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926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城,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城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以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比喻形象,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文中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C.文中举创办报刊、组织工人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事例,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D.文中以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马克思的不同态度,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B.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C.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由此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

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

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

这滋莽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莽。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材料二: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正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形体是根据意义构造完成的。

早期文字中,能够看到很多栩栩如生的象形字符,即使已经笔画化的楷书,也仍保留着很多表意特征。

汉字的表意性不仅使文字、书法.绘画能够在中国文化中融合互通,也使汉字作为视觉表达形式,更适于重新组构和塑造,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

汉字在设计中,既承载了字义传达功能,又凭借表意性图示特征,重塑出意义之外的图形信息。

汉字丰富的表意功能与多变的重塑优势,使它能将字义和字形分而为二、合二为一,组构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识符号。

汉字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发展变化,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龟甲兽骨上清丽瘦硬的甲骨文、青铜器里圆转古朴的金文、刻石中整齐端庄的篆书,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整体章法的布局、排列,都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

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

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更将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

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

“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

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

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样大小,天生是美术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符号之一。

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自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促进和维系中华文化统一的纽带,是具有中国象征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卜师霞《天生是“美术”的汉字》)

材料三:

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文学院董晓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

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汉字(汉语)、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针灸)、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黄河、敦煌莫高窟、造纸术、古典诗词和京剧等。

报告将文化符号分为4个层面:

第一层为核心价值系统的吸引力;第二层为社会行为模式的凝聚力;第三层为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第四层为文化传播机制的感染力。

从得分最高的前50项来看,最多的是第三层即传统典范和遗产的符号,如汉字、书法、长城。

调查报告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大学生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符号更具推广价值,而对当代文化符号和文学艺术符号则未加足够的重视。

(摘编自《大学生中国文化符号观调查报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书法的思想性抽象性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直.接的关系。

B.书法是对汉字的艺术化,对促进和维系中华文化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C.书法艺术体现了汉字的美学价值,从清丽瘦硬的甲骨文圆转古朴的金文和整齐端庄的篆书中都可以看出。

D.“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对传统典范和遗产的符号的认可度要普遍高于当代文化符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中,书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B.书法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传统,从书法中能感受到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飘逸超迈,佛家的空灵玄远。

C.笔画化的楷书并没有影响汉字作为象形字符的表意功能,若不具备表意功能,就不能重新组合塑造,也无法满足艺术设计需要。

D.材料一侧重论述书法的文化传统,材料二重在突出汉字的独特魅力,材料三强调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都是传统的。

6.汉字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囚绿记

陆蠡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

窗是朝东的。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圓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茵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可分为“遇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阶段。

B.文章语言含蓄蕴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描写绿的“倔强”“坚贞"等特点。

C.文中通过心理活动和言行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绿的喜爱,因此产生囚绿的“魔念”。

D.文章采用倒叙方式,首尾在时间和内容上照应,结尾作者对再见面时情景的反问引人遐想。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9.这篇散文中的“绿”有何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玉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玉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盛自矜持憔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任时亦居焉。

孙綽、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裕亦目(看待)羲之与王承向(一向)之所欣

B.遂以女妻(嫁给)之犹不能不以之兴(引起)怀

C.茂林修(高的)竹不能喻(明白)之于怀

D.夫人之相与(交往)固(本来)知一死生为虛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B.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C.门生归/谓鉴日/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D.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书,又称真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秦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

B.太尉,秦汉时期国家最高军事长官,秦时与丞相、御史大大合称“三公”。

C.癸丑,和苏轼《赤壁赋》“王戌之秋”中“壬戌”都是运用干支来纪年。

D.修禊,古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祈福消灾H,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服食养性,结交文人雅士。

他喜欢服丹药养生,有终老浙江之志;文章道义超过当世的一些文人雅上也住在会稽,与他志同道合。

B.王羲之记述盛会,景美人和韵雅。

三月三日这一天,天朗气清,微风和暖,山水相宜;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C.王羲之感慨人生,情感由乐转痛。

他分别评说两类人不同的具体表现,乐而生忧,发出慨叹,痛惜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D.王羲之看淡生死,认同老庄观点。

古人面对生死,往往写文章叹息感伤,而他赞同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认为人生无常。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饮酒(其十)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由当下闲居在家,回想起过去出仕曾远游至东海边,暗含对比。

B.三、四句写做官上任之路遥远,途中常被风波阻挡。

“风波”象征艰难险阻。

C.五、六句运用设问修辞,表明自己当初远游出仕有避免饥饿的缘由。

D.七、八句写作者为了温饱,屈身折节,很快就获得了用不完的财物。

16.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

表明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痴情,没看到心上人时,“”;看到了心上人后,“”。

(2)屈原《离骚》中“?

”两句,与《论语•卫灵公》中“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相近。

(3)苏轼《赤壁赋》中,“客”以“,”两句来描述曹操吟诵《短歌行》的英武雄姿。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所思》《上邪》等,则歌咏了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陌上桑》赞美了平民女秦罗敷的美丽智慧,讽刺了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的冷酷无情。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________,活泼生动;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

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其中有十九首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当时代表了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的离情别思,官员、士人的仕途失意,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

后人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共赴黄泉真率风雨飘摇典范

B.香消玉殒坦率风雨飘摇典型

C.香消玉殒真率风雨交加典型

D.共赴黄泉坦率风雨交加典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其中有十九首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B.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C.到汉末便星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盲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D.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当时代表了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D.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智慧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21.根据下面图表的信息,请概括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4分)

名称

北斗一号

北斗二号

北斗三号

阶段

试验应用

区域服务

全球组网

启动时间

1994年

2004年

2013年

建成时间

2003年

2012年

2020年

覆盖范围

中国

亚太

全球

定位精度

20米

10米

5米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4分)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督促学校利用世界无烟日、儿童节、教师节、新生入学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各种活动、讲座、宣传栏、电子屏等方式,对无烟学校建设进行广泛宣传,形成积极支持无烟学校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学校应该将吸烟、二手烟及电子烟危害等控烟相关知识纳入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班会、党团活动.知识竞赛、板报等多种形式,创新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控烟知识相关健康教育,维护无烟校园环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听了梁启超先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除了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