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166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docx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

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

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

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

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

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

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

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

7.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模拟试题】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

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

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

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

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

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

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

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

母亲答道,不冷。

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

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

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

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

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

这牛脾气!

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

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

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

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

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

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

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

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

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

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

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

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

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

(回答两点即可,2分)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4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2分)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2分)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分)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

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2分)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

请简述。

(3分)

 

《拔掉那颗蛀牙》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

“凭什么?

要不就别生我!

”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

“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

是吗?

有这么严重吗?

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

“二妞来了,二妞来了……”父亲抢过,叫着:

“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

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

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

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

“孩子,回来啦!

”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中的“蛀牙”指什么?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括号填写恰当的容。

(字数在10字以)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疏远亲情,充满仇恨——()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的问题。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

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晨(白羽)

①淡淡的刚把树梢照亮。

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

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

愈来愈明亮的却显示:

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

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

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

烂漫的宁静。

是的,我想是这一切。

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新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

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建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

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

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

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

朝气——使人想到:

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

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

那几片朝云,给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

病中,我常常感觉到:

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

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

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

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第①段依次描写()、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

请谈谈你的认识。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班级

一、考点提炼及答题方法指导

中考说明文考题的提炼,大致有以下考点: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2、说明的顺序;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5、对语段说明容的概括;6、开放性试题。

  

(一)说明对象、说明容    

我们往往从标题入手寻找说明对象。

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标题隐含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较明显,难点在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_____的____.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园林》中的两句话,哪个是园林的特征?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通过两句话的比较,不难发现——观点不是特点。

尽量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诠释具体、通俗、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涵就可以了。

(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会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这是说明文的先决条件,但与生动形象并不矛盾。

遇到考查说明文语言的题,我们先要判断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呢,还是生动。

然后再进行分析。

  

1)、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往往体现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上,比如表围、表时间、表程度、表估计等作用的词语。

答题时,可用“该词的意思及作用+句子的容(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形式来表述;  

2)、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往往体现在修辞上。

答题时,指出修辞方法,分析效果及其说明的容(特点)。

  

二、语段阅读练习

(一)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

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

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文章说明了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4分)

2.根据第①②段容,填写下面表格。

(3分)

3.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4.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2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四)凶手WiFi

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对WiFi辐射是否有危害性进行了实验。

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

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

12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信号的房间,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

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另外大家都表示有过这样的实验:

如果伴着接收WiFi信号的设备入睡,会引发睡眠不畅,以至于第二天上课会精力不集中。

②由此,他们得出了结论:

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③虽然有批评者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

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引发了家长以及教师的抗议,他们要求校园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

3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6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

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坦普尔大学放射学和医学物理学教授马文▪泽斯金对此表示怀疑,他说,科学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无线路由器的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危害,其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

⑥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

⑦在一间覆盖WiFi信号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⑧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

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⑨其次,,距离越远,危害越小。

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围保持1米或更远的距离。

⑩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21.本文从说明对象看是一篇说明文,运用了说明顺序。

(2分)

22.本文的说明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2分)

23.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可能”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3分)

24.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5.结合上下文,为第⑨段空白处补充容,并把补写容写在下面。

(2分)

26.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五)“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

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

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

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当下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低头族”:

他们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

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

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

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

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