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65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兵车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兵车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兵车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兵车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车行.docx

《兵车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车行.docx

兵车行

兵车行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作品名称:

兵车行

创作年代: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作品出处:

杜诗详注

文学体裁:

乐府诗

作者:

杜甫

注释译文

注释

  1.兵车行:

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

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

“有车辚辚”。

  3.萧萧:

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

“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

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

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

奔跑。

  7.咸阳桥:

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

冲。

  9.过者:

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0.但云:

只说

  11.点行(xíng)频:

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2.或:

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3.防河:

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

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4.西营田:

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5.里正:

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

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

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

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

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7.还(hái)

  18.边庭:

边疆。

 

  19.武皇:

汉武帝刘彻。

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

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

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20.开边:

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

这里借指唐。

  22.山东:

崤山或华山以东。

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

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

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

更何况。

  27.秦兵:

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耐苦战--能顽强苦战。

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

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

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

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

行役的人。

  30.敢:

岂敢,怎么敢。

  31.且如:

就如。

  32.关西:

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

官府。

  34.比邻:

近邻。

  35.青海头:

即青海边。

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

愁烦冤屈。

  37.啾啾:

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编辑本段作品详解

  作品题材: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在此之前的古体诗一般采用四言,如《诗》中的诸多篇目都采用四言,著名的如《关雎》、《蒹葭》等。

  《杜臆》:

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

此当作于天宝中年。

《周礼》有兵车之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①。

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尘埃不见咸阳桥②。

牵衣顿足拦道哭④,哭声直上干云霄⑤。

  (首段,叙送别悲楚之状,乃纪事;下二段,述征夫苦役之情,乃纪言。

辚辚,众车之声。

萧萧,鸣不喧哗。

行人,行役之人。

  ①《诗》:

“有车辚辚。

”又:

“萧萧马鸣。

”又:

“行人彭彭。

”《搜神记》:

李楚宾带弓箭游猎。

②古乐府:

“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魏文帝诗:

“妻子牵衣袂。

”③《楚辞》:

“蒙世俗之尘埃。

”【钱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

《元和郡县志》:

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以与便门相对,因名,汉武帝造。

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秦始皇造。

皆架渭水。

《一统志》:

便桥,唐时名咸阳桥。

④何逊诗:

“儿女牵衣位。

”《国策》:

张仪说秦,顿足徒裼。

《酷吏传》:

路温舒顿足而叹。

⑤《北山移文》:

“干云霄而直上。

  道旁过者问行人①,行人但云点行频②。

或从十五北防河③,便至四十西营田④。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⑤。

边庭流血成海水⑥,武皇开边意未已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⑧,干村万落生荆杞⑨。

纵有健妇把锄犁⑩,禾生陇亩无东西(11)。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2)。

  (次提过者行人,设为问答,而以“君不闻”数语作收应。

曰防河、曰营田、曰戍边,所谓点行频也。

开边未已,讥当日之穷兵。

至于村落萧条,夫征妇耕,则民不聊生可知。

本言秦兵,而兼及山东,见无地不行役矣。

  ①古乐府词:

“观者盈道旁。

”②师氏曰:

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

③【钱笺】《旧唐书》:

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围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

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

④《唐·食货志》:

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

《杜臆》:

营田,

  

乃戍卒备吐蕃者。

⑤《韩非子》:

里正与伍老。

《海录碎事》:

唐制,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

《二仪实录》:

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周武帝裁为襆头。

鲍氏曰:

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揖甲也。

韩驹曰:

归来头已白,又屯戍边疆,言役使无已时也。

《史记》:

中国扰乱,诸秦所徙戍边者皆复去。

⑥《后汉书》:

“卧鼓边庭。

”《史记·蔡泽传》:

“流血成川。

”《杜臆》:

《唐鉴》:

天宝六载,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

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

帝不快。

董延光自请取石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不克。

八载,帝使哥舒翰攻拔之,士卒死者数万,故有“边城流血”等语。

⑦【钱笺】唐人诗称明皇多云武皇,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韦应物“少事武皇帝”,公亦云“武帝旌旗在眼中”也。

班固曰:

武帝广开三边。

谢灵运诗:

“辞殚意未已。

”⑧《汉书》:

汉家自有制度。

黄希曰:

古所谓山东,即今之河北晋地是也。

今所谓山东,古之齐地,青齐是也。

阎若豫曰:

此谓华山以东,不指泰山之东,亦不指太行之东。

秦时,河山以东,强国六,皆山东地。

《十道四蕃志》:

关以东七道,凡二百一十六州。

《杜臆》云:

隋得天下,改郡为州,唐又改州为郡,凡一百九十二郡。

曰州,仍旧名也,曰二百州,已尽天下矣。

阎若璩曰:

旧注云,山东者,太行山之东,非也。

《通鉴》:

秦孝公时,河山以东,强国六。

胡三省注云:

河自龙门上口,南抵华阴而东流,秦国在河之西。

山自鸟鼠同穴,连延为长安南山,至于太华,秦国在山之西。

韩、魏、赵、齐、楚、燕六国,皆在河山以东。

又考:

贾谊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

可见自秦之外,皆谓之山东矣。

⑨《世说》:

陆士衡入洛,次河南惬师逆旅。

妪曰:

“此东数十里无村落。

”阮藉诗:

“堂上生荆杞。

”【邵注】兵乱地荒,尽生荆棘拘杞。

⑩王彦辅曰:

健妇耕,则夫远征可知。

古乐府: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王粲诗: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11)《史记》:

“项羽起陇亩之中。

”师氏曰:

疆竭不修,故东西莫辨。

《史记正义》: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三)《杜臆》:

秦兵,即关中之兵,正此时点行者。

因坚劲耐战,故驱之尤迫。

今驱负来者为兵,直弃之耳,与犬鸡何异。

《孔丛子》:

秦兵将至。

骆宾王诗:

“龙庭但苦战。

”《左传》:

“行出犬鸡。

  长者虽有问①,役夫敢伸恨②?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③。

县官急索租④,租税从何出⑤?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⑥。

生女犹得嫁比邻⑦,生男埋没随百草⑧。

君不见,青海头⑨,古来自骨无人收⑩。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嗽(11)。

  (再提长者役夫,申明问答,而以“君不见”数语作总结。

未休戍卒,应上开边未已。

租税何出,应上村落荆杞。

生男四语,因前爷娘妻子送别,而为此永诀之词,青海鬼哭,则驱民锋镐之祸,至此极矣。

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

  ①《曲礼》: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②《左传》:

“呼役夫。

”③戴暠诗:

“召募取关西。

”【鹤注】《通鉴》:

天宝九载冬十二月,关西游奕使王难得击吐蕃,克五城,拔树敦城。

④《汉·食货志》:

县官当衣租食税而已。

《史记·索隐》:

谓国家为县官者,畿内县即国都,王者官天下,故曰官也。

⑤《严助传》:

租税之收,足以给乘舆之御。

【朱注】名隶征伐,则当免其租税矣。

今以远戍之身,复督其家之输赋,岂可得哉。

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

⑥陈琳诗: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汉卫皇后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

”⑦孔融书:

“州里比邻,知之最早。

”《周礼·族师》:

“五家为比。

”又《遂人》:

“五家为邻。

”⑧庾信《哀江南赋》:

“身名埋没。

”江淹诗:

“零落被百草。

”⑨《哥舒翰传》:

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

又筑城于龙驹岛,以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蕾不敢近青海。

《水经注》:

金城郡南有湟水,出塞外,又东南经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

《旧唐书》:

吐谷浑有青海,周回八九百里。

高宗龙朔三年,为吐著所并。

仪凤中,李敬玄与吐著战,败于青海。

开元中,王君■、张景顺、张忠亮、崔希逸、皇甫维明、王忠嗣,先后破吐蕃,皆在青海西。

⑩梁横吹曲: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11)《左传》:

夏父弗忌曰:

“吾见新鬼大,故鬼小。

”鲍照诗:

“烦冤荒陇侧。

”后汉陈宠为大守,洛阳城每阴雨,常有哭声。

晋歌曲:

天阴不作雨。

汉乐府:

“呜声何啾啾。

”【周注】啾啾,犹言卿卿,呜咽声也。

单复曰:

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

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调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

吁!

为人君而有穷兵黩武之心者,亦当为之侧然兴悯,惕然知戒矣。

  王道俊《杜诗博议》:

王深父云:

时方用兵吐蕃,故托汉武事为刺,此说是也,黄鹤谓天宝十载,鲜于仲通丧师沪南,制大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前,故有“牵衣顿足”等语。

按:

明皇季年,穷兵吐蕃,征戍驿骚,内郡几遍,当时点行愁怨者不独征南一役,故公托为征夫自诉之词,以讥切之。

若云惧杨国忠贵盛而诡其词于关西,则尤不然。

太白《古风》云: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壮士,南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位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已明刺之矣,太白胡独不畏国忠耶?

  蔡宽大曰:

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

《乌生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颠》但咏鸡,大抵类此。

甚有并其题而失之者,如《相府莲》讹为《想夫怜》,《杨婆儿》讹为《杨叛儿》之类是也。

虽李太白亦不免此。

唯老杜《兵车行》、《悲青权》、《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海宁周甸曰:

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响节奏,骎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

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稗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胡应磷曰:

六朝七言古诗,通章尚用平韵转声,七字成句,读未大畅。

至于唐人,韵则平仄互换,句则三五错综,而又加以开因,传以神情,宏以风藻,七言之体,至是大备矣,又曰:

少陵不效四言,不仿《离骚》,不用乐府旧题,是此老胸中壁立处。

然风骚、乐府遗意,杜往往得之,太白以《百忧》等篇拟风雅,《鸣皋》等作拟《离骚》,俱相去悬远。

乐府奇伟,高出六朝,古质不如两汉,较输杜一筹也。

又云:

乐府则大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例如见。

张王欲以拙胜,所谓差之厘毫;温李欲以巧胜,所谓谬以千里。

  仇兆鳌《杜诗详注》

  重要句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翻译: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

  赏析:

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

“萧萧”,战马嘶鸣声。

“行人”,指兵士。

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翻译:

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

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赏析: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

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

“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

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

因而家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

“耶娘”,同“爷娘”,指父母。

“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翻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

征夫们匆匆地答道:

“朝廷征兵太频繁。

  赏析:

这样的分别场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什么。

诗人故意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出场。

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一语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

“傍”,同旁。

“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

现在普遍用旁而非傍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翻译:

有的人从十五岁起就被北调守河右,直到四十岁又被西征去屯田。

  赏析:

从这以下,诗人借用汉乐府常用的对话形式,将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集中在一个老兵身上,设为“道傍过者”与他的回答之词,概括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翻译:

去的时候年纪小,还没有成丁,须由村长裹头巾;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却还得应征去守边。

  赏析:

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青壮年已征光了,未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边。

“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赋役等事务。

“裹头”,用绸或布裹在头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翻译:

边疆上战士的鲜血汇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们的死活,扩充领土的意图还没完没了。

  赏析:

“边庭”,这里指西部边地。

“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

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翻译:

您没有听说吗,华山以东二百多处州县,千千万万个村落,因连年征战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赏析:

这两句从眼前之景言及全国,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汉家”,此借指唐朝。

“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方。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十七州,从后文来看,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

“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翻译:

男人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壮的妇女在家耕田犁地,那庄稼也是长得横七竖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维持生计?

  赏析:

是妇女种不好庄稼吗?

不!

是因为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

“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难辨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翻译:

何况关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战,更像被驱赶的鸡狗一般。

  赏析:

“秦兵”,即眼前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

因为这地方的兵丁素来耐战,所以更是无休止地被征调。

他们身不由己,何曾被视为“人”,其命运跟鸡犬又有什么不同!

这正应了那句痛彻至极的话: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翻译:

唉,军中地位显贵的人虽然也过问军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们申述自己的怨恨?

  赏析:

在古文中,“长者”一般不用作自称,而用作他称,除“年长之人”、“位尊之人”这种通常意义外,“长者”还有另一种解释:

“显贵的人”,这里是对军中长官的称谓。

这里可能隐去了一个问句,大概是“如此悲惨,难道就没有人过问吗?

”然而即使过问,还不是敢怒不敢言?

其痛之深,由此可见。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翻译:

就说今年吧,已经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们这些关西的士兵放还。

县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从哪儿出?

前面说“山东”,这里又云“关西”,可见到处都在用兵。

“租税从何出”,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

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敛又从何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翻译: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

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

  赏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逼。

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

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

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

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句主宾分明:

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

更显出自我宽慰烘托哀叹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翻译: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

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

  赏析:

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

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性。

“青海头”,即青海边。

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和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唐军死亡很多。

“烦冤”,愁闷冤枉。

“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声。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

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一、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

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