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681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docx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

南宋四川吴氏三英雄

 南宋吴氏三大将吴玠吴璘吴挺  从唐往后,历史上很少出现象陆家,慕容家族这样连续出现名将的情况了,唐代名将众多,但基本上都是一代而止,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太强大,和平的时间长,人们的精力主要放到呤诗上了。

宋朝倒是不停打仗,不过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以文抑武,防止出现尾大不掉的危机,所以武将们地位极低,虽然有种家,杨家将,但传说的成分大于实际,尤其是杨家将,成就和能力比不上陆家和慕容,种家更显单薄。

岳飞若是不死,岳云再能生个厉害家伙,还可能会创造历史。

但在这种体制下,四川吴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国际局势的影响,遂成为南宋军事史上一道极为靓丽的风景。

  兄:

吴玠弟:

吴璘子:

吴挺  各位可能会说这不是三代,而是二代人,不过我认为弟弟吴璘,在吴玠死后表现也很突出,再说吴家力保四川,为南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功劳极大,而且在宋朝的体制下,能出现这样的家族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将吴家放到三国、两晋时期绝对不次于上述两家,孙子吴曦倒是叛宋,不过十几天而死未造成大的危害。

而且南宋人们印象里就是岳飞、韩世忠,吴家很长时间被忽略了,所以这里将吴家算成三代英雄,也并不为过。

  在南宋军事史上,吴家将以其英勇善战而著称,在南宋人确定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就有吴氏兄弟合力取得的和尚原、饶风关、杀金平三大战役的重大胜利。

除此之外,吴璘指挥进行的郯家湾、德顺军之战等,也有辉煌的战绩。

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表现和战果得到南宋朝野的一致肯定。

  一、吴玠从士兵到将军  先来说吴玠,吴玠(1093—1139),字晋卿,陇干(甘肃静宁)人。

北宋时从征西夏、方腊,屡有战功。

南宋建立后,即投入西北抗金斗争。

可以看出,吴玠是跨南北宋的一位将领,史载他的出身是很低微的,父亲是一个乡兵,又称寨卒,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却能培育出吴玠这样一位名将,我估计这个乡兵也一定是个有军事头脑的人。

吴玠在征西夏时因为作战勇敢升为义副尉,相当于现在的副班长,是不入品的下级军官。

后来平定方腊时因功升为忠训郎,已是入品的低级武官,我估计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营级参谋了。

  时间进入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吴玠开始了他的名将成长阶段。

为了使文笔更加清晰,就以他经历过的几大战役为主线来写较为合理一些。

吴玠参与了四次大的战役,就是富平、和尚原、饶风关、杀金平之战,一举成名,此后只有岳飞的战功能与吴玠相比。

  在吴玠由小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个人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是曲端,二是刘子羽,三是张浚,四是高宗赵构。

  进入南宋后,吴玠就在名将曲端手下当差,由第十二副将逐步升至右武大夫、忠州刺史,这个官应该不小了,估计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团长了。

而这时他因为英勇善战,得到人们称赞,“是时,端与吴玠皆有重名,陕西人为之语曰:

‘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

’”在名气上已与师团副司令曲端平起平坐了。

曲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缺点和优点极其突出的人,他是宗泽爱将,出身将门,因作战警敏,长于兵略,在关陕极有名,而且极得军队的爱戴,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傲物、不团结同志,与上级王庶不和也就罢了,竟然与下级吴玠也搞不好关系,而且从史书看的资料,事情的原因是曲端派吴玠去彭原店与撒离喝作战,金兵来攻,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

可是吴玠人马太少,金人整军复战,玠军败绩。

端退屯泾原,不去支援吴玠倒也罢了,还劾玠违节度,降官一级。

  而这之前,张浚已经来到川陕,宣抚陕西,就是中央派出的军事专员了,他的参议军事刘子羽知道吴玠才能出众,极力推荐于张浚。

张浚面试了一下,也非常赞赏,就把吴玠提拔为统制,又使其弟吴璘nf掌帐前亲兵。

那么我想在张浚提拨了吴玠后,吴玠还是在曲端手下,而这时曲端是不是由于这件事妒忌吴玠呢?

史书上没有明载,但吴玠对此是非常不满的,平心而论是曲端的不对,就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曲端最起码没有领导的风度和水平,可以说不会领导好副手,也不会与上级相处好。

朱熹对此曾描述到:

“诸帅方互结仇怨,不肯相援,人心惶惶。

”对于此种局面,难辞其咎的人物,是时为节制司都统制的曲端。

尽管曲端不失为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将领,但他一味保全实力,同时又不断企图夺取对西线指挥权,致使本来就处于不利局面的宋军愈加陷入混乱。

金军在西线战事之初,受到的抵抗极为有限,金不久攻陷延安府,陕西北部沦陷。

曲端由于和上级王庶闹的非常不愉快,甚至史书上记载将王庶变相软禁了起来,吓得王庶交出一部分军队才得以脱身,这件事情传到杭州,“曲端要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张浚为了与金兵打一场决战,大举招揽英杰,听闻曲端在陕西屡挫敌军,欲仗其威声杀敌治军,遂入宫以百条理由辨明曲端不反,方了结此事。

  随后张浚特制筑坛,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

曲端登坛受礼之时,陕中百姓奔走相告,三军将士庆声如雷,声声欢呼良久不绝。

可惜的是这种上下级良好关系很快就被老曲同志破坏掉了,真是坏脾气呀。

即使曲端所说是对的,但是讲话是要艺术的,曲端以粗暴的态度屡次激怒张浚,反倒起反作用,后来张浚倒也干脆,将他调走了事。

然后张浚开始经营有名的富平之役。

  应该说富平之役本身的设计没有大的过错,主要战争目的是要缓解中东部金兵对中原的压力,虽然后来败了,仍然部分达到了目的,金兀术等主力确实被吸引了过来,而且又在随后的吴玠手里败了三次,消耗了很大的有生力量,后人猜测这是赵构和张浚合计出来的主意,因为败后赵构非常明确地表明立场,支持张浚的善后措施。

  但是张浚在本次集团军性质的战役中犯下了幼稚的错误,发神经,当宋襄公,当时金兵犯了和麦克阿瑟一样的错误,两枝军队分散,如果张浚能够学习彭德怀、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本可以歼灭一路,取得胜利。

但是这张浚竟然主动通知个金兀术,约定时间地点决战。

在战之前,吴玠,刘子羽等都劝他,可张浚就是不听,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五路皆溃,陕西地皆失,张浚后来也因此被罢了官,降级使用。

  富平军败之后,张浚诛赵哲、贬刘锡、升曲端为左武大夫,欲复用曲端,便去征询吴玠和王庶的意见,吴玠先不肯说,被张浚问得狠了,方犹犹疑疑地说了句:

‘曲端再起,恐不利张公。

’便拱拱手,告辞去了。

曲端的前任上司王庶自是不会说曲端好话。

张浚看得出来,在曲端和吴玠之间只能选一个了,经过一夜的思考,张浚对吴玠的一举一动过了电影,终于下了一个对南宋来说最重要的决定,杀曲端用吴玠。

对此,后人评:

端虽有可诛之罪,然浚非杀端之人。

倒也精当。

历史是复杂的,曲端一生,坚持抗金,出生入死,立下大功,但是他恃才傲物,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果不用吴玠而用曲端,那么以曲端的能力也应该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但可能会造成内部的不团结,含有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而从吴玠以后的表现来看,综合来说是大大优于曲端的。

所以后之人评张浚时曾说错误的发动富平之役是其之失,任用吴玠保全全蜀是其之得,在西部战线上张浚是有得有失。

  但是在杀曲端这件事上,我觉得张浚是做得过分的,他将曲端下狱后,派与曲端有仇的康随断狱。

康随曾因犯纪为曲端当众鞭背,一向恨曲端入骨,(曲端治军粗暴,也是报应),得了调令,甚至来不及告辞亲友,连夜骑快马赴恭州上任。

曲端得信后,长叹一声:

‘吾其死矣!

’曲端有名马‘铁象’,日驰四百里。

死前连呼铁象可惜!

最后曲端七窍流血而死。

其实,张浚应该将曲端调往偏远地方安置就是了,不过据史书所评,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安吴玠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曲端之死吴玠也有促成的因素在内了。

  让我们从使人讨厌的中国人事关系中脱身出来。

现在吴玠开始了让他名满华夏的三大战役。

首先是和尚原之战,分为两个阶段,富平之战失败后,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又升官了)与其弟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退保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

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金对此是很清楚的,而且挟富平一役胜后之威,觉得宋军已是不堪一击,想一举拿下四川,于是兵分两路,由金将完颜没立率部攻和尚原正面,别将乌鲁、折合自后迂回,攻和尚原背面,作战目的就是两军会合拿下和尚原。

乌鲁、折合先期到达原北,三日后,完颜没立发动攻击,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依险据守,派兵轮番战斗,屡败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使两路金军无法会合。

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

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失去威力,只好弃骑步战。

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大败金军。

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无力再战,只得后退。

同时,完颜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

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

  金兵自入中原,还没有败过,对这次失败大为恼怒,声明就打吴玠。

于是金兀术亲自率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吴玠决战。

而这时由于金兵势大,吴玠与兄弟吴璘手下只有数千士兵,与外界隔绝,竟然内部有人图谋劫持吴玠兄弟投敌,吴玠知道后并未穷究其人,而是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

并对兄弟吴璘道:

“今日是我兄弟报国的日子,万一兵败,宁我兄弟先死,决不使将士先亡。

”将士皆感泣,愿为用。

吴玠大喜,于是开始布置战术,命诸将选劲弓强弩,每弩三个弹药基数。

十月,金兀术下达了攻击命令,吴玠与吴璘挑选劲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诸将分番迭射,连发不绝,势如雨注,号为驻队矢(可以称为古代的AK47),这一天竟然打退了金兵32次连营级的进攻,可见激烈程度,终于使金兵稍微退却。

吴玠便开始使高招了,趁着金兵中场休息时候,分遣诸将,从间道绕出,断敌粮道,且令兄弟璘带弓弩手三千,往伏神岔沟,自己带队发挥我军善长夜战近战的特点,竟纵兵夜击,连破敌营十座,兀朮仓皇败走,奔至神岔,一耳炮响,箭如飞蝗。

兀朮抱头鼠窜,身上还中了两箭,耳中且听得有人呼道:

“兀朮休走!

”此时天色未明,不辨左右,兀朮恐被敌认识,亟把须髯剃尽,飞马遁去。

  此战,吴玠在战前仔细研究,作好同志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然后在战斗中以已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巧妙安排,多路出击,是积极防御作战的经典战例,据说写入了南宋教科书中。

当然,战斗的胜利是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人民用小推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金兀术,史载:

“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

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

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

”从这一点看来,吴玠比之曲端的人民基础是不差的,张浚倒没走眼。

而在此役后,吴玠树立了自已的权威,成为西部战线上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成为了金朝的眼中钉,欲拨之而后快。

  有趣的是,此役后金兀术很长时间不再打吴玠的主意,他手下的将官私下里都议论主帅怕吴玠,金兀术倒不以为然,不过我想他心里对吴玠是非常重视了。

为什么不找吴玠作较量呢,原来中原吃紧,李横打得刘豫招架不住,连连发电报催兀术救援,兀术衡量了一下局势,觉得刘豫这个政权还很需要,于是带队赶去支持这个汪精卫去了,留下撒离喝与吴玠相持。

吴玠听说只剩下一个撒离喝,便留弟璘守和尚原,自率军驻河池,一面檄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巩诸州。

金将撤离喝得报大怒,不过他就是害怕吴玠,于是采取迂回进攻的战术。

一军西入仙人关,牵制吴部;自领主力避开和尚原,由长安进攻商州击败宋将王彦部,继续沿汉水西进,兵锋直指饶风关。

宋兴元知府刘子羽一面派部将据守饶风关,一面向吴求援。

  刘子羽是吴玠的第一入党培养人,吴玠一听当即亲自率数千摩托化精锐部队日夜奔驰300里,及时赶到,吴玠还真是喜欢撒离喝,没打响之前弄了几个大黄柑派人给老撒同志送去,说是劳军:

“大军远来,聊用止渴。

”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

“尔来何速耶!

”。

没办法也得打呀,于是金军身披重甲,从山下向上仰攻,采用三人一组的编队,一人在前冲锋,两人随后保护,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补充。

吴玠仍然是老办法,弓弩齐发,大石狠砸,激战六天六夜,敌人横尸漫山遍野,仍猛攻不退。

吴玠决定采用攻守结合战术,招募5000人组成敢死队,准备夹击敌人。

不料,有一名小校叛降金军,引领金军走小路绕到关后,居高临下攻击宋军,吴玠抵挡不住,(汉奸真是多)败退西县。

金军乘势攻入兴元,刘子羽焚去兴元积贮,退屯三泉。

撤离喝遂驰入兴元,进兵金牛镇,四川大震。

子羽从兵不满三百,粮食复尽,但与士卒取草芽木甲,权作充饥,一面遗玠书,誓死诀别。

应该说撒离喝这次用兵扰仙人关牵制吴玠还是非常明智的,吴玠知道仙人关非常重要,从饶风关下来直赴仙人关,唯恐有失,得子羽书,感动哭泣,一时犹豫,尚无行意,爱将杨政大呼道:

“节使不可负刘待制,否则政等亦舍去节使,自去逃生了。

”义声直达。

玠乃从间道往会子羽,子羽因留玠共守三泉。

玠答道:

“关外为西蜀门户,不应轻弃。

”乃留兵千人,助刘子羽守三泉,自己仍回守仙人关。

  子羽既与玠别,即巡阅形势,设计保守。

望见附近有潭毒山,峭壁斗绝,上面却宽平有水,乃督兵建设营垒。

垒方筑就,金兵大至,相隔只数里。

子羽据着胡床,危坐垒口,并没有慌张情状。

诸将俱泣告道:

“这非待制坐处。

”子羽道:

“死生有命,子羽命中该死,就死在这里,汝等不必惊慌,要死同死,或者倒未必死哩。

”道言未绝,金兵蚁附而来,但仰见子羽戎服雍容,安然坐着,反令金人莫名其妙。

撤离喝亲出觇视,也疑子羽是诱敌计,不敢近前,况又山势陡绝,不便援登,就使用箭上射,也万分吃力,未必能及,因即挥兵退去。

子羽见金兵已退,方起兵回营。

诸将均服他胆识,益加敬佩。

撤离喝返至凤翔,复遣使十人,往招子羽。

子羽将九人斩首,独放一人归去,且明谕道:

“归语尔帅,欲来即来,我愿与死战,岂肯降汝?

”使人吓得心胆俱裂,抱头驰还。

撤离喝终不敢再进,并因饷运不继,杀马以食。

子羽与玠复屡用游兵四扰,弄得撤离喝寝食不安,只好还军。

子羽复约玠出师掩击,吴玠早有准备,在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南)率军邀击,“金兵大败,堕涧死者以千计,尽弃辎重”,退回凤翔。

此战虽然金兵小胜,但损失惨重,死伤过半,得不偿失,所谓金虽胜而不胜,宋虽败而不败。

对于此次战役,令我备感迷惑。

  刘子羽(1097--1146年),字彦修,早年随父在军中,南宋初任秘阁修撰、池州知府。

后受知枢密院事张浚的器重,张浚宣抚川陕时,辟刘子羽为参议军事。

后张浚率5路大军进攻金兵,在富平(今属陕西)被金兵战败,国内震惊。

当此之时,许多将领主张撤退,而刘子羽力主坚守蜀地,并亲自单骑北上秦州,召集宋军旧将余部,又重用吴玠,派他守卫和尚原。

绍兴四年(1134年),因富平之役与张浚一同被免职。

不久复出。

此后,因力主抗金,晚年受秦桧打击排挤,再次被免职。

绍兴十六年去世,终年50岁,谥为“忠穆”,后改谥“忠定”,追封魏国公。

朱熹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

刘子羽不仅是一位力主抗金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

他做官时与吏部侍郎朱松相交莫逆。

朱松去世时,将儿子朱熹托付给刘子羽。

刘子羽不负所托,与弟弟子翚一同教导朱熹,将他培养成人。

后来,朱熹成为中国历史上与孔子齐名的一代儒学大师,是与刘子羽兄弟的教诲分不开的。

刘子羽长子刘珙后来也成为一时的名臣。

  而且吴玠就是刘子羽首先挖掘出来并大力向张浚推荐的,但在这次战役中,吴玠对他的态度我感到不可理解,首先日奔300里救援恩师是正常的,但随后被撒离喝偷袭成功后,当时刘子羽约吴玠同守三泉,吴玠留很少一部分兵助守,自己又回仙人关去了,结果逼得刘子羽弄了个空城计蒙混过关。

史料上面记载道:

  [初,饶风关破,子羽与吴玠谋守定军山。

玠惮子羽,遂西;子羽亦退屯三泉县,从兵不及三百,与士卒同粗粝,至取草木芽蘖食之,遗玠书曰:

“子羽誓死于此,与公诀矣。

”时玠在兴州之仙人关为守备,得书而泣。

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

“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亦舍节使去。

”玠乃从麾下由间道与子羽会于三泉。

金游骑甚迫,玠夜视子羽,方酣寝,傍无警呵者,曰:

“此何时,而简易乃尔!

”子羽慨然曰:

“吾死命矣,夫何言!

”玠泣下,复往守仙人关。

子羽约玠共屯三泉,玠曰:

“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

金人所以不敢轻入者,恐玠议其后耳。

若相与居下,敌必随入险,则吾势日蹙,大事去矣。

今经略既下,玠当由兴州,河池绕出敌后褒斜山谷,如行鼠穴。

敌见玠练出其后,谓将用奇设伏,邀其归路,势必狼顾。

吾然后据险邀击,可使遁走,此所谓善败者不亡也。

”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凡十六日而成,其众稍集。

既而统制官王俊又以五千人至,于是军势复振。

]  这段话说吴玠的战略意图是很明白的,他认为仙人关的重要性是强于刘子羽据守的三泉,而且如果两人在一个地方守卫,害怕金兵从仙人关进攻,则大事去矣。

而他在仙人关据守出奇兵迂回敌后,效果应该更好一点,这倒是一个将领正常的思维,不用多说。

只是看到“玠惮子羽”这句话非常不理解,为何吴玠面对精锐的10万金兵不怕,却怕自己的伯乐恩师,真是想破了脑袋也不明白。

各位哪位网友帮查查这方面的资料,能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来。

  话休絮烦,这第二次战役没有金兀术的参与,撒离喝倒也打得中规中矩,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各有得失,不过毕竟金兵是无功而返,应该算南宋小胜。

接着就是第三次战役,也应该是最惨烈的一场,即仙人关之战,也有称杀金坪之战,其实都对。

  饶风关战后,吴玠预感到撒离喝一定会向金兀术汇报情况,以金兀术之个性,必定要来一次大的决战。

面对这种情况,再守和尚原就不明智了,一是战线过长,二是运输困难,不如放弃和尚原,全力经营仙人关防线。

于是,下令吴璘从和尚原转军到仙人关右,修筑二道营垒,称“杀金坪”,作好迎敌的准备,金军于当年十一月占领和尚原。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完颜宗弼、撤离喝、韩常等金朝名将,统领金、齐联军10万人,杀奔仙人关。

吴玠派1万宋军把守仙人关,担负正面阻击敌军;主要兵力在杀金坪筑起两道防线。

这场战斗是非常惨烈的,战前计划吴玠守仙人关,吴璘守杀金坪。

  战斗打响了,吴璘率兵从七方关向杀金坪运动,非常近的距离竟然与金兵战了七次才得以与哥哥吴玠会合,吴玠率军首当其冲,金兵先对吴玠的阵地作试探性攻击,被玠击走。

又以云梯攻垒壁,杨政以撞竿碎其梯,以长矛刺之。

于是金兀术观察后以重兵主力开始向吴璘守的杀金坪猛攻,吴璘拔刀画地,谓诸将曰:

“死则死此,退者斩!

”金分军为二,兀术阵于东,韩常阵于西。

璘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左右逢源,随机而发。

战久,璘军少惫,急忙撤到第二道防御阵地。

金生力军随即杀到,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

璘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

这时候撒离喝驻马四视说道:

“吾得之矣”第二天,金兵进攻西北楼,此楼占据位置极佳,士兵手持AK47向下扫射杀伤力极大,大将姚仲与金兵展开大楼保卫战,楼斜了,就用绳子系住拉正。

金兵用火攻楼,以酒缶扑灭之。

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吴玠看到时机到了,派勇将田晟率一军都拿着长刀大斧冲入敌阵,如同疯子一般,见人就砍,勇不可当,明炬四山,震鼓动地。

晚上,吴玠看出金兵的进攻势头已经被成功遏制住了,于是果断改变战略,仍然发挥我军善长夜战近战的优良传统,主动出击,派统领王喜、王武率还未上阵厮杀的战略预备队,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大乱。

两队趁乱猛冲猛打,乱军之中名将韩常被流弹射中左眼,看来这主不如夏候惇,金兵开始溃退。

这一退就又遇上吴玠的拿手好戏,被吴玠埋伏的兵马路上伏击二次,大败而还。

这场战役开始前,金朝下了最大的决心取得四川,自元帅以下,都带着老婆孩子想胜后长住四川,此役一败,估计是带着老婆孩子又回去了。

  在此战役中,吴玠与兄弟吴璘及手下将领仔细研究,提前动手,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在战斗相持阶段面对敌情灵活机动,抓住一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金朝才发现短时期想占领四川是不现实的,史载金不敢窥蜀。

而通过此战,基本上确定了双方的防线,四川成为南宋极其稳定的大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直到金朝灭亡也没有能够进入四川。

吴玠也凭此战确立了在川陕的绝对权威,开始了吴家的辉煌历史,战后高宗授吴玠川、陕宣抚副使,其实是全面主持工作了。

  随后吴玠又剩胜收复了以前丢失的几个地区,但都是小的零星的战斗,不说了。

这以后直到吴玠病死,四川一线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斗,双方的攻防战基本结束了第一个大的回合。

当然下一次的表现机会就留给弟弟吴璘了。

  在军事上,吴玠的才能是无需怀疑的,在政治上吴玠也表现得非常成熟,他非常善于处理与朝廷的关系,避免卷入朝廷斗争,深得朝廷的信任。

吴玠是由刘子羽推荐,经张浚一手提拔起来的。

后来,绍兴四年,当张浚和刘子羽被贬官,受到迫害之时,吴玠正在西北掌握军权,谢绝朝廷给他新任的宣抚副使一职,希望以此争取朝廷对张浚、刘子羽的宽大处理。

吴玠在奏辞新命之时,将自己和尚原、杀金平的胜利归功于刘子羽对自己的荐拔和合作,希望追还对张浚和刘子羽的成命而少宽典刑。

宋高宗虽然说后来的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实际上是不得不采纳了吴玠的意见,他还因此告诫台谏官今后论事要审实、务大体。

绍兴五年,吴玠主动请求到朝廷入对,朝廷没有答应。

吴玠又奏遣其子来奏边事,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得宋高宗十分满意,对别的大臣说:

“玠比尝请入觐,今又遣其子来奏事,可谓得事君之体。

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可嘉也。

”  绍兴七年十一月,吴玠派人到朝廷请求犒军(要钱),高宗对他说:

“归语吴玠,玠自小官拔擢至此,皆出于朕,非由张浚也。

大丈夫当自结主知,何必附托大臣而后进?

”高宗为了稳住吴玠,采取极力笼络他的态度,其依靠吴玠的心态非常明显。

在这一点上,南宋唯一在战功上超过吴玠的岳飞,就没有吴玠表现的成熟老练,虽然被千百年来怀念,几个人也跪在像前挨骂,但毕竟于国事无补。

岳飞若能向吴玠学习,善自保养,培养岳家后代,等到孝宗一朝还能再立殊功,至可惜也。

  吴玠的人品也是很不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同志们学习:

  1: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2:

爱护下属,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搞一言堂。

禦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

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

  3:

严格要求自己,搞好廉政工作。

有一次赵构赏了吴玠家好些钱,还对大臣说:

“吴玠在四川时间可不短了,家里竟然还不富裕,实在是违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次我赐给他钱,让他补补家用。

”后来又给了好几次,加一块可算是不少的数目,按现在的标准,吴玠应该算是百万富翁了,不过比起我党的干部真是小菜。

  可惜的是好心办成坏事,有了这么多钱,晚年的吴大帅竟然开始胡闹起来了,在成都到处洗桑拿,找三陪,包二、三奶,一时间风流快活之至。

吴玠是很佩服岳飞的,于是竟然不远千里送了几个MM给岳飞,岳飞估计是夫人管得太严,无奈何又送回来了。

吴玠也不介意,觉得身体有些支持不住,于是开始找偏方进补,结果吃坏了,咯血,赵构一听大惊,急派御医往四川赶,没赶到吴玠就不行了,病死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仙人关!

    二,吴璘  现在我们来看吴玠之弟吴璘的英雄事迹,其实吴玠的三大战役吴璘都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计划者亲历其中,在这三次战役中,吴璘在作战时勇敢坚韧,在谋略上由于吴玠的言传身教逐渐成熟起来,到最后的仙人关一战,吴璘已经开始出谋画策了,正是他在战前给吴玠的信中提醒吴玠仙人关地势不利防守,必须自筑工事,而且一道不保险,最好筑成二道工事,而战斗很好地验证了他的预见是正确的。

  吴玠死后,根据宋朝的祖宗家法,中央害怕吴氏在四川势力太大不好控制,没有让吴璘接他哥的班,而是另外派了一个文官叫胡世将来全面主持川陕的工作。

这位胡世将却是一位极有水平的人物,他来到四川上任第一天,大家都来接风洗尘,史书上记载:

  世将既除宣副,诸将皆贺,世将语之曰“世将不能骑射,不知敌情,不谙边事。

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朝之故事,以文臣为制将尔。

自今以往,军中事务,皆不改吴宣抚之规模。

世将有所未达,诸公明以指示;或诸公有所未达者,亦当奏闻。

各推诚心,勿相疑忌,共济国事可也。

”诸将皆拜谢。

  胡世将也知道对一班武将最好是有话直说,实话实说,而且全说到点子上了,他的意思很明白,说我不会骑马,不会射箭,不熟悉边防事务,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国家惯例,以文臣领武将(够坦白),反正我不懂,以后军事上的事全按吴玠在时的规矩办,我不懂的各位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