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323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docx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

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

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

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

(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

(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

(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

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

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

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

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

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

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

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

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

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

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

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

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

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

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

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

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

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

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

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

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

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

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

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

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

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

“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

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

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

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

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

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

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

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

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

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

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⑷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认识活动情境,可控制地突出策略知识中的关键特征,为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概括出策略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上海市卢湾中学平智炜老师在教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研究中总结出描写的基本规律。

如,①课件展示校园风景和学生《初春的校园》两篇习作,让学生辨析哪篇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篇好,因为抓住了校园中富有特色的景物。

②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散文《春》,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③课件显示两个瀑布的自然景物;一个流水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另一个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

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④师生共同回忆前面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策略:

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2.3适度原则

 

  适度:

程度适当,适可而止。

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2.3.1回归“文本”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

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

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

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

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

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3.2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

克林伯格指出:

“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

”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

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

它是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虽然技术型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

 

  2.3.3“思维导图”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本文字、教参题解、备课的流程图以文字稿的方式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功能优势。

“思维导图”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式,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以显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

“思维导图”通常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显化思维过程。

②强化理解。

③整合新知识。

④识别错误。

 

  2.4实效原则

 

  实效:

实际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4.1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

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2.4.2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

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

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

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

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

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

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

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

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

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4.3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

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

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

 

  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

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

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2.5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

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

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

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3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欣赏和崇拜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

所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依据上面论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方法一:

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

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

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文字方面,还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因素的考虑,还要考虑背景、色调、布局及整体设计等。

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教育性、科学性的关键性特点,还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陪衬和烘托。

因此,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当及产生的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等错误认识。

 

  方法二:

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

首先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考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这个过程要是一个合理完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

整个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确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以形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再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科学合理。

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加上宏观的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就不会以点代面,片面化进入误区,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