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111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六中淮北一中阜阳一中滁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和解析

1-5:

ABABB;

6-10:

ABAAC;

11-15:

BCCBD;

16-20:

BDDDB;

21-25:

DBCDD

26答案:

(1)主要区别:

前者侧重文化认同,后者强调国家观念;前者主张尊华贱夷,后者主张民族平等;前者受儒学影响,后者受西学影响;前者影响有限,后者影响深远。

(任三点给12分)

(2)特点:

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6分)

积极作用: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

(任两点4分)经济建设:

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分)

27.【答案】

(1)观点:

无为而治,以法治国。

(2分)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6分)

(2)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推动中国文化进步。

(任三点6分)

(3)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②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追求民主政治;③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具有包容性;④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⑤康有为本人学贯中西。

(任四点8分)

(4)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1.【答案】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旨在考查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综合概括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以上反映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均突出了“礼”的思想甚至荀子提出“礼”的最高目标,体现了早期儒学思想发展贯穿的主线为从道德修养入手设计礼乐文明的社会,故A正确;

2.【答案】B

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  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B正确;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

故选B。

3.【答案】A

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20—130亩占74.1%,比重较大,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说明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没有体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与否的问题,故C项错误。

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D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

A。

4.【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两位人物均抨击儒学的无用,因此两者意在强调经世致用之风,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属于表象,不是本质,可以排除;C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D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故选B。

5.【答案】B

材料中可以看出此人柳永居住于市井繁华之地,他的作品深受市民喜爱;A、该材料未涉及词人的社会地位,故排除;B、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柳永的词深受市民的喜爱,故正确;C、市民娱乐活动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错误;D、文化产业化,这一信息点,属于牵强附会,故错误;故选:

B。

本题以柳词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宋词特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的能力。

6.【答案】A

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可知王夫之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A。

7.【答案】B

洋务运动只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全面的近代化应该在19世纪末期,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为挽救太平天国而采取的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学习西方,来摆脱内忧外患的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两者都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各自危机,故B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政权,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故D项错误。

故选:

B。

8.【答案】A

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说明中国的近代化尽管是受西方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中国人的主动选择,是一个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认为中国近代化受外国的影响,D项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A。

9.【答案】A

A.材料反映的时间,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而当时涉及到的地区也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地区,导致这三个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太平天国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对人口的吸引不可能导致人口减半。

另外,江苏和浙江本身就有通商口岸。

C.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对沿海地区,构成了一定的破坏,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内地人口的变化。

D.近代工业的兴起刚开始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并不大。

故选:

A。

10.【答案】C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指出中国在慢慢复苏的时候,被日本扑倒身上,可见“慢慢复苏”指洋务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C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洋务运动不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D;B表述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排除。

故选C。

11.【答案】B

A.材料不能得出各省独立的信息,A不正确;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晚晴”、“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留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家救亡的心态,因此B项正确;C.材料没有体现各种思潮的变化,C不正确;D.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D不正确。

故选:

B。

12.【答案】C

“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属于民众思想觉悟问题,说明陈独秀强调的是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故C正确;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民主共和的观念、封建专制思想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13.【答案】C

根据所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故B项错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故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思想界从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故C项正确。

故选:

C。

14.【答案】B

“自1929年起,“五四”纪念日不但不准许学校放假,还特别要求纪念须以“演讲’’为主要形式,时间为一小时,秩序也有统一安排:

(一)开会;

(二)唱党歌;(三)向党旗国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四)主席恭读总理遗嘱;(五)静默三分钟;(六)讲演;(七)散会”表明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背离了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五四精神,故B正确;学校教育的规范、三大政策、民主宪政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

B。

15.【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而是要执行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的策略,各地要组织工人政治罢工、地方暴动和兵变,并集中红军进攻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共坚持城市中心论,再现了​“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AC两项所述与当时民主革命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排除。

故选D。

16.【答案】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我军在北方”“晋察冀的出击,采取主动进攻,是一种进步”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的精神.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这次晋察冀的出击,采取主动进攻,是一种进步”

17.【答案】D

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题干报道发表的时间应是197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卡特,A、B错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是“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并非“商业上的原因”,C错误;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美国商界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借助中国市场解决美国的经济“滞涨”问题,D正确。

故选D。

18.【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工人对于企业改制不理解,十年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职工变化说明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常理解和认知,D项正确;A项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不符合题意;B项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C项中“社会保障”不是材料反映主旨的原因,排除。

19.【答案】D

​【解答】据材料“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并不能反映知识是人生存之本的主张,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这一观点并不是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的依据,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不相等的,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故D项正确。

故选D。

20.【答案】B

材料“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是指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打破传统对宇宙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牛顿力学的形成,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1.【答案】D

宗教改革爆发于1517年,这与材料中给定的时间点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动摇天主教会权威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的时间段,虽然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没有激化,但很明显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

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故D项正确。

故选:

D。

22.【答案】B

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不能够反映材料的实质,排除;“在经济领城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说明经济上主张经济自由化,“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说明要求政治民主,材料体现出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紧密联系,故B正确。

故选:

B。

23.【答案】C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省略号后面的一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更可以改造自身社会,从而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形成发展,故C正确;A与文艺复兴相关,排除;

BD分别是孟德斯鸠、卢梭的主张,排除.故选C.

24.【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结合所学,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结合所学,英王的干预是议会改革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根本原因依旧是经济因素,故A项错误,排除;早在16、17世纪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启蒙思想就已经产生,故B项错误,排除;C项是议会改革的结果,故C项错误,排除。

故选D。

25.【答案】D

材料中仅凭借苏联的相关数据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A项错误;

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基数不同,单纯凭借增长率无法看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增大还是缩小,故B项错误;由于发达国家基数大,凭借此数据不但不能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效益差而是很好,故C项错误;五十六十年代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

26.【答案】(

(2)第一小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

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

但剖析各种思潮。

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

经济建设:

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区别,以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与作用,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潮或者说是思想趋势,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中国近代思想及各派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产生过重大影响。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27、【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具体考查道家、法家的治国主张。

关于道家,紧扣材料一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把握到“无为而治”;关于法家,紧扣材料一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把握到“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明确题干“百家争鸣的意义”要求,避免仅围绕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作答。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作答: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紧扣材料二信息“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等。

(3)本题考查康有为利用儒家学说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从材料“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学习西方的制度的阶段,开始由资产阶级为主导,追求政治民主,同时中国儒家文化与时俱进,康有为自身学贯中西等也是其托古改制的原因。

(4)本题考查的是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认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二者的关系”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

重点围绕以下角度展开作答: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