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56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姆定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欧姆定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欧姆定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欧姆定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欧姆定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姆定律.docx

《欧姆定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姆定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姆定律.docx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电阻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知道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初步了解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电学特征,了解半导体材料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二、设计思路

由设计调光灯的任务出发,学生通过参与和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活动,发现不同的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引入电阻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猜想电阻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实验2的设计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施教策略:

通过生活类比加上实验的设计(体现控制变量法),实验小结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

电阻概念的建立

突破策略:

实验结论分析发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说明这是导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四、教学资源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铁丝等),

五、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复备与点评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调光灯,请大家注意观察,当转动旋转开关时,你看到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亮度发生变化)

提问:

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电流);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1、器材:

干电池两节、小电灯、开关、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电流表

2、设计思路:

(1)电路图设计,由同组学生讨论根据调光灯的电路设计如图14-1

(2)按图连成电路并尝试用各种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师生共同在讲台上完成)

(3)记录你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序号

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3、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我们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个因素:

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是连在电路中的导体。

我们从第二个因素知道,不同的导体接在同一个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还存在着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

提问:

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怎么样?

(越大);电流就会怎么样呢?

(越小)。

(自学课本第80页分析与归纳)

了解一下电阻的单位、简称、符号等。

总结:

电阻用字母R表示,

单位:

欧姆,简称:

欧,符号:

Ω。

欧姆是一个较小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两个常用单位:

千欧(KΩ)、兆欧(MΩ)

1kΩ=103Ω   1MΩ=106Ω

活动2、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

在大家进行猜想之前,先听我举几个例子:

(1)某人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在哪一条路上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

(平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个人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的阻碍比较小?

说明人所受到的阻碍跟人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下一节体育课,本节课刚下课,大家都夺门而出,此时你希望门宽一些还是窄一些,为什么?

(门越宽,横截面越大)

根据我刚才所举的事例,请你猜想一下,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材料、横截面积、长度的关系)

根据课本79页的思考与设计按步骤

重点是设计表格注意控制变量

根据课前的学习指导卡学生已进行了控制变量法的小结,这里可以回顾一下,用提问的方法。

表一

接入导体

长度

横截面积

电流强度

A(镍铬合金丝)

L

S

 

B(镍铬合金丝)

2L

S

 

结论:

(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表二

接入导体

长度

横截面积

电流强度

A(镍铬合金丝)

L

S

 

C(镍铬合金丝)

L

2S

 

结论:

(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表三

接入导体

长度

横截面积

电流强度

A(镍铬合金丝)

L

S

 

D(锰铜丝)

L

S

 

 结论:

(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阻还跟材料有关。

分析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80页的分析与归纳的一些用电器的电阻值。

小结:

这堂课的重点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

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可以从不同导体接入同一电路时,电流大小不同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还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导出电阻的概念。

拓展1:

只有一根(粗细,长短不同的)镍铬合金丝如何做R与L、S有关?

拓展2:

导体与绝缘体(半导体要做一些了解)。

师生共同小结概念。

六、板书设计

一、电阻

1、 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

(1)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的电阻

2、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3、电阻的单位:

欧姆 简称:

欧  符号:

Ω

 电阻的常用单位有:

千欧(KΩ)、兆欧(MΩ)

4、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

七、教后反思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二、变阻器

主备人:

灌中外国语学校  王安宇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2)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

二、设计思路

仍由调光灯引入,由铅笔芯的小实验给出了变阻器的原理,后变形成实用的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遵循由接入电路的结构原理图到实物,再由实物到结构原理图的教学模式。

反复理解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施教策略:

从实物构造进行描述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的方向与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关系

施教策略:

电路图和结构图结合讲解

四、教学资源

1、教师用:

电源、长铅笔心、带有夹子的导线、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演示用电流表

2、学生用:

电源、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

五、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复备与点评

一、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调光灯,问老师手里的开关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能调光?

二、新课教学:

要想弄清楚刚才老师是用什么实验器材来改变灯泡亮度的,请先看一个类似的简单器材,从中我们来学习它的原理是什么。

演示:

课本P83图14-5实验。

(电阻由大到小)提醒学生观察铅笔心接入电路的长度、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及灯的亮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

夹子移动时有没有改变铅笔心的总长度?

如果没有,那么改变的是什么的长度?

学生讨论交流得:

改变的是铅笔心接入电路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了灯泡中的电流。

根据观察和讨论填写P84“想一想”中的填空。

进一步问题:

(1)刚才的实验中引起电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改变电阻)

(2)请同学们回忆上节,思考如果要改变电阻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哪些因素来实现?

(3)在以上的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

学生答后教师讲解:

综合各方面考虑以后,科技人员发明了各种各样比较方便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器材,如:

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位器等。

(出示实物)我们今天着重要学习的就是利用了刚才实验中的原理制作而成的滑动变阻器。

1.介绍构造:

教师把刚才演示实验中学生没看到的滑动变阻器拿出来,向学生介绍各部分构造。

2.画出结构示意图及电路符号

P

3.思考:

为什么要将电阻丝绕在瓷筒上用滑片与其接触?

变阻器上的那条发亮的线是什么?

思考后,老师做简单的介绍其实质。

4.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实验时要不要全部接入电路?

滑动变阻器只接两个接线柱,那么可能会有几种接法?

教师选择一种接法演示,学生自己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P86各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思考:

(小黑板)

(1).有没有效果完全相同而接线方法不同的?

如果有,为什么接线方法不同而效果想同呢?

(2).有没有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连接方法?

(3).正确的接线方法应该怎样?

(以上几样都要针对结构图给予分析)

(4).大家注意一下,每个滑动变阻器上都有一个小金属牌,上面除了生产厂家和名称外,还写了什么,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5).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在接入电路前你认为滑片应放在什么位置好?

接入电路时是串联还是并联接入。

到现在为止,你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了解了多少,请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

1、变阻器的正确接线方法是:

一上一下、各接一个。

2、铭牌上的“5Ω10A”的含义是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是5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0A。

3、为了保护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

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很大,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有人专门在研究导体没有电阻时的特性,将来没有电阻的超导材料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请看P87阅读材料“超导现象及其应用”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同学们要学会分析电路图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是哪段电阻,能分析出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还要学会根据电流变化的需要正确连接和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P88WWW1.2.

2、家庭作业:

(1)完成本节《学习手册》的相关练习;

(2)完成本节〈补充练习〉的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14.2滑动变阻器

1.原理:

通过改变电阻线接入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自身电阻

2.构造:

电阻线、瓷管、滑片、金属杆、支架、四个接线柱

3.结构示意图及符号:

P

4.使用规则:

(1)观察铭牌

(2)滑动变阻器要串联在电路中

(3)接线柱要接正确:

上下各选一个接线柱

(4)开关闭合前,滑片放在电阻最大的位置

七、教后反思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三、欧姆定律

主备人:

灌中外国语学校  王安宇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体验用图像来说明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调光台灯电路的进一步熟悉,认识到灯泡的亮度(电流)与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阻有关。

引导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自行设计合理的电路,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设计表格,得出结论。

同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进行修正,也可运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明确欧姆定律在电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归纳出欧姆定律。

施教策略:

表格设计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设计时注重滑动变阻器是否需要,作用是什么的引导。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归纳结论,如何评估实验结果

突破策略:

实验数据选择倍数关系易观察规律

四、教学资源

三节干电池、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Ω、10Ω、20Ω的电阻器各一只、导线若干

五、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复备与点评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相关知识。

那么就你们掌握的知识来分析知道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可能有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猜想1:

前面做过实验:

在一个小灯泡的电路中,当电源用两节干电池代替一节干电池时,小灯泡变得更亮,电流表的示数会变大。

因此我们可猜想:

电流与电压有关,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

猜想2:

当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时,小灯泡变暗,同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小;反之,小灯泡变亮,同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因此我们可猜想:

电流与电阻有关,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

我们知道,在合理的猜想和假设之后,还应该对其进行实验探究。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呢?

(控制变量法)

新课教学:

设计实验方案

(1)在验证猜想1的实验中,需要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通过电流表来观察通过电阻R的电流I的变化情况。

(师生互动完成)

那么,你们打算怎样改变电压U呢?

A、探究电路图的设计: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或板演)学生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B、探究表格的设计

教师用实物投影(或板演)展示学生设计的表格

实验

次序

电压U/V

电流I/A

 R=___Ω

 

完成实验,数据分析

结论: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

压成正比。

注意:

A、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B、数据可以成倍数记录方便观察

  (2)在验证猜想2的实验中,控制电压U不变,而探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是不是任意取几个阻值不同的电阻呢?

师生互动完成)

  方法:

把阻值成倍数关系的不同电阻分别接入电路,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某一固定值不变,再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找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教师用实物投影(或板演)展示学生设计的表格

U=___V

实验

次序

电阻R/Ω

电流I/A

完成实验,数据分析

结论:

(学生描述)

小结:

(1)这两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中,都安排了三次实验,老师想知道为什么?

只比较两组数据来寻找规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可避免它。

  (2)综合分析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归纳出什么样的结论?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刚才同学们归纳的结论: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

I=U/R。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物理规律,叫做欧姆定律。

那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大量的实验后,归纳出来的结论。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律”,是最重要的电学规律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欧姆研究欧姆定律的历史资料。

(3)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可以用图像法,学生完成92页的第5点U-I图线。

问发现了什么?

学生要用物理语言描述。

备注:

例1、例2及课后练习,另补充学习手册应专门用一节课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欧姆定律

活动: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控制电压不变。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

 

电路图

表格设计

七、教后反思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主备人:

灌中外国语学校  王安宇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巩固深化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学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2)学会用等效的思想,根据物理规律进行正确推导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的变形应用,电路图设计由于和欧姆定律类似较简单,重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和与测小灯泡电阻相对比。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等效思想给出串联电路总电阻。

教学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用“伏安法”测电阻,为什么要使用滑动变阻器

施教策略:

公式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这种方法。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

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突破策略:

对比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以及回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

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待测小灯泡、开关、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若干

五、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复备与点评

新课引入:

这里有一个未知电阻,怎样就可以知道它的阻值?

教师启发曾经利用电阻箱的等效法可以求的电阻,那么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我们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表示为I=U/R公式里面就有电阻R,能否利用这个公式来求电阻R呢?

把欧姆定律的公式加以变形会得到什么公式?

新课教学:

一、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

思考得到:

U=IR   R=U/I

  用哪一个变形公式可以求电阻R呢?

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这个实验原理是什么?

需要那些器材?

(实验器材: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阻值未知的电阻、滑动变阻器和导线若干)

实验该如何设计?

(包括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求出R的平均值(为什么?

这种利用电流表测待测电阻电流和电压表测电压继而利用公式R=U/I求的电阻R的方法叫伏安法。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这个活动可以仿照上个活动进行

进行实验,并测出不同电压下的小灯泡的电流

各小组交流结果,结果发现同一个小灯泡的电阻在发生变化

教师提问:

同一个灯泡的电阻不同是不是因为误差?

教师提示学生看p.80表中同一灯冷态和热态的阻值

巩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这个电阻能测平均值吗?

四、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我们已经知道串并联电路总电流和总电压的规律,那么串并联电路里电阻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应用欧姆定律和推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设串联的电阻为R1和R2,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1和U2,电流为I,

U=U1+U2

(1)

I=I1=I2

(2)

应用欧姆定律的变形U=IR得

IR串=IR1+IR2

所以

R串=R1+R2

如果有n个电阻串联,则总电阻可推出:

R串=R1+R2+…+Rn

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补充:

总电阻也就是等效电阻,即可用总电阻替代几个对应的串联电阻,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又怎样呢?

请同学门课后推导

小结:

由板书设计进行小结

 提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实验原理R=U/I

实验该如何设计?

(1)电路图

(2)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注意事项

三、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七、教后反思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五、欧姆定律复习课

主备人:

灌中外国语学校  王安宇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的影响因素及其探究的方法。

2.能理解电学的图像的含义。

3.理解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比较、计算、分析问题。

二、设计思路

课前预先复习本节知识。

课堂实施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小黑板总结归纳物理规律及特点;

(2)通过学生课堂交流评价,使知识进行一步加深理解,知道物理就在身边;(3)通过例题分析讨论图像、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和物理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姆规律及其应用,对电流、电压图像的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四、教学资源

小黑板或投影仪、也可用教学案一体化。

四、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复备与点评

知识大联网

    定义――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单位――欧姆(Ω)

电阻

    因素――仅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欧姆定律

        电阻箱、电位器

总电阻

      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的倒数之和.

欧姆定律

内容――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复习导航

1.重要概念和公式

(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2)串、并联电路中的有关规律:

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电路图

电流特点

I=I1=I2

I=I1+I2

电压特点

U=U1+U2

U=U1=U2

总电阻

R总=R1+R2

分流分压

(分压)

(分流)  

2.基本物理方法

(1)控制变量法:

物理上在研究一个物理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取的方法是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它的量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是否影响我们所要研究的物理.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本章中的研究案例有:

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应用.

(2)等效替代法:

在串联电路中,几个电阻接在电路中,对电路产生了一定效果.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电阻接在原来的电路中,也产生了相同的效果,这就说明这个电阻和上述的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的效果是等效的,这个电阻就是这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的总电阻(等效电阻).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在研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用替代法测量电阻中也用到了这种方法.

3.易错易混淆的问题

 

(1)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仅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有关.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变化了,导体的电阻仍然保持不度.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应该是:

而不是:

4.测量电阻的几种方法

(1)等效替代法

(2)伏安法

变形:

伏阻法、安阻法、短路法。

例题选讲

例1:

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4V时,导体中的电流为1A,如果将两端的电压减少到2V时,导体中的电流变为()

A.0.25A B.0.5A  C.2A  D.3A

例2: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