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617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docx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全省共有48.5万平方公里土地,8600万人口,是我国茧丝绸的发源地,曾为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近年来,在原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行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四川茧丝绸行业实际,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和契机,抓改革转机制,抓调整谋发展。

全省茧丝绸行业已初步实现了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一个重点丝绸工业生产基地、两个重点外贸龙头企业、三条优质蚕丝产业带”的产业大格局。

蚕桑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四边桑”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变,全省小桑园、大行间作桑已经占全部蚕桑生产的70%,“四边桑”仅占30%。

全行业产业聚集度得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现将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深化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和实现区域性结构调整中所做的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我国茧丝绸主产区之一,西部地区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基地,茧丝绸产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茧丝绸总量占西部十省区的近70%。

2002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305万张,出库284万张,发种297万张,生产蚕茧186万担,收购蚕茧145万担;生产丝类产品产量11600吨,生产丝织品4600多万米。

全省现有蚕农300万户,栽桑面积折合约160万亩,全省现有与蚕农建立稳定关系的蚕丝产业化企业189个,蚕农栽桑养蚕常年收入约12亿元左右;丝绸工业企业256家,其中缫丝企业156家,生产规模61万绪,其中自动缫24万绪;绢纺企业3户,生产规模33600万锭;丝织企业46家,生产规模17600台,其中无梭织机251台;练印染企业7户,生产能力15000万米,其中印染能力6000万米。

2002年丝绸工业总产值26亿多元,丝绸企业出口创汇3.22亿美元。

今年以来,全省春蚕种出库77万张,实发春蚕种86万张,春茧生产2.7万吨,收购2.4万吨,同比减收0.4万吨,夏季蚕种出库64万张,发夏种71万张,夏季产茧2.1万吨,收购1.85万吨,同比减0.25万吨,正秋蚕种出库75万张,发种79张,晚秋出库28.5万张。

1-9月生产丝类产品9479吨,同比增加38.2%,生产丝织品3439万米,同比增加8.6%出口创汇20736万美元,同比减少18%,生丝出口和坯绸出口约占全国的1/5。

二、近年来推进茧丝绸区域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一)积极推进蚕茧生产区域性结构调整,构建三条茧丝优质产业带

我省蚕区面积大,过去长期沿续广种薄收的养蚕方式,粗放式的经营形成了户户有桑,家家养蚕生产格局。

1997年前全省共有129个县从事蚕桑生产,养蚕农户最多时达650万户。

由于饲养分散,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蚕茧单产低、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冲击,到1997年时,全省茧丝绸生产跌入近二十年来的最低谷,全省蚕茧产量仅137万担,生丝生产仅7800多吨。

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养蚕技术无法长期稳定推广,造成蚕业基础脆弱,难以形成茧丝绸产业化体系。

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十五茧丝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战略,为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省政府在组织对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全面调研时,确定由我委牵头进行茧丝绸产业化专项调研。

我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委领导的带队下,先后对全省茧丝绸主产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项调研。

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实施规划方案。

经各有关部门研究,省政府确定茧丝绸行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六大农业产业链之一。

针对我省蚕桑生产的现状,我委提出了优势茧丝产区布局的原则:

具有适宜建立茧丝产业带的最适生态条件,区域优势明显,光、热、水和土地资源适合发展茧丝生产,生产规模适度,蚕茧原料质量好,区域内以实现茧丝原料生产和加工的有机结合,原料生产和市场需求基本适应。

按照优质茧丝产区布局的原则,我们和农业部门一道分析全省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确定以凉山为主的攀西茧丝产业带、以南充、绵阳为主的川北茧丝产业带和以宜宾为主的川南茧丝产业带为我省重点发展的三条优质茧丝产业带。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凉山、南充、绵阳、宜宾四大产茧地区和中江、乐至两个主产县为主的生产格局,四区两县生产蚕茧约占全省的3/4,蚕茧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得到了提高,并由此带动了全省的单产和质量的提高。

在围绕建设优质茧丝产业带的工作的同时,我们在重点产区内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基础工作,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全省已经完成了蚕种的换代工作,为全面提升蚕茧单产和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

近年来,蚕茧单产不断提高,质量指标逐年上升,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2001年全省蚕茧单产为31公斤/张,比1997年提高近10公斤/张。

特别以凉山为代表的攀西茧丝产业带,其蚕茧产量已名列我省前茅,收购量已列居我省首位,蚕茧质量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受到各地用户的好评。

(二)进一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根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面部署我省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工作。

我委会同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和省农业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并由省农业厅和我委等有部门联合出台了《四川省蚕种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四川省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在全面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思路,积极总结和推广“公司(工厂)+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

按照不同特色和适应区域分类,总结出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特点,适合攀西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的“宁南模式”;以科技为支撑,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游仙模式”;以适应我省丘陵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乐至模式”以及以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和成都天友发展公司这类大型外贸企业为龙头,以企业自身的市场、资金、管理优势整合当地的蚕桑资源优势,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目前,全省除个别县(区)由于历史原因,企业未能实现改制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形成了“公司(过去的工厂一般已改制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产业化企业的形成,改变了过去行政性公司政企不分、行政区域分割的状况,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在蚕茧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

大部分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技术服务、定向收购,与蚕农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了经济利益上的共同体,实现了既保护蚕农利益,又促进了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初步达到了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目的。

目前,我省共有六户茧丝绸企业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茧丝绸企业在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发展我省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

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企业不断催生。

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原有的国有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解体,个别非主产区产业集约化程度下降的问题。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的作用是关键。

政府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应当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寻求发展。

省丝绸进出口公司过去以进出口贸易为主,1998年以来先后收购了绵阳、南充、内江等地的一批蚕茧公司和缫丝企业,形成了跨地区的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团,去年出口规模达到2.7亿多美元。

成都天友发展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德阳、绵阳等地的一批茧丝绸企业,形成了年产蚕茧15万担,生产厂丝近2000吨的生产规模,从而发展成为我省最大的茧丝绸生产企业。

泸州市丝绸公司,过去是以行业管理为主的行政性公司。

流通体制改革后,该公司首先自身实施改制。

改制后,利用自身资金、管理的优势,先后收购了全市两县三区的全部茧丝绸企业,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该市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宜宾市高县丝绸公司改制后,将原来分散蚕茧公司、缫丝厂等企业重组成宜宾凯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目前该公司蚕茧产量列全省县区第二,缫丝产量跃居列全省第八,并已成为该县最大的利税大户。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与重组,我省茧丝绸企业的聚集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显著加强,从而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加强协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如何促进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分重要。

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三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2001年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时,正值市州机构改革,各级政府十分支持茧丝绸工作,在实施各级丝绸公司政企分开的同时,各地均将原来从事丝绸行业管理的骨干吸收到经贸委内,在经贸委内设立茧丝办或处室,专门协调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加强流通秩序治理。

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流通秩序治理十分重要。

近几年来,我省工商、质监和物价部门一直通力合作,出台政策支持企业重组发展。

企业因兼并、收购等改制原因进行工商登记时,不另外重新办理缫丝生产许可证和蚕茧收购资格证,原证备案即可。

同时坚决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对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暂停其蚕茧收购资格。

对不时出现的“茧贩子”,按照现行管理规定,照章处罚,形成威慑。

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茧丝绸产业在我省相当部分县区是当地农民增收、职工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骨干产业。

近年来,我省在省属丝绸企业下放、国有丝绸企业兼并破产、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各有关部门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企业改制后的发展也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关心。

目前,茧丝绸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六大农业产业链之一,丝绸工业是我省确定重点改造的五个老工业基地之一。

这为今后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和发展政策环境。

三、几点体会

茧丝绸流通体制改革后,调整蚕桑生产区域结构布局,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应当按照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的精神,重点要抓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的机制,推动蚕桑生产的集约化,推动和完善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

(一)推进改革是保证

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原有蚕茧公司进行了改革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

一批工业企业进入了蚕茧流通领域,催生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企业,加快了国有茧丝绸企业的改革步伐。

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改革进程不一,我省仍有少量县级蚕茧公司改革不到位,企业内部困难重重,无力发展生产,对蚕农压级压价。

个别改制后的企业也存在俏抢疲压的现象。

要消除这种现象,只有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从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与蚕农的利益共同体。

(二)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

推进茧丝绸产业化,必须加大发展成片桑园,限制和淘汰零星分散饲养数量,做到蚕桑基地集中化、生产经营集约化,提高产业的聚集度。

要实现这一目标,龙头企业是关键。

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可以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成为集约化的大生产,可以带动种植、饲养、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做到把养蚕技术推广落实到每户蚕农,可以真正建立起企业与蚕农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规范流通秩序是基础

长期来茧丝绸行业行情的不确定性,造成流通秩序较为混乱,行情见好时,各方面都争收蚕茧,行情疲软时,价格狂跌。

流通秩序不规范,造成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效益,既影响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因此,建立规范的流通秩序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保障投资者能获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做到“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才能保证“公司+农户”的蚕业产业化模式能够顺利推广。

(四)政策、法规是保障

长期以来,茧丝绸行业计划色彩重,政企合一管理时间长,个别地方和企业缺乏法治观念,导致政策法规执行发生偏差。

我省2001年、2002年先后在广元、自贡等地发生过无鲜茧收购资质企业骗取工商登记从事鲜茧收购和从省外引入蚕种未经检疫私自发种的情况。

我委以及省蚕业管理总站依规定对当事人给予处罚,被处罚单位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引发司法纠纷。

在当地政府和法院的支持下,按照国家现行法规和规章,维持处罚。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规范茧丝绸流通秩序,保护企业合法经营利益,政策法规必须到位。

这是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五)科技进步是支撑

改革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我省尽管茧丝绸产量较大,但由于长期科技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致使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与江浙相比差距较大,蚕茧单产较低,丝绸产品的档次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

随着“东桑西移”步伐的加快,兄弟省区的发展步伐加大,对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行业持续发展。

在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的进程中,我省蚕桑生产布局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茧丝绸产业化进程推进不一,传统蚕区中一部分蚕茧公司改制进程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二是由于我省产品档次不高,过分依赖印度市场,受印度生丝反倾销案的影响,上半年全行业运行十分困难。

我们将继续努力,紧紧抓住当前茧丝绸行情上升的时机,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借鉴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指导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优质茧丝基地步伐,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丝绸强国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