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675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区政府报告.docx

牡丹区政府报告

牡丹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牡丹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张福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同《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也是我区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一)坚持跨越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比优化为18.4∶43.6∶38,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2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8%。

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35亿元,贷款余额2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3亿元和50亿元。

  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2家,比2005年增加103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7亿元、利税33.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6倍、10.5倍,年均分别增长41.1%和60.1%,其中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54家过亿元,46家利税过千万元,步长制药、睿鹰制药跃居全国制药企业百强,医药产业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粮食连年丰收,2010年总产达到12.6亿斤;有林地面积发展到43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2.2%;牡丹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被批准为“全国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场680个,标准化基地发展到45万亩,绿色无公害认证品牌增加到22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8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9家。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大力实施“1+3”旅游规划,完成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建成标准“农家店”871处,城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51处,商贸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蓬勃发展。

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23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3倍,年均分别增长19%和24.3%。

  

(二)坚持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各项改革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财税金融、医药卫生、农业农村等项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全面取消。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牡丹商业广场、香格里拉国际广场一期、中国牡丹商贸城一二三期等建成运营,步长制药、华信制药、安泰时装、海普电器等竣工投产,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华盛荣镁合金、立海润生物制药等即将建成。

“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其中2010年完成62亿元,是2005年的3.4倍。

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102家,比2005年增加34家,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235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2%、182%。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314家和43836户,比2005年分别增加836家和27428户,民营经济所占比重提升到90%以上。

高新区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入园项目110个,建成投产企业81家,完成项目投资150亿元,被列入全省首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

  (三)坚持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元GDP取水量降低到208立方米,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2%,二氧化硫年均削减8%,COD年均削减5%,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五年累计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4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6项,获得专利授权1500件,建立省市级技术中心15家。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1%,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

加快“质量兴区”步伐,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著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3个。

认真实施生态区规划,五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9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到39.3%。

  (四)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深入实施城镇化三年纲要,城镇化率达到39%,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配合市组织实施了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赵王河公园等重点工程,新修了长江路、南外环路、长城路等7条主干道路,提升改造了青年路、兰州路、银川路等17条城区道路,五年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26个,完成投资27亿元。

强力推进城市综合开发,怡海花园、奥斯卡春城、江南御景园等30个小区建成入住,时代奥城、金河湾、在水一方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完成拆迁260万平方米,竣工商业面积102万平方米、住宅面积330万平方米。

小城镇综合开发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疏浚中小河道和沟渠33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比重提升到45%。

  (五)坚持和谐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5亿多元;财政供养人员月工资比2005年增加885元、增长近1倍,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6978元和2613元。

认真落实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十一五”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在外务工人数达到20.2万人;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持续开展,确保了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

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城乡教师工资统筹,新建城区学校5处,高考上线人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加快,新农合参合农民94.4万人,参合率99.8%。

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文化大院300个、农家书屋260个,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

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以内。

强力推进“平安牡丹区”建设,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功创建5家“全国安全社区”,持续保持了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保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项事业均有了长足发展,发改、物价、统计、审计、监察、史志、档案等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六)坚持依法行政,行政效能切实提高。

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政府职能加速转变。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万名干部下乡、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公开和服务承诺等项活动,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透明高效。

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效能全面提高。

  五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相继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就业服务先进区、劳务输出示范区、爱国拥军模范区、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和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区、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服务业发展先进区、质量兴市先进区、社会文化先进区、平安建设先进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区、民政工作先进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区、粮食生产先进区、“五五”普法先进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先进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以及全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我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明显增多的五年。

五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各种制约因素增多、发展稳定任务和各种压力极其沉重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尤为不易。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驻区各单位、区内外友好人士积极参与、真诚合作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扎实苦干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牡丹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低;重大项目少、带动能力弱,新兴产业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高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进展慢,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事业欠账多,社会保障能力弱,财政压力大;一些部门和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等等。

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效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高效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强化节能减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力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核心区。

  主要任务目标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繁荣发展服务业,努力把牡丹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城区。

确保“一年有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实现根本性变化”,到2015年全区整体经济实力跨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2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50∶41。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区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市人均住宿、人均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平方米、27.5平方米和20平方米,集中供水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8%和90%以上;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先进文化繁荣兴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我区的“亮点”产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指标达到省、市要求,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牡丹区、魅力牡丹区、和谐牡丹区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力争五年内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与市直标准拉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实现“十二五”规划,工作上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

大力实施集团带动、园区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医药化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新材料产业,努力构建以高端产业、终端产品、集约发展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是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构建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主体、基层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镇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发展协调、人口加快聚集的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加工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方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畅通联系群众、体察民情、为民解忧渠道,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牡丹区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大有作为的五年。

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发挥优势、鼓足干劲、奋力超越,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奋斗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再创新优势,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三、2011年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5亿元,增长17%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确保71亿元,增长20%,力争突破83亿元,增长4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确保11.05亿元、增长20%,力争突破12亿元、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确保286亿元、增长22%,力争突破320亿元,增长3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确保41亿元,增长22%以上;三次产业比调整到16.3∶44.7∶3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440元、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增长19%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增强高效跨越发展后劲。

把大项目建设作为高效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大力开展“深化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实现项目建设的大推进、大提升、大跨越。

  抓好项目策划论证。

瞄准行业最高水平,聘请知名专家、权威机构,依托我区产业基础,精心策划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节能环保等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储备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争取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华盛荣镁合金列入省重点项目。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观念,持续不断掀起大招商高潮。

一是实施专业招商。

充分发挥招商局和各个招商团的作用,小股出击,重点突破。

二是突出重点招商。

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集团、大企业,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资源消耗低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广的科技创新型项目,引进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大的三产服务业项目,真正把招商引资的成果体现在效益增加、财政增长上来。

三是强化节会招商。

充分利用牡丹花会、林交会等节会,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年内组织开展4次以上集中签约活动。

四是严格目标责任招商。

将招商引资任务一一落实到县级领导、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严格考核奖惩,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确保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70个以上,其中过10亿元的10个以上。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在谈抓签约、签约抓落地、落地抓建设、在建抓进度、建成抓达产”的工作思路,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包保办法,全力上大项目、全力建大项目、全力服务大项目,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推进大落地。

成立项目落地办公室,强化跟踪服务,每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分别举行一次集中开工奠基活动,促进签约项目及时落地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过亿元大项目50个以上,其中过10亿元的8个以上。

二是推进大建设。

对集中奠基新落地项目和在建项目,搞好全方位服务,全力加快建设进度。

三是推进大投产。

对建成竣工项目,集中精力抓投产,推进项目早日发挥效益。

确保华润电力菏泽电厂、立海润生物制药、睿鹰先锋棒酸等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步长神州扩建、方明药业、广通橡塑、天宝重工等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全年建成投产过亿元大项目30个以上。

  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一是完善园区规划。

依托华润电力菏泽电厂,规划建设煤电化工产业园;高新区依托现有产业,重点打造医药化工产业园、机械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着力膨胀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园中的步长工业园、睿鹰工业园、医药物流园,加速大项目、好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园区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二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按照配套随着项目走的原则,提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服务设施,完善文教、餐饮、商贸、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断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是规划建设乡镇工业聚集区。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交通条件,每个乡镇规划一个不少于5平方公里的工业聚集区,年内至少新引进2个过亿元项目,落地到高新区或乡镇工业聚集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效跨越发展支撑。

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培育发展支柱产业。

突出抓好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煤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沙土果蔬加工、都司裘皮加工、胡集林木加工、大黄集面粉加工等特色产业,确保医药化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100亿元以上,机械电子产业达到25亿元以上,煤电化工产业达到20亿元以上。

  膨胀壮大企业规模。

落实包保企业责任制,一企一策,优化服务。

完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政银企对接,抓好担保体系建设,确保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新增50亿元以上。

按照“一个优势产业重点抓几个骨干企业”的发展思路,对30家骨干企业,强化调度,重点扶持,推动深化重组、合资合作,加大投入、快速膨胀。

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过10亿元的达到5家。

  加快创新能力建设。

搭建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年内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

实施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抓好品牌培育,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

鼓励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研发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亿元以上。

  (三)加速推进城镇化,完善高效跨越发展载体。

实施城镇大开发、大拆迁、大建设、大聚集,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带动服务业发展、带动财政增收、带动民生改善。

  加快大开发。

坚持高点规划、片区开发、高层发展、精品建设的原则,精心策划,全力推介,加速推进,实现城镇开发建设的大提升、大突破。

一是打造宜居宜商城区。

围绕成片开发、提升档次,以不低于100亩的标准,策划推介10个片区的综合开发,加快打造以西安路为主轴的西部商业中心;着力加快时代奥城、金河湾、盛世牡丹新城等20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启动将军苑、阅城国际、城上城等12个项目的开发建设,确保新开工3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交付使用20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提升小城镇。

全面启动小城镇开发建设,争取小城镇开发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

三是建设新农村。

科学编制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每个乡镇至少启动2个建设试点,确保新开工农村新型社区34个。

  实施大拆迁。

对摘牌落地项目,加快完善有关手续,争取早日进入拆迁程序;对启动拆迁项目,充实指挥部力量,完善城市建设大会战体制,形成合力,强力推进。

重点抓好万家新城、匹克国际花园、天泽园、海润康城等23个项目的拆迁清障,确保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

  推进大建设。

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加大城市西部投入,升级改造西安路、八一路、牡丹路等主次干道,完成中华路、人民路等道路截污工程,打通银川路、点将台路、太原路等道路,新增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加快中华西路、黄河西路、重庆路、兰州路等主次干道景观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牡丹公园建设,新增绿地面积22万平方米。

建立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融资平台,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

  实现高效能管理。

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落实城镇管理重心下移机制,加快推进城镇房屋权属登记,提升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规划,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对违反规划的乱建设、乱开发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努力营造一流人居环境。

  (四)繁荣壮大服务业,激发高效跨越发展活力。

服务业是实现高效跨越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加大招商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效益提升,确保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8.5亿元。

  做大商贸物流业。

放大商贸物流基地效应,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海王药业、步长医药等物流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新世界国际商贸中心、中国牡丹商贸城四期等重点市场,鼓励金霸电器、金旺超市、振兴经贸、三信实业等商贸龙头发展连锁经营,全力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构筑大流通。

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培植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特色物流。

确保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285亿元,增长20%。

  做强文化旅游业。

放大“一城四乡一生态”品牌效应,加快“1+3”旅游规划实施,抓好牡丹游憩区、中华祖源景区、黄河风情游览区等项目建设,推进曹州牡丹园4A级景区创建。

加大对景区服务设施的投入,策划组织好旅游节庆活动,强化“先圣帝尧之都·国花牡丹之乡”旅游形象宣传,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做优传统服务业。

放大中心城区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加大牡丹、戏曲、武术、民俗等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快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

大力实施“放心早餐”和“餐饮服务标准化”工程,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家电、电动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工程,繁荣农村商贸经济。

  做活现代服务业。

放大四省交界区位效应,鼓励发展证券、保险,公证、仲裁,咨询、评估,代理、拍卖、担保等商务服务业,着力发展家政、家教、维修、护理等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医疗、养老、助残、物业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广告传媒、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规范发展网络消费等新型业态,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高效跨越发展基础。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对裕鲁西达、佳美食品、天邦粮油等27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促进快速膨胀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快上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家,总数达到14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32家。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年内每个乡镇新发展2家以上,总量达到290家。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认真实施农业产业振兴规划,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突破10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突破50万亩,新造林1.5万亩以上,新增林下养殖2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12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0个;推进牡丹深层次开发利用,新增牡丹种植面积5万亩。

同时,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将各种补贴、配套资金兑付落实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