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187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1.docx

《中国当代文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1.docx

中国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一阶段:

(1949.7-1966.4),建国初的17年文学。

第二阶段:

(1966.5-1976.9),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第三阶段:

(1976.11-),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

双百方针

1965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主要内容是: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二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

梁斌

(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冀中地区从事文学创作,建国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

著有短篇小说《夜之交流》(1934)、《三个布尔什维克爸爸》(1942),中篇小说《父亲》。

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播火记》(1963)、《烽烟图》(1983)、《翻身纪事》(1978)。

《红旗谱》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塑造了朱老忠、严志和等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杨沫

(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小说,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党的领导下学生运动的小说。

小说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王蒙

(1934-),祖籍河北沧州。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当代作家,2010年荣登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成名作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6)直指官僚作风,后因此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3)、《活动变人形》(1986)、《恋爱的季节》(1992)、《失态的季节》(1994)、《踌躇的季节》(1995)、《狂欢的季节》(1999)、《青狐》(2004)、《这边风景》(2013)。

中篇小说《蝴蝶》(1980,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最宝贵的》(1978,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悠悠寸草心》(1979,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春之声》(1980,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集《冬雨》(1980),诗集《旋转的秋千》(1988),散文集《王蒙散文》(2000)。

《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作品主要描写了郑波、杨蔷云等学生党员对一些生活困难、思想落后的女学生的热心帮助,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高晓声

(1928-1999),江苏武进人。

1957年因小说《不幸》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江苏分会副主席。

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文笔简练幽默,格调亦庄亦谐。

著有短篇小说《解约》(1954)、《“漏斗户”主》(1979)、《李顺大造屋》(1979,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上城》(1980,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青天在上》(1988)、《陈奂生上城出国记》(1992),短篇小说集《新娘没有来》(1993)、《钱包》(1987),散文集《生活的交流》。

“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了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

《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

谌容

(1936-),原名德容,祖籍四川巫山,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

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当代作家。

谌容的创作题材都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著有长篇小说《万年青》(1972)、《光明与黑暗》(1978),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1980)、《人到中年》(1980,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真真假假》(1983),中篇小说集《赞歌》(1983),中短篇小说集《太子村的秘密》(1983)、《错、错、错!

》(1986)。

《人到中年》主要描写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工作导致几近死亡的悲剧。

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1958年被划为右派,1987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京剧团编剧。

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194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中的人和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志趣,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形成一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格。

著有短篇小说《大淖纪事》(1981,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集《邂逅集》(1943)、《晚饭花集》、《汪曾祺文集》(五卷本)、《汪曾祺全集》(八卷本),散文集《蒲桥集》。

短篇小说《受戒》(1980)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与村姑的恋爱故事。

贾平凹

(1952-),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任中国作协委员、西安市文联主席。

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文学奇才,也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的作家之一。

2010年荣登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

著有散文集《心迹》、《朋友》、《月迹》、《说话》,长篇小说《商周》、《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获1988年度美孚飞马奖)、《废都》(获1977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高老庄》、《古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天狗》,其中《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王安忆

(1954-),生于南京,福建同安人,作家茹志鹃之女。

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代表作家。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著有长篇小说《六九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与虚构》,“三恋”小说(1986,《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长恨歌》(1996,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黑黑白白》、《尾声》、《神圣祭坛》、《王安忆集》、《乌托邦诗篇》,其中《本次列车终点》(1982)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鲍庄》(1985)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流逝》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韩少功

(1953-),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海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中国作协委员。

寻根文学主将,1985年提出“寻根”口号。

2002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七月洪峰》(1977)、《月兰》(1979)、《飞过蓝天》(1981,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马桥词典》(1996)、《暗示》(2002)、《日夜书》(2013),小说集《空城》(1988)、《谋杀》(1989)、《爸爸爸》(1993)、《报告政府》(2005),随笔集《心想》(1996)。

《爸爸爸》、《马桥词典》都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上世纪80年代“文学湘军”指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

莫言

(1955-),本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1976年入伍。

2004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1),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5)、《红高粱》(1986,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欢乐》(1987),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1987)、《天堂蒜薹之歌》(1988)、《酒国》(1993)、《丰乳肥臀》(1995)、《生死疲劳》(2006)、《蛙》(2009,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自传体小说《变》(2009)。

先锋小说

苏童

(1963-),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先锋派

小说代表。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著有中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1983)、《1934年的逃亡》(1987)、《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妻妾成群》(1989)、《红粉》、《离婚指南》、《罂粟之家》、《平静如水》等。

90年代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碧奴》(2005)、《河岸》(2009),著有散文集《寻找灯绳》。

余华

1960-),浙江海盐人。

当代著名作家,先锋派小说代表。

2004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

作品以精致见长,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以极其冷峻的笔调展示人性的丑陋和世界的黑暗,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客观的叙述语言与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而在80、90年代的创作中做出了调整,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逼近生活真实,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但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鲜血梅花》(1989)、《爱情故事》(1989),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战栗》,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2004)、《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2008)、《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2008)。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的求生欲望。

《兄弟》这部小说中增强了叙述的强度,并且写下了余华作品中少很写到的爱情。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海子

(1964-1989),本名査海生,安徽安庆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

他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

1984年第一次使用“海子”笔名发表《亚洲铜》、《阿尔的太阳》。

著有《太阳•断头篇》(1986)、《太阳•诗剧》(1988)、《但是水,水》(1985),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诗集《土地》(1990)、《海子的诗》(1995)。

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

朦胧诗

舒婷

(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曾任中国作协理事。

朦胧诗派代表。

1979年开始诗歌创作。

擅长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诗歌具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诗歌多采用隐喻、局部、象征的手法。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真水无香》,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79)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顾城

(1956-1993),北京人,原籍上海。

朦胧诗派代表。

1993年在新西兰寓所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1962年开始诗歌创作,既擅长写新诗也擅长写旧体诗、寓言故事诗,被称为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童话诗人。

著有长篇小说《英儿》(1994),诗歌《一代人》、《黑眼睛》(1986)、《远与近》、《永别了,墓地》,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诗集《白昼的月亮》、《五人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

北岛

(1949-),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

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朦胧诗派代表诗人。

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1978)、《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中篇小说《波动》(1984),散文集《失败之书》(2004)、《青灯》(2008)。

新写实小说

池莉

(1957-),湖北仙桃人,毕业于武汉大学。

曾任武汉文学院院长、武汉市文联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现为中国作协会员。

新写实小说代表。

著有短篇小说《月儿好》(1982),中篇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2010)、《你是一条河》、《来来往往》、《她的城》(2012,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新写实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

刘震云

(1958-),河南延津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任中国作协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

新写实小说代表。

4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

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

著有短篇小说《塔铺》(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官场》、《一地鸡毛》,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1991)、《故乡到处流传》(1993)、《故乡面和花朵》(1998)、《一腔废话》(2002)、《手机》(2003)、《我叫刘跃进》(2007)、《一句顶一万句》(2009,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温故一九四二》(2012)。

铁凝

(1957-),姓屈,祖籍河北赵县。

曾任河北作协主席,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被誉为“女性主义”作家、“中国最成功女作家”之一。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注重描写人物细腻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中篇小说《麦秸垛》(1986)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著有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无雨之城》(1994)、《大浴女》(2000)、《笨花》,中篇小说《对面》(1993,获庄重文文学奖)、《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1999)、《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3,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哦,香雪》(1982,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1997)、《六月的话题》(1984,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草戒指》(1992)、《女人的白夜》(1992,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铁凝文集》(1996,五卷本)。

《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余秋雨

(1946-),浙江余姚人。

文化史学者、散文家、评论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

196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专业从事散文、艺术评论写作。

著有散文集《文化苦旅》(1992)、《山居笔记》(1995)、《霜冷长河》(1999)、《千年一叹》(2000)、《行者无疆》(2001)、《晨雨初听》(2001)、《笛声何处》(2004)、《摩挲大地》(2008)、《寻觅中华》(2008)、《历史的暗角》(2009)、《何谓文化》、《中国文脉》。

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2009)。

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2004)、《我等不到了》(2011)。

《文化苦旅》共有31篇,作品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作品中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堪称中国当代散文典范。

 

台湾文学

余光中

(1928-),祖籍福建永春,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台湾诗坛称他为“回头浪子”。

当代著名诗人、评论家。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诗歌题材丰沛,风格既古朴典雅又恬淡清新,既沉郁顿挫又明快热烈。

强调诗歌的结构作用,诗歌分为自由体结构、民歌体结构、三联句式结构、欧化句式结构等。

诗歌的艺术成就:

具象美、密度美、弹性美、音乐美。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1967)、《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1969)、《天国的夜市》(1969)、《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2)、《听听那冷雨》(1974)、《青青边愁》(1977)、《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987)、《凭一张地图》(1988)、《井然有序》(1996)。

郑愁予

(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现代派”重要代表诗人,台湾诗坛称他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歌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著有诗集《草鞋与筏子》、《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雪的可能》、《刺绣的歌谣》。

琼瑶

(1938-),原名陈喆,祖籍湖南衡阳,1949年随家迁台湾,现居台北。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

琼瑶小说的语言流畅雅丽,具有古典美,情和爱是琼瑶小说永恒的主题,60、70年代台湾社会出现“琼瑶热”,被评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言情小说第一人,共有42部长篇小说。

作品感人至深,可读性强,绝大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幕。

主要作品有《窗外》(1963)、《六个梦》(1966)、《烟雨濛濛》(1964)、《几度夕阳红》(1964)、《彩云飞》(1968)、《庭院深深》(1969)、《心有千千结》(1972)、《一帘幽梦》(1973)、《在水一方》(1975)、《我是一片云》(1976)、《月朦胧鸟朦胧》(1976)、《梦的衣裳》(1979)、《我的故事》(1988)、《雪珂》(19900、《青青河边草》(1992)等。

 

香港文学

金庸

(1924-),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

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社会活动家。

2010年荣登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金庸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博大精深,结构宏伟严谨,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渗透着个性解放个人格独立的精神。

共出版15部武侠小说,1972年宣布封笔。

1982年推出《金庸作品集》,金庸把《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做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射雕英雄传》(1957)

《神雕侠侣》(1959)、《雪山飞狐》(1959)、《鸳鸯刀》(1960中篇小说)

《飞狐外传》(1960)、《白马啸西风》(1961中篇小说)、《倚天屠龙记》(1961)

《连城诀》(1963)、《天龙八部》(1963)、《侠客行》(1965)、《笑傲江湖》(1967)

《鹿鼎记》(1969)、《越女剑》(19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