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227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单元)

小学六年级科学

备课教案

1、我们常用的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尝试在实践中更方便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和螺丝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地开展进一步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工具的研究感兴趣,很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更多的认识。

3.科学知识:

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

【教学重点】

通过拔钉子和螺丝钉的探究活动,引导发现提出以及进一步有计划地研究问题。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器材准备】

学生:

活动手册(调查表、计划表)、各种常用的工具(螺丝刀、剪刀、钉锤、老虎钳等)。

教师:

精心制作一套组合工具、在同一木块上钉一颗铁钉和拧上一颗螺丝钉。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工具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用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与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费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研究计划在本单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况且本课时是教材的第一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建议研究计划的指导与制定在课内完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组合工具:

两根标有刻度,中间打孔,一边有斜口的正方体小铁棒)

1.让学生说说,用这一根小铁棒能做些什么?

再加点什么又能干什么?

(尺子、起子、加块小铁块又可变小榔头等)(回忆:

生活中的每一项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

)如果用两根小铁棒能当什么?

还能干什么?

(这部分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让学生马上联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点,组合要灵活一点,关注学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

把回忆与创造性的思维同步推进)

2.揭示课题:

我们常用的工具。

二、说说常用的工具

1.说一说曾经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

2.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手册的记录表。

3.全班交流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1)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

(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

(2)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3)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

(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4)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

(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的省力快捷呢?

三、选择合适工具

1.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

(组内交流)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的理由。

2.观察木块中的螺丝钉与铁钉,逐一试用自己的工具,同时体会感受,并选出最适合的工具。

观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提?

要告诫学生,在试用工具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3.尝试、交流体会,发现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丝和铁钉,并作解释。

4.对刚才的尝试感受你有问题吗?

(上述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提炼出值得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注重课堂生成为主)

四、制定研究计划

师: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我们一起来筛选。

1.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怎么研究?

与同学交流。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可以向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计划。

(1)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2)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

(3)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4)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

3.讨论交流研究计划,并作进一步完善。

2、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科学知识:

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

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

【教学难点】

找到杠杆的支点。

【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教师器材:

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

【教学建议】

1.教师准备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

2.用开瓶器打开饮料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顺着开。

3.为控制实验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饮料需教师在实验前分发。

4.现代化教学设备较缺的学校建议用本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

2.教师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

今天我们来研究“打开盖子的工具”。

(板书)

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

1.打开油漆桶

(1)实物展示:

一个空的油漆桶。

提问:

如果要打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简单、方便?

(2)①学生讨论。

②小结:

用铁条这种工具最简单、方便。

(3)①分组实验。

用铁条打开油漆桶,并仔细观察记录盖子及铁条各部分位置的变化。

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③教师点拨:

向下压铁条的一端时,插入盖子底下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向上翘起来?

(4)演示后揭示:

像打开油漆桶的铁条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把物体撬起的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铁条上人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5)再次实验并找出杠杆上的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

(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

2.打开玻璃瓶饮料

(1)教师提问:

你观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的过程吗?

(2)①简单讨论实验要求

②学生实验:

仔细观察开瓶器和盖子的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教师提问:

▲开瓶器是杠杆吗?

▲如果是,你知道它的重点和力点在哪里吗?

能把它画下来吗?

⑤板书反馈

(3)讨论:

打开油漆桶的铁条和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结合画的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4)小结:

相同的是都有三点和能节省力量,不同的是支点位置不同。

三、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生谈话:

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2.你能说出这些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3、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

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能够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白纸、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学生材料一份、各种杠杆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记录杠杆尺的不同时候的状态

1.让学生画一幅跷跷板草图,让学生指出这其实是个杠杆。

2.(出示杠杆尺)让学生观察。

问:

这是杠杆吗?

跟我们平时的杠杆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3.老师在杠杆尺的两端各挂2个钩码,并讲解使用方法:

首先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

4.学生根据杠杆尺的状态,让学生画出草图。

6.老师出示表格,请大家根据这张表格上的要求,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钩码,并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草图的形式画在“杠杆尺的状态”这一栏中。

7.实验后,老师问: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8.师生交流得出:

左边的钩码数是2,格数也都是2,右边的钩码数也是2,但格数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当两边的钩码数、格数都相同时杠杆平衡。

二、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

1.在这里我们发现在左右两边的格数、钩码数相同时,杠杆尺出现了平衡的状态,这说明这时杠杆尺两边的力是相等的。

那么,如果在左右两边不同的格数,挂不同的钩码数,他们会平衡吗?

2.想试一下吗?

3.老师出示表格提要求:

(1)小组每试一次就记录一次。

即使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也要记录下来。

(2)仍然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记录。

4.学生实验。

5.师生交流。

老师从中归纳出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杠杆就会平衡。

6.验证。

老师出题,让学生算一算要使杠杆尺平衡应放多少钩码,老师演示验证。

左边的钩码情况右边的钩码情况杠杆尺的状态

(图示)我们的发现

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 

…………………… 

2418 

24 

42 

81 

0.516 

学生会发现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小的话,钩码数就要比左边的大。

如果我们右边的钩码要挂得少的话,右边的格数就要多。

那么格数就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钩码数就是我们用的力,就是说用力点离支点越远的话,用的力就越少。

7.在这些情况中,哪些时候我们可以用少的钩码撬起多的钩码?

为什么?

引出如果把左边当成重物,即力点(右边的钩码)距支点远,重点(左边的钩码)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如果把右边当成重物,即力点(右边的钩码)距支点近,重点(左边的钩码)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不省力的。

老师借此引出格数越大表示距离支点越远,用的力越少,就越省力。

8.得出结论,老师顺势点拨,怎样的杠杆是省力的?

怎样的杠杆是不省力的?

三、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

1.说说生活中看见过或使用过的哪些杠杆是省力的和不省力的,画出那些杠杆的示意图,并标出重点、力点和支点。

3.既然有的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而是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4.课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是省力杠杆,哪些不是省力杠杆。

4、螺丝刀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轮轴能省力的原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

3.科学知识:

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比较省力,知道轮轴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轮轴省力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每组螺丝刀2把、细绳2根、钩码6个、矿泉水2瓶、支架台1个、不同大小的轮2个。

老师材料:

学生材料一份、组合形螺丝刀、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你在生活中使用过哪些工具?

这些工具帮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一、引入

1.(投影出示一块有螺丝钉的木板)老师这里有一块木板,这块板上有一个螺丝钉,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工具把它取下来?

(学生回答各种工具)

2.(出示螺丝刀,把刀柄去掉)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它的头是与螺丝钉相配套,你能把它取出来吗?

3.看来我们很难把它取出来?

(给刀杆加个柄)那我们给它加一个柄试试吧!

4.(学生演示)哟!

很容易就起出来了!

看来螺丝刀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哪!

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螺丝刀里的科学”。

二、看一看

1.要研究螺丝刀,我们应了解一下螺丝刀的构造。

2.(课前每小组两把螺丝刀放在抽屉)老师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两把螺丝刀放在抽屉里,请大家把它们拿出来,看一看螺丝刀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交流。

4.归纳:

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粗柄和一个较小的细杆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5.你能说出螺丝刀这个轮轴哪部分是轮?

哪部分是轴吗?

(粗柄是一个较大的轮,细杆是一个较小的轴)

三、玩一玩

1.下面我们就先来玩玩螺丝刀吧!

2.我们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怎么吊呢?

老师向大家介绍三种吊法!

(边讲边演示):

第一种吊法是把矿泉水系在轴上,用手转动轮,将矿泉水吊起;

第二种吊法是把矿泉水系在轮上,转动轴,将矿泉水吊起。

第三种吊法用毛巾裹住轮,还是把矿泉水系在轴上,用手转动轮,将矿泉水吊起;

3.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4.学生小组合作玩游戏;

5.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得出:

转动轮省力,转动轴费力;轮越大就越省力。

四、做一做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在应用轮轴时,把力用在轮上会省力一些,把力用在轴上会费力一些,如果我们把轮轴的轮扩大,我们就会感到更省力!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轮轴!

2.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哪部分是它的轮?

哪部分是它的轴吗?

3.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演示:

教师先出示一个装好轮轴的装置,在轮上挂一个钩码,在轴上也挂一个钩码。

4.猜测:

如果现在老师把手放掉,你认为会怎么样?

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猜一猜)——根据学生猜测,教师渗透平衡概念。

5.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

(教师放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6.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

老师这里有个要求:

大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必须把轮轴左右两边调平衡!

并思考:

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

为什么这样调会平衡?

7.学生自主实验。

8.交流汇报:

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

(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两个)

面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它们挂在不同的位置,一边挂在轮上一边挂在轴上,说明轮上能省力,轴上比较费力)

9.现在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再套上一个轮,与刚才的轮轴比较,你发现这个新轮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轮变大了,轴是一样的)

10.现在如果老师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

(小组实验)

11.交流得出:

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三个。

追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轮越大越省力)

12.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学生猜测,教师演示)

五、整理:

1.老师有一个问题:

我看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的轮子,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方向盘图片。

2.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

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3.穿插进行分析:

圆轮的自来水龙头、一字型的自来水龙头、门锁把手。

5、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相关图片或课件、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时,同时演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出它们的区别,形象生动,而且免去使用实物组装的麻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3.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让学生找出杠杆的三个点,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这是本课中的难点,特别是动滑轮更加难找,在农村小学中建议本部分内容可做机动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

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

(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

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

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这有什么好处?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

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挂2个钩码当作重物。

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

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

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

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具体见表格设计示例)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

用了多少力?

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

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

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

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讨论:

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

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

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6、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

在探究滑轮组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滑轮组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滑轮组实验和游戏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注重事实、尊重数据、敢于提问,与同学能友好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

通过“滑轮组”实验探究,认识滑轮组的作用,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尝试解释起重机能吊起重物的原理。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滑轮组的组装、定动滑轮的搭配及与省力的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

铁架台、滑轮组、重物(钩码)、线、测力计(可选)、光滑的木棒、牢固的长绳等。

教师器材:

学生器材和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建议】

1.在“参观建筑工地”这一环节中,实地参观有点不太现实,尤其是安全问题,所以视频、图片材料尤为重要。

2.关于“吊起物体的绳子段数”,在指导学生数的时候,要主意数直接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3.滑轮组的组装是一个难点,只有组装正确,才能顺利实验,因此,老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

4.要把研究滑轮组的作用作为本堂课的重点,在活动时间总量控制上,要偏向于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5.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中使用的木棒一定要光滑,绳子要10米以上,要用硬一点,滑一点的,绕圈时绳子圈不能碰在一起,以免增加摩擦力。

有条件的可以在木棒上装上轴承,或在绳子上抹一点滑石粉,增加润滑程度。

【教学过程】

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1.说明游戏规则。

2.按课文的介绍准备好材料,请班上两位公认力气较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较小的同学上台(也可在室外)进行游戏。

3.质疑、存疑:

你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问题?

二、参观建筑工地

1.提问导入: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展示有关建筑工地起重机工作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交流活动中的发现。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三、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作用。

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按图示组合在一起,挂上一个1000克的重物,试一试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把重物吊起来?

(2)生猜想(结合图):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①明确分工。

       ②拟定实验计划、交流。

       ③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重物定滑轮数动滑轮数吊起物体的绳子圈数提起重物所需力

     

     

     

     

我们的发现:

3.交流实验结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说说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说说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小个子能战胜大力士。

7、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

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