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艺技术调研报告.docx
《现代农艺技术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艺技术调研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艺技术调研报告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示范建设行业需求调研与课程体系构建调研报告
前言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本专业开办以来,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现代农艺技术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培养了较高品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农村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艺专业教学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难以满足人民一天比一天增加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要求。
主要反映在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欠合理;课程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传统体系,忽视相关学科的渗入、综合和创新;教学历程中重知识灌输、轻实践的状况仍很普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
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农艺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艺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课题很多。
为此,我校组织现代农艺专业教师以全国中职农艺专业的现状为依据,深入开展本次调研。
第一部分背景分析及调研目的
一、背景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
为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在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同时,国务院相关部门将选择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示范。
2011年6月17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联合下发了教职成[2010]9号文件,决定从2010年到2013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性转折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坚持中央引导、地方为主、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强调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学校自主创新、具体实施,确保建设计划的落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任务
⑴改革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⑵改革教学模式。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⑶改革办学模式。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模式。
通过整合、调整和园区建设等方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职业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
建立辐射机制,带动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⑷创新教育内容。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
建设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⑸加强队伍建设。
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
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⑹完善内部管理。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
同时,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⑺改革评价模式。
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社会需求评价学校的办学,动态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有关要求
各地加强对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组织和领导,把示范学校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指导学校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和教材调整机制。
扩大项目学校在专业设置、教材选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
各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认真研究并及时解决建设计划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示范学校自验收之日起10年内不改办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各地要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新机制;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以加强重大课题科研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地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建设计划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二)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部,简称“黔”,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总人口3975万人。
“十一五”时期,贵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十二五”期间,贵州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三农”投入增加,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工业经济较快发展,中小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快于工业总体水平;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立足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蔬菜、茶叶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轻工业、重工业提速增值,在主要工业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各行业增速均达到14%以上。
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增势较为明显。
旅游业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整合突破;融合发展、合作突破;项目运作、企业突破;环境优化、统筹突破;基础配套、支撑突破;转型升级、创新突破”六大战略。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贵州经济蓬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不仅带动了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强劲需求,而且为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遵义市本专业发展现状
遵义市、县现代农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生产设备逐渐现代化,园艺产品正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山珍野味和宠物驯养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相关职业岗位数将不断扩大。
在近200家现代企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半数没有系统的专业学习经历,且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已经不能满足规模化种、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从贵州省现有的现代农艺企业以及全国的情况来看,现代农业企业对种、养殖技术及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操作岗位对中等职业学校需求也很强劲。
因此,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规模养殖场技术骨干,或者是种、养殖能手,或者是农村致富带头人。
最近几年,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呈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学校发展现状
1.办学成果丰硕
遵义县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0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1995年经省人民政府评估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05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被省扶贫办批准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点”;是遵义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幼教师资培训基地,特种作业培训基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科技培训基地;2007年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为贵州省国家第四十二职业技能鉴定站,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遵义县食用菌研究所;2009年元月,经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12月,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学校“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1年省教育厅复评认定为“贵州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整合省级示范单位”;2011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获得项目建设经费3075万元。
建校32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还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2.师资力量雄厚
全校现有专任教师251人,其中专业教师162人,文化课教师89人。
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59人,占专任教师的27.8%,中级职称126人,占专任教师的50.3%。
为使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及时进入课堂,学校另聘请了53个行业、企业的专家、技师兼职任教。
同时,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双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编写了12门校本教材,共有13位教师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38位教师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指导教师奖。
3.课程改革推进有力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各专业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通过行业发展状况与人才需求调研,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原有的学科体系为“模块体系”,加强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促进“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生态课堂的形成。
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为出发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4.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设施的投入,先后按现代企业环境、文化、生产、管理的场景模拟构建了汽车维修、电工、焊工、钳工、计算机网络、客房及餐厅服务等6大系列校内实训基地。
食用菌研究所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产学结合之路,在人才培养、科技示范、农业观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有汽车应用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三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也广泛向社会开放,为各种短期技能培训提供了场地和技术支撑。
5.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学校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一是校企共建农业示范园,促进了学校产、学、研工作的有力开展,既提升了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又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该园区现已成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重要的产、学、研、结合教学基地。
二是引厂进校,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使企业生产、企业顶岗实习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
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三是订单、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与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开放办学理念的形成,实现了校内外实习资源互补。
6.技能和创新大赛成绩突出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作为首要目标,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技能大比武,做到技能大赛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教师,覆盖每位学生。
近3年,我校学生在贵州省技能大赛中,荣获116个奖项。
2010年、2012年我校荣获遵义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组织奖,2011年荣获贵州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7.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力求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相应职业等级的鉴定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用市场需求指导我校的专业设置,用职业标准引导教学,用鉴定成绩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用证书引导学生就业。
三年来,已开展社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为95.8%。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好。
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
8.服务“三农”深受好评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努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依托食用菌研究所,进行种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采用技术指导、跟踪服务等有效手段,服务“三农”;参加县职能部门组织的技术咨询和便民服务活动,送教下乡、送科技入户达18000多人次。
研究所老师带领学生跟踪服务、手把手指导我县松林、乐山、枫香等镇农户种植天麻5000多平方米,收获商品麻8万余斤,商品麻经药检部门检测天麻素含量高达0.67个单位,远远超过国家药典规定的0.1个单位。
收获麻种2万余斤,收入180余万元,获纯利润约70万元;研究所老师带领学生在三合镇长青村指导农民搭建生产大棚、消毒灶等,建成了连片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全程指挥种植及销售。
2011年该村香菇基地发展到300亩,300万余棒,年收入2000余万元,利润1000余万元,解决600多人的就业和1000多人的短期性工作岗位。
香菇基地逐渐成为远近知名的技术服务基地。
遵义县委办组织调研组对食用菌基地进行调研后认为:
食用菌种植与传统农业相比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总收入增加3倍以上。
2010年12月长青村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新村先进单位”称号。
同时,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千村万户帮扶”工程的决策部署,按照遵义市《关于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活动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我校现代农艺等专业的教师廖明亮、宁书昌、夏廷慧,作为科技特派员,常年下农村进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服务“三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被《中国前沿》、《中国农村教育》等多家媒体誉为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二、调研目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通过对相关企业、学校的调研,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要求,把握本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为即将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虽然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改革工作还不够深入。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尚需较大幅度的改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虽已投入大量资金,具备一定规模,但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需要进一步打造。
3.校企深度合作需要加强
随着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深化,校企之间互相支撑、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机制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4.社会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校还需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部分调研方法及调研内容
一、调研方法
(一)问卷:
对企业从业人员和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
(二)约(走)访企业专家、技师,召开座谈会
(三)查阅、访问同行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状况,查阅相关文件、报刊、书籍等资料,掌握本专业改革的新动向
(四)实地访问或电话、网络访问学生、教师
二、主要调研对象及调研内容
(一)调研对象
本次安排调研单位14个(企业8家,学校3家,事业单位3家),计划调研学生30人,企业专家10人,企业员工30人,行业教师10人。
1.事业单位:
遵义县农林畜牧局、建设局。
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了解本专业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和知名企业的认证标准以及本县内企业招工情况。
同时调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2.贵州省林业学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了解同行同类学校本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方向、校本教材、教学模式等。
3.云南花卉市场、贵阳花卉市场、遵义市花卉市场、贵州金鹰交通能源有限公司、金科现代农业、金果科技农业、遵义农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遵义县松林苗木场。
了解企业为本专业提供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听取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和资格证书要求建议,了解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和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状况。
4.从业人员和毕业生
了解毕业生对在岗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包括:
职业道德行为态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跟踪毕业生就业倾向和发展状况。
(二)调研内容
1.企业负责人调研问卷
我们是遵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主要的任务有三: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
为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需要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及对我们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为此,恳请您在配合我们做好此次问卷调研。
1.您认为现代农业行业后备人才是否有储备()
A:
有B:
无C:
没注意
2.您认为现代农业行业职业人才是否充足()
A:
是B:
否
3.农产品和花卉价格是否与经济相平衡()
A:
可以B:
相平衡C:
没有
4.农产品在市场上是否充足()
A:
是B:
否C:
没研究
5.目前的农产品市场怎样()
A:
不行,应努力B:
还行C:
不关心
6.你们的产品售销情况怎么样()
A:
不行B:
尚可C:
还需努力
7.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您们单位的要求()
A:
可以B:
有待提高C:
根本不能
8.您吸收刚毕业学生的优先条件是()
A:
诚信B:
细致C:
技能D:
肯吃苦
9.作为单位,您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是()
A:
提高职业素质B:
培养吃苦精神C:
加强专业教育
10.您认为现在最紧缺哪一个岗位的人才()
A:
技术人才B:
营销人才C:
管理人才
11、农产品在本地人才数量如何()
A:
严重缺乏B:
刚好饱和C:
人才富足
12.农产品最大的软肋是()
A:
品牌B:
产量C:
质量D:
人才
13、农产品的是否应该改进服务水平()
A:
是B:
否
14、贵公司员工基本情况
(1)人数
岗位
合计
人数
(2)职业资格证书等级
资格
初级
中级
高级
技师
高级技师
合计
人数
(3)年龄
年龄(岁)
20以下
21—30
31—40
41—50
51—60
合计
人数
(4)学历分布结构
学历
初中及以下
中职(高职)
高职
本科
研究生
合计
人数
(5)主要岗位平均工资
岗位
工资
15、前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