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25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7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docx

xxx工业园区印染建设项目大学论文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X印染建设项目

1.1.2项目类型:

新建

1.1.3建设单位:

XXX恒通印染有限责任公司

1.1.4法人代表:

杨云涛

1.2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概况

1.2.1建设单位概况

XXX恒通印染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各类高档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加工,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占地180亩,该项目的建设将为XXX市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为国家税收及环保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2.2法人代表概况

杨云涛,男,汉族,45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

曾任XXX颍光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现任XXXXXX恒通印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1.3编制依据和范围

1.3.1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2)国家《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

(3)《印染行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务院.国发[2005]40号(2005年本)

(5)《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8年第14号

(6)《印染工厂设计规范》GB50426-2007

(7)《纺织工业企业环保设计规范》(GB50425-2007)

(8)《纺织工业企业安全设计标准》

(9)《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

(10)《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1.3.2编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XXX印染建设项目的背景、必要性、市场预测、建设条件及场址选择、建设内容及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及主要设备、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保护和影响分析、能源节约、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配置、工程招投标、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1.4可行性研究结论

1.4.1建设地点

本项目拟建于XXX循环经济园区。

1.4.2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设计年生产能力10000万米,经营各类高档织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和服装等纺织品,项目占地面积18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漂、染、印、整车间27700平方米、成品包装车间26800平方米、原布车间及成品库27600平方米、科研综合办公及宿舍楼9200平方米、污水处理设施2200平方米,停车场及动力用房等辅助用房42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7700平方米。

1.4.3劳动定员规模

本项目定员600人。

1.4.4项目实施进度

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到投入生产约2年时间。

1.4.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其中建设期投资26000万元,流动资金400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企业自筹。

1.4.6财务评价结论

项目的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8.94%,大于基准收益率15%,财务净现值5482.80万元,本项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政策背景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

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纺织品、丝绸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

(2)《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到“十一五”末,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一批优化,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限制和淘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体的产业竞争优势,构筑起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将加快技术结构、原料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多年制约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印染后整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产印染面料质量明显改善,纺织面料出口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五年扩大了1.4倍,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从“九五”期间的50%提高到70%,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中印染行业;以提高印染产品质量、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为原则,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发展涂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加快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研发和生产:

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加快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研发和生产;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废水治理达不到要求的落后工艺装备和印染企业。

到“十一五”末,先进设备比重要达到4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12000元∕人•年,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2%,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十一五”期间,纺织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目标是,围绕新时期我国纺织业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以纺织印染后整理为突破口,在提高我国纺织印染后整理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逐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无水化、少(节)水、降耗,减排和生态环保的印染生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在“十一五”末期,实现“万元增加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的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技术发展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低档产品;二是开发、应用和推广节能、节水、降耗纺织加工新技术;三是研制开发高效、节水、节能新设备;四是采用高效、环保、安全的符合安全和生态纺织品生产需要的染化料和纺织生产助剂;五是推广和应用节能、节水等实用新型新技术。

2.1.2行业背景

“十五”期间,中国印染行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全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户数从2000年的858户增加到2005年的1778户,年均增速为15.69%;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业职工人数从2000年的26.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3.13万人,年均增长9.98%;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1397.1亿元(现行价),比2000年的551.33亿元增长153.41%。

 2006年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430.30亿米,同比增长10.47%,增幅下降5.2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户数1948家,同比增加7.27%;亏损户数348家,亏损面达到17.86%;亏损总额为8.19亿元,同比下降12.91%;就业人数45.52万人,同比增加4.49%。

印染6大类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29.69亿美元,同比增长8.05%,增幅上升0.9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59.8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6%,增幅下降4.70个百分点。

  2008年1-8月份,由于原料、能源、人工价格大幅上升、利率上调,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各项费用上升较快,营业费用同比增长14.84%,管理费用同比增加13.95%,利息支出同比大幅增加32.28%,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68亿元,同比增加2.6%,增速大幅回落,销售利润率3%,比2007年的3.50%减少0.5个百分点。

  印染行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治理印染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改善环境,倡导生产与环境和谐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使印染机械向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省时高效、短流程方面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政策、规划

根据XXX市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项目的建设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当地经济、技术状况吻合。

印染上马快,见效迅速,吸收劳动力量较大,加之投资规模适度,并能与本企业形成相辅相成关系,有利于地区优势互补。

另外,XXX省地处长江、淮河流域地区,与我国现有纺织工业相对发达地区江苏、山东等省相邻,合同来源充足,容易形成地区集中优势,XXX市与河南省濒临,又距内蒙、河北等原料产地较近,原料供应较方便,运输费用较低,且项目建设地气候条件、水、地质资源较近,宜印染厂的建设。

2.2.2项目建设符合XXX纺织类企业发展的要求

印染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示出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八五”计划以来,国家从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出发,十分重视我国以出口纱、坯布为重,逐步过渡到出口服装成品及印染后整理产品为主,这是关系我国从贸易强国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WTO以后,我国纺织产品(主要指服装、印染后整理产品)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尤其是对欧美出口额每年都以30-170%的速度增长。

对于大纺织行业链中的一员,“十一五”期间,项目的建设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和美好远景。

利税大幅度增长受印染、服装行业制约因素很多,同时也附和国家对大纺织产业链结构调整的规划要求。

纺织品经过印染后整理的花色、漂布附加值可增长50-100%。

筹建一个与XXX地区纺织匹配的高技术含量的综合印染厂,产值、销售收入可实现翻番,利税总额可增长150-200%。

XXX市2007年布产量达到4610.9万米,丝绸品441.8万米。

就XXX地区而言,据调查了解,现有织机近万台,年产坯布可达15000万米,加上周围县市纺织产量坯布将达到3亿米以上,大多被沿海等地客户购回印染加工后,又返回中原地区销售,此举不仅使环节繁琐,成本倍增,且运费就高达2亿多元,给内地企业带来诸多不便,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效益损失,况且中原区域及具纺织优势,发展前景广阔,纺织行业将是XXX省一大支柱产业,它在发挥区域优势、安排就业及相关产业、促使人民安居乐业发挥重要优势。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还是XXX市纺织企业发展的出路,都急需筹建一个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先进型综合印染厂。

2.2.3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可直接吸收就业600人,通过带动项目的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可间接带动就业数千人,从而增加项目区农民的收入,推动项目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2.4有利于增加XXX市税收收入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XXX市乃至整个XXX省的经济辐射能力,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顺应富民强市的趋势。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销售收入25000万元,增值税率17%计算,城市建设维护税按增值税的7%提取,教育附加税按增值税的3%提取,所得税率取25%,项目正常年营业税金及附加186.11万元,正常年增值税1861.15万元,企业所得税1902.41万元,对XXX市国民收入再分配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印染行业市场分析

3.1.1市场运营平稳,产销两旺

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印染企业工业总产值1675.00亿元,同比增长15.65%;销售收入1606.14亿元,同比增长15.53%;出口交货值491.37亿元,同比增长3.66%,产销率98.02%,内外销比例中内销占到70.07%,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4个百分点;销售产值增速高于出口交货值12.44个百分点。

内需的扩大,拉动了生产销售的增长。

2008年1~5月,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8.60亿元,同比增长13.52%;销售产值777.29亿元,同比增长14.00%;主营业务收入763.49亿元,同比增长14.43%;产销率为97.33%,同比增长0.48个百分点;

3.1.2经济效益显著

“十五”期间以来,中国的印染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印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2000年到2005年,印染6大类的产品出口数量从38亿米增加到103.7亿米,平均增速达82%;出口金额从28亿美元增加到84.8亿美元;印染企业的户数从858家增加到1778家;印染布的产量从158亿米增加到360亿米,平均增速达17.9%;销售收入从513亿元增加到1345亿元,平均增长21.2%;印染产品的出口交易值从242亿元增加到457亿元;2005年全行业利润达到41.4亿元。

比2000年递增了27.9亿元。

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利润总额为53.72亿元,同比增加25.51%;销售利润率为3.3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6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成本费用利润率3.47%,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见图1)。

2008年1~5月,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01亿元,同比增长10.69%,增速回落7.19个百分点。

利润增高得益于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根据20家印染企业资料显示,新产品产值与销售产值的比值大多为20%左右,充分表明了印染行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整体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个良好开端。

3.1.3进口数量下降,单价升高,进口面较窄

2006年1~12月,印染六大类产品进口数量为28.26亿米,同比减少5.07%,进口金额为34.94亿美元,同比减少了0.71%;进口平均单价为1.24美元/m,同比增长6美分/m。

印染六大类产品近五年进口数量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

2006年,进口的印染六大类产品中,五类产品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棉混纺印花布单价由2004年1.57美元/m上升至1.97美元/m;棉混纺染色布单价则由2.06美元/m上升到2.31美元/m:

纯棉染色布的单价由1.49美元/m上升到1.59美元/m,合成长丝织物单价由0.92美元/m升到1.05美元/m,T/C印染布由1.20美元/m升到1.26美元/m。

纯棉印花布单价大幅下跌,由2004年2.17美元/m降到1.65美元/m进口量较少,仅0.60亿米,但不能控制整体进口价格的上涨。

进口国家和地区仍集中在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韩国和日本,进口总量占全部进口比例的9-1.48%。

进口单价以日本最高,为2.82美元/m,中国台湾最低,为0.74美元/In;进口数量方面,从中国香港地区进口大幅下降,由2004年4.70亿米降到2.94亿米;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由12.18亿米降到10.01亿米;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数量和单价变化不大。

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数量与单价分布如图3所示。

3.1.4出口继续提高,市场更趋多元化

2006年l~l2月,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数量为113.66亿米,同比增长为9.55%;出口金额为94.75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1.68%;出口金额增幅高于出口数量增幅2.13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单价为0.83美元/m,比2004年上升l美分/m。

出口单价上涨最多的产品是棉混纺印染布,由2004年0.84美元/m增到0.94美元/m;‘F/C印染布由0.56美元/m增到0.66美元/而:

而占出口比重60.57%的合成长丝织物的出口价格却在下降,比2004年的0.78美元/m下降了2美分/m。

近五年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态势如图4所示。

目前,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覆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阿联酋、贝宁、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多哥、中国香港地区等分列出口前七名,其数量合计占全部出口比例33.15%。

在我国出口市场排名中,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数量逐年增多,从2004年11.8亿米提高到13.02亿米,且价格不断提升,从2004年0.97美元/m提高到1.00美元/m;出口阿联酋数量逐年递减但价格提升最快,从2004年0.76美元/m提高到0.87美元/m最显著的是出口多哥数量骤增,从2004年0.85亿米提高到2.93亿米,而价格骤减,从2001年0.80美元/m降低到0.56美元/m。

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数量与单价分布如图5所示。

3.1.5经济运行出现新的亮点

(1)产量增幅与产值增幅差距不断拉大

产值增幅高于产量增幅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销售产值比例提升,充分佐证了印染行业结构调整后发生了积极变化。

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与困惑后,企业产品质量和创新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2)印染产量理性回归

近几年,印染行业发展较快。

2003年产量增幅20.43%,2006年产量增幅达近五年最低值,产量增幅下降趋势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增幅高于产量增幅,说明印染行业正逐渐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成长迈进。

①国家不断采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审批制度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和产能调控方面取得实效。

②行业紧迫感与危机感逐渐增强,从而激发企业不断创新与改良,以适应时代前进步伐及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的客观要求。

③市场机制调控,市场要求印染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满足终端客户需求。

(3)生产区域高集群度进一步显现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沿海五省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占全国产量90.44%。

产业集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以及信息技术带动的示范平台,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设计中心、创新科技中心为一体,拥有与纺织服装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同时刺激了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

近三年集群度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

(4)投资增长有所上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6年1~l2月印染行业新开工项目数209个,施工项目数307个,竣工项目数130个,实际完成投资92.68亿元,同比增加30.86%。

据调查,生产能力落后的设备,如74型设备已被淘汰,大多已由96型取代;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并选用先进水平的国产设备、宽幅及特宽幅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产品档次。

3.2上下游产业市场分析

近年来,纺织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6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为250l6.89亿元,占全国比重15.18%,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1651.36亿美元,占全国比重72.71%。

纺织行业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清洁生产的实施和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推广应用纺织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等手段,废水治理率和达标率得到大幅提高。

当前,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引导,从工艺、助剂、设备等多渠道着手,抓住源头,注重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生态问题,努力优化纺织工艺,减少化学药剂、水、能源的消耗,以达到高效、高速、环保的目的。

国外已投入较大力量开发环保型染料助剂,节水、节能、减排新工艺和新设备,在无水和少水印染技术方面,涂料印染方面以及纺织节能、节水实用新型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3.2.12007年全球纺织服装工业概况

2007年,全球各国纺织服装业景象纷呈。

一方面,中国、越南纺织形势喜人,而另一些国家,如美国和印度的纺织业绩,则有所下滑。

据中国有关资料报告,中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800亿元,年比增长21.9%。

最新统计报告显示。

在2007年l—11月,中国出口纺织品和服装1565.8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86%。

其中,服装和服饰出口超过1054.3亿美元,增长22.2%;纱线、织物和其它纺织产品出口511.52亿美元,增长l5.3%。

越南工商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越南纺织服装工业出口创汇78亿美元,年比增长32%,成为越南工业最大的创汇产业。

美联储1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纺织厂产值急剧下降,减少了12.1%,这是政府自1972年开始公布产值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与l997年12月的高峰时期相比,美国纺织工厂产值已经下跌了44.85%。

美国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大量接受补贴的进口产品,且正不断削弱美国纺织工业。

纺织产量下滑直接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少,进而直接导致美国丢失成千上万个美国纺织服装工作岗位。

2007年,印度纺织服装产业也面临着卢比升值的巨大压力。

在一年半时间里,卢比升值近l5%,严重削弱了印度纺织服装工业的竞争力。

在本财年的上半年,印度出口下降12%而按照美元计算,则出口下降20%。

人造纤维服装出口跌幅最大,与2006年同比,跌幅高达29.13%,棉纺织品出口跌幅为16.62%。

截至于2007年6月这一年,孟加拉国服装服饰出口达92.1亿美元,占孟加拉国出口收入的75%。

自全球配额取消之后,服装尤其是针织服装,是孟加拉出口的主要驱动力。

但在最近,孟加拉国服装工业深陷劳工动荡的困扰。

在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已经裁减10000多个工作岗位。

原因之一是,走私低价纺织品和服装已成为尼日利亚纺织工业最主要的问题。

其他一些国家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3.2.22008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保持增长

2008年1月25日在京举行的“2008中纺圆桌论坛”上,2008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仍有两位数的增长,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其增速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

目前,中国纺织品80%左右在国内消费,国内巨大市场是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衣着类和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将持续增强。

在国际纺织品市场,2008年虽然全球经济有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影响,但世界贸易没有大幅萎缩,在没有出现大的国际事件的情况下,中国纺织品出口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局面。

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仍然是平稳发展的一年,也是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年,国内市场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800亿元;由于主要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全行业的加工总量达到了35600万吨左右,同比提高15%。

同时,纺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了较快提升,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6786亿元,同比增长22%;

2007年前l—11月,行业利润总额1063亿元,同比增长36.9%;规模以上企业产销量达到97.3%。

由于管理水平提高,2007年是从业人数增加最少。

而产值和效率是最好的一年。

3.3印染行业竞争力分析

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印染加工在整个纺织服装生产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原料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剧,世界纺织工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达国家逐步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集中发展增长潜力大、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产品。

印染作为高技术含量产业,是发达国家不肯轻易放弃的领域之一,因而印染行业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将更加激烈,其国际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成本、交货期等几个方面。

以下就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印染行业的竞争力。

3.3.1技术

企业开发产品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印染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据初步统计,近三年印染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达到4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水平的装备已超过30%,为开发产品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证。

但是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仍处于简单技术装备阶段,投入研发费用极低,绝大部分企业以仿制和来样加工为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3.3.2产品

国内印染业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在产品质量如疵点、色差、尺寸稳定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但染色牢度、手感和功能性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在产品的多样性和附加值方面仍非常欠缺。

同时产品的环保标准也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中的配额、关税贸易壁垒将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亦即"绿色贸易壁垒"。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行严格的检测。

1994年德国首先颁布了有关法规,规定自1995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可能致癌的20种芳香胺的染料;1996年3月起,不准用此类染料进行印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