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14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

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

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

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

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

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

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

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

“机不可失也。

”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

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

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

“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

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

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

逢时曰:

“此必赵全谋也。

”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

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

及战,又不利,乃引退。

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

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

“吾已与而父约,以报汝。

”辛爱执箭泣曰:

“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

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

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甫拜命,以忧归。

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

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

以平两广功,进少保。

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

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B.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C.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D.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 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 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 忧,父母的丧事。

我国古代,父母去世时,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逢时擢升军职,平定盗贼。

广东、江西盜贼蜂起,他被朝廷擢升为广东兵备副使,和参将俞大猷镇守在那里;在程乡盜贼平定后,他调任惠州巡抚。

B. 方逢时当机立断,抓住时机。

隆庆四年冬天,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投降,方逢时告诉总督王崇古机不可失,派遣中军康纶率领人马前往接受投降。

C. 方逢时利用计谋,巧退敌兵。

叛徒赵全怂思俺答发兵,俺答被迷惑,举兵侵犯,方逢时就把赵全曾经给他的信给俺答,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

D. 方逢时尽忠国事,得到褒扬。

因为平定两广的功劳,方逢时升任为少保;他多次上疏,要求退休回去,于是皇帝写下了“尽忠两字赐给他,以示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②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答案】

(1)C

(2)A

(3)C

(4)①想要回把汉那吉就赶快降服,如果发兵来,这是促使他死。

②我来求取把汉,把汉既然封了官,又有已订立的契约,我们的计划应当重新考虑。

【解析】【分析】

(1)本题中,“辛爱喜,因使求币”的主语是“辛爱”,而“笑曰”的主语是“逢时”,所以可以排除A和B项;“区区”是小小东西的意思,作“爱”的宾活,应放在同一句,可以排除D,故选C。

(2)A项,“进士,是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错误,这里指“贡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故选A。

(3)C项,错在“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错,原文是“有执全意”,即“有捉住赵全的意图”另外,淹答是作战不利之后带兵退回去的。

故选C。

(4)本题赋分点,第一句中,“还”,要回;“纳款”,降服,归降;“以兵”,发兵,率兵;“趣”,“促”,促使;“是趣之死矣”,为判断句,这是促使他死。

第二句中,“求”,求取;“授官”,封了官;“成约”,已订立的契约;“更”,重新;“计”,考虑。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C;⑷①想要回把汉那吉就赶快降服,如果发兵来,这是促使他死。

②我来求取把汉,把汉既然封了官,又有已订立的契约,我们的计划应当重新考虑。

【点评】⑴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做断句题,可以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断句读;借助虚词断句,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有些词用在句首,有些词用在句尾;借助句式断句,一些有固定特征的文言句式可以帮助判断;借助修辞断句。

也可以先把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对比来做出判断。

⑵文化常识考察范围并不广,熟加记忆和积累,这样的选择题并不难做出选择。

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

⑷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第。

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

“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

”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

“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

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

辅然之。

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

“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

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

仲鸿曰:

“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

”改监登闻鼓院以行。

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

”谓家人曰:

“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

松至,仲鸿谓绂曰:

“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

”松不顾而去。

未几,曦诛。

乞休致。

卒,年七十八。

[注]宣威:

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

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

指官场回避。

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

符节和斧钺。

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

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

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

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

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

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

“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答案】

(1)D

(2)D

(3)C

(4)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解析】【分析】

(1)“冀”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

“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

“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故选D。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

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

故选D。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

故选C。

(4)本题①“诘”,询问;“其”,代词,指这件事;“端”,缘由;“以”,连词,因为;“直”,通“值”,价值;“乃”,连词,于是;“归”,使动,使……回来;“至”,到。

②“事”,侍奉;“之”,助词,的;“道”,原则;“苟”,如果;“之”,代词,它;“既”,既然;“曷”,通“盍”,为什么。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

淳照二年者中进土。

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

“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

”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

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

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

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

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

杨辅赞同他的建议。

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

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

“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

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

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

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

游仲鸿说:

“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

”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

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

“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

”对家人说:

“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

”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

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

“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

”程松不理会而离去。

不久,吴曦被杀。

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子曰:

“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知:

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__,“劝”是指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案】

(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

(2)①智。

②仁。

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

④礼(合乎礼的行为)。

⑤能(管理能力)。

【解析】【分析】

(1)语句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

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

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忠”是指尽心竭力。

而要想让民众忠诚于政府,最好的办法是执政者的“孝慈”。

孔子认为,只要执政者做到任人唯贤,选拔那些道德素养高的人为官,用心教育培养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试想,贤德之人日日精进并得到提拔,能力稍差的人也得到教育培养,这样就会形成相劝为善,携手进步的社会风气。

“劝”是指勤勉努力。

(2)材料一,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

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

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

材料二,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

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故答案为:

⑴尽心竭力 勤勉努力⑵①智。

②仁。

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

④礼(合乎礼的行为)。

⑤能(管理能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

“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

”孔子说:

“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孔子说:

“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

靠聪明才智能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

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

“从筮。

”卜人曰:

“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

‘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

”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渭大子曰:

“君梦齐姜,必速祭之!

”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

“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

“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

“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

“子其行乎?

”大子曰:

“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谮二公子曰:

“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

“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诗》云: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

”退而赋曰:

“狐裘尨茸②,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③伐蒲。

重耳曰:

“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

“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将奔狄,卻芮曰:

“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

梁近秦而幸焉。

”乃之梁。

【注释】①齐姜:

太子申生的母亲。

②尨茸:

méngróng,蓬乱的样子。

③寺人披:

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之渝,攘公之羭     坚贞                               

B. 归胙于公             祭肉

C. 公祭之地,地坟       隆起                                   

D. 被此名也以出         蒙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既与中大夫成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B. 子其行乎                其皆出于此乎

C.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    吴之民方痛心焉          

D. 乃之梁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他却以自尽来表示抗议。

C. 重耳和夷吾比较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又缺少正常的申诉渠道,在灾祸临头时通过外逃来保护自己。

D. 骊姬为了能够让她的亲生儿子成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祸重耳和夷吾,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②乃徇曰:

“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答案】

(1)A

(2)D

(3)B

(4)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错两处扣1分)

(5)①君王没有骊姬,睡不好,吃不饱。

如果申辩,骊姬必定有罪。

君王年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

②(重耳)就当众宣布:

“违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

”重耳跳墙逃走。

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狄国。

【解析】【分析】

(1)A项,“专之渝,攘公之羭”,“渝”如解释为“坚贞”,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这句话是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渝”,改变,这里是“生变、出现叛乱”之意,考生可联系上下文及成语“至死不渝”来突破。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D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往。

A项,“既与中大夫成谋”,“与”是介词,和,“与”前后内容不能颠倒;“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与”是连词,和,“与”前后内容可以颠倒。

B项,“子其行乎”,“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其皆出于此乎”,“其”表揣测语气,大概,恐怕。

C项,“年将寻师焉,焉用慎”,哪里;“吴之民方痛心焉”,“焉”是代词,他。

(3)B项,“表示反抗”与文意不合,从文章第三段太子申生的话来看,他认为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自己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没有人会接纳他,并不是用自尽来表示反抗。

(4)首先浏览所给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这段话是说“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

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

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侍奉国君呢”,先依据句末语气词“焉”断开一处,再依据对称的句式断开“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这几处,“不敬”和“不忠”结构一致,也就顺势断出“固仇之保”和“守官废命”;“何以……”是固定句式,应断开。

考生可以依据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