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508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docx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

尿液是在肾脏中生成的,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是由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构成。

肾是生成尿的器官,其余为尿路。

肾是由许多肾单位构成的,两肾约有170万到240万个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和与其相连接的肾小管构成。

肾小球有入球动脉和出球动脉,两者之间是由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毛细血管网球。

肾小球被肾小管起始端包围着并形成一个囊腔,称作肾小球囊。

肾小管的另一端与集合管相通,这两端之间又分为近球小管、髓绊的降枝和升枝及远球小管。

尿液的生成就是这样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等成分被滤过到肾小球囊中,称为原尿。

原尿中所含成分与血浆中的成分近似。

当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如尿素氮、尿酸、肌酐等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随尿经肾盂和输尿管进入膀胱,最后排出体外。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某些物质选择性回吸收也有个限度,称为阈。

如血糖的肾阈值为160mg到180mg/dL(9~10mmol/L),当血糖超过这个阈值时,尿中即会出现糖。

肾脏是血流量最多的器官,它又像是一个能够过滤和排泄废物的下水道。

全身血液每5分钟通过肾脏一次。

每天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约170~200L。

但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地回吸收后,最后剩下的也不过1~2L,这就是人的正常尿量。

人的机体就是这样通过新陈代谢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酸、碱和多种物质的平衡。

看病为什么要验尿

人体新陈代谢在不停地进行着,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的同时又产生二氧化碳和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产物经各组织汇集到血液中,又由呼吸、消化、皮肤和肾脏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肾脏是排出废物的主要器官。

尿液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由于尿液来自于血液,而血液中的许多成分被滤过到尿液中,其中有无机盐类如钾、钠、氯、钙、铁和磷酸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氮、尿酸和肌酐等,酶类如淀粉酶、溶菌酶等,细胞类如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他还有多种激素、尿胆原、酮体等等。

在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经肾小管集合管时被选择性回吸收后,余下的物质特别是尿素氮等废物被排出体外。

被排出的各种物质与数量是比较恒定的。

但当人体发生某种疾病时,尿液中就会出现某种或某些物质的改变。

因此,尿液检查对于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观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泌尿系统疾病和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核、结石、肿瘤、肾炎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粘多糖并、苯丙酮酸症、尿黑酸症、血卟啉病、酸中毒等,黄疸症如传染性黄疸性肝炎、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职业病如笨、铅、钟、汞等药物中毒。

尿液常规检验,现在普遍采用干化学尿液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尿色、糖、蛋白、酮体、比重、酸碱度、尿胆原、胆红素、亚硝酸盐、白细胞、隐血(红细胞)。

检测结果报告方式有3种。

3种报告方式各项可按相对应位置查出不同单位制的相等数量值,如糖250mg/dL相当与14mmol/L,又相当于1+.

尿色异常或浑浊是什么原因

正常尿液因含有色素一般为浅黄色并透明,但饮水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尿色深浅。

尿色异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尿液近于无色:

见于过量饮水或尿崩症。

(2)金黄色尿:

见于黄疸性肝炎、胆系结石或肿瘤造成的胆道阻塞,以及呋喃唑酮(痢特灵)、大黄、维生素B2和食物色素等。

(3)血尿:

尿液肉眼可见红色称血尿,在显微镜下见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称镜下血尿。

血尿常见于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肿瘤、肾囊肿、肾浅息肉以及原因不明的血尿。

(4)酱油色尿:

由于体内溶血而出现的血红蛋白尿,如食蚕豆过敏、药物过敏、输异型血,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行军性和寒冷性溶血性血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5)红葡萄酒色尿:

见于因卟啉代谢异常所致血卟啉病和铅等中毒一起的卟啉尿症。

(6)红茶色浑浊尿: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7)乳样尿:

见于丝虫病,或因肾结核等某种原因引起的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破裂导致的乳糜尿。

(8)白色浑浊尿:

常见于尿酸盐、磷酸盐或碳酸盐结晶引起。

尿液排出后变浑浊,并出现淡粉色沉淀,经加热结晶消失变透明为尿酸盐结晶;如尿液排出时即浑浊并出现白色沉淀而加酸即消失为磷酸盐结晶;加酸时出现气泡为碳酸盐结晶。

以上结晶的出现于食物、寒冷和饮水少有关,无病理意义。

(9)黑色尿:

见于幼儿尿黑酸症。

此尿在排出时正常尿色,放置一定时间后特别是经阳光照射后逐渐表黑色。

该病幼儿尿布可见较多的黑色斑点。

测定尿液比重有什么意义

尿液比重(SG)高低与尿液内所含溶质多少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尿比重一般在1.010~1.030之间,婴幼儿尿液比重偏低。

在饮水或出汗的影响下,一日尿比重可在1.003~1.030之间波动,这说明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正常。

比重减低除饮水多外,多见于尿崩症,可近于水的比重。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因肾脏受损,正常肾单位减少或肾小管浓缩功能减低而使比重常低于1.010.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高烧、脱水以及糖尿病和蛋白尿其比重都处于高水平。

尿液酸、碱度检查有什么意义

由于人的机体代谢产物多为酸性物质,尿液PH值一般为5.0~6.5,但因食物关系,正常人常在5.0~8.0之间。

尿液PH值是依赖肾小管对H+的分泌、可滴定酸的滤过、氨的形成、重碳酸盐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以及肾学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的。

如代谢酸中毒PH值下降;代谢性碱中毒PH值上升;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由于机体代偿,其PH值变化不大。

肾小管性酸中毒,个别病例由于肾脏无力排酸反而出现碱性尿。

尿蛋白(PRO)阳性是肾炎吗

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有微小孔隙,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经肾小球滤过的原尿中的蛋白质多为白蛋白,每日可达2~4g。

但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大部分蛋白质又被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人每天排出的蛋白质总量在0.02~0.08g,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

尿中蛋白质超过0.1g时定性试验可显弱阳性,超过0.15g时称蛋白尿。

蛋白尿又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1.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系指暂时出现的非病理性蛋白尿,它包括以下几种。

(1)功能性蛋白尿:

由于剧烈运动、发烧、寒冷、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引起的蛋白尿,当休息或刺激消失后,即恢复正常。

其原因,前者是因缺血和乳酸增加,局部PH降低,使蛋白质分子缩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后者因精神反射使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使蛋白滤出增多。

(2)体位性蛋白尿:

由于先天性脊椎前凸,直立时左肾静脉受压迫,使肾静脉压增高,而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增高,由于超过肾小管回吸收率,则出现暂时性蛋白尿。

当卧床休息后,压迫消失即恢复正常。

上述情况见于儿童期,随躯干发育可纠正前凸,蛋白尿即消失。

另外肾位异常或妊娠压迫等亦可出现蛋白尿。

(3)摄食性蛋白尿:

如注射分子量小于7万的蛋白质或食入大量蛋白质(分子量小于3500),这些大女摆在通过肾小球滤过到原尿中,之后在经过肾小球时,因蛋白量超过了肾小管回吸收率,而出现蛋白尿。

2.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为器质性病变出现的持续性蛋白尿,包括以下几种。

(1)肾小球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膜的损伤,其孔隙加大,或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底膜上的酸性黏蛋白减少导致阴电荷减少或消失,而失去静屏障作用,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滤如到肾小球囊中,因超过肾小管回吸收率而出现蛋白尿。

以上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性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肾静脉血栓、心功能不全性肾淤血、肾肿瘤等。

其蛋白量一般在3g/d以下,而肾病综合征可达3~20g/d.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见于肾小管性疾病,如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变,非那西丁、汞和铅等中毒引起的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导致蛋白排出增加。

(3)非肾性蛋白尿:

为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系因大量血、脓、黏液等含蛋白物质混入到尿液中,而出现的假性蛋白尿。

(4)特殊性蛋白尿:

如溶血性血红蛋白尿,因骨骼和心肌损伤出现的肌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出现的蛋白尿。

尿糖(GLU)阳性是糖尿病吗

尿液中的葡萄糖来源于血液葡萄糖。

正常人血糖浓度比较恒定,空腹血糖4.2~5.8mmol/L(75~105mg/dL),进食两小时可达9.0mmol/L(160mg/dL)。

由于通过肾小球滤出的糖,几乎全部被肾小球重吸收回血液,正常人从尿中排出的糖极少,24小时尿糖100~300mg,定性试验为阴性。

如空腹血糖超过9mmol/L(160mg/dL)时,因超过了肾糖阈则尿会出现糖,称为糖尿。

糖尿发生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1.生理性糖尿

由于服糖量过多或注射葡萄糖后,以及精神过度紧张使延脑血糖中枢收到刺激,导致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分泌过多,而肾小球滤过的糖超过了肾糖阈则出现一过性糖尿。

妊娠期和哺乳期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亦可出现糖尿。

2.病理性糖尿

(1)肾性糖尿:

血糖正常,但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回吸收功能衰退,也就是肾糖阈减低引起糖尿。

如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等出现的糖尿。

(2)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以及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

以上系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大量释放而出现高血糖导致的糖尿。

(3)原发性胰岛性糖尿:

由于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不够而导致糖尿,这就是常说的真性糖尿病。

尿胆红素(BIL)阳性是什么病

要了解胆红素阳性的意义,首先需要知道胆红素是怎样生成和代谢的。

胆红素主要是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

人的正常红细胞其寿命约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等处破裂分解出血红蛋白,并进一步分解还原形成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由于未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不能由肾随尿排出。

间接胆红素经肝处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其溶解度高才能经肾随尿排出。

直接胆红素大部分经肝贮存于胆囊并随胆汁进入小肠和大肠,在肠内被细菌还原为粪胆原(尿胆原)。

之后在肠内或肠外又被氧化为粪胆原(尿胆素),使粪便呈棕黄色。

在肠内有少量粪胆原被吸收回血液,并经肝又转化为胆红素。

另外小部分经肝进入血液循环由肾随尿排出,这就是尿内尿胆原的来源。

正常人的尿胆红素含量极微,定性检测为阴性,其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及溶血性黄疸等。

1.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见于肝炎、肝硬化和砷、四氯化碳等化学药物中毒。

这类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而使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发生障碍,使血中胆红素增高形成黄疸,并经肾随尿排出,出现胆红素尿。

2.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是肝外肝红素排泄障碍,常见于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胰头癌、肝癌或转移癌等。

由于胆道梗阻使血中胆红素增高,大量胆红素经肾随尿排出,形成胆红素尿。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因多种因素引起体内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过多的间接胆红素,由于它超过了肝细胞的处理和贮存能力,又因间接胆红素不能经肾排出,因而造成血内间接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尿中胆红素一般为阴性,如严重溶血亦可出现胆红素尿。

尿胆原(URO)阴性或增高是什么病

尿胆原随尿排出后,在空气中被氧化为尿胆素。

正常人尿胆原为弱阳性(≤1:

20,或小于0.2EU/dL即3.2µmol/L以下)。

1.尿胆原阴性

尿胆原阴性见于先天性胆管闭塞或胆结石、肿瘤导致的胆管完全阻塞,此种情况其粪便可呈白粉笔色。

2.尿胆原减少

尿胆原减少见于胆道阻塞、重症肝细胞性黄疸和急性肝萎缩等。

3.尿胆原增高

尿胆原增高见于胆道炎、肝淤血、肝细胞性黄疸、肺炎、肺结核和溶血性黄疸等。

尿液亚硝酸盐(NIT)试验阳性有什么意义

亚硝酸盐试验,是检测尿路细菌性感染的试验。

凡是能使内硝酸盐还是为亚硝酸盐的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感染可呈阳性反应。

但细菌于硝酸盐在体内作用不应少于4小时,也就是说尿液在膀胱内贮存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否则会出现假阴性,如陈旧尿亦可出现假阳性。

凡是不具此项生化反应功能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副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某些株等感染都呈阴性反应。

尿隐血(BLD)阳性或血尿是肾炎吗

尿隐血试验是检测尿内红细胞或红细胞破坏后分解出的血红蛋白。

正常人在尿中多数都有少量红细胞,但由于在正常范围内其反应结果为阴性。

如红细胞数每微升大于5时会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

阳性结果,见于各种原因血尿,如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肾炎、肾结核、肾囊肿和肾盏息肉、肾外伤等。

尿液白细胞(LEU)增多是炎症吗

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功能,它能穿过血管壁进入到各组织中,同意可进入到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因此在正常人的尿液中多数都含有少量非炎症性白细胞,每微升不超过5个,而用尿液自动检测仪测定为阴性结果。

如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则为增高,增高可见于泌尿系感染、结核、肿瘤和肾炎等。

如为炎症性白细胞(脓球),其数量在正常范围也应该视为炎症。

热别是发现炎症性闪光细胞,此细胞的出现应视为细胞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炎。

尿液显微镜检查都查什么

尿液显微镜检查主要查尿中的细胞、管型、结晶、寄生虫和细菌等有形成分。

此项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观察预后极为重要。

尿液镜检有直接镜检法和离心沉渣镜检法两种。

在正常尿内可见以下成分:

(1)肾小球性红细胞和非炎症性白细胞:

在正常尿内直接镜检可遇见肾小球性红细胞和非炎症性白细胞。

离心沉渣镜检可见肾小球性红细胞0~3、非炎症性白细胞0~5/HPH(高倍视野)以下,透明管型无或极少见。

这两种方法,如超过以上数值为增高,其增高可见于泌尿系感染、肾炎、结石和肿瘤等。

如出现炎性白细胞(或称脓球),不论多少都应视为泌尿系炎症。

出现非肾小球性红细胞亦不论多少都应视为异常,并应考虑非肾小球性红细胞出现的疾患。

(2)上皮细胞:

包括小圆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等,这些细胞在正常尿内较少见,而在泌尿系感染和肾炎的尿内较多见。

(3)透明管型:

在正常尿内极少见,如剧烈运动、高热或肾炎则多见。

(4)颗粒管型:

在正常尿内无,而在各种肾炎、肾病和肾动脉硬化等较多见。

(5)红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小球坏死等。

(6)白细胞管型:

多见于肾盂肾炎和急性肾炎。

(7)蜡样管型:

见于肾炎晚期和肾炎淀粉样变。

(8)脂肪管型:

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和类脂性肾病。

尿液内发现滴虫或真菌多为滴虫性或真菌性尿道炎和阴道炎(尿有白带污染)。

如尿内发现微丝蚴或溶组织阿米巴,即为血丝虫病和阿米巴性泌尿系感染(非粪便污染)。

(9)癌细胞:

见于泌尿系肿瘤。

(10)闪光细胞(白细胞内颗粒呈现佈浪运动):

见于肾盂肾炎。

但应注意除外白带污染,因白带分泌物中亦可见闪光细胞。

血尿相差显微镜检查有什么意义

血尿相差检查,是利用相差显微镜(可用普通光镜替代效果更好)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根据红细胞形态的变异区分出肾小球性红细胞和非肾小球性红细胞。

肾小球性红细胞为多形性变异型浅色红细胞。

其变异机理是因血液流经肾脏时,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到肾小管后,由于收到肾小管渗透压梯度的影响,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溢出而颜色变浅并呈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变异型红细胞,在正常人或各种肾炎尿内均为此类红细胞。

非肾小球性红细胞,系因某种疾病或外伤引起的出血性红细胞。

其形态和颜色正常,亦可因尿液高渗,使红细胞呈棘形或呈固缩型,正常人不见。

尿液肾小球性红细胞,在正常人不同年龄阶段的。

肾小球性红细胞增高,见于各类型肾炎、肾病和原因不明的肾小球性血尿。

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亦可出现极少数非肾小球性红细胞。

但不超过10%。

非肾小球性红细胞,在正常人不见,可见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肾囊肿、肾盏息肉、肾挫伤以及不明原因的非肾小球性血尿等疾病。

尿液内出现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两种红细胞称混合性血尿。

这种血尿,如以肾小球性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非肾小球性红细胞,常见于肾炎合并非肾小球性血尿疾患:

如白细胞明显增高(炎症性的白细胞),首先应考虑合并泌尿系感染等;如以非肾小球性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肾小球性红细胞,应诊为非肾小球性血尿疾患。

另外由于红细胞形态的变异是在肾小管内形成的,所以血尿的性质名称,应称为肾小管性和非肾小管性红细胞为宜。

正常人尿液内红细胞均为肾小球性,而白细胞均为非炎症性。

我们为了解正常人尿液内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而对2~6岁、7~12岁、18~50岁、50岁以上无泌尿系疾患的人,共计1680人,留取晨起第二次中段尿或下午中断尿,将尿液经十倍浓缩沉淀对其红白细胞进行检查分析和计数。

其结果95%上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值。

男性2~50岁以上白细胞为2500~5290/mL,红细胞为3100~4900/mL。

女性2~50岁以上白细胞为3200~7150/mL,红细胞为2200~5300/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