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22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三部分内容。

教材在“自然地理概况”部分内容中,第1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强调了黄土高原黄土分布的范围及厚度,为后面阐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独特的黄土地貌作好铺垫;第2自然段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而是扼要讲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及黄土地貌类型。

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黄土高原地形分布”两幅地图和“黄土高原的塬、梁、峁”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类型。

为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理解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教材P100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在“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这部分内容中,首先扼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形成的整体原因,然后从食(主食——小麦和杂粮,佐食——咸菜和辣椒)、居(传统民居——窑洞)、行(马车、驴车)3个方面介绍了黄土高原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人们的居住环境、食物结构、居住方式、出行方式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安排了“窑洞”的“阅读”材料。

这则“阅读”材料通过传统窑洞与新窑居的对比,可强化学生对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随着区域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理解。

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饮食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P102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的大多数内容属于文化地理范畴,这些内容增加了文化地理在教材中所占的份额,增强了地理教材的文化气息。

在“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这部分内容中,第1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及成效;第2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重点讲述了黄土高原地区能源基地建设和近年来国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强调了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战略对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治理前”“黄土高原治理后”两幅景观照片和“高原绿了,农民富了”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打坝淤地、生态移民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理解生态移民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教材P104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地貌,对于黄土高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在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中不同程度具备。

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就是把这些知识进行条例细化,进一步从地理角度进行挖掘和探讨。

课前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师生共同搜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源,从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各方面收集,为课堂教学服务。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分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初中教学课标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教材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

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难点

  黄土高原上塬、梁、峁地形特征。

教学建议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采用读图、析图法掌握有关黄土高原的基础知识,培养从图上获取信息并且正确表述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景观图片和材料得到问题的答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学习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类型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地图,从图上提取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等信息,通过列表对比的方法比较三种黄土地貌的差异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题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

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声,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通过多媒体提供黄土高原的一组图片,伴随着高亢嘹亮的信天游,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神秘而独特的黄土高原,让学生尽情地领略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自然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课堂活动1】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图8-65,完成下列任务。

①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②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③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教师归纳:

黄土高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

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课堂活动2】引导学生查阅西安的气候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归纳: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通过图片、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概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续表)

课题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概况

  【课堂活动3】引导学生读教材图8-65和P100“黄土高原的塬、梁、峁”材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归纳:

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容易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沟壑纵横的状态。

【课堂活动小结】填表。

自然要素

主要特征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土壤

在“自然地理概况”的学习中,主要设计了三组“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探究、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貌(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各要素特点。

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活动总结”(列表),通过列表对比,直观醒目地列举出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主要特点,十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1.自学辅导,引导学生阅读正文内容,填写下表。

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

主食

佐食

民居

交通工具

2.阅读“窑洞”材料,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

3.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正文内容,说说黄土高原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改变。

4.师生互动总结。

阅读教材P101阅读材料“窑洞”,思考传统窑洞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生:

优点,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生:

不足,内部阴暗潮湿,采光不好,通风不好。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学习,采取学生“自学”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黄土高原的居民生活习惯、交通工具、民居(窑洞)、传统文化(陕西剪纸、陕北腰鼓、秦腔)等方面总体把握黄土高原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续表)

课题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师:

教材图8-71“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展现了哪些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

生:

陕西剪纸、陕北腰鼓、秦腔。

师:

你还了解哪些其他的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

生:

信天游、喜食醋等。

展示黄土高原历史上的生活方式和现在生活方式的典型图片。

让学生从饮食条件、居住条件、交通方式三个方面分小组讨论得出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后教师列表总结:

传统

现代

饮食条件

菜肴简单

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居住条件

传统窑洞

新式窑洞或楼房

交通方式

马车、驴车

铁路、公路

这部分的学习,重点了解黄土高原特殊的民居——窑洞和传统文化。

教师设计了两个表格供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使用。

通过表格中“生活方式”各要素的对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生态环境建设

师: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最重要的问题。

读教材图8-72和图8-73,说明黄土高原采取了哪种治理措施?

生:

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师:

阅读教材P103阅读材料“高原绿了,农民富了”,当地农民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黄土高原的?

生: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师:

除了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

生:

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

生:

生态移民。

小结:

通过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师: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试举例说明。

生:

山西煤炭基地。

生:

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

师:

在建设能源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区建设,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哪些典型的新区呢?

生:

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西咸新区、兰州新区。

这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其目的就是结合地图和文字材料,通过“师生互动”完成课标要求。

(续表)

 

课题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分步导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与范围

2.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3.水土流失严重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1.传统地域文化

2.现代生活方式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水土流失的整治,环境质量提高

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城市化建设加快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明白了黄土高原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视。

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我们要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

教学反思

  本教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利用材料和图片的对比了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的措施以及治理前后的变化,来说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比较充分的地方体现在:

1.歌曲以及景观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黄土高原产生感官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感。

2.问题设计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带领学生通过区域图、景观图、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3.利用表格的方法,总结黄土三种地貌的差异,比较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足:

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在老师的预设下进行的,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准备不够充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