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吃的饱饱串词.docx
《小猪吃的饱饱串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猪吃的饱饱串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猪吃的饱饱串词
小猪吃的饱饱串词
小班音乐:
小猪吃得饱饱
时间:
xx/10/19作者:
叶婵
一、活动目标:
1、在有伴奏的情况下,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小猪吃得饱饱这首儿歌。
2、能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中小猪的形象、内容。
3、喜欢自己歌唱,也喜欢与同伴一起歌唱。
二、活动准备:
大肚子小猪图片一张
三、活动过程:
准备活动:
教师弹钢琴domisoldoi孩子起立
师生问好
教师弹钢琴doisolmido孩子坐下(只做一半的椅子)开音练习:
我爱我的小动物
正式开始:
1、导入
师: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瞧!
谁来了?
(小猪)
2、展开
师:
你们看小猪的肚子(大大的),小猪告诉叶老师呀,他今天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呀肚子吃得饱饱的。
(教师与幼儿一起挺着肚子,双手轻拍肚皮)师:
今天小猪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一边弹奏钢琴一边歌唱小猪吃得饱饱这首儿歌)
师:
小猪带来的这首歌曲小朋友们喜欢吗?
喜欢的话那我们跟着小猪一起来学学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第一遍:
教师用全曲带唱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小猪吃得饱饱这首歌曲。
第二遍:
教师与幼儿清唱,边唱边融入动作。
3、结束
师:
今天我们学会了小猪吃得饱饱的这首歌曲,那我们一起上台来一边表演
一边歌唱吧!
四、活动反思
从前,有一只吃不饱的猫,它叫做咪咪,它吃了主人还有牧羊人和三十只小羊,但是不管它吃过多少的东西,还是吃不饱。
有一天,咪咪到森林里找东西吃,忽然看见小红帽,正提著一篮水果要去奶奶家探病。
咪咪正想著要去吃掉小红帽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只大野狼跟在小红帽后面,想吃掉大野狼。
咪咪也偷偷的跟在后面。
到了奶奶家后,咪咪一下子就扑过去,一口就把老奶奶,小红帽以及大野狼给吞了,可是,它还是肚子饿,于是它又继续去寻找食物。
咪咪走呀走,看到不远的前方,有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猴子,原来那正是孙悟空。
咪咪也想吃掉孙悟空,孙悟空当然不愿意,他们大战了三百回合,最后孙悟空拿出金箍棒,一下就把咪咪的肚子打破了,这时,老奶奶,小红帽以及大野狼,还有原来他吞下去的那些人和小羊都从它的肚子爬了出来,咪咪也死了,大家回到自己的家,又过上幸福平安的日子了。
从前,有一只吃不饱的猫,它叫做卡滋拉,它吃了主人还有牧羊人和三十只小羊,但是不管它吃过多少的东西,还是吃不饱。
有一天,卡滋拉到森林里找东西吃,忽然看见小红帽,正提著一篮水果要去奶奶家探病。
卡滋拉正想著要去吃掉小红帽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只大野狼跟在小红帽后面,想吃掉大野狼。
卡滋拉也偷偷的跟在后面。
到了奶奶家后,卡滋拉一下子就扑过去,一口就把老奶奶,小红帽以及大野狼给吞了,可是,它还是肚子饿,于是它又继续去寻找食物。
卡滋拉走呀走,看到不远的前方,有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猴子,原来那正是孙悟空。
卡滋拉也想吃掉孙悟空,孙悟空当然不愿意,他们大战了三百回合,最后孙悟空拿出金箍棒,一下就把卡滋拉的肚子打破了,这时,老奶奶,小红帽以及大野狼,还有原来他吞下去的那些人和小羊都从它的肚子爬了出来,卡滋拉也死了,大家回到自己的家,又过上幸福平安的日子了。
吃不饱的猫所属栏目:
儿童故事;.
摘要:
任务型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实施前必须认真分析实施背景;实施分层教学时应作好实施前的准备、落实目标、施教分层等基本环节的工作;此外还必须做好分层教学的效果检验总结工作。
关键词:
初中英语;学生;主体;分层教学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一勺烩”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教学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针对这样一些情况,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1.实施前的准备
(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学生层次,分别为A组(提高层次),B组(中等层次),C组(基础层次)。
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划分。
(2)座位分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
座位分层要求教师在适当考虑学生身高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自觉且有一定潜力的学生坐在中前方,以便监督;其次,让性格外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坐在与其性格相反的学生附近,以带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让知识水平层次不同和相同的学生座位进行不同组合。
2.落实目标笔者在上对话课时,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话题功能,并在虚拟的真实的语境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则提出不同程度的能力目标。
如图所示:
3.分层教学
(1)课堂操练分层课堂操练的层次性练习设计是最重要的因素。
要充分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给全体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余地。
下面以教Goforit8A这一书中Unit9Whenwasheborn?
Period1中pairwork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是如何设计对话操练的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Theteachingaimsinthisdialogueis:
(1)toknowpasttenseofwas,were.
(2)learnsomewordsofjobs,phrasesandsentencesaboutfamouspersons.(3)totalkaboutthejobsandbirthdaysoffamouspersonswiththeirfriends.ABC类学生在掌握对话中的所涉及的谈论职业及生日方面的词汇和用语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交际操练,并对各大组进行打分。
C类学生要能根据语言材料进行基本的模仿交流或熟读对话。
B类学生要求根据对话内容,借助一些关键词,恰当地运用语言材料复述对话,并要他们能在这个情境中编一个对话。
A类学生除了B类学生的所达到的要求外,再问你所想要知道的事情。
要求:
语言流畅,灵活运用语言材料,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2)课外作业分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常常被统一大量的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一些作业简单无必要而不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一些作业太难、不会做而不做;对此,在分层教学中,除了上述内容分层外,课后作业也进行了分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除使用教材的配套练习外,教师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巩固发展。
如我发现A、B、C组中的一些同学都不同层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C组同学对话没有读好,就让他们课后读流利后录音;B组的一些同学复述不理想,让他们课后把复述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交上来检查;A组的一些学生对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知道得很少,让他们课后通过工具书或网络查找这些资料,利用课前Report或单元总结时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做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本有关的背景知识,又培养了查找有关的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作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几学期以来,本人一方面在课下认真钻研教材,针对不同课型精心准备教案与课堂练习,另一方面在课上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09.(浙江省温州市南白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液之间的动态平衡;
2、知道什么是,知道在一定温度下未饱和汽的密度小于饱和汽的密度.
3、知道饱和汽压随温度而变化,与体积没有关系,并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进行说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动态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动态平衡”是掌握饱和汽的关键,让学生体会从“动”的角度来研究一种现象,并能运用微观理论进行解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液体的汽化和气体的液化,高中物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提高,用微观分子的运动解释了这两种现象,并介绍了动态平衡状态,进而引出了饱和汽、饱和汽压的概念,并针对饱和汽和饱和汽压的一些特点进行了阐述.
掌握饱和汽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空气的湿度以及相关的气象知识;在后面学习的威尔逊云室时也会用到相关的知识.
教法建议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学生准确的理解“动态平衡”是掌握饱和汽的关键,“单位时间内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等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此时气体密度不再增大;液体不再减少.液体和汽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要注意强调“平衡”关系:
注意主要知识点的明确:
饱和汽:
跟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汽叫做饱和汽,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密度是一定的.
饱和汽压:
相同温度下,不同液体的饱和汽压一般是不同的,挥发性大的液体饱和汽压大;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体积无关;理想气体定律对饱和汽不适用,而未饱和汽近似遵守理想气体定律.
教学设计示例
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做引导:
1、引入动态平衡概念:
单位时间内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等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此时气体密度不再增大;液体不再减少.液体和汽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
教师强调“平衡”关系:
2、几个关键性的概念:
饱和汽——跟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汽叫做饱和汽;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密度是一定的.
饱和汽压——饱和汽所具有的压强叫做饱和汽压;
(1)相同温度下,不同液体的饱和汽压一般是不同的,挥发性大的液体饱和汽压大;
(2)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体积无关;
(3)理想气体定律对饱和汽不适用,而未饱和汽近似遵守理想气体定律.
3、阅读相关资料、解决课后习题
9.3饱和汽和饱和气压
教学目标:
①了解饱和汽与饱和汽压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空气的温度
②通过对以水为例液体蒸发时分子的运动情况的分析,了解动态平衡的条件,了解饱和汽与饱和汽压等概念
③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体会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重点、难点分析:
①饱和汽与饱和汽压;空气的湿度
②用动态平衡解释生活中的一些
教学过程:
引入:
动画模拟
装在敞口容器中的酒精,过一段时间就会全部蒸发完
如果把酒精装入密闭容器中,即使过很长时间,也不会蒸发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1、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问题:
什么是汽化?
汽化的方式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问题:
什么是沸点?
沸点与什么有关?
根据自己的观察,列举生活中关于沸点的实例液体沸腾时需要达到的温度,叫作沸点。
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大气压强越大,沸点越高。
要提高沸点,可以加大压强。
用高压锅蒸米饭、炖肉汤,就是应用了这个原理
动画模拟:
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图形表示从液面飞出的分子和撞到液面上返回的分子在密闭容器的液面上同时进行着两种相反的过程:
一方面分子从液面飞出来,另一方面液面上的汽分子又撞到液面上,会回到液体中去
CAI课件模拟:
⑴刚把液体装入密闭容器中时,液面上方的蒸汽的分子数很少,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也很少
⑵随着液体的不断蒸发,液面上蒸汽的密度不断增大,同时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也逐渐增多
⑶当蒸汽分子的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单位时间内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等于从液面飞出来的分子
说明:
当在单位时间内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等于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时,液面上方汽的密度不再增大,液体也不再减少,液体和蒸汽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叫动态平衡跟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饱和汽。
没有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蒸汽叫未饱和汽问题:
什么叫饱和汽压?
饱和汽所具有的压强,叫做这种液体的饱和汽压
问题:
饱和汽压与什么因素有关?
对于饱和汽压:
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液体的饱和汽压一般是不同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饱和汽的压强不随体积而变化
问题:
饱和汽是否遵守理想气体定律?
由于饱和汽的压强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所以理想气体定律对饱和汽不适用,但未
饱和汽仍可视为遵守理想气体定律。
补充:
影响饱和气压的因素:
①饱和气压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实验表明,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液体的饱和汽压一般是
不同的,挥发性大的液体,饱和汽压大。
②饱和汽压与温度有关:
微观解释:
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③饱和汽压与体积无关: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汽的压强不随体积而变化。
比如,当
体积增大时,容器中蒸汽的密度减小,原来的饱和蒸汽变成了未饱和蒸汽,于是液体继续蒸发,直到未饱和汽成饱和汽为止。
由于温度没有改变,饱和汽的密度跟原来的一样,蒸汽分子的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也跟原来一样,所以压强不改变。
问题:
饱和汽是否遵守理想气体定律?
由于饱和汽的压强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所以理想气体定律对饱和汽不适用,但未饱和汽仍可视为遵守理想气体定律。
2、空气的湿度
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的水蒸气越多,空气就越潮湿,含的水蒸气越少,空气就越干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空气的湿度
问题:
什么叫空气的绝对湿度?
为什么空气的湿度不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来表示?
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
由于直接测量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比较困难,所以不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密度来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
水蒸发的快慢,动物感觉到的干燥和湿润,与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水蒸发的快慢,动物感觉到的干燥或湿润,不是完全由空气绝对湿度的大小决定的,而是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离饱和状态的远近有关系
在空气的绝对湿度一定的情况下,气温高时水蒸气离饱和状态远,水蒸发的快,气温低时水蒸气离饱和状态近,水蒸发的慢
当人体中的水蒸发的快时,我们就感到空气比较干燥,反之,我们就感到空气很潮湿问题:
什么叫相对湿度?
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气压的百分比,叫做此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
求解公式为:
B?
PPS
P→空气的绝对湿度→单位(Pa);PS→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气压→单位(Pa);B→相对湿度问题:
在潮湿的天气里,洗了的衣服不容易晾干,为什么?
在潮湿的天气里,空气的湿度大,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近饱和,水份不容易蒸发,所以洗了的衣服不容易晾干
问题:
在绝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夏天和冬天的相对湿度哪个大?
为什么?
在绝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水的饱和汽压ps在温度高时大,温度低时小,根据B?
夏天和冬天相比,冬天的相对湿度大
3、湿度计P,PS
介绍干湿泡温度计的构造:
湿泡温度计是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组成的
两支温度计的特征:
一只温度计的感温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而另一只的感温泡是干燥的。
→这就是干湿泡温度计名称的
干湿泡温度计的原理:
由于水的蒸发,温度计B指示的温度总是低于温度计A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其中的水汽离饱和越远,湿泡温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越快,温度就降得越低,两支温度计的温度差越大.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其中的水汽越接近饱和,温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越慢,A、B的温度差就越小,所以干湿泡温度计的温度差的大小跟空气的相对湿度有直接关系把不同温度时相应于不同的干湿泡温度差的相对湿度计算出来,绘制成表或画成曲线,根据干湿包湿度计上A、B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从表或曲线上很快就可以算出空气的相湿度介绍用传感器测量湿度的现代湿度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初中三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
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
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
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
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
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
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
水的量是否改变?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
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
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
[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
[教师活动]说明:
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
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
192克碳酸钙:
0.0013克食盐:
36克氢氧化钙:
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
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
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
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
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