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373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docx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逐渐凸现,然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规模的扩大受到了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谴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持续多年顺差,截至2007年底,进出口额高达亿美元,顺差超过2600亿美元。

贸易的扩大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国内外环境保护主义者指责的对象,他们认为,中国追求经济与贸易规模扩大的粗放式增长,已经对中国生态环境,甚至世界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更有些发达国家将其国内的环境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污染源,并要求中国对全球环境污染承担主要责任。

    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确实与环境有着高度密切的联系,并且由于国际贸易和FDI的迅速扩张,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跨国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跨国界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虽然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中环境因素被完全忽视了,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尤其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频发,大量的研究开始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理论的研究框架,绿色GDP、绿色贸易的概念纷纷提出,一时间环境成本也成为决定一国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如“污染避难所”理论假说的提出,以及许多经济与环境学家的实证检验研究(Walter,1973;Wheeler,2000;等等)。

尽管研究并没有大量验证“污染避难所”的现实存在,许多国家仍然认为,中国宽松的环境制度导致了污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和在中国的发展,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但牺牲了国内环境,而且对全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就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证检验,得出多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例如,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得出日渐扩大的贸易活动与环境污染的加剧有密切关联(叶继革、余道先,2007);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认为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存在地区弹性差异(朱启荣,2007);通过贸易环境效应研究,验证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短期恶化、中长期改善的特点(党玉婷、万能,2007)。

    经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论,经济、贸易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然而究竟谁应该对新一轮国际分工中的环境问题承担责任,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各持己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不平衡,持续巨额顺差,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中国更多地承担了生产者的角色,而一些发达国家则承担了消费者的角色。

本文不再去验证中国是否成为了生产的“污染避难所”,而是直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所引致的环境问题——伴随进出口贸易的污染流动,即进出口贸易引致的环境成本转移问题。

如果中国出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污染物排放量)超过进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污染物排放量),则中国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为满足发达国家(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消费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或者牺牲了环境,或者说,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将更多的环境成本通过进口转移到了中国;如果中国出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污染物排放量)低于进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污染物排放量),则说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并没有对其国内环境造成更大的牺牲,中国通过进口将部分环境成本转移到了国外(其主要进口贸易伙伴国)。

    关于环境成本的转移(environmentalcosttransfer),Eksin,Forlke和Costanza(1994)指出,发达国家对资源密集型商品的消费通过进口逐渐被满足,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态流动”造成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的“环境成本转移”;RoldanMuradian和JoanMartinez-Alier(2001)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提出“环境成本转移说”,认为更自由的贸易会促使发达国家通过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合理”买卖的形式把污染物或者环境成本留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环境成本的转移。

目前,对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转移(或污染物流动)的研究和衡量方法有许多种,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是生产或贸易中包含的直接环境成本(或直接产污量),即工业直接产污密度与工业产值或贸易量的直接乘积。

该方法测量的环境成本结果会偏低,因为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间接产污水平。

然而由于数据的易得,尤其是多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因而便于研究多国间污染的比较及长期变化趋势(RoldanMuradianetal.,2001;等等)。

二是运用投入产出法(I-O方法),测量整个生产生命周期中的完全产污密度(包含直接和间接产污水平),该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生产和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水平(或环境成本),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该问题的研究中(Antweiler,1996)。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包含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以观察是否存在环境成本的转移。

第二部分是运用投入产出方法测量污染排放量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运用I-O方法计算中国不同产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包含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并分析伴随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理论模型——I-O方法测量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Antweiler(1996)投入产出关系式:

    

    若PTT大于1,表示该国单位出口中包含的污染高于单位进口中所包含的污染;反之亦然。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技术的计算

    1.数据

    

(1)I-O表数据

    自1987年中国编制出版了第一本全国范围的投入产出表以来,每五年出版一次新的版本,并且产品、产业划分更加详细,至今有1987、1992、1997和2002年四版基本表。

在基本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每两三年都会出版修订投入产出表(扩展表),但是在产品的划分上没有基本表详细。

因为投入产出表的更新代表了生产技术的变化,而且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产品产业划分也最为详细(1987年和1992年I-O表划分了33个产品产业部门,1997年I-O表划分了40个产品产业部门,2002年I-O表划分了42个部门),本文就选取2002年I-O表数据①。

    

(2)污染物数据

    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一般认为主要有气体污染物(如

、NOx等废气)、液体污染物(工业废水)、固体污染物等,其中废气的排放对大气污染最直接,并且跨国界流动性强,全球性大气污染的责任划分也非常困难。

在排放的废气中,

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和NOx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选择废气中的

、NOx作为本文的污染物研究对象②。

    (3)贸易数据

    据海关统计,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但发展不平衡,自1994年以来持续顺差,尤其是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口和出口都迅速攀升,2005年贸易顺差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2007年顺差超过2000多亿美元。

本文选取2002~2006年贸易数据,一是因为本文所选用的I-O表为2002年,二是因为要弄清楚,进出口的严重失衡是否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包含了更多的环境成本转移③。

    2.计算结果

    

(1)完全产污系数

    按照2002年中国I-O表和

、NOx数据计算,得到2002年中国42个部门3种废气的完全产污系数,即A值,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42个部门3种气体单位产值的完全排放量有很大不同,

的各部门完全产污系数远远高于

和NOx,

完全产污系数略高于NOx;但3种气体完全排放系数在各部门间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有两个部门高峰,一是12(化学工业)、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金属制品业),另一个是23(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24(燃气生产和供应)、25(水的生产和供应)。

    

(2)同一投入产出技术水平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

    根据2002年I-O表绘制的2002年中国42个部门进出口贸易情况如图2所示。

    可见,中国主要出口产品部门有:

19(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纺织业),8(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2(化学工业),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30(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主要进口产品部门有:

19(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化学工业),1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纺织业)和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

其中,贸易顺差主要部门为8(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7(纺织业)、2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30(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逆差主要部门有1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2(化学工业)、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运用上述理论模型中关系式(3)和(4),计算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进出口计算都选用中国投入产出技术),结果如图3~图5所示。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技术的计算结果显示,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

和NOx排放量的部门分布趋势大体相同,其中出口中包含的

绝对排放量少于进口中包含的绝对排放量,而出口中包含的NOx绝对排放量高于进口总额中包含的绝对排放量,但差额都不大,可以说明伴随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际间环境成本转移并不大,即中国进口虽然向国外转移了一部分环境成本,但大部分被出口贸易带来的国内环境成本的增加所抵消;从相对指标来看,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

和NOx污染指数(PTTindex)都略小于1,表明中国单位出口中包含的3种气体的排放都略小于单位进口中包含的3种气体的排放。

    进一步观察42部门2002年进出口贸易结构和部门完全产污系数,我们可以发现,12、14和16等部门的高贸易逆差和高产污系数共同导致这些部门进口贸易中包含的

和NOx高于出口贸易,并引导了进出口贸易中

和NOx排放量的最终趋势——进口高于出口;7、8、27和30等部门出口额大、顺差高,因此,出口贸易中包含的废气排放量高于进口贸易,但由于这些部门的完全产污系数相对比较低,并没有超过逆差部门带来的高排放量,从而改变最终进出口中包含的

和NOx排放量的绝对差额;对于18、19和20等部门来说,虽然进口和出口额都比较大,但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额都比较小,同时,这些部门的完全产污系数也相对较低,所以这些部门进出口贸易中废气排放的绝对差额也较小;23、13和15等部门的完全产污系数非常高,但最终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

和NOx排放量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部门的进出口贸易量很低,如24、25等部门贸易量甚至为0。

    可见,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小不仅与不同部门的进出口贸易量有关,还与不同部门的完全产污系数密切相关,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清洁化升级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都会降低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排放量,然而伴随进出口的污染物的流动方向(即贸易导致更多的污染流向国内还是流向国外),则取决于进出口贸易双方在贸易结构与生产技术上的努力。

    (3)进一步计算进出口贸易环境成本转移的时间变化趋势

    根据ITC统计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HS分类数据,2002~2006年期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顺差扩大,进一步计算进出口贸易污染指数如表2、图6所示,中国进出口贸易

污染指数呈总体显著下降趋势,

污染指数变化不大,有轻微的波动,NOx污染指数也呈轻微下降趋势。

    

    可见,2002~2006五年期间,虽然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顺差增长了5倍,根据规模效应,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生产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进出口的环境成本总量增加。

如此巨大的顺差,并没有造成出口贸易环境成本相对于进口贸易环境成本的大量增加,相反,PTT指数表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将一部分环境成本转移到了国外,并且单位出口中的环境成本相对于进口逐渐降低,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究其原因,贸易结构的清洁化和生产技术的清洁化决定了中国近五年进出口贸易污染指数的变化趋势,又因为我们采用了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技术计算五年的PTT指数,生产技术固定,所以出口贸易结构在五年间逐渐清洁化。

据统计,2006年相对于2002年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是85、84、90、61、62等(HS分类编码),分别属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产业部门,其完全产污系数都比较低;2006年相对于2002年进口增长最快的产品除了85、84、90(HS分类编码)之外,还有27、26和39等类(HS分类编码)的产品,这些产品属于完全产污系数比较高的产业部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中包含的环境成本。

    另外,据有人统计,单位产出的直接产污量在逐年降低,这说明生产技术也在逐渐地清洁化,如果考虑技术效应,那么我们的计算结果会更低。

    上述计算中假定不同进口国家的生产技术与中国相同,即进出口商品的生产都采用了中国的投入产出表。

由于进口商品是在其出口国家生产的,更准确地测量进口商品中包含的污染排放水平,就应该选择进口商品生产国家的投入产出技术计算进口商品的完全产污系数。

中国的主要进口贸易伙伴为日本、欧盟、东盟、美国、韩国及台湾省等,这些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清洁技术相对较高(参见表3数据),因此,我们采用中国的投入产出技术计算的进口贸易中包含的污染物排放量会偏高,也就是我们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实际上中国进口贸易并没有对其他国家转移过多的环境成本,相反,相对于在中国生产这些进口商品还减少了对全球环境的污染。

    

    四、结论

    

(1)基于同一技术水平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作为生产国,其大量出口所引致的环境成本转移略低于其作为消费者从国外进口所引致的环境成本转移;从发展和规模效应的角度看,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扩大会增加全球的环境成本(或环境负担),进口与出口的不平衡会影响环境成本在国际间的转移,但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清洁化升级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会降低贸易带来的环境成本,各贸易国的共同努力将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2)若考虑进出口商品的不同投入产出技术,上述关于中国进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被高估了,实际上,相对于在本国生产,中国的进口贸易对全球环境来说减少了污染。

可见,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作为生产者为满足发达国家(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消费需求,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或环境负担),作为消费者,并没有对全球环境带来更多污染。

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球环境问题与新的国际分工密切相关,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全球环境问题都有责任,虽然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其不断的努力正在改善全球环境。

作为消费者的发达国家在不断提高其国内清洁化生产的同时,应该帮助中国等作为生产国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其生产的清洁化程度,从而减少转移到中国的环境成本,对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注释:

    ①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中国环境数据来源,数据单位的设定参考来源中标准。

    ③贸易数据来源: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网站ITC,中国分行业进出口贸易数据2002~2006;2002年投入产出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