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docx
《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相互作用》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相互作用
作者姓名
董光春
所属单位
泰安长城中学
联系地址
}
泰安长城中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271000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
"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所需时间
15
】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学习完前两章运动的知识后,这一章开始向学生介绍力的知识。
本章讲授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
高中物理知识的深广度比初中要上一个台阶,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这个台阶不能太大。
另外,受知识结构本身的制约,本章的教学不能一次到位。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要逐步深化,这是个渐变的过程。
因此,教学要求要逐步达到,应该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在本章的教学中,采用现实生活中同学常接触的例子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模块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有典型性,要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本章的活动安排也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听、说让学生在体验、参与、探究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终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得知识,升华思想,让学生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熏陶。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等基本物理概念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并分析弹力的方向。
3.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
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5.会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7.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一个力代替两个力的过程,掌握“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经历应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
3.通过实验,尝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掌握规律,体会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和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概念来感受物理概念的严密性,思维的逻辑性,体会物理科学的严密性,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精神。
2.在探究求合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3.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
对应课标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问题。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如何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理解力的本质
2.怎样从现实生活入手理解弹力及其方向
3.怎样正确把握摩擦力
4.怎样正确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专题划分
专题一:
相互作用重力专题二:
弹力
专题三:
摩擦力专题四:
力的合成与分解
:
专题一
专题一:
相互作用重力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
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预期的学习成果是:
学生自己总结力的本质和重力的产生原因及重心。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理解力的本质是什么
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怎样表示一个力
3.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及物体重心的含义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教学支撑环境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其他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导入情景、提出问题
①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
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人推开。
问题:
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联系日常生活中身边熟悉的实例
2.学生发表见解
'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
方木块,海绵。
实验:
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
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活动二:
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1.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2.学生归纳总结
活动三:
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
1.导入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
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
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
问题: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
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
(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生活中的运动举例
评价方法:
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参与程度、积极程度2、举例恰当程度3、课前材料的准备情况
2、力力的图示重力重心
评价方法:
测验
…
评价指标:
①答题时间②每题答对率③及格人数(60---74分)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⑥平均分
3、学习活动过程
评价方法:
量规
①参与程度、积极程度②思维逻辑、严密性③表达展示④协作精神
专题二
专题二:
弹力
所需课时
1课时+1节实验
: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弹力”作为力学中三种力之一,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弹力”可以为今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过弹力,知道平常说的压力、托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本质上都是弹力,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弹力的相关知识,进入高中又知道力是矢量这一关键性的知识点,只不过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
本专题从展示宏观的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实例形变引入,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但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桌面的形变,所以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
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
预期的学习成果:
小组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弹簧弹力大小的规律并填写《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培养学生“用‘放大’的实验方法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思想”。
(5)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
(2)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3)弹力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4)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胡克定律)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微机、屏幕、MicrosoftPowerPoint软件、视频。
`
常规资源
弹簧、竹棍、小车、砝码、海绵、平面镜、激光器、瓶塞上插有细管的大玻璃瓶(最好用横截面是椭圆形的瓶)、玩具弹簧秤
教学支撑环境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网络教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
活动一:
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1.用身边现有的物品进行演示.请同学们积极思考,
演示一:
取一把刻度尺,支住它两头,在其上放一重物,刻度尺被压弯.
演示二:
取一根橡皮筋,下挂一串钥匙,橡皮筋被拉长.
演示三:
取一根细竹棍,把它压弯后可以把跟它接触的物体弹出去.
问题:
刻度尺、橡皮筋、细竹棍在各自的物理情景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在刚才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我们能看到物体明显的形变.把书放到桌子上,用手按压空玻璃瓶,书桌和空玻璃瓶能产生形变吗
—
4.演示课本上微小形变的实验。
总结:
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2.有的物体形变较为明显,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
活动二:
巧妙设问理解弹力。
1.用CAI课件再创情境,深度理解形变
(1)拉满的弓把箭射出去.
(2)压弯的撑竿把运动员弹出去.
<
(3)跳水运动员被压弯的跳板弹起.
问题:
①上述三个情景说明了什么
②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什么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呢
③弹力是怎么定义的
2.学生分组对前面的演示实验及CAI课件中的物理情景进行讨论
3.分析总结.
活动三:
探索弹力及其方向
1.展示下面三种情况下的弹力:
·
①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问题:
书与桌面之间是否有弹力产生
②在一根绳下挂一物体,分析物体与绳之间是否产生弹力作用
③用手压或拉伸弹簧,感受弹簧的弹力作用
2.小组成员讨论下列问题
①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呢
②弹力的方向
③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举例说明
3.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交流。
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根据学生研究情况总结弹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
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活动四:
1.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问题:
①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
②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
根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2.实验探究:
(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生活中的形变举例
评价方法:
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参与程度、积极程度2、举例恰当程度3、课前材料的准备情况
2.弹力弹力的方向弹力的大小
!
评价方法:
测验
评价指标:
①答题时间②每题答对率③及格人数(60---74分)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⑥平均分
3.学习活动过程
评价方法:
量规
①参与程度、积极程度②思维逻辑、严密性③表达展示④协作精神
专题三
摩擦力
所需课时
、
1课时
专题三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
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预期的学习成果是能判断时实际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并写出一份实验报告。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大小
(3)如何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怎样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
微机、实物投影展台、投影、屏幕、MicrosoftPowerPoint软件。
常规资源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毛刷、身边的物体(例如:
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长木板(带滑轮)。
教学支撑环境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实验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
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判断静摩擦力方向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①用手拿起一本书,书为什么没有掉下来(边演示边讲解)
②同学们先观察下面四幅图,从图中我们找找看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问题:
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2.体验静摩擦力
两本书交叉一页一页地对插,然后把书分开,看看受力的大小。
问题:
静摩擦力的大小到底有多大呢
3.小组结合初中所学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展示小组的结果,交流讨论。
活动二:
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用该实验装置进行研究:
缓慢的拉动弹簧测力计读数和小木块的运动状态,并设计表格记录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拉力F
、
物体运动状态
$
;
静摩擦力大小
<
注意:
当物体开始运动后,就不再记录数据。
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进行分析、归纳。
活动三: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现在我们继续做前面的实验,用力去拉木块,当力F>Fmax时,我们会发现木块在木板上开始滑动,拉力却明显减小,表明摩擦力明显减小,此时所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可能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
③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小组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
(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3.交流展示成果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成果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要素
1、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判断静摩擦力方向
】
评价方法:
使用量规(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①静摩擦力的存在的判断
②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③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④实验过程符合实验规程,态度认真
⑤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配合,体现出合作精神
2、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
评价方法:
课堂提问+作业
评价指标:
①最大静摩擦力
②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
0<F≤Fmax
③静摩擦力的应用
3.滑动摩擦力大小
评价方法:
课堂展示+作业
\
评价指标:
①理解“相对运动”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④分析总结能力,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专题四
力的合成与分解
所需课时
~
3课时
专题四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同时全课设计了好几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并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多媒体模拟;在“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引导下,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预期学习目标是写一份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报告。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什么是合力及力的合成
2.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关系是什么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正交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
常规资源
分组用(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演示用(分力、合力关系模拟演示器,钩码,自制教具)。
系绳的小车一个、自制多功能木板一块(一面贴有白纸)、三角板两块、橡皮条一根(系有绳套)、弹簧秤两只。
教学支撑环境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
力的合成(第1课时)
*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分别提同一桶水),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2.演示1:
模拟上面生活中的实例,演示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
用效果是等效的。
将生活实例搬入物理课堂来研究。
3.复习提问:
初中已经学过一个力F与两个力F1、F2的效果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即用一个假设的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替代后这一个力的效果与原来的几个力是相同的。
但合力并不客观存在,它是假想的力,是用来替代客观存在的分力的)。
,
二.推进新课1.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复习提问:
初中已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请同学们说一下合成方法。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
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的方向跟较大力方向相同。
提问:
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
|
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1,并思考问题:
5个钩码的重量是牛,两侧
两个拉力的合力大小一定也是牛。
问题是:
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是F1=牛、F2=2牛,F1、F2两个数值相加并不等于牛。
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到是合力小于两分力之和,合力F比两分力F1、F2大,它们的关系总是如此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2:
借助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用演示1的装置探究互成90度角的两个力F1、F2的合成情况。
(将两个分力F1、F2和合力F在黑板上用图示法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发现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的合成,其合力正好是以两分力为邻边做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引导说明:
两个分力互相垂直时合成和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一样,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两个分力互相不垂直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探究,分组实验
教师强调:
实验进行前设计实验时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2.…
3.怎样才能使合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分力F1、F2作用效果相同
4.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直观简洁的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