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28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docx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以科技投入为保障——宁波科技成果“春华秋实”

张红辉张彩娜

科技队伍变化趋势及特征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已经取代资金成为重要的要素资源。

正是因为认识到此点,宁波市在“九五”期间就开始实施人才战略,并于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1998年明确提出了“一号工程”,将引进和培养人才列为“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并在1999年全面贯彻落实以教育、科技、人才“一号工程”,启动了构建区域性人才高低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人才整体环境的改善。

一、科技队伍变化趋势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宁波市的科技人才工作开始步入恢复的阶段。

从1978-1998年,宁波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始终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见图4-1)。

1978年,宁波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万人,1982年宁波地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271人(全民所有制单位19402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5476人,社会科学技术人员6795人。

1983年,地区与市合并为宁波市,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877人(市区为13252人)。

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5850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42%。

从职称来分,高级职称只有53人,中级职称为1450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0.4%和10.95%。

198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5万人。

到199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首次突破10万人,为10.04万人,其中市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45万人。

按人员的构成分,自然科学人员4.46万人,社会科学人员为5.59万人。

从职称来看,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22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2%。

其中高级职称2千多人。

图4-1:

1978-2008年宁波市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1999年,随着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实施,宁波市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体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1999年,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0万人,为21.2万人。

其中,高级职称0.6万人,中级职称5万人,分别占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的2.8%和23.6%。

2003年,专业技术人员为30万人。

其中,中级职称1.3万人,高级职称6.7万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3%和22.3%。

到2007年,全市累计已有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首次超过40万人。

其中,高级职称2.1万人,中级职称14.3万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和34%。

同时,在1999年之后,宁波市的人才战略也不断调整,实施引进人才战略向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转变,并在“十一五”,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转向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至目前,已有13位领军和拔尖人才正式被引进宁波市,推动宁波市创新队伍的建设。

二、科技队伍的变化特征

1、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宁波市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从1978年的近2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42万人,年均以11%的速度递增,使得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突破40万人大关,也使宁波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由末位上升至中上水平。

科技人才队伍的扩大,为宁波市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可能,亦成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2、高层次人才快速增加。

科技人才总量的增加,更体现在科技人才素质的提高。

1978年以来,宁波市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快速增加。

在1983年,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3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才1450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0.4%和10.95%。

而到了2007年,全市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1万人,中级职称有14.3万人,分别比1978年上升22.9%、27.3%,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高达5%和34%,分别比1978年有大幅度提高。

而且,高学历的人才也大幅度增加。

2007年,累计有博士1010人,硕士9000人,而1999年宁波市博士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80人,硕士才1090人。

同时,截止2007年,宁波市已有250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有189人,进入国家和省人才工程培训序列的高级专家有62人,有61人进入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序列。

而在2000年初,宁波市享受国家级突出贡献奖专家只有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5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序列10人,

3、科技人才引进的步伐加快。

宁波市因为高校比较少,第一家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在1986年才创建成立。

截止目前,在甬高校只有13所(包括职业类大专院校),高校数量排在副省级城市之末尾。

高校每年毕业的只有数万人,2007年宁波市13所高校的毕业学生数只有32751人。

因此,宁波市的科技人才光依靠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从1999年起,宁波市开始举办"高洽会",至今已连续举办9届。

9届"高洽会"以引进宁波市紧缺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级经营管理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共有4447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入场设摊,推出各类工作岗位需求人才41085名,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等全国著名高校在读硕士以上研究生人才4.58万人,全国在职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7万人,与招聘单位达成意向36885人次,实际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00余人。

并在“高洽会”基础上,宁波市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已累计引进博士、硕士超过万人,引进留学人才787人,引进外国专家280余人,为甬服务外国专家2000余人,引进兼职院士12人。

4、稳步推进载体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市科技人才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人才创新载体从无到有发展的三十年。

1999年,宁波市开始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为全市的企业和生产科研型事业单位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

如宁波保税区自2001年底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以来,已累计引进11名博士后,推动3家企业筹建研发中心,并先后取得“MGZ2000-6型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等研发成果13项,其中列入国家火炬项目2项等,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4个博士后工作站,超过半数的博士后工作站建在企业,有14家建在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10个。

累计进站博士后56人,出站25人,留在宁波工作的有13人。

与此同时,宁波市还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目前,全市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个(其中国家级为1家),博士生创业园1个。

以这些载体为支撑,全市已有留学生创办企业218家。

5、创新团队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人才数量的不断扩大,宁波市创新团队的研发能力也不断增强。

2006年,由中银电池独自承担完成的“LR6数码王电池和生产线的研发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宁波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07年由宁波大学和宁波大学合作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管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宁波路宝完成“LB多想变为桥梁伸缩装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由韵升完成的“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宁波万华等参与完成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和“规模化猪、禽环保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这四个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均为宁波市。

与此同时,由宁波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固体中非线性弹塑性加-卸载波和粘弹性波的传播”获200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区域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的基础条件。

随着贯彻落实1999年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和2006年“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宁波市全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

一、全社会科技投入

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区域科技投入的总体情况,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技投入。

我国在1985年才开始建立全国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因数据缺失的缘故,这里只对1997—2007年的宁波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宁波市因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90%以上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来自企业,而宁波市的99%的企业为民营企业,且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成长起来的。

从图4-2可以发现,自1997年起,宁波市全社会科技投入以38.7%的速度递增。

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市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亿元。

90年代以后,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并随着宁波市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的相继投入运行,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到199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3.27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06%。

1998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相比上年则翻了番,达到8.82亿元。

进入“十五”,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并随着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大院大所的引进共建,全市的科技投入快速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

2001年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为17.98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37%;到了“十五”末,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52.76亿元,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了2%,为2.16%。

2006年,宁波市启动建设创新型城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任务。

2006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69.74亿元,比上年增加32.19%,占GDP的比例为2.43%;200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更是达到86.13亿元,比上年增加24.37%,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1%。

图4-2:

1978-2007年宁波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情况

虽然近年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快速增加。

但从经费的来源来看,企业仍然是科技投入的主体。

2005年,来自企业的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例为95.55%;2006年,来自企业的科技投入为66.13亿元,占全市科技投入的94.82%;2007年,来自企业的科技投入为77亿元,占全市科技投入的比例为90%。

二、R&D经费投入情况

科技投入总量反映的是全市的投入规模,而R&D经费投入则反映了区域创新的水平。

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R&D活动是创新活动的体现,也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其统计范围亦同样包括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

自2000年全国首次启动R&D活动清查活动以来,宁波市开始准确掌握全市的R&D活动。

“十五”期间,宁波市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全市的R&D投入不断增加,以年均39.8%的速度递增。

2000年,全市R&D经费支出4.24亿元,占GDP的比例只有0.36%。

而到了“十五”末,全市的R&D经费支出达到21.49亿元,占GDP的比例也达到0.88%。

进入“十一五”,宁波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

2006年全市R&D经费支出为34.18亿元,2007年全市的R&D经费支出为44.03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28%。

与全社会科技投入情况相似,企业也是宁波市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

2005年,企业R&D经费支出为19.9亿元,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92.99%;2006年,企业R&D经费支出为31.55亿元,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92.31%;;2007年,企业R&D经费支出为42.24亿元,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95.93%。

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再次表明随着要素制约加剧,宁波市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活动,强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的统计对象为农业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软件企业等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是指企业在年度用于自行或委托外单位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项目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经费的高低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不但反映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区域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宁波市的企业从来料加工性向自主创新发展,企业的研发活动也从被动开展向主动跟踪演变,企业规模从家庭作坊向现代股份制公司发展。

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的增长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三十年来宁波市企业的发展。

由于部分数据缺失,只对1990年起的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分析(见表4-3)。

大致可将三十年宁波市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78-20世纪80年代末。

宁波市企业的科技活动只局限于规模较小的数百家企业,且企业注册类型多为国有和集中所有制,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集中于数百至三千万元以内,参与统计调查的每家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比较少,且多为自主研发。

第二阶段为1990-1999年。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再次迎来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高峰,宁波市的民营科技企业顺势快速发展,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制。

这一阶段宁波市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增至数亿元,十年平均增幅为26.88%。

1992年首次超过亿元,为1.66亿元,1999年达到2.92亿元。

并且在调查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阶段为2000-至今。

1999年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并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全市科技工作的着力点。

全市企业科技经费快速增加,每年以30%的幅度增加。

2000年全市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高达12.23亿元,是上年的5倍多。

到了“十五”末,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为42.71亿元,是“十五”初的近3倍。

2007年,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为76.7亿元,是2000年的6倍多。

科技经费的快速增加,为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了保障,全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2007年被调查的2千多家企业中,有科技活动企业的为2099家。

而随着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加大,企业获得国家级项目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继2006年获得资助金额为840万元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PHBV的生物炼制技术”之后,2007年“精密塑料注射成型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和“220kV及以下光电复合海缆、海底交联电缆及生产装备开发”两个项目被列入“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分别获得国拨经费补助1940万元和1673万元,使宁波市单个项目获国家经费补助额首次突破千万元以上。

图4-3:

1989-2007年宁波市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四、财政科技投入情况

财政科技投入是政府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而且财政科技投入的高低也反映了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

三十年来,财政科技投入以30.78%的增幅不断增加,从八十年代的数百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45696万元(见表4-4,因前几年数据缺失,只对1984-2007年财政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1978年以后,宁波市的科技工作开始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1983年,地、市合并,全市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期。

1984-1987年期间,宁波市的财政科技投入在二、三百万之间徘徊。

1987年2月,国务院批复宁波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加。

1988年宁波市财政科技投入为550.23亿元,比上年增加51.79%,但在此后的三年间,宁波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在五百万元。

1993年之后,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进入新的增长期。

1993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为740万元,1998年为8763万元,年均增长率为63.94%。

1999年,全市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明确政府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种子金的作用,并在宁波市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中,明确了财政科技投入要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1999-2007年间,年均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率为32.87%。

1999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4999万元,2001年超过2亿元,2002年达到3亿多元,2003年超过5亿元。

2004年,浙江省启动科技创强工作,引导县(市)区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屡创新高。

2005年财政科技投入为74696.6万元,2006年为97547万元,2007年为145696万元。

截止目前,宁波市已有鄞州区、慈溪市、北仑区、余姚市四个县(市)区的财政科技投入超过亿元,分列浙江省90个县(市)区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八位。

其中,鄞州区的财政科技投入高达24552亿元。

2007年这四个(县)市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为67296.5万元,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46.19%,表明县(市)区已成为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增长点。

图4-4:

1984-2007年宁波市财政科技投入情况

论文与专利

一、科技论文情况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发表科技论文的主要来源。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一号工程”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进,宁波市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情况得到改善,1999年以来宁波市国内科技论文和国际科技论文数(三大系统EI,SCI,ISTP收录检索)都稳步上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科技论文的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20%-30%之间。

2006年底发表的科技论文超过3500篇,其中有3500篇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占发表论文总数的95%以上。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宁波市科技论文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宁波市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很弱,公共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和质量也无法和其他城市相比,因此从绝对数量来看,宁波市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兄弟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宁波市的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还很不相称。

同时因宁波市科学和教育基础薄弱、起点低,最初阶段的提高相对容易,增长速度很快;目前随着科技论文总量的增加,增长速度呈现明显放缓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发表的科技论文仅比上年提高18%左右,“十五”期间科技论文的增长率在20%以上。

二、专利情况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国家于1985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草案)》,从此我国的知识产权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

(一)专利申请情况

2001年,宁波市被列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07年初,顺利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验收,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因数据缺失,专利只对2001-2007年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4-1可知,宁波市的专利申请数量从2001年起以年均27.3%的速度增加。

其中,2005年的增长率最高,为59.46%;2004年最低,仅5.32%。

专利申请在2006年首次超过万件,2007年专利申请量为12787件,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从三种专利的增长情况来看,发明专利年均增长45%,实用新型专利年均增长30%,外观设计专利年均增长23.6%,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年增长率分别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

表4-1:

2001-2007年宁波市专利申请概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专利申请总量(件)

3003

4035

4628

4874

7772

10412

12787

年增长率(%)

-

34.37

14.70

5.32

59.46

33.97

22.81

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155

275

328

415

602

1114

1440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件)

917

1110

1315

1374

2059

2967

4455

外观设计专利量(件)

1931

2650

2985

3085

5111

6331

6892

(注:

2000年专利申请数缺失)

虽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仍是宁波市专利申请的主体,但随着宁波市相继出台鼓励发明专利申请的政策措施,发明专利申请在宁波市专利申请总数的份额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5.16%提高到2007年的11.26%。

同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从2001年的30.54%上升到2007年的34.84%。

与此同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则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64.3%降低到2007年的53.9%。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宁波市的专利申请结构不断优化。

宁波市11个县(市)区中,专利申请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慈溪市、余姚市和鄞州区,这三个县市区的专利申请占了全市专利申请数量的近六成。

从发明专利情况来看,发明专利申请排在11个县(市)区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仑区、慈溪市和鄞州区。

(二)专利授权情况

1985年4月,宁波市开始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

1986年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见表4-2),自1986年起,宁波市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7360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5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785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3519件,三种授权专利之比为1:

12:

22。

而且,专利授权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2007年仅次于深圳市,排在第二位。

从县(市)区专利授权分布情况来看,与专利申请情况类似,我市的专利授权集中于慈溪市、余姚市和鄞州区,这三个县(市)区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占了全市的六成左右。

从发明专利情况来看,发明专利授权排在县(市)区前三位的分别是鄞州区、北仑区和镇海区。

1、授权专利的增长情况

从授权专利的年增长率来看,1986-2007年的年均授权专利增长率为40.51%。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1.72%,低于实用新型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授权专利的年均增长率。

从不同的年限来看,1986-1993年因宁波市授权专利从无到有,出现一个短期的快速增长,年均授权专利的增幅为81.89%。

通过图4-6可以发现,1994年宁波市授权专利出现回落,只有上年授权总量的3/4。

1994-1998年,宁波市的授权专利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年均增幅为20.51%。

1999年,全市授权专利首次突破千件,为1217件,比上年增加65.35%。

但随即授权专利的增幅并未加快,年均增长速度为21.86%。

“十五”期间,宁波市相继出台确定专利补助办法,举办发明创新大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此外,随着,宁波市企业的产品多销往国外,近年来频频遭遇专利诉讼。

为此,宁波市企业的专利意识不断加强,申请专利数量不断增加。

在2006年、2007年全市授权专利呈现“井喷”,2006年授权专利为6056件,2007年授权专利为8845件,分别是2005年的1.5倍和2.2倍,且这两年授权的专利占累计专利授权量的四成。

2、授权专利构成情况

因发明专利审查时间较长,直到1988年宁波市才首次获得2项发明专利(见表4-2)。

1986-1987两年获得授权的专利均为实用新型专利。

1988年企业开始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并当年获得16项专利。

在1986-1996年这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是宁波市的主要授权专利。

但到了1997年,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超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并从此成为我市授权专利的主体。

2007年我市三种专利的构成情况为:

发明专利占授权总量的比例为3.3%、实用新型专利为36.2%,外观设计专利为66.34%。

一般而言,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其次为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含量最低的为外观设计,且外观设计专利不用通过审查,只需备案即可,较易获得授权。

从宁波市的三种专利构成情况来看,1986-1996十年间,发明专利占授权总量的比例为1.9%,实用新型专利为72.6%、外观设计专利为25.5%。

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太低,反映了宁波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

而在1997-2000年间,虽然发明专利授权不断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