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460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3.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1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13)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2、学习文章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段式,并练习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2、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启情导入

1、同学们,通过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

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xxx主席的深情演讲。

2、板书课题:

  为人民服务

  学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预习内容。

  (字词、主要内容、查找的资料等。

三、品读课文

1、回顾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是什么?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自学好了之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当学生交流完某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自然段写了什么以及在表达上的特点。

4、看板书总结:

  本课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写了三方面内容: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要搞好团结。

这就是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先总论后分论。

  板书:

  总分

5、其实这种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形式在本课的自然段中也有所体现,你们发现了吗?

  (生:

第2、3自然段。

  ⑴自读第2自然段,看看xxx是如何先总的阐述观点,再分层论述的?

  ⑵指名回答。

  ⑶按照这一自然段“先讲……再讲……接着讲……最后讲……”自己练习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段落层次。

  ⑷再指名说。

  ⑸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演讲的语气):

  自读、指读、齐读。

  ⑹集体背诵。

四、返顾整体

1、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深深的怀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与本课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议论文,毛主席围绕着“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采用了先总论再分论的结构形式,把几个方面的意思像层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

他在讲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使文章观点更有说服力,结构更加严谨。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讲要求,指名读:

  ⑴观点明确,语言清楚流利。

  ⑵恰当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

可以引用,可以举例。

  ⑶话题:

  从本课学习的“谈批评、讲团结、生命的价值”中任选一个话题。

如:

“生命诚可贵”“团结就是力量”“正确对待批评”等。

2、自列提纲后小组交流。

3、指名在全班内演讲。

六、拓展延伸

  屏幕出示诗歌《怀念张思德》,师生齐读。

 

二、语文阅读理解

2.

逃跑的火焰

周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睛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

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⑧我的心颤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⑨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10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

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令我震撼的画面:

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

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向远方飘去!

1.在这个原野冬猎的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请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

(每空两个字)

“我”的感情变化:

惊奇→()→()→()

2.第①自然段属于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加以赏析。

4.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冬天里遇到的童话》,比较阅读下面诗句和选文,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有一年冬天/我遇到一个童话/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5.选文第⑦段写道:

“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

(40字左右)

1.暗喜同情震撼

2.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渲染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3.略

4.《冬天里遇到的童话》:

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逃跑的火焰》:

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爱怜和关爱,对狐狸抗争厄运所表现出的努力与凄美的惊叹。

5.示例:

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

(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

 

3.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

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

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燃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

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

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

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

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竞将白色的粉笔点级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

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

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

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珠的日子?

当她从粉笔金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

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美,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

“老师先不要撕。

请先看看那些字!

那纸上面有字。

”.

⑦玲玲轻轻撕开纸,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

“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条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

”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

玲玲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

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

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

玲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

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

转过身,书写。

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

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

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

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

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

蹊跷:

婆娑:

2.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得很美,请你摘录下一句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这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自然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4.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

5.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爱无言,只需行动。

你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体现人间真情的事例吗?

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溪跷:

奇怪、可疑。

婆娑:

盘旋舞动的样子。

文中指美丽而妩媚。

2.示例:

“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厖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爱心之下,玲玲感到非常感动和温暖,所以握粉笔写字都感到十分有力。

3.老师的手指裂开流血了,但她仍继续写粉笔字。

学生看了心疼,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4.一是指学生们为了保护老师的手而包在粉笔上的彩纸;二是指学生们对老师的关怀在老师心里筑起了一道隔离冰冷和疼痛的最温暖的心墙。

这里用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作温暖的墙,给了老师无限的温暖。

5.在我去北京旅游爬山时,一位老人爬着爬着突然晕倒在地,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上前去搀扶一下这位老人。

就在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上前拍了拍老人的背说可能是中器了,他毫不犹像地从自己的旅行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喂给这位老人。

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感动了周围的人,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因他面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应该向这位年轻人学习。

 

4.

友情不应两败俱伤

余显斌

①十五岁时,正读初三,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班长。

那种感觉,只有三个字:

爽歪歪。

②当上班长,得发表任职感言。

③我站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说,这一刻,我很幸福,我发誓,我会带着全班,夺得全校的文明班级称号。

我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④可是,铁姐们儿朱芷却没鼓掌,假装睡着了。

⑤下课,张逸跑到我跟前白着眼道“班头,那样的狗屁死党,踹了。

”当时,张逸是副班长,所以,我们俩志同道合。

⑥张逸另一个对朱芷不满的原因,是朱芷拿了她的一支笔。

⑦那支笔很好看,是张逸书法竞赛时得的。

可是,不久就不见了。

也就这时,我发现,朱芷也有这样的一支笔。

⑧于是,我悄悄告诉了张逸。

⑨当时,我的心里暗喜,觉得自己班头在望了。

⑩是的,朱芷当时也想竞聘班长。

她曾私下里对我说:

“莫颜,让我们公平竞争吧。

”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

那一刻,我心里一沉,知道自己一定会输,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朱芷都比我突出。

我想当班头,特想当班头,那多出彩啊。

我想,我得盯紧了,赶紧找找朱芷的死角,给她致命一击。

朱芷落选后,每次见我,态度都冷冷的。

我当然不能,因为我是班长,是全班的领导,领导得大度。

一次,我赶上她,特意套近乎道:

“朱芷,我们一块走吧。

”朱芷轻轻一笑,没回答。

张逸后来说:

“忌妒。

”还说,我当选班长,全班53票,唯一少朱芷一人。

张逸从大局着想,喟然长叹:

“有这样一个爱拿别人东面的人,班头,我们想当文明班级,不可能的。

”说完,她悲天悯人地摇摇头。

本来,朱芷偷笔的事,张逸准备上报老班的,被我拦住了。

张选狠狠哼了一声,说饶了她一次。

事后,没在班上宣传,仅限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说说罢了。

即使这样,对朱芷仍然十分不利。

不利的表现,第一,她竟选班长失败。

第二,大家都冷着她,好像她身上有细菌一样。

她从大家旁边走过时,大家都纷纷让开。

她无法在班上呆下去,转到了另一个班。

她走时,大家没人理她,也没人去送。

外面,只有小雨在不停地下着。

张逸的笔,后来得知,是她小弟弟拿去了。

一次,她回家写作业,小弟弟看见那支笔漂亮,偷偷拿着跑了,到小区的小朋友们面前显摆。

显摆结束,不见了,怕张逸修理她,就咬着指头没敢告诉张逸。

当张逸把这些告诉我时,中考刚刚结束,天气炎热的火一样。

我气坏了,质问她:

“怎么不早说?

张逸白着眼睛,很丧气地说,自己也是刚刚知道的。

我们说完,都站在太阳光下不说话,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

叫得人直想流泪。

老班也是此后听我说的,她一方长叹:

“那次学校奖励的笔,是一个制笔公司赞助的。

”老班接着解释说,公司老板就是朱芷的老爸。

一刹那间,我明白了,朱芷为什么有那样一支笔。

其实,她当时可以申明啊,为什么就忍了下去?

我发了信息给她,询问原因。

不一会儿,接到回信:

我们是朋友,如果我申明,大家一定会怀疑你是为了竞争班长,故意诬陷我,你怎么办呢?

言外之意,既然有一方要受到伤害,就让自己去承担吧。

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

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鳞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这一切知道的还不算晚,因为,高中,我和朱芷仍可以在一起。

(《作文与表达》2014年10期)

1.请联系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

(2)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

叫得人直想流泪。

2.本文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请从文中摘录一句话作答。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朱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你认为“那一刻”,“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内心独白。

 

1.

(1)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朱芷得意的神情,表明她对竞选班长成竹在胸。

(2)点明季节,渲染炎热烦闷的氛围,烘托出“我”和张逸心烦意乱、不知所措的心态。

2.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端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3.朱芷宁可自己被误解也不愿意“我”受到伤害,说明她是一个重视友情,顾全大局的人。

4.略

 

5.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①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②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

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③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忌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④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

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

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许多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⑤老常从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⑥老常被派出所抓啦!

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⑦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

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

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

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最后,所长只好打电话到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⑧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⑨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⑩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

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

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⑥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写出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顾忌——()

依然——()宛如——()

2.根据所给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2)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

(3)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4)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

3.作为全校最守时的人,老常为什么并不受我们爱戴?

4.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孩子们问老常的话,实际上他们想表达什么?

5.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常是一个怎样的人。

6.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尊敬顾虑仍然犹如

2.

(1)惺忪

(2)有声有色(3)议论纷纷(4)理直气壮

3.①他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②还因为他没老婆。

4.同学们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老常打铃太“敬业”以至于像专业学过一样,这样我们就更讨厌他。

5.朴实,认真工作,精益求精。

6.点明中心,提出作者对老常以及像老常一样的人的赞扬,做事追求完美,做人追求高尚。

 

6.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

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

第一次仔细看她:

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

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

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

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

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

“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

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

”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

“可以吗?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

“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

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

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

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

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

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

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

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

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好像——()惊奇——()温暖——()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

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仿佛惊讶暖和

2.动作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