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docx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②社会条件:
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
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
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③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
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
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
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论自杀》是代
表作。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①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
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韦伯。
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
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
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
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
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
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③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
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④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
唯实论、唯名论。
实证论、反实证论。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
D.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见解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E.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
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F.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
历史唯物论起指导作用,提供
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
社会学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论。
②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综合性科学,研究
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说明社会学与其他的区别,也说明社会学必须借鉴其他社会科学。
同样,其他社会科学也能得益于社会学。
③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
同属综合性科学。
④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联系:
目的一样,都是为推翻旧社会;理论基础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思想
指导。
区别:
A。
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一政治学角度来研究。
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B。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①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B.社会性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②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学:
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
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
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
转型的加速期。
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
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
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
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要正确对
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varcpro_psid="u2572954";varcpro_pswidth=966;varcpro_psheight=120;
3
5.什么是社会?
社会唯名论: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
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
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
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
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1.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②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②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③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④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
⑥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2.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②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功能:
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③导向功能:
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④既成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3.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①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②传统理论:
孙本文。
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要素,心理
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素。
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
③社会三要素论:
A.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4.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①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
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社会。
基本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②伦斯基:
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③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
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杜尔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
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④我国提出:
转型社会。
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
社会的特征。
⑤墨尔根:
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⑥孔德: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⑦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2
③承认党和政府在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方面已经很大南市场。
④社会主义制度为缓解和根除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
发展。
⑤针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探讨,客观上发挥着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良性运行
的积极作用。
1.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①社会控制:
A.广义:
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一般采用这一概念。
B.狭义:
对社会越轨者加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
②类型:
A.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B.硬控制和软控制(强制性控制与非强制性控制):
C.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D.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E.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2.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①本质:
普遍性与阶级性。
A.普遍性:
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维持其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B.阶级性:
阶级社会,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的方式:
统一性与强制性。
A.统一性:
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
性、即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B.强制性:
阶级的强制和压迫,同时也体现了保持控制统一性的需要。
③作用及其过程:
多重性与闭环性。
A.多重性:
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身上,使其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B.闭环性:
社会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社会控制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3.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①组织控制:
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利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等对该组织的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
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过程。
它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控制范围局限在该组织内部。
②制度控制:
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
的过程。
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明确性。
具体表现为政权和法律。
③文化控制:
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发挥控制作用
的过程。
其特点是广泛性、自觉性和非直接强制性。
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4.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
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①社会控制的度:
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
具体包括:
A.控制力度:
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
空间越小,则力度越强。
23
B.控制刚度:
以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受制裁可能性越大,制裁越
严厉。
C.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致密度越大,控制的程度越深。
②考察是否适度的视角:
A.历史的角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B.社会稳定的角度:
社会是否井然有序。
C.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社会控制能否最大鲜度的给以社会成员自由。
5.什么是社会越轨?
简述有关社会越轨的各种理论解释。
①社会越轨:
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②类型:
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
③理论解释:
A.生物学解释:
体质论。
把人类生物、胜利方面特征作为社会越轨原因。
龙勃罗梭(意)
B.心理学解释:
从人类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原因。
弗洛伊德。
C.社会学解释:
从社会环境中,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理论包括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
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
6.运用解释社会越轨的有关理论,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越轨现象。
1.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①社会工作:
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向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
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其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②含义:
A.社会生活是其主体为增进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而展开的一项自觉资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工艺活动。
B.以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生活而又需要他人帮助的个人和群体为服务对象。
C.用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各方面协调发
展作为基本目标。
2.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办法。
①社会个案工作:
A.社会工作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其问题,帮助发掘潜能,调
适其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B.原则:
接纳原则、个别化原则、沟通原则、保密原则、案主自决原则。
②社会团体工作:
A.会群体为对象,注意群体性质,探讨互动模式及相互关系,引导个人与群体的协调,消除内部人与人的障碍,提
高群体活动的质量,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
B.具体方法:
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群体竞赛。
③社区工作:
A.以特定社区为工作对象,建立社区协调机构,调查和研究问题,组织社区建设,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改
善成员的生活质量。
B.基本程序:
组织社区调查、制订社区计划、建立社区机构、协调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实施社区评价。
24
3.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①起源:
1601,伊丽莎白济贫法。
或1883,德国,疾病保险法。
②正式出现:
1935年,美国,以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标志全球范围社会保障制度的兴
起。
③里程碑:
1942年,贝弗里奇,英国,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
系统的规范了整个的社会保障体系,起了重要的示
范作用。
④反思的新时期:
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对高福利保障制度改革。
4.试比较世界上几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
①就业保障制:
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
享受保障,取决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
通过国家立
法实行,具有强制性。
资金来源于雇主、雇员,政府也负担一部分。
②普遍保障制:
人头补助制。
每个公民或居民,政府按统一标准发放现金补助。
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一部分来
自雇主和雇员的保险费。
③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
按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制定一个最低生活
需要标准(贫困线)。
调查生活水平较低的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
低于贫困线,给予相应的现金或实物补偿。
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④储蓄基金制:
强制性的储蓄保险基金制度。
通过立法,要求雇主和雇员按工资一定比例交纳储蓄保险费,并建
立专门账户。
是一种自助式社会保障模式。
⑤雇主责任制:
立法,雇主对雇员有保险责任。
发生状况,保险费用由雇主直接承担。
5.试析建国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与问题。
①成就:
A.社会保障制度建国后才建立。
B.为城市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C.农村建立了五保户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
D.形成较为完善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
E.创建方便职工的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
F.开展较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工作。
②问题:
A.社会保险范围过窄。
B.国家企业负担过重。
C.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
6.试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①必要性:
A.为适应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现代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B.20世纪80年代依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经历了改革。
但仍未形成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
适应。
②方向:
A.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B.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积极性。
25
C.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1.简述社会指标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含义:
是指反映一定社会过程之数量与质量特征的工具。
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作出简明的、综合的
和公平的判断。
②特点:
A.具体性:
在再现社会现象、社会规律时,必须十分明确的落到实处。
B.定量性:
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变成可以度量的数据。
C.易于解释性:
反映社会现象时,注重于解释和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D.时间性:
社会指标所提供的数据只是反映特定时期,甚至是某个时间的情况。
E.综合性:
社会指标一般是反映社会的或社会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而非个体特征。
F.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
一方面,社会指标往往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设计出来,另一方面,又是对社会现象的最直
接的反映。
2.简析社会指标运动兴起的基本背景。
①1966,美国,鲍尔,《社会指标》,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社会指标运动。
②兴起的原因:
A.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仅仅用经济指标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仅仅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社
会需求。
必须关注对非经济现象的测量,并制定相应的社会发展计划。
B.现代社会,社会的政策决策以及发展计划作用变大。
人们要求对之进行准确的判断或预测。
以往的统计指标不能
满足这一要求。
于是社会指标产生。
3.简述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
①反映功能:
反映社会状态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②监测功能:
对社会状态的监测和社会目标的监测。
③预测和计划:
对未来的发展与问题进行预测。
并制定发展计划。
④评价和比较:
对社会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寻求关于特定社会现象的解释。
4.简述建立综合性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①可行性原则:
尽量利用现有指标,避免大规模重新搜集。
②可比性原则:
注意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指标的可比性。
③准确性原则:
认真核实指标的来源及其准确程度。
④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
⑤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建立不同层次指标体系。
5.简析社会预测的意义。
①历史悠久。
②社会生活节奏和社会变迁速度加快,预测更为重要。
特别是对有计划的社会现代化,社会预测是本质的要求。
③是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之一。
某种意义上,社会学只有能够科学的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才能表明自己的应
用价值,才能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6.简述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
26
①惯性原理②类推原理③相关原理④概率原理
7.试论社会指标体系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