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136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答第Ⅱ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的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字体工整字迹清楚,不得超出答题栏边界。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请将答题卷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323年,魏国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这一事件(  )

A.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B.推动了诸侯变法改革

C.否定了嫡长子继承制D.动摇了王位世袭传统

2.遣使巡察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

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

A.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

B.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

C.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D.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

3.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

这反映了宋代()

A.重文轻武导致冗官现象严重B.科举制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

C.人才选拔做到了公平和公正D.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4.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胡惟庸后,正式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同时废除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机大臣“以赞机务”,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这表明明清时期()

A.中央集权始终保持一成不变B.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

C.君主专制以限制相权为核心D.废丞相后相关事务消失

5.西周时期,周天子设置卿士协助管理王畿的财政等事务,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官员选拔和升迁制度。

这说明了当时(  )

A.国家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蕴含着官僚政治的因素

C.贵族政治已经形同虚设D.奠定中华大一统的基础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

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7.明朝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子侄有任科道官者,皆对品改调。

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以卑避尊,改调其他衙门。

其目的是(  )

A.避免官员徇私舞弊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裁减政府冗余官员D.瓦解传统宗法体系

8.“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表明军机处(  )

A.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之权B.关防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C.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D.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9.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  )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10.宋初,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

11.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这反映出雅典(  )

A.民主参与的广泛性B.权力争夺的激烈性

C.政治权利的分散性D.公民参政的平等性

12.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

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13.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B.君主立宪体制尚有待于完善

C.权力制衡机制卓有成效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14.下图是英国农民(a)、工人(b)和资产阶级(c)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  )

A.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B.农村经济的衰败

C.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15.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

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

由此可见,美国(  )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C.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D.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1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17.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

“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

”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18.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部分内容的比较。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

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下列对其说明正确的是(  )

A.法国最早实践了分权政治B.德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

C.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D.都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19.19世纪后期,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

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领事裁判权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

20.“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

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21.《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此条款标志着(  )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2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23.《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4.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

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

由此可见(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25.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

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 )

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26.《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A.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B.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

C.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D.着手发展经济,建立经济基础

27.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

“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28.1941年,毛泽东重申:

“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

这一规定旨在(  )

A.继续推行土地革命政策B.联合不同阶层抗日

C.兼顾农民和地主的利益D.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29.《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

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

”此规定反映了(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中共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C.中共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

C.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31.下表是新中国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人员与比例情况。

以下各项是对此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中共党员

668(占比54.5%)

708(占比57.7%)

民主党派

274(占比22.3%)

284(占比23.2%)

无党派

284(占比23.2%)

234(占比19.1%)

A.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B.代表包括各党派与无党派代表

C.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党制原则D.反映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2.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

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

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

材料反映了(  )

A.我国立法民主不断向前推进B.全国人大加强了全面立法工作

C.人民代表具有立法监督权D.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

共52分)

33.(25分)“传统与变革”的主题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对矛盾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

……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退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光荣革命”后,英国再没有发生过政治革命……近代以英国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社会进步,无不是与温和、渐进的改革联系的。

---摘自《英国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启示》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呜,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

……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来源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

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酋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予遣。

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

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

议行合一,“金鸡独立”。

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之。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和法国革命中对待“传统与变革”方面有何区别?

(8分)

 

(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和法国式“闪电革命”对其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8分)

 

34.材料1895年,中国与日本屈辱地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洋务运动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于是有人说,“洋务运动破产了”。

不过,后人一般仍然认为,洋务运动是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这说明分封制度逐渐衰落,故A项正确;BC项与材料“五国相王”的政治事件不直接相关,故BC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推行王位世袭传统,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2.【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可知,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地方官员,A项错误。

由材料“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可知,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B项正确。

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C项错误。

遣使巡行只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在专制主义制度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

这说明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官员的主体,但是它不能表明AC,当时还是存在恩荫做官的现象的,故排除AC;“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说明当时的科举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故选D;材料不能表明B,故排除。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秦朝统一全国以来,中央集权在不断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加强,故A错误。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是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限制相权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故C错误。

明朝废除宰相后权分六部,相关事务仍然有人在办理,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周天子设置辅助管理国家事务的官员及官员任免和升迁制度,说明官员由天子任免,与世袭的贵族政治不同,带有官僚政治色彩,故B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是春秋诸侯争霸的表现,此时周天子权威衰微,故A项错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反映的是宗法秩序,故B项正确;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霸主地位,盟约中有经济协作内容,但不是促进统一,故C项错误;春秋诸侯争霸,没有走上和平共处之路,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主要意思是科道官与行政的堂上官之间需有亲属避嫌。

在同一管属衙门为长官者,亲属要有回避,即父子、兄弟、叔侄不能在同一衙门系统办事。

主要防止官僚之间腐败和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意思不吻合。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理解,根据材料中“不许太监在侧”“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等信息可知,军机处强调保密性,排除干扰,有利于政令执行,B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A、D两项的内容;材料说的是军机处的保密性,未涉及其权力是否巨大,故C项也是错误的。

9.【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置于鲁闵公之前”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B项错误;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故C项正确;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故D项错误。

10.【解析】:

选C 由材料可知,宋初皇帝剥夺了中书省草拟诏令的权力,而中书省的权力掌握在宰相手中,这一变化自然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选C项。

A、B、D三项都不能体现材料所反映的权力变化特点,故均排除。

11.【解析】:

选D 在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他们可以发言,并不是权力的争夺,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权利的分配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体现了雅典民主中公民可以平等地参政,故D项正确。

12.【解析】:

选B 公法与私法均能体现法律至上原则,故A项错误;罗马公法是规定国家事务的法,其地位高于保护私人权利的私法,体现了国家至上的理念,故B项正确;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贵族政治与罗马帝制,非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罗马不是城邦制,故D项错误。

13.【解析】:

选B “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表明国王还拥有行政权,还没有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

14.【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不断开展,农民人数不断下降,工人、资产阶级人数不断增长,资产阶级壮大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重要条件,故A项正确;不能根据农民减少判断农业凋敝,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壮大不能得出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故D项错误。

15.【解析】:

选D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最高法院负责,故C项错误;“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表明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故D项正确。

16.【解析】:

选D 编撰教科书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可知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不能根据材料“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得出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据材料“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可以得出法国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故D项正确。

17.【解析】:

选D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选举制主要指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该制度在当时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性质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德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其政治制度中仍有明显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

18.【解析】:

选C 美国1787年宪法最早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故A项错误;德国1871年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近代民主政治的范畴,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19.【解析】:

选D “19世纪后期”中国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丧失了很多主权和权利,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了司法独立,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体现了西方资本输出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是指被迫开放一些地区让外国倾销商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美国通过协定关税的方式对中国贸易进行控制,达到倾销的目的,故D项正确。

20.【解析】:

选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21.【答案】A。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天朝上国”的态度,材料中“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说明对外交往政策有所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的华夷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仅仅涉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的半殖民地化以总理衙门的设立为标志,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

]

22.【答案】D。

【解析】 [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化,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化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