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665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10.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2016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97页-含答案).doc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dm=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3)测量:

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

秒表、手表等。

(2)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60min=360s.

(3)测量:

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

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求速度

用v=s/t求速度

用求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

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复习过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大小:

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适时总结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

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色、响度和音调。

名称

概念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高;

频率小,则音调低。

声音的大小(强弱),常用分贝(dB)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体的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不同。

考点三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1)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

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1)特点:

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

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3、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

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

☆复习目标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3.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能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重点:

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难点:

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复习过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温度计

(1)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

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

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

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

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

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

凝固点

没有

熔化

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举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

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适时总结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丸、钨等。

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过程放热。

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适时总结适时总结

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时可以相互转化的,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通常几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分析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景合理分析。

如:

用久的白炽灯玻璃泡内会发黑。

其原因是电灯通电发光时,在高温下灯丝发生升华成为钨蒸汽;灯灭时温度降低,钨蒸汽遇冷凝华为钨粉附在玻璃泡的内表壁。

故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具体情况见下面的物态变化循环图:

基础检测

1.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B)

A.熔化B.凝固C.液化D.凝华

2.如图1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C)

3.图2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B)

A海波的沸点是48℃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图2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D)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5.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D)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6.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C)

A.沸点低B.密度小C.凝固点低D.比热大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D)

A.雾的形成B.露的形成C.冰的形成D.霜的形成

8.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C)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10.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图3所示的“雾凇”。

“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B)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图3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12.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液化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汽化(蒸发)__的缘故。

13.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放出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备考满分挑战

1.人的正常体温约为(C)

A.30℃B.33℃C.37℃D.39℃

2.如图1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C)

图1

A甲B乙C.丙D.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