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440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docx

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

试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

摘要:

21世纪,是我国大展拳脚之时,和谐共处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结合,给予新媒体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环境。

新媒体是继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起来的媒体形态,踏凭借传覆盖范围广、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优势逐步占据传播媒体的主体地位,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那么,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事件频发的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媒体公关,正确引导和有效发挥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成为我们不可回避并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Abstract:

FrequentwideisthecombinationofdevelopmentstrategyinChinainthe21stcenturyistoflexitsmuscles,theharmoniouscoexistenceofthecountryandtheworlddevelopmenttrend,givingnewmediaprovidesopportunitiesandspaceenvironment.Newmediafollowingbroadcast,newspaper,televisionandothertraditionalmedia,anewmediaform,stepbyvirtueoftransmissioncoverage,sowingspeed,interactivestrongadvantagesgraduallyoccupythemediasubjectstatus,showingtheirresistibledevelopmenttrend.Then,thecurrentourcountryisinemergencyperiod,howtoeffectivelyofmediapublicrelations,correctguidanceandeffectiveplaytothenewmediainemergenciesinthepositiveenergy,becomeourcannotbeavoidedandImportantissuestoponder.

关键词:

新媒体突发事件正能量

一、前言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媒体发展呈现多样化。

从2001年第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召开到2015年第十五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历时15年之发展,对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权威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已有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成为网民,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6.20亿,超9成网民。

庞大的数据,是网络发展的结果,很多网友直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了解社会信息。

微博、飞信、微信、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上团购等都是通过新媒体虚拟结构完成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和娱乐平台。

今年全国两会,从客户端和微博首次跨平台视频直播到VR全景展示人民大会堂,人民日报新媒体在创意传播上“玩”出了新高度。

“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这两天,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的众多H5产品,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既有图文解读,又有视听和游戏……几乎刷屏了手机朋友圈。

在3月5日的上午,当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结束的仅两个小时内,H5产品《原声回放!

一起来听总理的工作报告》上线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当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

同时,今年经济之声也在广播端和移动端共同推出融媒体产品《两会经济之声》,将两会上政府的声音、代表委员的声音根据主题内容节选下来,配上文字、图片,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

点点按钮,就能听到两会上最新鲜、最有关注度的经济声音。

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新媒体报道,让更多人参与到两会中来。

“这些H5的产品看着挺好玩,我都转发到朋友圈了。

本来以为两会离自己远,但是用这种趣味性的方式一解读,觉得两会离我们老百姓挺近的。

”安徽省池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潘岑告诉记者。

最终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下的今年两会圆满结束,其中新媒体以其便捷、直观及良好的互动性,很好地发挥了移动互联网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方面的优势,为受众带来了一个即时、全面、立体的两会。

同时也表现出了新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传递正能量方面提高了时效性,对正能量的传递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

同样,新媒体突发事件方面也能表现出正能量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也正处于社会转轨期,市场经济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剧,以及法制不完善引发的社会不公,导致各类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频发。

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具有无法预见性,即使是重大疫情的发生也难以预知并控制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的运作,使人们既得利益丧失或可能丧失,严重者甚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威胁和损害,乃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对突发事件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

那么在当今网络环境下,面对新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媒体公关,正确引导和有效发挥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成为我们不可回避并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的再认识

(一)突发事件

1、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突然,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事件。

在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界定为: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有四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事件的突发性。

事件发生突然,难以预料;二是事件的严重性。

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三是事件的紧急性。

事件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否则将出现严重后果;四是事件的类别性。

我国把各种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从而有利于事件的分类管理。

2、突发事件的特征:

首先是不可预见性。

任何突发事件都是在人们未能预知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四川地震)抑或是人为灾难(如昆明火车站砍杀事件),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和媒体机构对此都毫无察觉和准备。

其次是重大影响性。

通常突发事件产生的破坏性很大,波及范围也比较广,对于毫无征兆就发生的突发事件,公众的防范和处理能力较弱,在精神和物质上遭受双重打击。

突发事件是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亦是媒体机构追逐的热点。

但由于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等特点,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个敏感的领域。

如果报道时机、方式和内容不恰当,不仅会造成信息混乱,还会阻碍事件的解决进度,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此期间,新媒体所蕴含的分权和赋权特质,正以频发的突发事件为契机,逐步唤醒社会公众的政治意识和民主热情,催生网络新意见阶层的崛起。

(二)新媒体

1、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首先提出的。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新媒体”的内涵确定一直未统一,各种组织机构、专家学者、新媒体的使用者都从各自所处的不同领域、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对新媒体的定义是: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特点。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

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

目前叫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通信网等渠道并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服务终端,向广大民众提供社会信息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如:

“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

那么对于什么才是新媒体呢!

学术界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形态、渠道以及受众群体,本人比较倾向XX百科的解释。

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为基础,通过服务终端(电脑、手机、数字电视)让社会大众获取社会信息以及生活娱乐的平台。

2、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众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技术、互联网领域。

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的成功或者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支持,新媒体表现出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几乎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传达到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广阔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就可以以传播者的身份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

2、信息发布实时

与传统媒体相比,只有新媒体才能真正做到毫无时间限制,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报道,随时加工和发布信息。

受众也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3、互动性强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个核心关键词,新媒体就是这样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接受体和信息源产生互动,我们拿手机看视频、读新闻,可以发消息,直接进社区去讨论这样一个新闻,去讨论这样一个内容,它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4、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

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

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

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向,传统媒体也有新媒体无法逾越的鸿沟。

比如它的公正性。

传统媒体严格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于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原因,以及其他各界对于此事件的看法进行了严格的核实,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这些都是新媒体难以做到的。

3、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世界新技术的发展从单一技术到智能技术再到生物技术,以美国为主的生物技术将成为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我国在新技术方面发展起步晚,但其起点高,虽然有众多条件尚未成熟,总体上是好的。

根据相关材料总结得出,我国新媒体发展以及初具规模,呈现出两大趋势,第一,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成熟。

第二,新媒体受众群体逐渐普遍化。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特别是新媒体受众群体的普遍化。

这从2015年6.20亿的手机网民规模就能轻易看出。

可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媒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电子邮件、MSN、博客、短信、论坛再到今天非常流行的QQ、微博、微信等,传播途径、方式更大众化,多样化,突出了新媒体发展之潮流,为传播正能量起着很大的社会效益。

(三)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

在物理学巨著《量子力学原理》第四版科学出版社中文版287页他提到:

“这个负号是相对论所要求的,它的意思是由两个变量所组成的力学系统是具有负能量的谐振子。

”而我们本次要研究的正能量却是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中的“正能量”。

书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的潜质,可以使人展现出内在的自我形象,使其充满自信。

 

那么根据社会及网络上关于“正能量“的传播”,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能量,就是“正能量”。

正能量,既可以是一种处事或处世的心态,亦可以是处事或处世的方法。

只要是为着好的结果,好的方向,有益于公众,集体利益的行为,都是有正能量的行为。

 那么“正能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以及文化的觉醒,说简易点,那就是个人至国家的积极发展观,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表现出来的内在体现,是推动国家及个人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新媒体发挥正能量作用,在突发事件中传递正能量成为主流。

新媒体以“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其发展大众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能量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体现出来的内在需要,也就是说正能量乃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那么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新媒体在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正能量作用。

(一)新媒体可将突发事件迅速传递出去

事实上,新媒体与突发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到南方的雪灾救援;从2012年的北京大雨自救到2013年“苏力”台风的预警,新媒体第一时间打开了灾难事件信息传播的窗户。

社会各方在迅速获取突发事件的信息后,即刻展开救援行动,他们纷纷通过新媒体发出平安祈祷祝福的话语,来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2013年7月上旬,特大暴雨袭击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四川更是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雨,灾情告急,当各路人马急速赶往灾区救援之时,新媒体也及时在线上,凝聚社会各地的“微力量”,一起为四川呐喊加油。

首先是从7日到16日,四川当地的各个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千余条相关灾害预警、灾情发布、救援进展的新闻信息,引发“四川暴雨”迅速成为微博的热门话题,得到了全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响应,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

截至7月18日,搜索“四川暴雨”微话题,总共出现154万多条结果。

其中,不少微博名人开通了私信功能,以方便求助者寻找亲人;“微公益”成为各界人士最主要的募捐通道之一;政务微博实时更新最新救援进度,让信息更为及时透明;灾区公共账号担负起发布服务信息的责任。

而除微博之外,微信平台发发挥了巨大力量,成了快速传播灾区情况的新渠道。

在此突发事件中,便捷、快速的新媒体成为灾难和事故之时凝聚人心、传递能量的载体,具有的强大传播功能和舆论影响力,充分发挥了自身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信息发布实时、互动性强的特点优势,同时,也显示出了它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性的契合点,能够做到即发即报,即报即效,迅速而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新媒体为政府突发事件搭建新的信息传递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介渠道的增多,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媒体的传播形式,信息的模糊性导致真伪信息交叉,碎片信息量大,这就为不良信息的蛊惑和扩散提供了“土壤”。

基于这种“碎片化”的多点性信息给政府危机公关带来挑战。

现阶段,我国政府危机公关已经逐步由“堵”变为“疏”,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式正在逐步顺应信息传递习惯改变的现实,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政府危机公关搭建新的信息传递平台,并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形式。

如本文前言中所述,就在2016年刚刚结束的两会,新媒体以其便捷、直观及良好的互动性,很好地发挥了移动互联网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方面的优势,为受众带来了一个即时、全面、立体的两会。

同时也表现出了新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传递正能量方面提高了时效性,对正能量的传递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

此外,在2016年2月8日晚10时许,位于香港九龙区旺角地带,一些小贩涉嫌非法经营,与到场执法的特区政府职员发生的冲突事件,也凸显了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快,事件愈演愈烈。

8日11时许,就有旺角地区网民利用手机在新浪微博发出第一条来自现场的信息。

紧接着,更多旺角地区居民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社交软件更新时间的信息。

短时间内,经过网民的各种转发、评论使得旺角暴乱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中国几亿网民因此得知此件事情的发生。

一起极为普通的城市管理摩擦迅速酿成暴力袭警冲突,而且发生在大年初一的喜庆日子,我们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看到一个令人十分心疼的香港社会。

在此政府突发事件中,一些人为了转移公众视线,包庇纵容暴徒,却抛出两个怪论:

一是将暴乱归结为特首及特区政府施政,是“官逼民反”;二是以为一小撮暴徒就代表了香港青年,反映了“青年质变”。

不过很快,通过新媒体的迅速传播,社会人士很快看出了这些都是颠倒是非的观点,新媒体一点一滴滴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在我们的印象中,香港原本是法治性非常强的社会,如今一些人一点就着,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不断地下手损毁香港最宝贵的东西——法治,甚至不惜让香港“拉美化”“中东化”,以致让香港逐渐地在从法治的榜样朝着街头抗议和冲突丛生的另一种典型转变。

这种为暴动分子几乎把香港毁掉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不择手段,牵动着社会上那些呼吁和谐的正能量声音逐渐增大。

就在事发后的第三天,2月11日,“长安剑”公号先后刊载了三封内地年轻人的公开信:

《旺角暴乱后致香港“回归一代”:

请回望这片被你无视的土地》、《再致香港“回归一代”:

“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这是我们的最后一封信》,署名均为“四位内地年轻人”。

这三封公开信很快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收到转发、转载,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安剑”收到了不少香港“80后”、“90后”网友的回信,有真诚的点赞握手,有直率的批评意见,有深入的探讨追问……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互动交流传播,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真相”:

绝大多数香港青年,代表的是正能量,他们并不是大家口中的“质变青年”。

香港回归,他们也在努力靠着自己的正确言论,发挥着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今天香港之所以还能拥有高度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新媒体为政府突然事件带来新机遇

网络为政府提高危机公关的效率提供了可能,通过利用媒体,政府可以第一时间公布决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再从新媒体中得到舆论形势的反馈,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决策,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例如2009年广州番禹垃圾焚烧厂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通力配合,引导事件最终以非冲突方式解决,可以看成政府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

媒体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担当了重要角色。

一方面向群众反映“广州市规划局批准番禺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的选址”等的相关决策,另一方面,向政府反馈网络上舆情的升温。

最终,经过对舆情走向的分析,番禺区经广州市政府同意宣布番禺垃圾厂选址及处理方式全部“回锅”。

使得这次公众突发事件以政府和公众“双赢”告终,在保障了公民知情权表达权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公信力。

公共突发事件在新媒体平台上逐渐呈现出明显的新特征,政府危机公关在新环境下应当努力协调好自身与媒体、公众的关系,依据公共危机事件传播四阶段理论,掌握新媒体的运行特性和规律,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使自身形象得到最大化提升。

四、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正能量作用的策略及建议

根据矛盾辩证法,不管什么事情,什么事务,都有双面性,包括新媒体。

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值得我们肯定的成绩。

但新媒体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天津爆炸发生后,微博上发了一张新闻发布会的照片,图中圈出一位正在打盹的男子,配以文字“这发布会真实呵呵了”,点燃了网友的愤怒情绪。

后来经过事实澄清,这名男子只是一名记者,因不眠不休忙于采访,只能临时打个盹。

网络辟谣后,网友转而纷纷点赞。

由此可见,新媒体它既给突发事件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为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所以我们应建立健康发展的新媒体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才能传递社会正能量。

第一、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管,疏导正能量传播途径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国内发生的每一起重大事件,几乎都会在网络中迅速引发热议,进而蔓延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型舆论,这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错误性地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以至于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的现象日益突出。

所以作为国家的主导力量,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网络的监管和梳理,掌握大量舆论的主动权,保障正能量传播的舒畅,为国家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第二、转变观念,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其自身影响力巨大,要发挥好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正能量作用,就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要改变,在高度重视网络条件下,由过去的硬性宣传、强迫接受转变为现在的沟通性宣传,实现与媒体的双向沟通,严肃新闻宣传的纪律,使其能帮助政府收集信息、了解公众以及反馈意见,成为政府危机公关的发布者和正面宣传的舆论引导者,使政府掌握危机公关的主动权,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媒体在配合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的时候,也要正确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督促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减少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发生。

在危机公关管理中,只要媒体和政府相辅相成、共同协作,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助于化解危机,最终在良性互动的协作中使政府危机事件得以解决,社会得以安定,为树立良好的政府与传媒公信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第三、完善新媒体相关体系,法治和德治为新媒体双翼护航。

新媒体作为正能量的传播载体,须保证新媒体相关体系的完整和完善,打好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要完善新媒体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权利与义务的有效执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致使我国大众公民接受社会信息更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的普及知识,对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匹及的优势,然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也是新媒体难以逾越的。

两大媒体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用户群体,共同构成了宣传渠道的多样性。

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传媒的趋势所在,通过政府力量与人民力量,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现代经济,推动新媒体的更好发展,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宣传渠道与内容上可以与传统媒体互补,才可以发挥出它的正能量作用,传播国家发展的正能量,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曦.善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第006版

【2】许金柜.转型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选择[J].实事求是,2005

(2).

【3】李朝智.公共危机管理考量政府公共关系能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4】此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3年9月25日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5】XX百科

【6】孟建.重大突发事件:

引发的媒体反思与变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3(3).

【7】许正林:

《新闻编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8】兰元邢万里:

《论网络媒体传播的方式和时间及空间》

【9】匿名、XX文库

【10】张晴: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年第2期

 【11】曹春丽:

《新媒体》,《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将文欢.新媒体时代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13】彭兰:

《新媒体:

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14】米娅.新媒体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新传媒网.2012.8.3

【15】张文娟:

《手机短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和问题分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增刊

【16】第三十一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考

【17】姜颖:

《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解析》,《辽宁经济》,2008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