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769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x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前言课程概述

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

1、学科性质

2、课程性质

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

1、国外的发展历程

2、中国的发展历程

三、课程的组成部分

1、第一部分,绪论:

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理论。

2、第二部分,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

3、第三部分,实务:

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老年与社会工作;矫治感化与社会工作;医疗、精神治疗与社会工作;滥用药物与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四部分,教育、实习与展望:

教育、实习与研究;讨论与角色扮演。

四、学习方法与阅读的扩展

1、学习方法

2、阅读的扩展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对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专业的缘起、发展、领域和特质,与其他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和发展

一、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2、社会工作的产生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专业方法的发展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一、社会工作领域概述

1、社会工作的领域

2、社会问题

二、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

1、社会进步

2、生活质量

3、人类认识观念

三、领域的分类

1、按照服务对象

2、按照困难类型

3、按照社会工作的特点

四、社会工作的特质

1、整体的人

2、家庭的重要性

3、社区资源

4、督导

5、教育项目:

课程教学及实习,专业实习和督导

6、方法

7、团体

8、“关系”、“网络”

9、精神、心理

10、“社会”

11、与制度的关系(福利制度)

12、基本目标

13、机构雇佣、有薪水

14、发展及利用小组的方法来开展服务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1、社会中的不同内涵

2、定义

3、相关概念: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正义。

二、社会工作的结构

1、社会工作过程图示

2、社会工作的要素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

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迁

2、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类型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它学科

一、与社会学

二、与心理学

三、与政治学

四、与经济学、管理学

五、与医学、法学和伦理学

六、与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福利哲学和政治哲学)

复习思考题: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简述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

3、社会工作的要素。

4、名词:

社会进步/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咨询。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教学目的:

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社会工作与助人、维持社会秩序的关系,以及转型期的特点。

教学重点:

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社会工作助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一般特征

1、社会工作者

2、一般特征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1、助人过程的特点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1、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和冲突

2、如何处理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关系

3、社会正义的目标

从柏拉图、查士丁尼、洛克、霍布斯、卢梭、康德、罗尔斯。

从差等正义到契约正义和社会正义,功利主义和集体主义,道义论与功利论。

第三节社会功能运作的问题

一、概述

二、事例分析

三、个人的、家庭的和社区(社会)的问题

1、家庭解组

2、滥用药物和酒精

3、老年问题

4、心理疾病

5、学校不适

6、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7、犯罪问题

8、生理疾病和情绪问题

9、贫困

10、先天不足

第四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一、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的影响

第五节体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工作

一、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二、社会转型及方向

三、路径依赖问题

四、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2、用实例谈谈你对社会功能运作的理解。

3、用实例论述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4、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5、名词:

路径依赖。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教学目的:

认识专业价值观的演进、内容、意义以及本土化问题。

教学重点:

专业价值观的演进、内容、意义以及本土化问题。

教学难点:

专业价值观的意义及本土化问题

课时安排:

4学时。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价值的历史演进

1、早期实践中的价值观

2、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3、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二、价值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1、价值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

2、具体观点

高登斯坦,列维,林德曼,波奈尔的观点;奥登的批评。

3、价值与技术和知识的关系。

4、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价值体系的基础

1、新教伦理和人道主义

2、社会福利的理念

3、人的尊严、价值、潜能和卓越(至高无上)

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1、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矛盾

2、不同学派之间的争执:

功能学派与诊断学派的对立。

3、政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在价值观上也有矛盾。

4、价值观从理论转向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矛盾。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的方法论问题

1、原材料

2、方法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的内容

1、专业价值

2、专业伦理

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教育与强化

1、专业价值的教育要贯穿在课程教学和实务教学中

2、价值观要在实务中强化和巩固

复习思考题:

1、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2、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3、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4、中国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与强化的途径。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教学目的:

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逻辑结构,能理解理论流派间的差异,以及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教学重点:

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逻辑结构,能理解理论流派间的差异,以及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教学难点:

理解流派间的差异,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

一、社会工作专业需要理论的支撑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

2、轻视理论的误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1、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2、设定工作目标

3、提出有效的实务方法、模式和技巧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和逻辑结构

一、发展阶段:

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与功能学派并列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多元发展阶段。

二、逻辑结构

1、大卫﹒豪的观点

2、皮拉利思等人的结构模式

三、理论模式介绍

1、心理动力模式

2、危机干预与任务中心模式

3、行为学派

4、系统与生态模型

5、社会心理与沟通模型

6、人本主义及存在主义的模式

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行为主义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

五、标签理论

六、沟通理论

七、人本主义理论

八、激进主义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

十、充权理论

十一、女性主义理论

 

复习思考题:

1、轻视理论的误区。

2、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作用。

3、论述皮拉利思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层次模型。

 

第二部分方法

第五章个案工作

教学目的:

了解方法的发展,掌握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

掌握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教学难点:

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涵义

1、诊断学派的观点

2、功能学派的观点

3、涵义

二、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19-20世纪

2、专业化与学科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

3、精神医学的影响阶段:

20世纪30年代

4、多元化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二节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1、危机的含义

2、危机介入的方法技巧

3、所需的理论知识

二、任务中心模式

1、内容及适用范围

2、问题解决的五个阶段

3、技巧

三、“心理-社会”模式

1、内容

2、工作框架

3、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行为治疗模式

1、理论基础

2、工作框架

3、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节个案工作

一、中国的个案工作经验

二、以后的发展方向

复习思考题:

1、个案工作的涵义。

2、危机介入模式的方法和技巧。

3、任务中心模式的过程与技巧。

 

第六章小组工作

教学目的:

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掌握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小组的阶段,工作原则和技巧,能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教学重点:

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掌握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小组的阶段,工作原则和技巧,能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教学难点:

认识和把握小组的阶段,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和发展过程

1、小组工作的缘起

2、小组工作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小组工作的情况

1、辛亥革命后的情况

2、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

3、1978年以来的状况

三、小组工作的涵义

四、小组的特征与分类

1、特征

2、分类

第二节理论和模式

一、理论来源(借用的理论)

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医学。

二、实践理论

1、系统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团体动力学

4、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

5、互动论

二、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

概念,特点。

2、治疗模式(临床、康复模式)

概念,特点。

3、互动模式(居间、互惠模式)

概念,特点。

第三节发展阶段、功能和过程

一、发展阶段

1、准备或酝酿阶段

2、开始阶段

3、形成阶段

4、冲突阶段

5、维持阶段

6、结束阶段

二、功能

1、康复

2、展能

3、矫治

4、社会化

5、预防

6、社会行动

7、问题解决

8、社会价值

以上可以归结为:

参与、团队精神和社会变迁三方面的功能。

三、小组过程中的任务

1、沟通和互动

2、规范建立

3、角色承担

4、凝聚力的提升,目标的认同。

第四节原则和技巧

一、应该遵循的原则

1、社会工作价值

2、人类需求

3、文化背景差异

4、小组组成的计划

5、目标明确化

6、专业关系建立

7、个别化

8、引导小组互动

9、民主自决

10、功能组织的弹性

11、活动经验促进成长

12、运用社(区)会资源

13、评价

二、技巧

一)一般技巧

1、建立关系

2、诊断估计

3、系统观察

4、聚散小组

5、干预小组

6、领导小组

7、参与活动

8、运用媒体

9、记录

10、资源运用

11、专业判断

12、评价过程

13、沟通

二)治疗技巧

1、治疗的阶段

2、治疗的三种方法

3、小组工作者介入的策略

三)讨论技巧

1、讨论的功能

2、应该培养的两种态度

3、讨论过程

4、主持小组讨论

复习思考题:

1、小组工作的定义。

2、小组的特征。

3、小组工作的模式。

4、小组工作的原则。

5、结合小组工作的过程和技巧,设计一个小组的活动。

 

第七章社区工作

教学目的:

理解社区工作的涵义,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区行动模式,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原则,能开展初步的社区工作。

教学重点:

理解社区工作的涵义,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区行动模式,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原则,能开展初步的社区工作。

教学难点:

掌握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区行动模式,开展初步的社区工作。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涵义及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1、社区组织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美国

英国

2、社区发展工作的历程

二、社区工作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1、社区组织

2、社区发展

3、社区工作的不同定义

英国,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

三、社区工作的基本目标

1、罗斯曼的观点

2、托马斯的观点

四、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1、参与和问题解决,生活质量的提升

2、社区自决意识

3、素养

4、文化建设

5、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基础理论

1、社会分析与意识形态理论

2、社会变迁理论

3、社会行动理论

二、实务原则

1、社区自己决定需求

2、社区的方式和步骤

3、社区自拟计划

4、能力建设

5、改变的意愿

三、假设

1、人的特性

2、学习的能力

3、参与

4、意义、变迁和可持续

5、稳定

6、民主参与

7、行动解决问题

四、价值观

1、人的尊严和价值

2、社会正义

3、制度化的福利取向

4、民主的观念

5、群众参与

6、互助、关怀和共享

7、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社区工作的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社会计划模式

三、社区行动模式

第四节社区工作的过程、技巧

一、过程

1、建立关系

2、收集资料

3、制定计划

4、社区行动

二、技巧

1、社区调查与问题分析(调查、实地和文献)

2、建立和维持关系

3、动员和组织

4、活动程序设计

第四节中国社区服务工作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

二、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1、社区工作的定义。

2、社区工作的目标。

3、社区工作的模式。

4、社区工作的原则。

5、用实例分析社区工作的过程。

 

第八章社会福利行政

教学目的:

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了解社会福利行政的具体内容(组织、计划、管理和评估),促使社会福利政策的演进。

教学重点:

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了解社会福利行政的具体内容(组织、计划、管理和评估),促使社会福利政策的演进。

教学难点:

了解社会福利行政的具体内容(组织、计划、管理和评估),促使社会福利政策的演进。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涵义与功能

一、涵义

1、基德内的观点

2、狭义的社会福利行政

3、崔克尔的观点

社会福利行政的涵义

二、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关系

1、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行政的概念

2、与社会福利行政的关系

三、宏观社会福利行政和微观社会福利行政

1、宏观社会福利行政

2、微观社会福利行政

四、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

1、社会行政的意义和地位

2、社会行政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组织

1、社会工作组织的特征

2、社会工作组织的设计

3、人员的安排

二、计划

1、计划的意义

2、计划的类型

3、拟订计划的步骤

4、福利行政人员在计划中的职责

5、决策

三、管理

1、领导

2、沟通

3、协调

4、督导

5、咨询

6、预算

7、咨询管理

四、评估

1、概念

2、机构评估

3、方案评估

4、评估的态度

复习思考题:

1、社会行政的定义。

2、社会行政的功能。

3、计划的意义。

4、制定计划的步骤。

5、评估及其维度。

第三部分实务

第九章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了解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能对家庭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

家庭功能和结构,家庭分析。

教学难点:

家庭分析。

课时安排:

2学时。

一、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廖

一)社会中的家庭

1、功能主义的观点

2、冲突论的观点

二)家庭结构

1、家庭与家属

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

3、婚姻形式

4、中国家庭的发展趋势

三)婚姻、离婚、再婚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二、家庭分析

1、家庭是一个系统

2、健全家庭的素描

3、不健全家庭的素描

4、自我的边界

5、家庭中的黑暗死角

6、我是坏孩子

7、孤独不是冷漠

8、家庭康复过程:

寻找一个温馨的家,找回自我,走入真我。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中的家庭,冲突论和功能论的观点。

2、家庭康复的过程。

第十章青少年与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青少年的界定、含义及问题,青年的心态及压力。

教学重点:

青少年的界定、含义及问题,青年的心态及压力。

教学难点:

青年的心态及压力。

课时安排:

2学时。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1、生理学2、心理学

3、社会学4、法学

二、青少年的含义

1、特别发展的时期2、转折期

3、关键期4、社会文化现象

三、青春期性心理分析及社会问题

1、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2、青春期的性意识、性情感和性冲动

3、性心理成熟的标志

4、爱情追求的类型

5、初恋及失恋的心理分析

四、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五、新世纪的中国青年

1、社会心态

2、个人职业发展的期待与压力

3、恋爱婚姻观念更趋于开放和理性

4、青年的压力与问题

复习思考题:

1、青少年的四种含义。

2、爱情追求的类型。

3、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4、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十一章老年与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认识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

老年化问题的由来,人变老和老年照顾。

教学难点:

健康老年化。

课时安排:

2学时。

一、老年与老年化

1、个体的生命周期

2、人口老龄化

3、社会老龄化

二、老年化问题的由来

1、人的生命历程

2、老年人及老年化的标准

3、人口再生产的模式

4、老年化社会问题的出现

5、社会变迁中的老年人地位

6、老年化发展的趋势及应对策略

三、变老

1、生理变化

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

四、老年工作的方法

1、个案工作

2、小组工作

3、社区照顾

五、、老年人的照顾

1、家庭照顾

2、机构照顾

3、社区照顾

六、中国老年工作的探讨

1、来得过快的老龄化

2、学科准备不足

3、社会观念的滞后

 

复习思考题:

1、社会老年学对变老的主要观点。

2、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地位的影响。

3、对老年人照顾的方式。

 

第十二章感化、矫治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感化、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功能及哲理基础。

教学重点:

功能及哲理基础。

教学难点:

感化、矫治社会工作的实施。

课时安排:

4学时。

一、感化社会工作的含义

1、感化的含义

刑罚学的观点

司法的角度

感化制度

2、感化社会工作的含义

二、感化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

1、人道主义

2、人的尊严、价值、潜质和可塑性

三、感化社会工作的功能

1、经济资源的角度

2、社会资源的方面

3、康复的功能

四、人类刑法观念的历史变迁

1、古代部落、民族社会

2、国家产生以后

3、政教合一的中世纪

4、资产阶级革命后

5、19世纪后期

6、20世纪以来

五、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1、人道主义

2、新社会防卫论

3、接纳是基本的价值理念

六、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1、司法审判前的服务

2、社会处遇(treatment)中提供服务

3、给在监人员提供服务

4、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

5、对违法青少年提供的服务

七、矫治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1、组织机构(政府、司法、福利服务部门、专业工作者)

2、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

八、新中国的矫治工作

1、制度的建立

2、特点

3、实践形式(帮教、工读学校、劳教、社会处遇、狱中矫治)

 

复习思考题:

1、感化社会工作的涵义。

2、感化社会工作的功能。

3、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4、人类刑法观念的历史变迁。

 

第十三章学校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了解教育的目的、影响和创新,学校相关问题和社会工作介入。

教学重点:

教育的目的、影响和创新,学校相关问题和社会工作介入。

教学难点:

学校相关问题和社会工作介入。

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育的目的

1、含义

2、内容

3、教育性质、方针和目的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1、功能论的

2、冲突论的

三、学校相关问题及学校社会工作

一)问题

1、学业问题

2、学校功能失调导致的问题

3、青少年发展问题

4、资源运用问题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

20世纪初,1906-1907年,波士顿、纽约等。

四、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知识

1、工作(教育项目和社会服务,学校、学生的迫切需要,与学校行政部门的磋商,与教师的协作,组织学生家长和社区资源,科际整合)

2、知识要求(关于学校的知识,人文知识/人的精神家园,咨询理论和专门知识,文案处理,认知理论,协商、代言和社会行动的知识)

五、教育的影响和创新

1、影响(收入、价值观、社会地位及流动、收入)

2、教育创新

3、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创新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2、学校相关问题。

3、教育对个人的影响。

4、教育的目的。

 

第十四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了解贫困的含义、测量,中国的现状和对策,贫困与发展。

教学重点:

贫困的含义、测量,中国的现状和对策,贫困与发展。

教学难点:

贫困的测量,贫困与发展。

课时安排:

4学时。

一、贫困问题概述

1、全球性的贫困问题

2、什么是贫困(涵义和类型)

3、贫困的理论假设(价值观层面和物质层面)

二、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1、恩格尔系数

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4、贫困线

三、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1、城市的贫困问题

1)人口规模

2)生活状况与需求(收入、食品、衣着、医疗、教育、社会交往)

2、农村的贫困问题

党的十七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1)人口规模

2)人口构成

3、反贫困政策评析

1)城市中:

两个确保,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区公共服务,小额信贷。

2)农村:

扶贫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

4、反贫困的形势展望

1)城市:

财政安排,救助标准,管理体制,框架调整,注重社区。

2)农村

时间(以县为单位的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人口规模

1986年划定以1985年低于150元

333个县少数民族县放宽到200元约3000万

井冈山、延安等老区放宽到300元

1992年四进七出约6000万

1994年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约8000万,其中5700万集中在592个贫困县,基本没有解决温饱的都包括进去了。

552个县

1995年530元

2000年625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时约3000万人

2007年9月26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07》指出,我国农村贫困线可能在较大程度上被低估。

目前,中国农村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年683元人民币,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国际通行标准是每日每人1美元,每年约为2500元人民币。

十七大报告2000多万人。

四、对贫困原因的解释

1、责怪受害者

2、贫困文化

3、结构性解释

4、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