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63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阶段滚动检测试题1

阶段滚动检测

(一)

第一~八单元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其中的“天”是指()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2.“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2018·海口模拟)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4.以下关于下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5.“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6.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官的恻隐之心。

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

材料说明雅典()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

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

7.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有罗马神话中的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雕像,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古罗马法律格言:

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

对该女神像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右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正义面前人人平等

B.左手执剑,代表维护法律权威和不可抗拒

C.眼蒙白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

D.体现了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威慑

8.(2018·宁波模拟)某思想家说:

“(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下列各项中,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是英国()

A.议会的出现

B.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9.(2018·温州十校模拟)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

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上述规定体现了()

A.权益平衡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

C.民族平等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

10.(2018·洛阳模拟)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1.(2018·信阳模拟)“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12.1917年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制订策略。

这个文件在刚提出时,并没有被全党立即接受,但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在下列《四月提纲》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是()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D.“废除警察、军队”

13.(2018·绍兴模拟)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14.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

“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

”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15.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

“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

”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

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经历帝制的腐朽

C.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D.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6.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在日记中写道:

“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材料中“革命事件”是指()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17.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

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春毛泽东则大声疾呼: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18.(2018·莆田模拟)下图是一幅近代战役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

B.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战役结束后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19.(2018·湖南十二校模拟)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20.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21.(2018·济宁模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这一方针出台的背景是()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世界形势缓和,战争威胁消失

③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2.(2018·长沙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

“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3.(2018·肇庆模拟)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

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24.(2018·无锡模拟)2018年10月14日,印度如愿以偿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同时被选进联合国安理会的还有南非和德国。

这反映了()

A.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结束

B.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25.(2018·郴州模拟)美国《新闻周刊》曾发表封面文章称,现代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

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的崛起。

就第三次崛起而言,对其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俄国实力的明显回升B.亚洲力量的显著增强

C.欧日竞争的加剧D.美国相对实力的削弱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

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

材料二“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

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1)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三则材料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应该做的是什么?

(4分)

(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9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日前在此间表示,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多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

材料二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利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他说,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

——材料一、二均摘自新华社索菲亚2000年4月24日电

材料三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使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7分)

(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4分)

(3)材料三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

(5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特点的理解。

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中“定之以天”,说明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嫡庶确定宗法等级的,故这里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A、C、D三种说法与材料不符,答案为B。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秦朝郡县制影响、特点的理解。

据材料“设职授官”“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等信息,可以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世袭的等级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汉代中外朝制度的理解。

中外朝制度的创立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曾经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等职,由于既有官署,又有具体的职司,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属于决策机构,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转变为执行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解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图,从大都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元朝行政图,元朝对地方管理采取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开创性,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就是开始于元朝,故判断D项为正确答案。

A项符合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B、C两项与图文信息不符。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胡惟庸曾任宰相,而“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显然A、C两项可排除;明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司法制度。

解答本题注意分析材料。

从材料信息看出,①③正确;“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说明其随意性和主观性,④正确;从材料信息的描述看,②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答案为B。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古代罗马对人类历史的最大贡献是编制出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历史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辨。

A项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B项体现了法律的权威;C项体现了法律面前应当摒弃个人以及权威的主观思想,维护法律的理性和客观。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解析】选B。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与材料限制王权无关。

9.【解析】选A。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对参众议院议员构成的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是为了平衡大州和小州的利益;黑人和白人不能享受同等的公民待遇,5个黑人折合3个人,是为了平衡南方州和北方州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

民主共和思想主要通过实行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等体现出来,排除B项;主权在民思想主要通过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来体现,排除D项。

10.【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本质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1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理解。

材料意思是预言将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压迫、自由平等的社会,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主要说明了共产主义原则。

1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历史事件的理解。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此时的俄国正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一战激化了各种国内矛盾,人民生活困苦,因此二月革命后退出一战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

1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解读材料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

鸦片战争后中国司法主权开始丧失,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14.【解析】选C。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答案为C项。

15.【解析】选C。

结合题干的时间信息,抓住“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关键句,可判断正确选项为C。

A、B、D三项说法错误。

16.【解析】选C。

解答本题注意依据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五四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可以判断C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也是发生于上海,但与20世纪20年代初的时间不符。

17.【解析】选A。

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1927年春之前就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在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文章,阐述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上述引文就出自他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C、D三项都发生在1927年春之后,故答案为A。

1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观察图片可以判断为渡江战役形势图。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A项是三大战役的结果,B、C两项是渡江战役之前完成的。

19.【解析】选A。

从题干“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说明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小聚居、大杂居”的历史因素决定的,故正确选项为A。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②错误;④错在“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20.【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无多大关系,排除C;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故与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无多大关系,排除D;1953年人口普查,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至少从时间上看存在先后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

2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台湾方针变化背景的理解。

解答本题注意从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析,此时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行,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故答案为A。

而②中世界形势缓和,但战争威胁并没有消失,排除②;④与史实不符,排除。

2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变化的理解。

解答本题宜采用排除法,抓住题干“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的时间限定,逐项分析。

③是在1971年;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十四大后,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可以排除。

23.【解析】选C。

从材料“长时期的和平”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冷战由于双方的势均力敌和不直接诉诸武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正确答案为C。

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冷战”期间,在亚洲地区出现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4.【解析】选C。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当今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印度是当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南非及德国也是在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它们选入联合国安理会,说明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和对历史发展的宏观把握能力。

从作者的表述“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的崛起”可以看出,这次崛起不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崛起,A、B、C三项不准确。

从第二、三次崛起的表述可以推断出,美国自19世纪末崛起之后领先世界的实力大大削弱。

26.【解析】第

(1)题注意时间是从“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回顾相关内容即可。

(2)题“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根据材料“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回答。

回答影响时注意审题,要从给德国政体、世界的影响两方面回答。

第(3)题综述材料,注意从英国、德国等国政体的差异、国情等角度谈认识。

答案:

(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3)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等;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7.【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

(1)题结合背景以及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民主运动的发展,而从材料中可直接找出“人民外交”等,只要能回答帝国主义侵华、民主主义发展等即可。

(2)题从材料中的“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等可以得出鲁迅反对排日而主张效法西方强国。

第(3)题具有开放性,对于“人民外交”既不能绝对赞同也不能完全反对,任选一个角度解答即可。

答案:

(1)民国建立公民权利的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激起国人愤慨。

(2)反对殴打外交官员,反对排日情绪。

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

(3)其观点的合理性:

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

顾维钧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其观点不合理性:

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

28.【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