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760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docx

运动生理学校体育学试题总结

1.学校体育: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目的:

是表示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应达到的结果。

3.学校体育目标:

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示学校体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5.学校课余体育锻炼:

是指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运动动作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采用多种锻炼方式,以达到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6.学校体育过程:

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6.体育:

是一种以合目的性的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为本己目标,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

6.体育课程:

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

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6.体育课程的基础:

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教学: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8.体育教学目标:

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结果。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9.体育教学大纲:

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中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与要求而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教材范围、教材体系安排、教材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

10.体育教学内容:

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体育动作。

11.体育教学过程: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12.体育教学方法:

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14.体育教学内容:

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

15.体育课程资源(狭义):

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

16.体育学习(狭义):

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健身能力的过程。

17.体育学习策略: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18.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工作。

19.体育课密度:

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

26.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7.课外体育活动:

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础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8.课时计划:

又称教案,是指对一次课的目标、内容及其安排顺序、时间分配、组织教法、生理和心理负荷等作具体安排的教学文件。

29.课余体育竞赛:

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比赛。

20.大众体育:

是以健身、健美、娱乐、医疗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21.竞技体育:

是一种借助竞技运动这种形式,而以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22.终身体育:

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3.体能:

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24.运动技能:

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

25.综合密度:

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30.课的结构:

指一堂课教与学的活动安排的合理顺序,各练习之间有机的联系以及时间的分配等。

31.专项密度:

课中某项活动运用时间与总课时时间的比例。

32.教学手段:

是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物质形式的中介物,如人体模型、教具、媒体或设备。

33.语言法: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如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口头汇报、默念与自我暗示。

34.动作示范:

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35.完整教学法:

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

36.分解教学法:

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37.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即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或给学生以选择权。

38.基本部分的教学任务:

学习或复习教学进度规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发展体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

39.持续训练法:

是在较长时间里,用较稳定的60%左右的强度,不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40.重复训练法:

是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而且练习间歇保证机能能力基本恢复后(心率110次/分以下),再进行下次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41.间歇训练法:

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心率120-140次/分)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

42.变换训练法:

是只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组合,以及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

综合训练法:

就是把重复法、变换法、间歇法、竞赛法等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它可以集诸法之长,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1.运动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他是从实用运动生理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能量系统:

是指提供ATP在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

依据不需氧或需氧方式的份额不同分为三个系统,既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3.肌电图:

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缩短收缩:

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4.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5.脊髓反射:

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包括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

6.姿势反射: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包括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和直线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7.牵张反射:

定义:

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的反射。

8.屈肌反射:

概念:

当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9.状态反射:

概念: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状态反射。

10.翻正反射:

概念: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11.内分泌:

指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将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直接释放到体液中并发挥作用的分泌形式。

12.激素:

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激素。

13.应激:

机体遇到意外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性综合反应,以增强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减轻对人体的损害。

此增强抵抗力的适应性变化叫应激。

14.应急:

在情绪激动、疼痛、创伤、缺氧、寒冷、剧烈肌肉运动等紧急情况的刺激下,儿茶酚胺的分泌剧增,有利于机体与环境作斗争,以渡过紧急状态。

这种生理过程被称为应急反应。

15.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管组成了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称血液循环。

15.氧离曲线:

是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关系或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反映了血红蛋白和氧结合量随氧分压的高低而变化的,呈S形曲线非直线相关

16.呼吸运动:

胸廓在神经系统的调解下进行有节律性的运动。

他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17.运动性血尿:

正常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看得见的血尿称运动性血尿。

18.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以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19.肌肉力量:

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0.相对力量:

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21.吸氧量:

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22.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的恢复期,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23.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24.有氧工作能力:

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25.乳酸阈:

人体在从事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为乳酸阈。

26.运动性疲劳:

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7.超量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28.运动定向:

经过基础阶段实践的观察和检验,挑选各方面条件优越,有发展潜力的儿童少年参加运动项目的专门训练。

29.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移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素质。

是指控制动作的力量、时间、空间参数的能力.

30.碱储备:

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31.力量耐力:

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32.快速肌肉力量:

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33.运动负荷阈:

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34.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的本质就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给予集体各器官系统一系列的生理负荷刺激,使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就称为训练效果。

 

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方向:

特征:

(1)学校体育整体水平较低。

管理水平低、经费低、受传统文化意思的影响;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差距较大

(2)学校体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

区域性:

沿海与内地;城乡;校际间(3)科学理论基础逐步形成,但实践中广度不广,深度不深。

科学研究十分繁荣,但运用到实践中的不多(4)体育思想多元化。

增强体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社会适应,健康第一等思想(5)出现了强制性、规范化、制度化。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已被列入教学计划(6)竞技功能得到开发,并形成体系。

体教结合,小、中、大学里都成立有体育代表队。

趋势:

目标多元化:

价值观念的趋同化;课余体育训练逐步加强。

方向:

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体育教育的自主化;学校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2.什么是个性,举例说明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及基本要求:

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一定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有:

⑴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⑵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能起稳定作用⑶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

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有:

⑴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⑵辩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教法。

3.简述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身体: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骨密质增厚、使骨骼更加结实粗壮,抗折性提高,肌肉收缩更加有力强健,关节更加灵活,这些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另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可能使骨骼变长,对青少年学生的身高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提高大脑综合分析能力。

体能包括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活动在严寒、酷暑、风雪等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心理: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为智力的开发奠定生物基础。

学校体育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蕴含着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体育锻炼过程中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发展:

由于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发展学生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情感;运动的集体性,可以让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运动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奋战的乐观主义精神。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智。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强敌的勇气,磨练意志;在长期艰苦锻炼中使学生坚韧不拔,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5)培养与形成健康个性:

体育活动都是学生身心处于动态中的身体活动、游戏及教学比赛。

在思维活动与集体活动紧密结合的运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显示和发展。

增强自信与自尊,是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健康的品质。

4.论述儿童少年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胸廓较小,气道较狭窄,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肺活量较小,呼吸调节机能较弱。

高中后这些特点均有提高和完善。

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人,到青春期心脏达成人水平,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低。

(2)根据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

①活动应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力量性及静力性练习。

课程的密度应小一些,中间休息的次数应多些。

②为发展心肺功能,12~13岁后力量及耐力性练习的比例可稍增加。

15~17岁后,可参加较剧烈的体力活动,可适当进行长距离训练,而超长距离项目训练则建议在20岁后进行。

③在练习中必须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屈体动作应呼气,挺身动作应吸气,避免作过多的屏气。

④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心脏发育较差的儿童少年,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的强度和量都要严格控制;对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学生,如经常参加运动,且运动后又无不适反应者,可照常参加,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不宜做举重等憋气力量练习,需定期检查,加强医务监督。

5.论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完全骨折,但易变行;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较薄而松弛,关节伸展性、灵活性、柔韧性较好,但牢固性较差;肌肉横断面积小,肌纤维细长,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2)根据儿童少年的运动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

①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身体煅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负荷过大。

②采用负重练习要注意负荷量,注意各肌肉群的均衡发展,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小肌肉和伸肌的力量练习,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③在生长发育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此时宜取伸长肢体练习,弹跳或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此时期避免从事专业性力量练习。

6.依儿童少年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儿童少年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

①合理安排膳食,加强营养。

重视铁、钙等元素的摄取。

②应逐步安排一些耐力性练习,以提高体内糖原的贮奋量,增强心脏功能,增加最大吸氧量。

但时间和距离应比成人短。

7.依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

①体育活动项目要注意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性活动。

②不宜作过分精密、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多安排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在进行耐力练习时,应考虑要经常变换肌肉的活动方式。

③教学中既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④青春期神经系统的特点,女生的动作不协调尤为明显,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8.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依据):

(1)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

从内容维度上看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从时间维度上看学生当前的需要也包括学生长久的需要;从学习性质来看,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生天赋的自发需要,也包括学生后天的体育过程中形成的自觉需要。

(2)社会的需要:

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德育、智育密切配合。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所谓体育学科的功能是指体育与人的个体、社会相互作用过程,表现出来的相对特殊社会作用与效能。

体育学科具有以下功能:

增强学生身心、陶冶情操、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

9.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0.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及其突出特点:

主要目标:

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突出特点:

基础性和强制性。

11.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

(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3)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12.体育实践课的学科特点

(1)反映“技艺性”特点——身体练习;

(2)反映“情意性”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13.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

(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

14.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

其特点是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

(2)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特点是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

(3)综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

(4)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

15.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

(1)生物学基础:

人体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2)心理学基础:

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3)教育学基础:

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的的导向。

(4)社会学基础:

体育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保存、传递和重建体育文化。

(5)哲学基础:

体育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增加了人文关怀,科学承认的是事实,人文成人的是价值,人文所做的是价值判断。

16.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1)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轻视教学结果。

(2)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贴近班级学生喜爱练习的氛围。

(3)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体现人文气。

(4)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人文关怀成为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7.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18.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体育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3)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19.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作用:

体育课程的实施是学生、体育教师、体育科研员、校长、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努力合作的事。

(1)学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以高度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学生参与并考虑体育是什么和怎样来实践,这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