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071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1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书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

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内容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本书采取直录的方式,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教学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揭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级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们采用体会、体验、认同、感悟、感受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要求。

“教学建议”是对如何完成教学要求,实施课程目标提出的参考建议。

“史论共享”呈现的主要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有关历史原因、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等史论性论述的内容。

它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加深历史认识。

必修课程

历史(Ⅰ)

课程目标

《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

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1.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进行后续政治史的学习。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初中教材对分封制作了详细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

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

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

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

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

3.学生制作唐朝、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对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知识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

4.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

2.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明朝的宰辅制度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让学生知道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来源于中国明朝的政治创造。

3.进行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史论共享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1.教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

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2.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如“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

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诠释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片断,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使其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注重学生的感受,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民族情绪。

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3.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史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

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史论共享

在近代,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1.联系“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适度引入列强侵华的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史实。

3.以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4.可以围绕“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组织一次课堂小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史论结合,同时有机进行太平天国人物评说。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

1.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历史,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可以引用1912年前后的一些史实作对比性的说明,也可以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重要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革命性影响。

2.体会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体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精神。

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3.注意运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船等图片,注意对一大召开的事件性描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炼中共早期党员的优秀品质。

4.适当联系必修Ⅲ第三专题中“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了解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国共合作抗日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1.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不宜在教学中讲究历史事件的细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背景、革命策略、基本过程、结果与意义等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归纳革命史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呈现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

2.可以援引毛泽东同志的部分革命诗词,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的热情与乐观精神。

3.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

4.课后分小组收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图片,按一定主题给图片标上名称,搞一次小展览。

●史论共享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1.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

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2.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以实现模块间的知识迁移。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

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运用史料和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

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影视资料和典型个案等材料(不妨让学生一起参与材料搜集活动),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感受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重大挫折。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显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修改宪法、提出“依法治”战略等方面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2.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

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里的喜和忧,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养育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

1.引导学生简要勾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联系第一单元的专制政治,适当援引旧中国的一些宪法条文,以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养育纵向的历史意识,体现课程的专题性。

2.可以举行“法律法规知多少”的小竞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也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来撰写小型的法制报告,以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适度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表里,关注公民素养。

4.教学要求栏目里提到的“修改宪法”的史实主要是指1982年和1999年的两次“修宪”。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

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

联系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归纳和概括香港、台湾问题的由来;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

4.值得关注与台湾话题有关的时事,培养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意识,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史论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新中国建立

初期的重大外交

活动,理解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在

处理国际关系方

面的意义。

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1.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2.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4.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简述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

的基本史实,概

括我国在外交方

面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1.引导学生回忆联合国成立的有关史实,结合背景资料的分析,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必然。

2.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史料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喜悦,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师生互动,畅谈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为学习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交史积累素材。

 

了解中美关系正

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

讨其对国际关系

产生的重要影响。

1.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