境的差别会对产品性能有较大影响,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水平要求高、设备先进、生产环境要求严苛。

从生产工艺角度,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喷雾干燥法及熔融盐法等。

虽然不同的生产工艺各有其优缺点,在不同工艺水平下,均需要确保产品具备较高的一致性、循环性能和首次效率。

三元正极材料尤其是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对于生产工艺的要求较高,目前普遍采用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

在生产设备方面,设备规格型号会对正极材料的首次效率、可逆容量、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造成影响。

不同规格型号的设备对应的技术路线决定了产品特征,高镍三元材料需要使用更为先进的设备。

以烧结炉为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烧结需要使用氧气炉,而常规三元正极材料的烧结只需使用空气炉。

在生产环境方面,三元正极材料尤其是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对于干燥度要求高,需满足严格除磁、多温区温度精细化控制、密闭的加工环境要求。

对生产环境有严苛的要求是生产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特点。

(4)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形态、颗粒尺寸以及原子的排列,因此,其制备方法较为重要。

磷酸铁锂的制备方式较多,但是同时满足环保、成本和品质要求的制备方法较少。

目前,已有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溶胶凝胶法、微波合成法、水热合成法等多种制备方法,其中以贝特瑞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磷酸铁锂,该制备方法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

2、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

(1)石墨负极材料

石墨负极材料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工艺控制能力与定制化产品开发能力两个方面。

石墨负极材料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虽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基本结构已基本定型,但生产工艺处于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突破出现。

由于其能量密度逐步接近其理论能量密度上限,改善产品循环性能及快充性能成为新进入者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生产厂家除了必须在石墨负极材料行业具有丰富的技术应用积累外,对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的细节设置、成品的质量把控也必须有深入的研究。

同时,由于下游应用领域的多样化,生产厂家还必须满足下游不同应用场景的定制化需求,进行特定性能的针对性开发。

因此,石墨负极材料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硅基负极材料

高难度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批量制备能力是进入硅基负极材料领域的主要门槛。

硅基负极材料相对石墨负极材料克容量提升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其生产工艺难度大,截至目前掌握硅基负极材料生产工艺的企业较少。

因硅基负极材料的固有缺陷,在确保产品具备高一致性、高安全性、高循环性和低膨胀的同时,进行批量生产成为进入行业的壁垒。

(3)三元正极材料

三元正极材料的持续研发能力、品质控制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成为进入行业三大重要壁垒。

因动力电池发展速度快,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也快,因此,正极材料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研发的能力以持续提升材料性能;由于决定品质控制能力的关键是产品性能的稳定,因此正极材料生产企业需要具备较高的品质控制能力;三元正极材料特别是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对前驱体制备、烧结工艺和过程控制以及生产环境的要求苛刻,因此正极材料企业除了对于持续研发能力要求很高以外,对核心生产设备的各项性能和产线设计的细节要求同样较高,因此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无论是材料的配方设计还是关键设备的选型或工艺细节设计均构成较大的挑战。

对于贝特瑞所在的高镍三元材料细分领域而言,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对安全性能的苛刻要求,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厂商需要满足的客户认证要求远高于普通三元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厂商必须在生产环境、过程控制方面达到较高的要求,该等技术门槛限制了外部企业的进入。

(4)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持续研发能力、工艺控制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是进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的壁垒。

磷酸铁锂虽然成分和结构单一,但动力电池行业对磷酸铁锂的性能和成本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磷酸铁锂产品持续迭代,对产品的压实密度和能量密度要求逐年提升;随着下游行业降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的成本控制要求越来越高。

而成本的下降和品质的提升都依赖于工艺的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在研发、工艺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已经形成了较高的竞争壁垒。

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1、负极材料技术发展趋势

(1)石墨负极材料多元化

因下游行业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石墨负极材料现已呈现出产品多元化的特征,石墨负极材料有高端材料、高性价比材料、快充长寿命材料、高能量密度低膨胀等多种评价体系。

因石墨负极材料多元化的需求和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在客观上要求行业内的企业在研发、生产流程、工艺方面进行全面布局,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成为技术难点

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为372mAh/g,而硅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可达4,200mAh/g,硅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有明显优势,但是硅基负极材料的膨胀较大、循环性能差,无法单独使用,现阶段必须与石墨负极材料混合使用。

因此,硅基负极材料的高效、安全应用成为锂离子电池材料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的共同关注点。

2、正极材料技术发展趋势

(1)三元正极材料高镍低钴化发展

三元正极材料的镍、钴、锰(铝)元素比例可以根据需求和生产工艺情况进行调整,随着镍含量的提高,三元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提升,高镍化为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奠定了基础。

在电动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对提高能量密度的要求成为趋势的背景下,提升三元正极材料的镍含量成为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

因三元材料中钴元素价格高昂,已经成为影响三元材料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在行业上下游的共同推动下,三元材料向低钴甚至无钴化方向发展。

(2)磷酸铁锂低成本化发展

与三元正极材料相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低,但是成本低、安全性能高、寿命较长。

从循环寿命和未来成本的降低空间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在商用车、专用车等应用领域占据一定地位。

但是,随着下游降成本压力的传导,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使用成本更低的原材料,配合先进、环保的工艺以降低成本成为技术上的主流选择。

四、行业经营模式,周期性、区域性及季节性

1、行业经营模式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行业为典型制造业行业,行业上游为焦类材料、鳞片石墨、无机盐、化工品等原材料行业,下游为锂离子电池制造业。

行业经营模式方面不存在特殊性,在采购方面,普遍采用直接采购模式;在销售方面,普遍采用直接销售模式;在生产方面,普遍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在研发方面,普遍采用独立研发和外部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模式。

2、行业周期性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下游行业为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

按用途分,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年)》,2018年度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和储能用锂电池三者的市场份额达92.30%,因此,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行业的周期性与下游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周期性高度相关。

因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因此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行业也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3、行业区域性

从全球范围看,因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全球主要的锂离子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三星SDI、LG化学等主要位于中国、日本或韩国,相应的,其上游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同样明显的聚集于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原材料方面尤其更集中于中国。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地区。

4、行业季节性

受新年假期、春节假期及客户年初市场计划调整影响,一般第一季度为销售淡季,其他各季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行业主要企业情况

1、负极材料行业主要企业

(1)日立化成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是世界500强企业,为跨国企业集团,在化学材料领域拥有尖端技术,为全球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厂商之一,其核心客户包括松下等,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品主要为负极材料。

(2)江西紫宸

江西紫宸是璞泰来的全资子公司,江西紫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主要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根据璞泰来2019年年度报告,2019年度,江西紫宸的母公司璞泰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销售收入为30.53亿元。

(3)杉杉股份

杉杉股份下属子公司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湖州杉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郴州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经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业务。

1999年,杉杉股份进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厂商之一。

根据杉杉股份2018年度报告,2018年度,杉杉股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销售收入为19.38亿元。

(4)中科电气

中科电气主要从事磁电装备业务和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中科电气2019年度报告,2019年度,中科电气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销售收入为7.04亿元。

(5)凯金能源

凯金能源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产品主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复合石墨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主。

根据凯金能源招股说明书,2018年度,凯金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销售收入为9.84亿元。

(6)翔丰华

翔丰华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产品主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主。

根据翔丰华招股说明书,2018年度,翔丰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销售收入为5.94亿元。

2、正极材料行业主要企业

(1)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作为全球有色金属行业的领先企业,在矿产资源、冶炼精炼和材料开发三方面均有业务布局。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是全球最大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厂商,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主要是镍钴铝酸锂。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是特斯拉电动车NCA系18650型电池组件的核心供应商。

(2)当升科技

当升科技主营业务领域涵盖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智能装备两大板块,其中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主要产品包括多元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等正极材料与前驱体材料。

根据当升科技2019年年度报告,2019年度,当升科技锂离子电池材料销售收入21.47亿元。

(3)容百科技

容百科技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NCM523、NCM622、NCM811、NCA等系列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

根据容百科技年度报告,2019年度,容百科技三元正极材料销售收入36.20亿元。

(4)德方纳米

德方纳米主要从事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的开发,并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主要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碳纳米管导电液等。

根据德方纳米年度报告,2019年度,德方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销售收入10.02亿元。

(5)杉杉能源

杉杉能源是杉杉股份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包括钴酸锂、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锰酸锂正极材料以及其他如NCA、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

根据杉杉能源2019年年度报告,2019年度,杉杉能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销售收入为37.20亿元。

六、行业发展态势

从终端用途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之前,消费电子产品用锂电池是主要的锂离子电池品种。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电子电池占出货总量的比重逐步降低,动力电池已经成为主要的锂离子电池品种,而消费电子电池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同时,随着储能应用的成熟与推广,储能电池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由于终端产品结构的变化,负极材料品种由以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主的格局逐步转变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新型负极材料融合发展的态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