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036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之六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一、前言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三、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来源及应对

四、大学生中需要关注的对象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一、前言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止了。

现在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地球越来越小,人心却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好,心却越来越疲惫,精神生活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日益突出,苦闷、孤独、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找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不变应万变,那么理想的实现,价值的体现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当你被生活中各种烦心的事搞得焦头烂耳;

总是经常遇到倒霉的事;

时常心情烦躁,如坐针毡;

不顺心之事太多,抱怨不断;

被各种问题折磨得筋疲力尽时。

说明你在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

(我很丑!

)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缺乏足够的自信;

(认知盲点)看问题片面、不能客观评价身边发生的事情;

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干自己无法胜任的事而导致自我挫败感

(我好怕呀)时常被恐惧情绪所困扰;

(迷茫)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自我伤害)甚至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时

说明你自我意识上出现了问题

心情烦躁,经常不明原因地发脾气;

做事难以集中注意力,打不起精神;

(委屈的泪)总有不被人理解的感受;

(我要疯了)甚至有一种压抑到快发疯的感觉时;

说明你情绪上出现了问题

(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和交流;

(不敢迈步)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对人气势汹汹)很难与人平静相处

(防卫过度)对人与周围环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两败俱伤)人际交往时常弄得两败俱伤时

说明你人际关系上出现了问题

以上种种表现其实与心理学家提出的现代人陷入亚心理健康状态的七大信号刚好吻合:

1焦虑感——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外表下充满无助;

2罪恶感——自我冲突,有一种无能、无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颓废不振、厌倦、无聊;

4烦乱感——感觉失序、一团糟;

5无聊感——空虚、不知该做什么、不满足但不思动;

6无助感——孤立无援、人际关系如履薄冰;

7无用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卑内疚。

亚心理健康是一种比较痛苦而又无奈的心理状态,它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美国《托萨世界报》报道说,现代社会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中,估计有60%的人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是感到痛苦而已。

台湾心理学家吴静吉为现代人维护心理健康,走出亚心理健康状态开出了十二条良方:

1、重视快乐的价值;

2、诚实待己、怡然自处;

3、不庸人自扰、拒绝杞人忧天;

4、抒发压抑感受、清理消极问题;

5、发展积极乐观的思考模式;

6、掌握此时此刻的时空;(开心过好每一天)

7、确定生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

8、降低期望水平、缓慢冲刺脚步;

9、追求人生理想,建立亲密关系;

10、追求有意义工作,在工作中发挥创意;

11、尊重自己,亲近别人;

12、积极主动,分秒必争。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来源及应对

当今世界,竞争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有竞争,就有压力,压力是现代人最普遍的心理体验,压力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比如学习负荷的增加,再比如重大考试(如即将来到的研究生考试)、还有就是像第一次演讲、第一次面试、以及失业、失恋及突发事件等。

总之人的一生中要面对各种压力,压力无处不在,承受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有益的,因为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人的敏锐度和反应力,提高效率,但过度的压力会造成人的身心失衡,心力交瘁,最终必然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下面我们先来看:

(一)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习压力: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

大学学习不是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而是攀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对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所认识和把握,都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当然,还需要对完成学业过程中各种努力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

否则就会出现情绪上的困扰。

今年北京奥运会上有一名外国运动员看必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我想说的既不是菲尔普斯,也不是博尔特,而是射击运动员埃蒙斯,我们都知道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但努力了却不一定都能成功,成功有时会受太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都明白: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

只不过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努力的结果,我们应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方能做到:

得意时不轻狂,失意时不懊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人际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

大量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80%来自人际关系方面。

有人甚至用“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来形容大学生的人际状况。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恰恰印证了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

3、情感压力:

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中不少人不光不能很好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而且还有人只是为了了解自己的魅力,填补心灵的空虚做爱情试验,一旦对方爱上自己又想摆脱;甚至有人已经爱得“惊天动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爱,要不要爱。

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出现极端和过激的行为表现,害人害已。

4、经济压力: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20%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

他们中有些人在经济贫困的压力下,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在生活中往往采取逃僻和封闭自己的做法,严重者会出现明显的抑郁倾向。

5、就业压力:

在诸多的人生选择中,职业选择是人生的重要选择,选择一个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选择未来,择业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剧,不乐观的就业前景,造成了很多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二)压力的应对

1、压力的概念及构成

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任何压力都由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压力的反应三个部分构成。

压力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压力的反应则是由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来决定的,只有当个体确实感受到压力源的威胁时,才构成压力,否则不存在压力。

如:

当学生认为考试对他造成了威胁时,他就会产生压力,但如果他视考试为自我实力的评估并乐此不疲时,则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2、压力的应对

压力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了更好地减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

一般而言,个体从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要经历:

(1)冲击阶段(压力来临之初出现的眩晕、不知所措、惊恐状态)。

(2)安定阶段(冲击之后的恢复阶段)。

(3)解决阶段(直接面对压力,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压力的应对: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使自己时刻成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部分,不要让自己孤立无助;

(3)对压力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估,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借由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

——威廉•詹姆斯

所谓快乐人,不是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人,而是持着某种特定态度的人。

——休•当斯

态度可以改变人生,可以创造快乐与痛苦,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体验到态度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以为某种消极情绪是由于某一客观事件引起的,而客观上也的确存在着某一客观事件,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试者去改变一下对这一客观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态度,也许就可以消除这一消极的情绪,而使你心理豁然开朗。

因此,当客观事件在不断地发生着,甚至是不受人们意志控制地发生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对事件的认知来改变心态、情绪与行为,从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看,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ABC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

诱发性事件      对事件所持的信念       情绪及行为

(Activatingevents)(Beliefs)(Consequences)

他指出:

人们往往以为消极的情绪或行为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事实上,是由人们对该事件的评价引起的。

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B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故事: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

“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

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实例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当非理性认知出现时人们往往不自知,因此,会顺着非理性思维推理下去,结果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出现诡逻辑的推导过程,可能由一件极小的事推出一个无法控制的结果。

看看下面这个诡逻辑的推导过程,对非理性认知的负效应就一目了然了。

1、我的男朋友没有遵守诺言在这个周末给我打电话。

2、这意味着他并不在乎我。

3、这意味着他不是真心爱我。

4、这意味着我不是一个可爱的姑娘。

5、这意味着我这个人不行,毫无价值。

6、这意味着我最终将被抛弃。

7、这太可怕了,以后我还怎么见人。

8、还不如死了的好。

如果试着倒推这个事件,你会发现这个女生“死”的理由实在不成立,那么,你会很容易从中发现非理性认知的所在。

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甄别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及时掉转思维的角度与方向。

因为认知不同,人的心理反应就完全不同。

学会甄别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

常见的非理性认知

理性认知

积极的心理反应

消极的心理反应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

尽力去做,不把他人评价作为最终目标和自我评价的标准

压力很大,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丧失自我,情绪紊乱

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全能的人是没有的,人各有所长

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短处,让优点闪光

把个人价值完全放在能力与成就的天平上,完美主义倾向突出,怕失败而焦虑不安,不敢尝试

任何问题都能找到正确完善的答案,如果不能找到,那是难以容忍的事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或绝对的事,凡事以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多角度看问题,多方式解决问题,即使无法解决问题也不感到沮丧

忽视或放弃那些可行但不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丧失机会

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自己无法控制

人的情绪大多是由自己的知觉、评价引起的

通过调整认知而改变和改善情绪

凡事喜欢推给别人,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

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一个人应该非常小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可能发生

有些危险是无法预知的,既要有心理准备,又应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地、有准备地面对危险,度过危险

过分担忧,紧张、焦虑,徒增烦恼

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

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往往使人们在行动中获得信心

面对困难,相信总有克服困难的办法,即使十分困难也不退缩

胆怯、防御、脆弱,不负责任

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较自己强的人

社会中人是相互依赖的,但又是互相独立的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凡事有独立的见解与行为,善于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一旦失去依赖,便会无所适从,一筹莫展

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过去是现在的基础,把握现在方能把握未来,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但在延续中可以改变、改善过去

人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创造未来,相信可以用现在的努力减少或消除过去的影响

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放弃现在的努力,一事无成

对于别人的处境,应予以非常的关切

适度把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又不至于过分关心而使对方不能接受

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在别人能接受的范围内适度帮助人

过分关注他人,低估他人自己改变行为的能力,

对于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与制裁

努力地理解他,在可能的情况下阻止继续犯错,学会宽容

视当时的情况及当时的表现而采取措施,处理问题宽严相济

因为犯错的人得不到惩罚与制裁而愤愤不平,满腹牢骚,行为偏执

四、大学生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对象及心理危机干预

1、大学生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对象

(1)、近阶段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事件的人。

(2)、情绪上表现低落、悲观、抑郁和自卑感强的人。

(3)、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的人。

(4)、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生活中缺少温暖和关爱的人。

(5)、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片面,遇事爱钻牛角尖的人。

(6)、无价值感,情绪上易激惹的人。

(一点小事就发很大的火,动不动就爱跟人争吵)

(7)、谈论自杀和有自杀暗示的人。

对于以上人群,我们的骨干们要多两个心:

多留心,多关心。

2、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

 

专家们将自杀看成是一种病态。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自杀是社会病态;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说自杀是道德病态;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说自杀是精神疾患。

自杀是一种疾病,它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因此应作为疾病处理。

叁分之二的忧郁症患者有自杀的意念,而大约百分之十的忧郁症病患会自杀成功。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决定。

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

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

这时周围的人会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

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

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

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正确识别和掌握这些信号,及时采取心理援助,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自杀现象的发生。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

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

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不利。

对自杀的模糊观念:

1.自杀无规律可寻

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

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

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2.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份时,他人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打算告诉别人的。

其实研究表明,5O%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

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

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

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O%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

有自杀意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

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

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

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人,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重他们的自杀动机;实际上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7.学业问题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然而,最令人忧虑的不仅是心理问题比例的上升,同时还有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增加。

有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被逐步列为自杀高危群体,学业问题的困扰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所以高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学校中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把关注心理问题真正落到实处,让心理健康工作不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使遇到心理问题的同学能倒出苦水,而不是闷着不说,钻牛角尖,出现过激行为。

其实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都不是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只要能提前意识并给予足够关注,有时候一句真诚的话就能够挽回一条生命。

准确地说: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应该是:

他助——互助——自助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

马加爵被捕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件事本来用打架就可以解决了,用不着杀人”。

也许在他茫然的表情后也发现自己所犯的罪,但是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他依然想不明白。

假如他既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又有自我心理保健的需求,更有心理调适的能力,也许这一切就都不同了。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现在青年人感到迷茫,显得浮躁,除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面临的选择机会太多。

有选择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焦虑。

冲突可以有多种:

双趋冲突:

一种叫做双趋冲突,就是这个我也想要,那个我也想要,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找工作和考研,各有利弊,你总得选一个,于是就有情绪上的困扰,这就是双趋冲突。

还有一种叫做双避冲突:

什么是双避冲突,就是你两个都不想要,但是你必须选一个,比如说前有狼后有虎,而你又必须走。

那怎么办?

这时就会有冲突,有焦虑。

最后一种叫做趋避冲突:

就是你又想要它,又害怕它。

比如这东西很好吃但热量太高,吃了肯定会发胖,这对于爱美的女孩来说就是一种趋避冲突。

有压力,有冲突,有困扰,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性情绪。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持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要保持健康的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

学会自助和助人,及时疏导己形成的消极情绪,解除精神的压力。

那么怎样正确的进行情绪疏导呢?

 

下面我们就谈谈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的心理调节方法:

1、合理宣泄:

(也叫做释放自己)最简单、最常用的宣泄方法就是倾诉。

倾诉能有效地化解心理压力,当然就有利于心理健康。

在这个方面女同志就比男同志做得好,女同志爱倾诉,你说她这是唠叨也行,总之她通过倾诉宣泄了她的坏情绪,不像男同志遇上不痛快的事,往往不是喝酒就是抽闷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长寿老人中女性占比例更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中有烦恼、有不痛快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而要找有关的人,比如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老师倾诉。

即使他们找不出好的解决办法,自己说出来也是一种释放,长期压抑情绪,会使内心的体验变得更加强烈,从而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名言:

“一个欢乐两个人分享,欢乐就变成了两个;一个痛苦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变成了半个。

当然倾诉是人们双向交流的一种方式,所以就不仅要求有倾诉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倾听者。

人们对心理咨询师的最高评价就是:

一个最好的听众。

尤其在咨询初期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出租你的耳朵。

所以作为骨干,我们要经常给他人和自己一个倾诉的机会,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如果有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或羞于启齿,不好意思对人说,也可以写出来。

甚至哭出来,哭泣作为自我调节的一个方法,对人的身心健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把眼泪往肚子咽,那是不符合心理卫生要求的。

有的时候,说、写都不能够让人体的能量释放,我们还可以在必要时,在适合的地方大声喊一喊,国外就有一种喊叫疗法,通过大声喊叫就可以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

2、转移:

除了宣泄外还有转移可用来调节情绪。

转移就是让你走出来,把注意力指向别处,别钻牛角尖,别老在一个问题上想来想去,转移是把注意力从消极的心理紧张和焦虑转向其他事物,以淡化或忘记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绪反应。

如心情不佳、忧愁郁闷或发怒时,最好去大自然中散散步,或是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和相声、小品;或是去看看喜剧电影、幽默漫画;或与其他人聊聊天,参加一些公益劳动;运动运动,或是逛逛街,买件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一个人内心的不快。

 总之遇到心理问题时,让身体动起来,才能让心静下来。

3、代偿:

我们的不良情绪有时候是因为追求一个目标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

比如你喜欢某一个学校、某一个专业、或者喜欢某一个人、某一个东西,你就想努力得到它,但结果并不是都能实现,实现不了就会有挫折感,就会感到很沮丧,这时我们就要进行情绪应对,也就是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其中一种办法就叫做问题应对,简单一点说就是换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达不到就换那个;

这个学校考不取就考另外一个;

这个专业不行,就换那个专业;

这家公司不录用我,还可对到别处去,大家经常不是挂在嘴边一句话: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再有我追求你,你不喜欢我,拒绝我,当然我还可以继续追求,但是如果继续被拒绝,那咋办,也不能没完没了地纠缠不放,那样不仅招人讨厌,还自毁形象,此时不妨自己调节一下:

天涯何处无芳草!

那种非她不娶,非他不嫁的人,往往做事一根筋,不知道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条,一个东西得不到,可用其它东西替代,这些都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或者愿意随机应变。

做人,就应当象这枚古钱币,外沿呈圆形——待人处世圆润、圆通;内部方方正正——气节、情操和原则深藏于内;而且钱币的内部是空心的——心灵自由而不阻滞。

但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人,看问题片面、绝对、极端,总是用“必须”、“一定”等字眼来要求自己,结果往往是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愚公移山,那种百折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的确非常可贵,但一定要移山吗?

搬家难道就不行吗?

同样是解决交通问题,搬家是不是比搬山更容易。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知道应对问题取得成功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目标得不到,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