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0203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1Microsoft-Word-文档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角色内冲突:

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3.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等)

4.态度:

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5.去个性化:

就是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与群体同一起来.

6.个体内化:

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7.群体凝聚力:

也称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8.舆论:

即“公论”、公众意见,是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9.角色间冲突:

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

10.谣言:

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二、选择题(选择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填于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AD)等方面。

2.年青一代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的过程属于(A)。

逆向社会化或文化反哺

3.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包括(ABCD)。

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

4.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有(AC)。

社会教化、个体内化

5.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严重时可达到“爱鸟及屋”地步,如“费翔效应”。

(A)

晕轮效应

6.韦纳认为,若人们把成功归因于(C内在的稳定的或能力)的因素,会产生满意和自豪感,并且其后续行为更加积极。

7.战争属于(B)侵犯。

工具性侵犯

8.挫折反应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AC)决定的。

9.“爱鸟及屋”反映出情感的(D)。

10.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它们依次是(ACD)。

服从、同化、内化

11.一般来说,群体规模(D越大),持有一致意见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D越大),越容易从众。

12.“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属于(C)。

13.在有伙伴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个人骑车速度快。

这属于(A)现象。

社会促进

14.同理心技术包括(CD)两个部分。

初级同心理技术、高级同心理技术

15.感染的基本条件和心理基础是(A)。

相似性

16.集群行为的发生原因是(ABC)。

刺激和暗示、情绪感染、情绪激发

17.在集群行为中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原因有(ABC)。

匿名性、丧失了责任感、群体的淹没性

18.舆论形成的最终标志是(A)。

社会的公认

19.(C)是社会的“晴雨表”,它的兴盛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20.角色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和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AB)两个因素。

社会期望的性质、个体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

21.社会角色的功能是(ABC)。

互动功能、规范功能、自我表现功能

22.下岗人员接受再就业训练属于(A)。

在社会化

2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ABC)。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24.“马超事件”说明(BC)对其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

父母的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

25.既有观念或期望影响其社会知觉和行为,如老年人往往人为年轻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

(C)刻板印象

26.印象反映的是对象的(B)。

社会认知的客体

27.当我们看到某人同别人吵架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生性就具有攻击性。

做出这种归因的依据是(D)。

28.拦路打劫属于(A)侵犯。

工具性侵犯

29.奥尔波特认为,谣言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即(AB)。

重要性、模糊性

30.影响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原因是(B)。

价值观

31.良好应对他人情绪的有效方式有(AB)。

控制、疏导

32.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是(C)。

同化和内化

33.对称性社会互动主要有(AB)。

合作与竞争、冲突与调适

34.“此地无银三百两”与“隔壁阿二未曾偷”属于(D)。

35.导致集群行为发生的两个重要机制是(AB)。

情绪感染、模仿

36.同理心包括(AB)两个要素。

理解、同情

37.社会态度是由(ABC)构成的。

情感、认知、行为

38.感染实质上是(A)。

情绪的传递交流

39.集群行为的特征表现为(ABCD)。

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

40.受众对信息接收处理的显著特征是(A)。

选择性

三、选择连线题(将下列论述与其代表人物分别用线段连接起来)

将下列论述与其代表人物分别用线段连接起来。

文化因素说(霍尼)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埃里克森)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角色理论(莫雷诺等)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等)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本能论(麦独孤)

性欲力学说(弗洛伊德)

习性论(洛伦兹)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强化论(斯金纳)

自我强化论(斑图拉)

成就动机(麦克兰德)

四、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5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2.简述儿童的成就动机与其父母的关系。

(5分)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就越强。

此外,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家长过度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

3.简述班图拉自我强化论的基本要点。

(5分)

班图拉认为:

行为通常是在没有直接外部强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虽然有些活动是靠预期的后果来维系的,但绝大多数活动是由自我强化来控制的.

基本要点:

第一,强化物完全由个体自身所掌握和支配,即当个体打算想要自我强化时,随时随地都有强化物可以使用.

第二,强化的标准和依据是由个体自己确定的,以及行为表现的好坏是由自己确定的。

因为行为的评价取决于自我的判断,因此,是否继续一种行为也完全是由自我决定的.

4.简述暗示及其特征。

(5分)

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特征:

(1)暗示是一种刺激,但只有那些能够引起暗示者反应的刺激才是暗示;

(2)暗示不是说服,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

(3)暗示不同于感染和模仿,它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

5.简述谣言的负面影响?

(5分)

(1)虽然说谣言是来路不明、无事实依据的信息.但是,它却有着一股难以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致使社会公众在缺乏信息来源时,会抱有一种强烈的“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

(2)谣言的传递对社会、对社会公众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压力就像是一种瘟疫,迅速在全社会蔓延,在公众心里产生感染力、共鸣心,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以及身心健康(3)谣言一旦产生,就会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在社会公众中间传播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传播范围非常广泛.“话题”一旦传播起来,就难以停止,而且时间持续较长.越是辟谣,就越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以及逆反心理,强化了“话题”的重要性.

6.简述侵犯的实质。

(5分)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侵犯可分为敌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两种类型。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对侵犯行为的反击、工具性侵犯行为、本能性侵犯行为、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等。

7.简述偏见的特点。

(5分)

偏见:

即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特点:

不符事实、过分类化、先入为主、不易改变.

基本特征:

(1)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2)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

(3)具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偏见者常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4)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往往具有在占有资料和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就贸然下决断的倾向.

8.简述感染的实质及基本条件。

(5分)

感染的实质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了感染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的相似性包括情景的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以及社会地位的相同。

情景的相似涵盖自然的情景相似、社会的情景相似以及心理状态的相似。

9.简述群体的主要特征。

(5分)

(1)群体必须首先是一群人,家庭、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一个群体;

(2)群体存在着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

(3)有一定的目标;

(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

(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10.简述产生消极的“冷眼旁观”现象的原因。

(5分)

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

 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五、案例分析题

中新社纽约2011年10月14日电题:

直击大批示威者在华尔街与警察激烈冲突(节选)

  中新社记者李洋

  当地时间10月14日,大批“占领华尔街”示威者对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发起冲击,与警方紧张对峙并爆发激烈冲突,中新社记者全程目击。

  示威者当天原本是要搞“胜利大游行”,以纪念与当局的较量取得暂时胜利。

纽约市政府、警察局和祖克提公园管理部门14日相继宣布放弃“清理”公园。

祖克提公园被示威者作为抗议活动的大本营,至今已被占领近一个月。

  中新社记者看到,大批示威者从祖克提公园走出,一路敲锣打鼓,格外亢奋;而警察和保安等则是一副落寞表情,双方形成鲜明对照。

  示威者没有花费很大力气,便冲破警方的重重阻截,闯入华尔街。

华尔街的地标性建筑——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临时设置起4道警方封锁线,多名骑警在示威者面前列成一排,紧张戒备。

试问:

1.请解释上述群体心理现象及其特征。

(3分)

上述现象属于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一种自发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和短暂性特点。

2.试述这种群体行为发生原因。

(5分)

集群行为的发生,首先是高度的刺激与暗示。

其次是情绪感染。

最后是情绪激发

王某是某市机关的一名公务员,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关系和睦,人际关系良好。

业余爱好踢足球,还是一个“铁杆球迷”,经常在足球赛场的观众席上,能看见他活跃的身影。

一次在观看一场国际足球比赛时,由于深受赛场气氛和球迷情绪的感染,于是情不自禁与其他球迷们一起手舞足蹈狂呼乱叫,表现出与平时完全相反的行为。

试问:

1.王某的表现属于群体行为中的什么现象?

请解释。

上述群体行为是去个性化现象。

即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人甚至会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做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

2.这种现象与群体规模有什么关系?

群体规模越大,去个性化的程度越高。

3.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去个性化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有匿名性、丧失了责任感和群体的淹没性三个原因。

匿名性助长了个人的冒险心;法不责众”的心理致使个人丧失了责任感,以至于更加的胆大妄为;群体淹没了个体的个性,使其“自我”的感觉减少,倾向于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