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746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3.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docx

基本技能中医分阶段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

  脉诊

  

(一)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

  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

  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

  (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

  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

  首先应先用总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然后再使用循法和单诊手法等辨别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举法:

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

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称为“中取”。

  寻法:

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

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

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3.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勻,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

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5.小儿脉诊法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具体操作方法:

  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

  3~5岁,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察三部;

  6~8岁,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0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

  

(二)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卧位时,如果侧卧则下面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或手臂过于高或过于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2.医生诊脉所用三指或患者脉诊局部有皮肤等病变时,则不宜用该侧进行诊脉操作。

  3.诊脉过程中如察其脉律不匀、有间歇的现象时,应适当延长诊脉时间,应注意间歇出现是否有规律。

  4.重视生理异常脉位,常见有反关脉与斜飞脉。

  5.重视个体差异,患者有男女老幼的不同,有强弱胖瘦之别,反映在脉象上也各有不同,应综合考虑。

  6.排除情志干扰。

  7.结合四时分析,四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诊脉也不例外。

春弦、夏洪、秋浮(毛)、冬沉(石)。

  8.注重脉症合参,注意脉象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操作技巧

  1.八要素分析法

  中医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体会脉搏的部位、至数、力度和形态等方面。

  脉象的各种因素,大致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和均匀度八个方面。

每种脉象可用不同的脉象要素来描述与区分。

  在二十八脉中,有些脉象仅主要表现为某一个脉象要素方面的改变。

  因此,按此八脉象要素可以将二十八脉归类与分解,在脉诊训练中应将脉象按八要素要求逐一列表登记,然后找出与正常有别之处,根据其特异性再确定具体的脉象名称,进而推导其病理意义。

  2.正常脉象的八要素特征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具有部位、至数、节律、粗细、长短、强弱、硬度和流利度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正常脉象的八要素特征如下:

  

(1)脉位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一息四至或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

  (3)脉律节律均匀整齐。

  (4)脉宽大小适中。

  (5)脉长长短适中,不越本位。

  (6)脉势脉搏有力,寸关尺三部均可触及,沉取不绝。

  (7)紧张度脉应指有力而不失柔和。

  (8)流利度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3.脉位变异

  

(1)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2)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4.脉象与主病

  见:

表-脉象与主病

  脉象与主病

脉纲

共同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脉类

轻取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之际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脉名

脉象

主病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哀、气血俱虚

沉按实大弦长

阳寒内积、疝气、癥积

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症,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

脉来疾病,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虚脉类

应指无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类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症、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或病进

  舌诊

  

(一)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的基本顺序:

  先察舌质,再察舌苔

  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

  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

  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

  如:

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

防止影响观察舌本质。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揩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

  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2.注意事项

  

(1)舌象的生理差异

  1)年龄因素

  儿童阴阳稚嫩,脾胃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舌质纹理多细腻而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落;

  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渐弱,气血运行迟缓,舌色较暗红。

  2)个体因素

  由于体质禀赋的差异,舌象可有不同。

  例如,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

  肥胖之人舌多偏胖,形体偏瘦者舌多略瘦等。

  3)性别因素

  性别不同一般舌象无明显差异。

  女性经前期可以出现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部的点刺增大,月经过后可恢复正常,属生理现象。

  

(2)饮食或药物等因素影响

  如进食后舌苔可由厚变薄,饮水可使舌苔由燥变润;

  饮酒或食入辛热之品可使舌色变红或绛;

  食绿色蔬菜可染绿苔等;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

  黄连、核黄素可使舌苔染黄;

  用大量镇静剂后舌苔可厚腻;

  长期服用抗生素,舌苔可见黑腻或霉腐等。

  (3)季节因素影响

  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

  秋季燥胜,舌苔多略干燥;

  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牙齿残缺、镶牙、睡觉时张口呼吸、长期吸烟等因素也可致舌象异常,应当注意结合问诊或刮舌、揩舌方法予以鉴别。

  

(二)望舌内容

  望舌的基本内容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大部分,望舌质分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望舌态四方面;望舌苔分望苔色与望苔质两方面。

  1.正常舌象与意义

  正常舌象的特征:

舌质淡红、鲜明、润泽;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而运动灵活;

  舌苔均匀、薄白而干湿适中。

  简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意义:

心气旺盛,胃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2.异常舌象与意义

  

(1)望舌质-见:

表-舌质的临床意义

  舌质的临床意义

类别

名称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舌神

荣舌(有神舌)

舌色红润,鲜明光泽,运动自如

见于建康之人或出病清浅,预后良好者

枯舌(无神舌)

舌色晦暗,活动呆滞

气血阴阳皆哀,生机已微,预后较差

舌色

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

见于健康之人;或外感初起,病情轻浅气血内脏未伤

淡白舌

舌色较正舌淡

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

若舌全无血色则称枯白舌

为夺气脱血

红舌

较淡红舌色深,甚者呈鲜红

主热证

绛舌

较红舌色更深

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或血行不畅

青紫舌

全舌色呈紫暗,或绛紫,或青紫,或舌的局部呈现紫色的斑、点

轻者气血运行不畅,甚者瘀血

舌形

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

主实证

嫩舌

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主虚证

胖大舌

较正常舌体大而厚,甚者伸舌满口

主水湿痰饮证

肿胀舌

舌体红肿而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

主热郁、中毒

薄瘦舌

舌体瘦小而薄

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刺舌

点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刺指舌面上的软刺高起突出舌面,形成芒刺,摸之棘手

主热盛

裂纹舌

舌面上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沟裂

主阴血亏虚

  

         老舌          嫩舌

  

         裂纹舌            瘦薄舌

舌态

强硬舌

舌体不柔,运动不灵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阻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屈伸

气血俱虚;阴亏津伤

颤动舌

舌体振颤抖动,不能自主

肝风内动

歪斜舌

舌体偏于一侧

中风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不即回缩,为吐舌

心、脾二经有热

或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反复微吐即缩,或吐出后掉动不停,舐口唇四周,为弄舌

或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不全

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

寒凝,痰阻,津伤,阴虚亏虚

舌纵

舌伸长于口外,内收困难

为实热内踞,痰火扰心,气虚之证

舌麻痹

舌体麻木,运动不灵

气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夹痰,阻滞舌络

  歪斜舌

  

    吐弄舌            短缩舌

  

(2)望舌下络脉

  

内容

表现特征

意义

正常络脉

舌下络脉根部稍粗末端渐细,呈淡紫色

气血充盈,运行正常

异常络脉

舌下络脉短细,周围小络脉不显

多属气血虚

舌下络脉粗胀,呈青紫色或紫黑色或迂曲,形如珠子

多为瘀血之症

络脉色紫粗胀,弯曲柔软,或周围有结节色不深

多是气滞血瘀

色青或淡紫,脉形直而紧束者

为寒凝血瘀或阳虚气血不畅

舌底瘀丝,色青或紫,在脉络之间有紫色瘀点

提示血瘀早期及郁证

  (3)望舌苔见:

表-舌苔的临床意义

类别

舍象特征

临床意义

苔质

厚薄苔

薄苔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称见底)

一般反应病位的深浅

病位浅,常见于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

厚苔

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质(称不见底)

病位深,常见于内有痰饮、湿浊、食积等里证

润燥苔

润苔

舌苔干湿适中

可了解津液的盛衰

津液未伤

滑苔

舌苔津液过多,甚者伸舌欲滴

痰饮水湿内停

燥苔

舌苔干燥少津

热盛伤津

糙苔

舌质毫无水分,苔质粗糙,甚者糙裂

热盛津涸

腻腐苔

腻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挥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如涂油腻状黏液

湿浊,痰饮,食积,湿热

腐苔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

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剥落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

胃气大伤,胃阴枯竭,气血两虚

真假苔

真苔

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像从舌体长出来的,也称有根苔

了解胃气阴的存亡

邪气较盛,胃气阴尚存,预后较好

假苔

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从舌上生出来的,称为无根苔

胃气阴衰败,预后不良

苔色

白苔

舌苔呈现白色

主表证、寒证

黄苔

舌苔呈现黄色

主里证、热证

灰苔

舌苔呈现浅黑色

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

黑苔

舌苔呈现黑色

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

  

  润燥苔

  

  腐腻苔

  

  剥落苔

  (4)危重舌象

  名称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猪腰舌       舌光绛而干如镜面,   胃气将绝,

            暗红似去膜之猪腰    阴液耗竭之象

  砂皮舌       舌面粗糙有刺,

            似鲨鱼皮,且干枯燥裂  津液枯竭之危象

  干荔舌       舌敛缩如荔枝干肉,

            干红而无津       热极津枯重证

  火柿舌       舌质晦暗,青紫而干,

            如猪肝色,或红如火柿色 气血败坏之候

  赭黑舌       舌色绛紫带黑      为肾将绝之候

  雪花舌       舌起白苔如雪花片    为脾阳将绝之候

  饭花舌       舌底干燥,苔内或黄,

            状如豆渣或碎饭粒    病多危重

  强直舌       舌本强直,转动不灵,

            语言謇涩        病多难治

  卷缩舌       舌卷短缩        为肝气将绝

  质蓝苔黑舌     舌质由淡紫转蓝,

            舌苔由淡转灰黑     病多危重难治

  

针灸常用腧穴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手腕痛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

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④上肢疼痛、不遂;⑤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9.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肢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②眼睑瞤动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

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5.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千金》:

孕妇不可灸。

  18.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

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20.丰隆络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⑦湿疹、瘾疹等皮肤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孕妇禁针。

  24.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③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患;④阴部痛、痛经、带下、遗精等妇科、男科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地机郄穴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④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③膝股内侧痛。

  【操作】直刺1~1.5寸。

  28.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胸胁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