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587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docx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余琳玲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设计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还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美术教学设计的研究

过去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

学生学的很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必然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设计时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改革做到: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改后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新误区

教师们普遍认为,新的课程观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和评价要求也都能认同,教师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有着高涨的热情,但是缺少的还是一些具体的可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简便又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

有个别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中习惯于要在学生中分个你高我低,习惯于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误解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

有的教师上课在没有作具体指导、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

这种“自流式”的教学,缺少教师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艺术探求的机会,缺少思维的启迪,缺少想象力的开发,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明显。

2.误解能力培养,忽视双基落实。

为了强调自我表现,有的教师将美术学习等同于游戏,忽视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标准》的精神,认为新课程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而要降低美术作业的难度,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热热闹闹,但整个教学即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

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还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的“难度”通常指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难以达到的程度。

教学的“深度”通常指学生对美术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具体又表现在对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的认识程度。

三者之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比较忽视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深层的文化意蕴。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停留在引导学生只是关注作品内容的表现,如画的是什么(风景、景物还是人物),画了什么故事,或作品的题目是什么。

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题目相符,就产生一种“看懂了”的满足感。

可以认为,这样的观赏很肤浅,没有深度。

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停留在“主题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纬度进行探索。

当然,新美术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美术与文化、美术与自然相关联的知识;而技能也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技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于其他学科学习中,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技能等等。

3.误解尊重学生,忽视科学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画得如何,一味给以表扬。

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教师的评价缺少科学性。

4.误解合作探究,忽视活动成效。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讨论时间没保证,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繁重,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误解了合作探究,忽视了活动的成效。

参与者少,旁听者多。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目的性差,有活动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缺少活动实践的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对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的实践指导不够。

小组学习,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得不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5.误解学科综合,忽视视觉审美。

个别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出现了知识容量过多、时间不够、学科特点不明显,而匆匆过场的现象。

教学时因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欠妥,有时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技能要求,有时又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落实,教学指导只重表面现象,缺少对学生视觉审美的感受和体验,美术课上的不伦不类。

新课程实验区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室,还没有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施,尤其是农村学校,即使该校有着素质较好的美术教师,有了相应的美术课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对于以视觉审美为主要特点的美术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就更大。

6.滥用现代媒体,忽视传统手段。

有的美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还只是停留在把计算机当作普通的打字机和投影机使用,对计算机强大的美术功能效果,对相应美术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知之甚少。

有的教师有了课件后,就忽视了对传统美术教具的使用,缺少了对实践操作的示范和指导。

电教媒体引入课堂,用好了,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但媒体毕竟是手段而决非目的,为媒体而媒体的做法,不但吃力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

上述误区导致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

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应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对本次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特点。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课程教材,已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老教材,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对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就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的具体计划。

通俗的说,就是教师依据教育科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一种服务,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服务产品则是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师生展开的一种合作、交往的教学。

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设计应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设计我们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

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审美教育的目的:

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②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

3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4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形象进行比较。

对美术作品形式规律的感知和认识,这是与美术语言的直接对话和交流,是倾向于直觉和感知的活动。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识读”,而不是提供专家现成的结论。

有的教材告诉学生“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会产生柔美之感”,或列表告诉学生各种色彩可能产生什么联想等等,其实美术语言一旦进入作品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比如半透明的塑料窗帘是并置的直线,会有“刚强”感吗?

又粗又黑的铸铁下水道弯管呈曲线状,有“柔美”之感吗?

其实“图形”的特征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可以说,作品中的造型要素及其特征必须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去感悟,也许其结果只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觉,是观者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而且会见智见仁,各不相同。

再者,从心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也应该少提供现成的知识,要多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美术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和作用,然后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看上去简单而又能引向美术本质的课题和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练习,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尝试、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

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狮身人面像”的神奇再现

传统的美术课,同学们似乎已经习惯在书桌前写写画画。

这次,孩子们听我说这节美术课要由教室搬到学校操场的沙坑里上,顿时欢呼起来,他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教室里“飞”了出去。

这节课的课题是“玩泥沙”。

备课时,我正为找不到合适的泥土或陶泥而发愁。

在一日的课间操上,操场边的沙坑吸引了我的目光,眼前立刻浮现出儿时玩沙的快乐和在金色沙滩上构筑城堡的情境,我相信这个沙坑一定会吸引我的学生。

果然,上课铃一响,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冲进沙坑,有几个小男孩甚至在沙坑里打了几个滚儿,看得出他们心中有多高兴。

我问大家:

“同学们知道沙子可以干什么用吗?

同学们有许多的答案:

“可以盖房子,可以建城堡,可以……”

我把沙子堆在一起问:

“这像什么?

“像大山。

我在沙堆中间挖个坑,又问:

“像什么?

“像火山,像高山湖,像……”

我把沙子堆成长方体。

问:

“这回又像什么?

“像楼房、像汽车……”

我不时地变换着沙堆的形状,学生的思维也像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他们叫着、嚷着,孩子特有的灿烂笑容展现在孩子们天真的小脸上。

这时,我向大家提议: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沙子堆出你们喜欢的造型好吗?

“好!

”同学们大声地回应,并欢呼着聚到沙坑上。

有的挖、有的堆,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像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工程。

渐渐地,一件件作品的形象清晰、完整起来。

在小组的汇报中,他们都争着讲自己组的作品,连讲带比划,生怕老师、同学们没有看懂他们的作品,没有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

看着眼前这些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的堆沙作品,我的心情只能用“激动”两个字来形容。

你看,孩子们用沙堆砌成迷宫,迂回迷离,墙的高度、厚度基本一致,制作还挺细致,用石子表示的几个小人儿看样子一时半会儿不容易走出来呢;瞧,这边简直就是战场,城堡、桥梁、土堆、坦克,还有用树枝表示的战士,看来,双方打得还很激烈呢。

再往这边看,这是什么?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师,这是埃及金字塔,这是狮身人面像。

”一时间,我有拥抱每个孩子的冲动,威武的“狮身人面像”卧在“金字塔”前,虽然形象有些稚气,但充分体现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想像力。

我感叹孩子们对世界历史文明的热爱,感叹孩子们对历史古迹再现的选择,更感叹孩子们心中艺术火花的闪现。

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幻想是儿童最为宝贵的东西。

呵护好奇心,可以使之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原始驱动力;引导幻想,可以成为儿童产生无穷创造力的源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们在这节课上创造的城堡、星际大战、火山爆发等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显得优点幼稚可笑,但谁又能不为学生大胆的想像和表现而感叹呢。

作为教师,要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激发和精心呵护,尽量拓展孩子们自由想像的时间、空间和表现与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挥。

玩泥,永远是孩子们最朴素、与自然最贴近的游戏之一,他们在泥土的芳香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并用孩子们所特有的造型语言向世界展现自己眼中、心中的美好生活和美妙世界。

艺术课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以增进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因为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像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特征。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③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④要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

”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老师讲的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

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求者。

教师的作用是设定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意境,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当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探索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例“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按照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问题。

主要形式有:

提问式启发、提示式启发、示范式启发、假设式启发等。

例“体验——自学探究”教学模式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自己去亲身体会、研究并发现问题,经过实践、分析、合作、交流、归纳、大胆猜想并感悟内涵,从而达到探究的目标,然后进行验证创新。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

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①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

②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既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

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的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③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它要求教师对人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教育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去迎合学生的需要。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一:

小学四年级《有趣的水墨画》

重点:

探究“让线条变粗”的用笔方法。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先在宣纸上进行实践尝试,然后上台进行演示。

下面是一个班的学生发现的“让线条变粗“的方法:

侧锋画、水份增加、用笔头较宽的画笔、毛笔用力往下按停留的时间长些、一笔一笔的加粗、几支笔组合起来画等等。

学生的聪明和智慧在老师的惊叹中被发现和挖掘。

例二:

小学五年级《国画》

重点:

国画中锋、侧峰用笔的方法及浓墨、淡墨的用墨方法的认识和尝试。

一开始,老师展示一幅国画作品,师生共同赏析找出画面上中锋、侧峰、浓墨、淡墨的变化。

然后学生在宣纸上自己作中锋侧峰、浓墨淡墨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尝试。

接着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评。

最后教师将一张全开的宣纸展示黑板,让学生分组上台,人人在宣纸上画一笔,画面形成了一幅由学生共同合作的抽象画。

教师问:

“你们认为这是一幅画吗?

”学生无语没有作答。

这是老师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张用卡纸做成的外形像衣服,里面镂空的模板,将这块模板放在抽像画的不同位置,这时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刚才的那幅不怎么样的抽象画竟成了衣服的漂亮图案。

老师再一次提问:

“你们认为这是一幅画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是!

”。

评议:

这节课用笔用墨的方法,是在师生共同探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

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在老师简单的纸制衣服模板中激发。

很难说清楚的抽象作品的美,在老师及时的纸制衣服模板演示下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例三:

《会滚的玩具》

上课时,只见同学们的座位前放着上节课老师要求带的各种塑料瓶、铁罐、圆球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颜色等材料,还放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

讲台前,老师放着一块很大的呈斜坡状的板。

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材料后,就开始上课了。

他先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放在讲台前的斜板上,瓶子立刻从板上滚了下来。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

当可乐瓶放在平面的桌上,瓶子就不会滚动,而当可乐瓶放在斜面的板上,就会滚动起来。

随后,老师又拿了一只纸杯,放在了斜板上,可纸杯只是动了一下,却滚动不起来。

老师问同学们:

“可乐瓶能滚动,而纸杯为什么滚动不起来呢?

同学们有的说:

“由于纸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滚动不起来。

”也有的同学说:

“是由于失去平衡,所以滚动不起来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只盘子,问同学们会不会滚动。

同学们都认为会滚动。

于是,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

老师又问同学:

“盘子为什么在滚动时容易倒下?

一女同学抢先说:

“由于盘子边的面积太小,所以滚动容易倒下。

老师随即把两个盘子粘在一纸筒的两头,进行了组合,并在斜板上试着滚动一下,这次成功了。

老师总结道:

“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

今天我们大家在做会滚动的玩具时,可千万要注意使玩具保持平衡呀!

老师告诉同学,今天我们做会滚的玩具,可以先进行组合,然后再进行装饰。

装饰的方法可以是剪贴,也可以是绘画。

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

2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

3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习惯,采用各种方式传授知识,以求得最佳效果。

探究性活动主要有:

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

探究性学习主要涉及到“过程”与“结果”的概念。

“过程”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各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人们常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临摹作品对景写生,应对各种机械的训练,却缺少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束手无策。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既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

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在掌握本课教学目标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联系,找到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焦点,知学生之所不知及向知方面转化的条件。

要着重抓学生认识上的难点与疑点以及“难”与“疑”的所在(为什么难,为什么会有疑难),特别要注意教学重点问题上的难点和疑点的研究及解决。

然后要研究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得到具体的转化。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要充分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可接受情况,使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时还要根据实施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勿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由“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的能力是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为主。

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眼看、耳听、脑想、口说和手做五种,前三种是内隐的,后两种是外显的。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口说与手做,使内隐的思维充分地外显出来。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教师捕捉到足够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