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412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淮安市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之后,修建私家园林__________。

园林不仅是宴饮游乐、赏花作诗

场所,园中容纳自然山水于__________的造景美学也蕴藏着期求隐逸的情志,让士大夫兼得入世和出世,无须告别朝廷而得以享受__________之趣。

自此园林艺术中也就逐渐融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

A.如火如荼尺寸之间洗尘B.如火如荼瞬息之间超尘

C.方兴未已瞬息之间洗尘D.方兴未已尺寸之间超尘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看见了瀑布,越近就越壮观。

__________此刻所有的声响消失,我回到平静之中,心因干净而瞬间自由。

①它声势浩大,只有成片的蛙鸣与它一起回荡。

②当爬到巨石悬岸上时,只见这水瀑威力十足,犹如地球能量通道的出口。

③于是我坐到石地上,来接受迎面而来的风与水的洗礼。

④这“巨瀑声音”对我来说,刚好可以让我置身其中来专注静心。

⑤喷溅上来的水花像是大自然给我的洒净,如清澈的琉璃不留一物。

⑥瀑布声也冲刷掉我的杂念,冲到只剩自己,甚至连自己也不剩下。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3.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B.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

C.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D.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

4.阅读下图,对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

两代表一委员:

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A.社区工作室负责民意收集,容易的事情尽快办理,难事交给红色议事厅。

B.红色议事厅的主要职责是“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C.红色议事厅按区域指定一位监督人对红色议事厅进行监督。

D.从红色议事厅的监督机制来看,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满意度回访。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重修南捕通判厅壁记

袁 枚

尝读孙可之《书褒城驿》,叹官舍常新,振古为难;矧今之通判权轻而俸薄,士大夫之履斯任而邮驿视之也亦宜。

虽然,不有署,何有官?

不有官,何有政?

腹击①为室而巨,曰:

“以安民也。

”叔孙昭子所到,虽一日必葺其墙屋。

古之君子,于私居之舍,犹矜矜然郑重将之,而况怀印曳绂,将呼唱于堂皇②以治事者乎?

庚子春,余承乏江宁南捕之职。

入其门,奥草满焉。

行其庭,杗瘤坠焉。

考之府志,缺不载也。

询之老氓,杳不知也。

相传署本前明监司旧居,颓圮已久。

乾隆壬辰,前任密公葺向西三舍,以宁其孥。

此外承尘搏壁,日就颠

,几无容膝处矣。

余不得已,请于大府,命隶须材工属役,虑事量功,甓械涂塈,凡成堂楼、庖湢、宾馆、丙舍五十九处。

费金九百有奇,支廉俸也。

益之以三百有奇,捐私财也。

一时过客来游者,靡不豪余所为。

余笑告之曰:

余惟不豪于官,故豪于屋耳。

夫外任闲曹,有闲于通判者乎?

使急于进取者居之,方决舍之不暇,何肯傮然造作哉?

惟余之性拙而才疏,官于是即安于是,将尽臣职而报君恩。

然则公舍也,即私舍也;人居也,如己居也。

捄之筑之,苟美苟完,吾已乎哉。

园之西有水有石,有古柳有高梧,犹人有美质而未学,锄理出之,亦足小寄情赏。

功既成,为文以记其梗概。

而意有未竟,乃为之歌曰:

日之斜兮,吏散衙兮。

棘茨既剪,树槎枒兮。

通判何判,盍判花兮?

公事余兮,步庭除兮。

小池既清,水渠渠兮。

南捕何捕,盍捕鱼兮?

勿懈当官,勿侵事权。

施于有政,作造屋观。

注 ①腹击:

战国时赵国大臣。

因为身为羁旅之人,他仕于赵而不受百姓信任,故而曾为自己造大官邸,以便取信于民。

②堂皇:

官府办公的厅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士大夫之履斯任而邮驿视之也亦宜 履:

奔走

B.命隶须材工属役,虑事量功量:

估量

C.益之以三百有奇益:

增加

D.方决舍之不暇决:

同“诀”,离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即使远古时期的人也难做到让官舍常新,何况自己是一个官俸微薄的小小通判。

B.作者去江宁赴任,看到那里的官舍破败不堪,查考相关资料,得知这一官舍为明朝监司的旧居。

C.作者请示上级后对官舍房屋加以修缮,耗费了很多钱财,来游玩的人都认为作者修官舍的行为很奢侈。

D.作者把居住的官舍当作私舍一样庄重对待,对其进行认真修缮,完成以后,他还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乾隆壬辰,前任密公葺向西三舍,以宁其孥。

译文:

 

(2)惟余之性拙而才疏,官于是即安于是,将尽臣职而报君恩。

译文:

 

8.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袁枚的官居生活特点。

(4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白田①马上闻莺

李白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②。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注】①白田:

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

②缫(sāo)丝: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9.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

(5分)

10.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落矣,。

(《诗经·卫风·氓》)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3),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5),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6),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7)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8)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杜牧《阿房宫赋》)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超人

冰心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

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

他从局里低头独步回来,关上门,便坐在书桌旁边。

偶然疲倦了,拉开帘幕望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

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

何彬偶然答应几句:

“人和人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

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

这一夜他忽然醒了。

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

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

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

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

“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腿摔坏了,每夜呻吟。

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走到门边,却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

“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

”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

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

禄儿仰着黑胖的脸,在门外张着,几乎要哭了出来。

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

——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

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

第二天他自己又关着门忙时,忽然想起绳子忘了买了。

他打开门,只见人影儿一闪,再看时,禄儿在对面门后藏着呢。

他踌躇着四围看了一看,一个仆人都没有,便唤:

“禄儿,你替我买几根绳子来。

”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不一会儿,禄儿跑的通红的脸,喘息着走上来,一只手拿着绳子,一只手背在身后,微微露着一两点金黄色的星儿。

他递过了绳子,仰着头似乎要说话,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进屋去了。

累了两天了,何彬闭上双眼,又想起了深夜的病人——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

微微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屡屡清香,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

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

……这篮子里的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是我自己种的,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

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

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

先生有母亲么?

她一定是爱先生的。

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

所以先生必要收下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到床前,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清香还在。

窗内窗外,互相辉映的,只有月光,星光,泪光——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何彬被禄儿半夜呻吟引起思绪,到与程姥姥的对话,再到何彬反复做的关于母亲的梦,最后写他与禄儿的心对心的交流,层层渲染,终于,坚冰化为一泓温暖的春水。

B.作品命名为《超人》,但通篇没有出现“超人”的字样,而是通过暗示的方法让读者自己去领悟的。

小说通过写“超人”何彬的转变过程,表现了爱的力量这一主题。

C.小说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三次写“慈爱的母亲……”,直接赞美母爱,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小说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D.小说的全篇是写实的,但作者把浪漫主义创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的意境和氛围的构筑中,十分自然地把主人公置于诗情画意的思绪中。

13.请简要分析何彬这一人物形象。

(6分)

▲▲

1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作用(6分)

▲▲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苦吟:

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

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

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

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

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换个角度。

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

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

《解阿十二首》之六云: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一种重要形态:

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

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

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

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

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

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

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

大体而言,刻苦吟诗的人中少有浪漫派。

他们的行为多少有些乖僻,其风格也自成一体。

孟郊自称“积恨成狂痴”,《唐才子传》记载卢仝“性亦古介僻”。

痴、憨、狂、癖竟成了苦吟诗人的共同性格倾向。

文人苦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投入。

元人杨载对此有一深刻认识:

”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曰‘一生精力尽于诗’。

”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

诗人在“吟”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

而把一个字改来改去,为的是什么呢?

是服从声律的需要,还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

还是为了使意思更新鲜,抑或是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更精彩?

这样,在苦吟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更准确,一是更艺术。

苦吟诗人的认真态度,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

胡适说:

“这样认真的态度,便是杜甫以后的新风气。

从此以后,做诗不是给贵人贵公主做玩物了,也不仅仅是应试应制的工具了,做诗成了诗人的第二生命。

”苦吟诗人们,创造着美妙的“第二自然”,这是他们对文学的贡献。

(节选自《丛生的文体一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作者在进行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后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

B.欣赏者通过吟诵能够感受诗歌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苦吟”却是一种创作状态,吟涌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C.以杜甫为代表的批诗人在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而非仅限于新诗创作。

D.苦吟本身塑造了诗人的个性。

这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令人自我折磨、呕心沥血,所以苦吟诗人很少有浪漫派诗人。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文章以杜甫苦吟诗歌为列,不仅反映了苦吟“边吟边改”的形态,也论证了苦吟符合新诗客观的创作要求。

B.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体现了苦吟之法非人人皆能掌握。

C.文章引用了一些诗人关于“苦吟”的诗句,论述了古代诗人对苦吟现象的认识,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充分、有力。

D.文章结尾引用胡适的话,论述了苦吟态度改变了诗歌创作的风气,强调了其对文学的贡献,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17.诗歌创作过程为何会出现“苦吟”现象?

请简要概括说明。

(6分)

▲▲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

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记者:

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

它主要来源于哪里?

康世昌:

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

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

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国家。

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

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

记者:

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否能用煤来替代?

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来源?

康世昌:

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

“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

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

记者:

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

康世昌:

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

我看到,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

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

记者:

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康世昌:

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

记者:

目前在黑碳排放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程度如何?

康世昌:

青藏高原的冰川最近几十年来处于普遍退缩状态,高原边缘区域退缩较内陆地区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

就像应对全球变暖一样,我们需要尽快采取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具有温室效应的气溶胶排放。

(摘编自《中外对话》)

资料链接:

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拦截水汽,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通过遥感和实测资料发现,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出60米。

  “亚洲水塔”正朝着失衡失稳偏向发展。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季风区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进。

同时,“水塔”固液布局失衡,液态水体储量的增进导致“水塔”布局失稳。

  近期水资源增进,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生态变好。

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因此久远看,将来水资源欠缺的隐藏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难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摘编自《科技日报》)

18.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很强的吸光性,当黑碳聚集在青藏高原的冰雪表面时,冰川便呈现暗色。

B.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C.黑碳排放引起了大气升温,加速了冰川消融,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

D.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一种节能炉具,这种炉具能使生物质充分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黑碳的排放。

19.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里的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以拦截水汽,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B.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冰川退缩较内陆地区的冰川退缩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亚洲水塔”固态水体储量普遍减少。

C.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季风区水储量减少,西风带水储量增进,“亚洲水塔”正朝失衡失稳偏向发展,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D.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

20.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

请结合全文概括。

(6分)

▲▲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有序使人安定,无序使人慌乱。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从容有序地生活。

但是失序的事情常有发生,有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

而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生活,往往就是你内在的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