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591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3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我们把选取的参照物看作是静止不动的。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

t

其中: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

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变形可得:

s=vt,t=。

tv

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

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越大。

会正确

行读书,看清其量程和分度值。

的使用停表进

4、汽车笔直的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1)若走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走后一半路程的平

均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为多少?

(2)若汽车走完全程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平均速度v是多少?

(3)两种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

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

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读数:

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v=st

3、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4、停表作用:

测量时间。

刻度尺作用:

测量距离。

s5、原理:

v=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

15℃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是340m/s。

4

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20190HZ。

3、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声来传播信息:

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声纳。

B超可以诊断疾病,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裂纹有多大、多深。

声音与能量:

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体外碎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单位:

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15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

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沸腾条件:

(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叫液化。

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

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

3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排队、打吧。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3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4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篇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km—→m—→dm—→cm—→mm—→μm—→nm。

(在箭头上填上换算进制)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1h=60min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能避免,而测量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s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计算公式:

v=

t

S——路程——m,t——时间——s,v——速度——米/秒(m/s)1m/s=3.6km/h。

v=,变形可得:

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四、测量平均速度

1、读数:

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t=分+秒。

2、测量原理: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stsv

st

?

-1-?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v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

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回声定位、声呐探测、超声诊断)和传递能量(清洗精细机械、超声碎结石、电动牙刷除牙渍)。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装消声器、禁止鸣笛)、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门窗、装隔音墙、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带耳罩、塞棉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②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

?

-2-?

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明矾、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

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②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致冷作用。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时温度不变。

沸腾条件:

(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熔化:

冰雪融化、冰棒含在嘴里化了;凝固:

水结冰

汽化:

酒精、水等液体的蒸发、沸腾;液化:

云、雨、雾、露、“白气”、液化石油气

?

-3-?

升华:

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风干、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凝华:

雪、霜、雾凇、冰花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如:

日食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影子的形成、排队时看第一个人挡住后面的人,队就直了、清晨太阳光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射击瞄准时“三点一线”、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m/s。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2、分类:

(1)镜面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刺眼”等,都是因为发生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3、反射现象:

水中倒影;镜花水月。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对称原理)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应用:

潜望镜。

2、凹面镜:

会聚光线。

应用:

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太阳灶。

8

?

-4-?

凸面镜: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

汽车后视镜、街头路口的反光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靠近(折射角<入射角);B、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远离(折射角>入射角);C、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入射角

N

空气

入射角N

空气

3

O

图1

4、折射现象:

从空气中看水中物体时,感觉位置变高(水中鱼变浅);池水变浅;厚玻璃前的钢笔

“错位”;水中筷子“折断”、海市蜃楼、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人就可以看到它。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

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色散现象:

彩虹、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产生的彩色光带。

4

、红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探测器、电视遥控、红外线“热谱图”诊断疾病;

紫外线的应用:

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灯杀菌消毒、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合成、验钞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2、典型光路

?

-5-?

篇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

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

频率在20~20190Hz之间。

次声:

频率低于20Hz。

超声:

频率高于2019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

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

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①激光准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

④小孔成像。

⑤影子的形成。

⑥排纵队看齐。

3.光速:

C=3×108m/s=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即: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

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2.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

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

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2.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3.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

第四章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第五章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第六章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第七章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八章二、生活中的透镜

第九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第十章

第十一章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十二章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第十三章物距等于像距(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第十四章照相机:

物距大于像距(u>2f,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十五章放大镜:

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第十七章2.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

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

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