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第15讲《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第15讲《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语文下第15讲《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第15讲《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伟大的悲剧》: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能抓取文章典型事件和人物,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感受南极考察队震撼人心的悲壮美,增强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在沙漠中心》:
1.了解作家作品;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并运用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与品质;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伟大的悲剧》: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
二、写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登陆,此时,他们听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
一番激烈的竞争后,阿蒙森队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到达南极点时,比阿蒙森队迟了33天。
而斯科特等五人由于南极严寒天气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再返回的路上与暴风雪天气搏斗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中。
三、认识南极
南极地区是地球是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南极地区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科学家曾测得南极平均最低气温是-88.3℃的,属酷寒地带。
南极是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烈风最大风速达100米/秒。
《在沙漠中心》:
一、背景介绍
20纪初的飞行,飞机制造技术不完善,信息技术不发达,天气预报不准确。
飞行是一项冒险的事业,飞行员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开辟新的航线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二、作者简介
被称为“蓝天白云的耕耘者”的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
从1921年服兵役学习飞行;1926年进入法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工作;1929年协同法国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开辟非洲——拉丁美洲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流亡美国;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
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他的代表作有《南线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战争飞行员》《小王子》《堡垒》。
圣埃克絮佩里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
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
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
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
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
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的大地》问世。
1935年1-5月,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先后撰写了六篇通讯发表在《巴黎晚报》上。
(这些文章后被收入杂文集《生活的某种含义》)驾机周游地中海,替法航进行业务宣传到处演讲。
12月29日 ,自费驾机飞往西贡,试图以七十小时飞完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纪录获取十五万法郎的奖金。
但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
圣艾克絮佩里与机械师普列夫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
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
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
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
在当年7月31日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
例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
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
荒凉、冷落。
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
C.我欢悦,是因那时
我已粗识文
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
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充盈:
充满。
用在句中写出了“我”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
D.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
解析:
D项对“金碧辉煌”的作用分析有误,“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描绘的对象不是“彩霞”,而是“丝绣和头饰”。
答案:
D
例2:
根据句意归纳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忧愁的心情——忧心忡忡。
B.形容十分恐惧——毛骨悚然。
C.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姗姗来迟。
D.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语无伦次。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答案:
C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储(chǔ)存怏(yàng)怏不乐贮(zhù)藏毛骨悚(sǒng)然
B.步履(lǚ)姗(shān)姗来迟厄(è)运海市蜃
(chén)楼
C.凛(lǐn)冽忧心忡忡(chōng)遗孀(shuāng)坚持不懈(xiè)
D.鲁莽(mǎng)白雪皑(ǎi)皑羸(léi)弱踉(liàng)踉跄跄
答案:
B(蜃s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吞噬畏缩不前风餐露宿
B.销蚀语元沦次夜不成眠
C.战栗洋洋得意精疲力竭
D.癫狂念念有词疲惫不勘
答案:
A
3.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①他们( )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
②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 )
A.忧心忡忡 B.怏怏不乐
③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 )。
④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冷、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 )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A.销蚀 B.毁灭
答案:
①B ②A ③A ④B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B.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进发出绝望的厉叫:
“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
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C.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D.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
“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
答案:
B
(2015﹒安徽利辛县初一练习)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
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
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
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
5.啊,让,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 )
答案:
1.议论 2.叙述 3.描写 4.议论 5.抒情
巩固提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
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
A.比喻。
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
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
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B
3.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
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7.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
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
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
(2015﹒安徽利辛县初一练习)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
天气已经很冷了。
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
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
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
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
可如今风越刮越猛。
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
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
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我躺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
挨寒风的鞭打。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2.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
3.无处可逃
4.“哆嗦得受不了了”“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感到自己要冻死了”
“再也没有力气了”“屠刀就在我头上!
”
5.
(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
分析:
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2015﹒山东广饶县初一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
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0C的极低温度。
而在世界上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0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又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曾经记录到—94、50C的最低温度。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的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
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
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9.在第二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