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58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纲.docx

《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纲.docx

大纲

普通虎钳改装

现有学生实习用台虎钳由于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因,连接螺母的损坏率极高。

本设计通过对现有结构进行分析改造,提虎钳的强和抗振性,延长使用寿命。

改装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更换原有螺母的材料,原有结构的螺

母为铸造螺母,抗拉强度低,当工件夹紧后再受到加工时的作用力时,极易损坏。

改装后螺母内圈为巴氏合金,外圈采用A3钢,提高强度。

设计的内容二将虎钳体

部分加装锁紧结构,将加工时部分受力直接作用在固定钳体上,使螺母的受力得到分担,

从而使螺母的强度提高。

指导教师:

王万新牟世钢

参赛学生:

吴业瑞李健王振山

参赛学校:

德州学院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工程系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教学改革试点和实践的主要成果是:

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普遍好评,课题组多名教师先后获得省、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编写出版了4种相关教材著作和多媒体课件,其中有1项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10多篇;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建立了专用教室、拆装室、陈列室、CAD网络机房;本课程教学资源已全部上网,实现了教学资源网上共享,通过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设置网络课程、网络在线答疑、网络在线自测等形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三、理论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课内实验

绪论

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部件和零件)。

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基本要求。

3、学习本课程方法。

实验一:

机构认识实验;

实验二:

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论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2、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3、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

4、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第二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1、摩擦与磨损:

摩擦及其分类,磨损及其过程,磨损分类。

2、润滑:

润滑剂的性能与选择,润滑方法和润滑装置。

3、密封装置。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机构分析

1、机构的组成:

运动副,自由度和运动副约束,运动链和机构。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运动副及构件的表示方法,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步骤。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机自由度的注意事项(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

实验三: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概述。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同一构件上点的速度、加速度分析,组成移动副的两构件瞬时重合点的速度、加速度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运动副的摩擦,机构受力分析,机械效率及自锁,螺旋机构的效率。

4、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

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

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压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死点。

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实验法设计四杆机构。

第五章凸轮机构

1、概述:

凸轮机构的应用,凸轮机构的分类,凸轮和滚子的材料。

2、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平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和运动参数,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从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

3、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与加工方法:

反转法原理,※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作图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凸轮轮廓的加工。

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基圆半径的确定,滚子半径的确定。

第六章间歇运动机构

1、棘轮机构:

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棘轮转角的调节,棘轮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2、槽轮机构:

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槽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槽轮槽数Z和拨盘圆柱销数K的选择。

3、※不完全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第七章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1、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螺纹的类型,螺纹的参数,常用螺纹的特点及应用,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标准螺纹联接件。

2、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螺纹联接的预紧,螺纹联接的防松。

3、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受拉螺栓联接,受剪切螺栓联接。

4、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5、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螺纹联接件的材料,螺纹联接件的许用应力。

6、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7、活动螺旋传动简介:

螺旋传动的类型,螺旋传动的结构及材料。

8、滚动螺旋传动简介:

滚珠丝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滚珠丝杠副的特征代号及标注,滚动螺旋传动设计计算的说明。

第八章带传动

1、概述:

带传动的类型,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带传动的形式。

2、V带和带轮的结构:

普通V带的结构和尺寸标准,普通V带轮的结构。

3、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传动的应力分析,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4、V带传动的设计:

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单根V带传递的功率,V带传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5、同步带传动;同步带传动特点和应用,同步带的参数、型式、尺寸和标记,梯形齿同步带传动的设计。

6、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

※第九章链传动

1、概述。

2、滚子链的结构及标准:

滚子链的结构,滚子链的标准。

3、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4、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功率曲线图,设计计算准则,链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轮。

5、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

第十章齿轮传动

1、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

2、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及传动比:

渐开线的形成,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方程,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

3、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和符号,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4、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正确啮合的条件,连续传动的条件,重合度,渐开线齿轮的无侧隙啮合。

5、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

6、渐开线齿廓的根切现象与标准外齿轮的最少齿数。

7、变位齿轮传动:

变位齿轮,最少变位系数,变位齿轮的几何尺寸和传动类型。

8、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齿轮的设计准则。

9、齿轮的常用材料及许用应力:

齿轮材料的基本要求,齿轮的常用材料及其热处理,许用应力。

10、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的受力分析,轮齿的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1、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齿廓曲面的形成及啮合特点,斜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斜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和重合度,斜齿圆柱齿轮的当量齿数,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12、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圆锥齿轮传动概述,※圆锥齿轮的齿廓曲线、背锥和当量齿数,几何尺寸计算,强度计算。

13、齿轮的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和效率。

14、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主要参数的选择,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设计计算的步骤。

实验四: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五: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

1、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蜗杆传动的材料,蜗杆、蜗轮的结构。

5、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受力分析,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蜗轮轮齿的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蜗轮材料的许用应力。

6、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7、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选择、安装和维护。

8、常用各类齿轮传动的选择:

各类齿轮传动性能的比较,传动类型的选择。

第十二章齿轮系

1、定轴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2、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行星齿轮系的分类、动比的计算,复合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齿轮系的应用:

实现分路传动,获得大的传动比,实现换向传动,实现变速传动,用于对运动进行合成与分解。

4、其他新型齿轮传动装置简介: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谐波齿轮传动。

5、减速器:

常用减速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应用,传动比的分配,结构。

(放在课程设计周)。

实验六:

减速器拆装和结构分析实验。

第十三章轴和轴毂联接

1、概述:

分类、形状。

2、轴的结构设计:

轴的强度、刚度,零件在轴上的固定,轴的加工和装配工艺性。

3、轴的强度计算:

扭转强度计算,弯扭组合强度计算,※刚度计算。

4、轴的材料及选择。

5、轴的设计。

6、轴毂联接:

键联接,花键联接。

第十四章轴承

1、轴承的功用和类型。

2、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及特点。

3、滚动轴承的代号:

基本代号,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

4、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影响轴承承载能力的参数,类型的选择。

5、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及计算:

受载情况分析,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寿命计算(寿命、可靠度、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动载荷,当量动载荷),静强度计算。

6、滚动轴承的选择。

7、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轴承的轴向固定,轴承组的轴向固定,轴承组合的调整,轴承组合支承部分的刚度和同轴度,轴承的预紧,配合与装拆,润滑与密封。

8、滑动轴承的特点、应用及分类,滑动轴承的结构、润滑。

9、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性能比较。

第十五章其他常用零、部件

1、联轴器:

刚性联轴器,无弹性元件联轴器,弹性联轴器。

2、离合器:

牙嵌式离合器,摩擦离合器,特殊功用离合器。

3、※弹簧:

分类及应用,圆柱形螺旋弹簧的结构。

带※的章节为选修章节。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二、实践环节

(一)实验:

1、机构与认识实验;

2、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4、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5、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6、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装实验。

教学条件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兼顾到我院的特点,相应制定了我院《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

为了更好的进行该课程的教学,目前我们选用的教育部规划教材,经过课程组老师的反应情况以及根据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编写一本安徽省高职规划教材教材,已于2007.7出版。

   为了更好的搞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我院教师自制的与编著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按授课进度发布至校园网上,供学生复习使用。

将自编的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发布至网上供学生查阅。

共安排四个个金工实训模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有建筑优良、配套完备的实验用房和实训设备,设备充足、完备。

学院提供多媒体教室,充分满足上课需求。

   校园网络上已上传有《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录像、习题、参考文献等资源。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我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十分重视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长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有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零件陈列室和各类机械设备陈列,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

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组织工业设计竞赛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具体措施为:

(1)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安排学生参观陈列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做学合一及综合能力训练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形象直观,如将过去在黑板上进行的机构简图绘制及自由度计算,搬到实验室进行,使学生在两个课时中将过去感到很难的内容轻松掌握。

轴承的组合设计通过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平面机构类型时,改变过去罗列式的教学方法,以基本机构铰链四杆机构为引子,从创新的角度去讲各种变异方法,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变异出各种常用的机构,同时,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开阔了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教材和网上资源,研制整合了教学素材库,以及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系统。

前者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者则为帮助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以板书教具为辅的传统教学手段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要,将板书、教具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单调呆板变得丰富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完成一套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案。

本课程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方式上体现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自制了完整的ppt教学课件,将CAI课件,录像插播片,实物模型及现场参观、网络化教学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学生喜闻乐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同时也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和提高了教学效益,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及网络化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大大提供了方便。

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已成为我院优秀学科建设的代表。

其精湛的教师队伍,新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条件,科学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校内专家和学生的好评。

   该课程组的主讲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能将实训与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组合,讲解清楚流畅,条理分明,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该课程组的年轻老师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机械设计基础》是由范文翠老师主编的一部高职教科书,学生反馈意见良好,具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

授课教师拥有高级职称,讲授课程已有20年,学术造诣较深,教学能力较强,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教学特色比较明显;课程体系设计合理,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安排适当;教师仪态端庄,吐字清楚,富有教学激情;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能够将基本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知识的渗透与诱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潜能,有较强的启发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中还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学校硬件设施齐备,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很难想象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通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的方方面面,尽快的成长起来。

由于措施得当,课程组教师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如:

本课程组教师在全校教师教学讲课比赛中成绩良好,有二人获二等奖;有三人获三等奖;

无论是校内学生还是校内外专家等都反映本课程教学效果优秀。

   校内学生评教指标:

教书育人10分、教学态度10分、语言表达10分、课堂气氛10分、作业处理10分、教学方法10分、教学内容10分、学习帮助10分、学习兴趣10分、总体评价10分。

  近三年评价结果:

04-05

(1)A、04-05

(2)A、05-06

(1)A、05-06

(2)A、06-07

(1)A

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课程的建设目标

  将其建设成为能反映本地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效果显著的具有相当代表性精品课程。

  2、规划和步骤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完善教学方法,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建立一流的教师队伍,高质量完成立体化教学包建设。

进一步加强多媒体、网路环境的建设,将所有教学资源上网,做到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

通过建设完善的教学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提供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要求。

  二、课程建设规划

  2007年底完成立体化教材建设,主要包括:

  1、《机械设计基础》,安徽科技出版社(安徽省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现已出版)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本校开发

  3、《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含自测练习与实验仿真模拟)

  4、《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本校开发

  5、《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助学课件,本校开发

  2007年底完成: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库

  “十一五”规划:

建设成高水平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措施 

  

(1)学校、学院制定相应制度,保障并监督课程建设。

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励与评价机制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

  

(2)主讲教师全面负责课程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3)通过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学校每年安排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

  (5)通过争取省级和国家级的教研与教改立项,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2005年6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的立项申报工作

2006年7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教学计划及大纲的制定上网

2006年10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电子教案上网

2007年1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上网

2007年3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习题集编制上网

2007年4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实验指导书上网

2007年6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上网

2007年8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系统、自测学习系统上网

2007年9月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课程师资队伍资料的上网

2007年11月完善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上网资料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2、《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

3、《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助学课件

4、《机械设计基础网络教学课件》

5、《机械设计基础习题集》

6、《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7、《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及示例

8、《机械设计基础》数字化教学、自测学习系统

9、其他网上资源

课程特色

1、创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

面向高职高专类学生,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综合化课程。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的改革;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现了文字教材与电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构建了一个面向高职高专学生,内容丰富、集文字与图片、二维与三维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3、重视实验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虚拟仿真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和实验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拍摄大量的工程应用实例,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得到了有机结合。

课程组成员

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承担工作

范文翠

1955.11

副教授

本科

课程体系建设及理论教学

杜兰萍

1963.1

副教授

本科

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及理论教学

谢暴

1979.4

讲师

本科

理论教学及课件制作

王瑛

1956.4

副教授

本科

课程设计任务书编制

安荣

1964.10

副教授

本科

实验指导书辅导

陈传胜

1969.11

讲师

本科

课件制作

张作胜

1982.6

助讲

本科

网页制作

张星

1956.11

讲师

专科

课件制作

汪功明

1968.10.

讲师

本科

大纲制作及习题集

※教学方法

我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十分重视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长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有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零件陈列室和各类机械设备陈列,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

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组织工业设计竞赛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具体措施为:

(1)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安排学生参观陈列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做学合一及综合能力训练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形象直观,如将过去在黑板上进行的机构简图绘制及自由度计算,搬到实验室进行,使学生在两个课时中将过去感到很难的内容轻松掌握。

轴承的组合设计通过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平面机构类型时,改变过去罗列式的教学方法,以基本机构铰链四杆机构为引子,从创新的角度去讲各种变异方法,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变异出各种常用的机构,同时,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开阔了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教材和网上资源,研制整合了教学素材库,以及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系统。

前者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者则为帮助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以板书教具为辅的传统教学手段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要,将板书、教具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单调呆板变得丰富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